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冠状动脉成像(CTCA)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44例同期行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其中前门控序列扫描35例,前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9例)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检查的患者,按冠脉病变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轻度狭窄(狭窄≤50%);中度狭窄(狭窄50%~75%);重度狭窄(狭窄≥75%);闭塞(狭窄100%),将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定义为有意义狭窄。以SCA为金标准,分析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同时计算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的辐射剂量。结果:44例患者冠脉直径2mm以上的节段共570个,其中12段图像质量较差,无法评估,可评估节段占97.89%。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按冠脉节段计算,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0.18%、93.05%、76.52%、97.42%、92.47%,诊断冠状动脉有意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0.14%、95.69%、75.29%、98.52%、94.98%。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与SCA比较对冠状动脉狭窄评价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0,P>0.05),对冠状动脉有意义狭窄评价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6,P>0.05)。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的平均辐射剂量为(3.36±1.59)mSv,其中前门控序列扫描的平均辐射剂量为(3.99±1.18)mSv,前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的平均辐射剂量为(1.11±0.44)mSv。结论: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成像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稍低于SCA,但其阴性预测值较高,同时其辐射剂量较低,可作为临床冠心病筛查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李瑛  苏秉亮  赵磊  王泽锋  刘挨师   《放射学实践》2013,28(2):159-162
目的:评价低管电压及短重叠时间联合设置措施在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拟行CCTA检查的受检者80例,心率(HR)<65次/分、心率变异(HRv)<5次/分、体质量指数(BMI)≤24kg/m2。将受检者随机分为A、B两组进行前门控CCTA检查,A组管电压设置为120kV,管电流400mA,重叠时间(PT)100ms,B组管电压设置为100kV,管电流400mA,PT 50ms。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A、B两组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A、B两组冠脉主观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8.534,P<0.00001),而可用于诊断的冠脉节段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7,P=0.411);A、B两组主动脉根部平均衰减值、噪声值、信噪比及对比度噪声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两组平均辐射剂量分别为(3.35±0.49)和(1.57±0.23)mSv,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84,P<0.00001)。结论:低管电压及短PT联合措施在前门控CCTA中可获得满足诊断需求的图像,且辐射剂量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MSCT)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横断面扫描技术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的能力及图像质量.方法 连续选取77例临床拟行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A组,平均体重指数24.6,心率<70次/min)行前瞻性门控横断面扫描,根据患者体重指数选择管电流(230~740 mA),管电压120 kV;用同样扫描条件模拟固定参数螺旋扫描剂量并记录.同时比较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连续回顾性门控心电标记固定参数的30例患者(B组,平均体重指数23.9,心率<70次/min)的扫描剂量,并对2组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前门控横断面扫描冠状动脉成像剂最平均为3.37 mSv,所获图像满足临床诊断需要,模拟固定参数螺旋扫描平均剂量为17.29 mSv;B组实际回顾性门控CT固定参数螺旋扫描冠状动脉成像平均剂量为18.13 mSv.B组与A组模拟固定参数螺旋扫描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P>0.05),与A组前瞻性门控横断面扫描有效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0,P<0.01),减少了约81.4%.结论 64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中前瞻性心电门控横断面扫描技术能够获得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高质最图像,同时非常有效地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28层多排螺旋CT(MDCT)前门控技术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与螺旋非门控技术对2组各15例年龄、体质量相近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128层MDCT心脏扫描。