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出台了新一政策:即坚持预防为主,强化管理职能;医疗事故内涵扩大,医疗主体责任加重;强调知情权,加大透明度;医学会负责医疗事故鉴定;变补偿为赔偿;卫生行政部门要承担相应责任。针对以上变化,我们应当加强防范,积极应对:通过严格规范管理,防患于未然;依法办事,落实患方知情权;建立完善的资料收集、保管制度;健全患方签字制度;坚持职业情操培养和基本功训练;积极采取措施,防止损害扩大。  相似文献   

2.
医学会是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和医学管理工作者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的地方法人社团,是党和政府联系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和医学管理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医学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近年来,随着政府机构改革,政事分开工作的不断推进,医学会职能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特别是地级市以上医学会,承担着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等法定职责,医疗损害鉴定、质量控制、机构评价、人员评价、技术评价、科技成果评价等司法、行政部门委托或转移的T作,开展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继续医学教育、科普宣传、编辑}H版医学期刊等自身职能.因此,做好一个称职的秘书长对医学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在2008年下半年,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对两起医疗纠纷案件进行了宣判.两案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分别委托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但由于患者家属否认病历的真实性,不配合做鉴定,医学会以鉴定无法进行向西城区人民法院说明情况后退函.在没有鉴定结论的情况下,法院认为,被告医院对其医疗行为与原告患者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医疗行为是否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即承担败诉责任,分别判决两家医院承担247万和65万元的赔偿.  相似文献   

4.
《侵权责任法》实施至今,国家层面关于医疗损害鉴定尚无明确规定,医疗损害鉴定仍存在“多元化”的状况。医学会在组织医疗损害鉴定的实践中,除具备广泛的专家资源等传统优势外,在制定设计上加以革新,亦取得了明显成效,鉴于医疗损害鉴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为保证鉴定意见的科学性、公正性,医学会组织医疗损害鉴定具有较大优势,是符合我国当前体制的较优选择,但尚需在国家层面予以立法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苏洁卿 《卫生软科学》2012,26(8):692-694
由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医学会是法定的机构负责对医疗损害纠纷案件进行技术鉴定。但目前,我国对医疗损害纠纷的鉴定存在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与司法鉴定并存的现象。文章从现状与原因两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坚持医学会及医学专家对医疗损害纠纷案件的专有鉴定权是尊重医学科学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现实的困惑     
<正>医疗损害鉴定的二元化和医疗责任保险推行难两个问题,让医疗机构和医患调解中心很纠结。走不出去的"二元鉴定"我国的医疗损害鉴定领域存在二元化的格局:由各地医学会组织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由社会鉴定机构承担的"医疗过错司法鉴定"。在医疗纠纷案件中,往往是患方坚持进行医疗过错的司法鉴定,而医方则坚持进行医疗事故鉴定。这种医疗鉴定二元化的格局,也导致了医疗纠纷案件在审判中的诸多乱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常州市医学会接收的500例医疗损害鉴定委托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医疗损害鉴定两种“江苏模式”的利弊,思考通过统一鉴定机构管理、统一鉴定程序和统一鉴定标准,进一步完善医疗损害鉴定模式,是消除医疗损害鉴定“二元化”现状,提高医疗损害鉴定的科学性和公信力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现代医院》2019,(10):1431-1433
自2018年6月《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公布施行后,我国不再有医学会组织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与司法鉴定机构组织的医疗损害过错鉴定,而是统称为医疗损害鉴定,我国医疗损害鉴定制度开始了从双轨制向一元化的转变。笔者结合该《条例》及随后发布的《医疗损害鉴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再次探讨了我国医疗损害鉴定制度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患者因素、知情同意权损害、过错医疗损害和医院监督过失四个责任因素对医方责任的组合作用。方法:文章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研究徐州市医学会2016年至2020年鉴定的案例共计434例。运用fsQCA3.0软件检测单因素必要性和多因素组态路径。结果:条件必要性检测结果中仅过错医疗行为对判定为医方责任具有必要性,但是组态分析结果中有三条组合路径对判定为医方责任的总体覆盖度高达0.914179,且具有较高的必要性解释力度。结论:我国仍需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医院监督职能、保障患者知情同意权、完善医学会鉴定标准和鉴定模式,以助于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侵权贡任法》实施以来,江苏省各市医学会2011年共完成143例医疗损害鉴定。本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并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江苏省医学会医疗损害鉴定的功能、目的、优势以及创新之处,并提出加大构建医疗损害鉴定监督制度的力度、扩大尝试省属范围内的异地鉴定制度、完善鉴定专家的出庭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处理医患纠纷中存在的鉴定“二元化”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解决医患纠纷的专门性规范,医学鉴定是我国目前认定医疗行为是否有过失以