计算并比较2组的有效辐射剂量(ED)。对2组扫描显示不同解剖结构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并比较。结果门控组ED低于非门控组(P<0.05)。室间隔、房间隔、升主动脉、肺动脉主干的图像质量门控组高于非门控组(P<0.05);主动脉弓降部与两侧肺动脉干图像质量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应用前门控技术行128层MDCT心脏扫描可减低辐射剂量并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源CT肺动脉成像(MSCTPA)对肺动脉栓塞(PE)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临床拟诊为PE的患者行MSCTPA,观察肺动脉栓子的部位、数目、形态等直接征象,并分型;观察肺叶继发性改变。结果:发现栓子657支,其中段以上栓子481支,包括中心型栓子176支,附壁型259支,完全阻塞型46支。间接征象包括马赛克征、肺梗死、胸腔积液、肺动脉增粗等。结论:MSCTPA能够方便、快捷、清楚地显示肺动脉栓子,提高PE的临床诊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MSCT肺动脉成像诊断肺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肺栓塞患者的MSCT资料,利用VR、MPR和MIP对肺动脉血管进行重建,分析肺动脉栓塞的位置、形态。结果 :30例中,栓塞位于双侧25例,右侧3例,左侧2例。病灶共累及肺动脉397支,其中主肺动脉2支,左肺动脉主干2支,右肺动脉主干4支,叶动脉53支,段动脉149支,亚段动脉及以下187支。397支中,中心性充盈缺损102支,偏心型充盈缺损133支,附壁型充盈缺损96支,完全阻塞型充盈缺损66支。30例中,9例肺密度减低、肺纹理稀疏变细且形态不明显;9例可见马赛克征,肺部通透度较低;7例可见胸腔积液;5例出现肺动脉高压,表现为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扩张。结论:MSCT诊断肺动脉栓塞高效、快速,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CT肺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选取本院使用Philips 256层螺旋CT行CTPA检查的患者资料90例,利用完全随机设计每组30例分为3组:①非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组(简称非门控组);②前瞻性心电门控组(简称前瞻组);③回顾性心电门控组(简称回顾组)。记录各组患者年龄、性别、心率、扫描时间、扫描范围、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根据公式计算出有效放射剂量(ED)。由3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以双盲法对肺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评价在扫描范围内的冠状动脉运动伪影。结果:三组95.6%(86/90)的病例评分≥3分。图像质量评分、冠状动脉运动伪影出现率、扫描时间、辐射剂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图像评分:前瞻组明显优于非门控组,与回顾组相近;冠状动脉运动伪影出现率:三组分别为88.1%、21.5%和15.9%,前瞻组和回顾组明显低于非门控组;辐射剂量:前瞻组和非门控组的辐射剂量分别为(7.59±0.87)和(7.49±0.80)mSv,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明显低于回顾组辐射剂量[(18.96±1.60)mSv];扫描时间:前瞻组平均扫描时间为(8.66±0.86)s,比回顾组和非门控组分别增加1.0s和5.5s。不同心率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CTPA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应用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行CTPA检查是一种可行方法,在不增加患者辐射剂量的前提下,明显改善肺动脉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电门控大螺距联合自动管电压选择(CARE k V)技术在胸腹主动脉CTA检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疑似胸腹主动脉病变患者行CTA检查,研究组使用第2代双源CT的心电门控大螺距联合CARE k V技术,对比剂及生理盐水的用量、注射流率根据实际管电压值设定;对照组为同期使用64排CT行CTA检查的患者,对比剂用量(90±5)m L,注射流率5.0 m L/s。辐射剂量统计使用设备自带的数据。扫描图像上传至工作站行血管重建,图像评价由2名主治医师独立完成。结果:2组主动脉根部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CTDIvol、DLP、ED、SNR、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接受的辐射剂量显著降低,图像质量评分更高(均P0.05)。研究组对比剂用量(68.81±2.34)m L,对照组为(90±5)m L,研究组用量为对照组的6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注射流率(4.88±0.23)m L/s,对照组为5 m L/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门控大螺距联合CARE k V技术在提高胸腹主动脉CTA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了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和注射流率,缩短了扫描时间。  相似文献   

9.
古今  吴晟  史河水  韩萍  吴爱兰  刘永华   《放射学实践》2011,26(7):716-720
目的:对比分析前瞻和回顾性心电门控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时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差异,为临床低剂量冠状动脉CT成像扫描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双源CT冠脉成像资料,前瞻性门控扫描组55例,应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ATCM)40例,未应用ATCM技术15例。回顾性扫描组50例均采用ATCM技术、ECG...  相似文献   

10.
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简称肺栓塞,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其中发生肺出血或坏死者称为肺梗死。栓子包括内源性栓子和外源性栓子,如血栓栓子、脂肪栓子、羊水栓子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在评估儿童肺动脉发育异常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心脏超声拟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发育畸形及临床怀疑有肺动脉发育异常的36例患儿,行DSCT心胸联合血管成像。所得图像全部传入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以显示肺动脉及其分支形态及密度,并与手术及X线心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36例患儿术前DSCT血管造影均获得满意图像,运用5点法评价所得平均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为(4.3±0.6)分;准确诊断肺动脉发育异常41处,漏诊1处为两肺动脉分叉处远端周围肺动脉狭窄,准确率为97.6%;所得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1.78±0.31)mSv。结论 DSCT在肺动脉发育异常的诊断中可以保证图像质量,满足诊断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在四肢动脉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技术优势.方法 对11例疑有四肢动脉损伤的患者行双源CT血管成像检查, 其中上肢动脉双源CT血管成像4例,下肢动脉双源CT血管成像7例,并对术后患者行双源CT血管成像复查.使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双源CT扫描机,对比剂浓度350 mg I/ml或 370 mg I/ml,总量80~100 ml,注射速率为4.0 ml/s.对薄层横断面图像分别采用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容积重建( volume rendering,VR) , 最大密度显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等后处理技术进行血管重建.结果 11例血管成像均显示血管丰富、清晰, 血管边缘光滑自然,图像质量优良完全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其中4例动脉血管显示正常,肱动脉断裂2例,腘动脉断裂3例,股动脉断裂2例.术前诊断与术后诊断的符合率达100%.结论 对于疑有动脉损伤的肢体外伤患者,双源CT血管成像可以作为一种首选的血管成像方法,通过多种重建技术进行三维血管重建,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CTA)在肠系膜上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患者的双源CTA图像进行分析.以DSA为金标准,统计双源CTA诊断肠系膜上动脉不同程度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双源CTA诊断肠系膜上动脉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闭塞的敏感度分别为86%、82%、100%,特异度分别为96%、92%、96%.结论 双源CTA能快速、准确地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14.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双源CT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51例患者同时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DSCTA)及选择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 检查,分析DSCTA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结果 51例患者[平均心率(77.7±5.8)次/min]均成功完成了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并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各主干及部分分支,51例患者的166支冠状动脉伴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150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CAG诊断结果相同,得出DSCTA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100%,90%,90.4%,100%,94.8%.结论 双源CT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接近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准确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双源CT在头颈部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赟  李玉华  薛建平   《放射学实践》2009,24(10):1087-1089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在头颈部血管造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126例疑为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行双源CT头颈部血管造影,应用MIP、VR及双能量(DE)去骨等后处理技术进行重建。其中32例经DSA或手术证实。结果:126例均获得高质量图像,除11例阴性及15例正常变异之外,发现血管异常100例(动脉狭窄71例,动脉闭塞17例,动脉瘤9例,Sturge-Weber综合症2例,左颈内动脉缺如、发育性静脉异常、大动脉炎及Moyamoya病各1例)。检查结果与DSA基本一致。所有病例均可清晰显示脑血管主干及其Ⅰ~Ⅱ级分支,其中119例可显示大脑中动脉Ⅳ~Ⅴ级分支。结论:DSCT头颈部血管造影作为无创性检查技术,对于头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源CT100kV管电压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60例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体重指数<25.0kg/m2、心率<75次/min、窦性心律且规整,随机分成100kV、362mA及120kV、400mA两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的影像质量、平均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及辐射剂量。结果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两组影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50±0.61)分和(3.30±0.8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kV组平均CT值为(646.50±127.15)Hu,明显高于120kV组的(471.35±88.13)Hu(P<0.05);100kV组图像噪声高于120kV组(P<0.05),但两组信噪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0kV、100kV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10.39±0.36)mSv和(7.29±0.36)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体重轻、心率不快而律齐者采用管电压100kV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可在保证图像质量满足诊断的前提下减少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双源CT(DS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对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资料与方法选取同期行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CTCA(扫描前心率低于75次/min)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的30例连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行回顾性心电门控CTCA和CAG的45例连续患者作为对照.由两名CT医师和两名造影医师分别对CTCA和CAG图像进行评估.记录CTCA的图像质量和X线剂量.比较自适应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CTCA的诊断准确性、X线剂量和图像质量.结果 对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自适应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CTC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敏感性分别为100%、97.4%(P=0.86),特异性分别为66.7%、100%(P=0.65);对分支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两者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其敏感性分别为95.9%、91.1%(P=0.46),特异性分别为97.2%、97.0%(P=0.85);对节段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两者差异同样无统计学意义,其敏感性分别为90.5%、91.2%(P=0.92),特异性分别为98.4%、99.3%(P=0.35).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CTCA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回顾性心电门控CTCA类似(3.3±0.5与3.2±0.3;P:0.23).与回顾性心电门控CTCA比较,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CTCA能降低71%的X线剂量[(3.1±1.3)mSv与(10.8±4.6)mSv,P<0.01].结论 在心率低于75次/min、心律稳定的情况下,DS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CTCA能获得与DSCT回顾性心电门控CTCA相同的诊断准确性,图像质量也无差别,而X线剂量却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心律失常患者中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 连续选取60例临床高度怀疑或已确诊冠心病的患者,且行双源CT扫描过程中,出现心率变异过大(心率>14次/min)或心律失常,其中30例入院患者在2~3周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为标准,从冠状动脉节段及冠状动脉分支2个角度分别评价双源CT在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60例出现心电信号异常患者中,心率55~269次/min,平均心率(92.8±31.9)次/min.编辑前图像质量总评分为2.26±1.03,编辑后图像质量总评分为3.50±0.61.其中30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基础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准确性为64.0%、97.14%、76.19%、94.97%、93.0%.以冠状动脉分支为基础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准确性为73.81%、89.61%、79.48%、86.25%、84.03%.经χ2 检验,χ2 值分别为1.75、0.21,P值均>0.05,双源CT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比较,不管从冠状动脉节段角度还是从冠状动脉分支角度分析,两者在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时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心律失常患者的应用是可行的,经心电编辑后图像质量明显改善,对于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DSCT-CA)在心律失常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行DSCT-CA的心律失常患者共73例(室性期前收缩29例,房性期前收缩25例,心房纤颤19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重建图像及心电编辑技术,对各段血管图像质量分级,比较无需编辑组与需编辑组的平均心率及心率波动、需编辑组各段冠状动脉编辑前后的图像质量。结果:73例中14例为无需编辑组,59例为需编辑组。无需编辑组的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均明显低于需编辑组(P<0.05)。心电编辑后各段冠状动脉图像优良率明显提高(P<0.05),11段(11/823)未达诊断要求。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可用于心律失常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心电编辑能够明显提高心律失常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质量,但是控制心率和心率变化仍是提高图像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无心率及心律控制下双源CT血管成像( D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89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于2周内先后行DSCTA 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检查.以CCA为标准,分析DSCTA对冠状动脉的可评价率及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并用Kappa检验两者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诊断的一致性;评价DSCTA对急需心血管介入处置的冠状动脉中度以上狭窄(>50%)的诊断价值.结果 DSCTA对于冠状动脉的可评价率为98.6%,对高心率和极高心率组(80~120次/min和>120次/min)冠状动脉可评价率分别达99.2%和98.7%.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及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9%、96.8%、89.5%、99.4%和97.2%、95.5%、80.3%、99.4%.DSCTA与CCA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诊断的一致性较好(k=0.856,P<0.01).结论 DSCT冠状动脉成像在无心率及心律控制下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以作为诊断冠心病和决定冠状动脉狭窄患者是否需进一步介入干预治疗的常规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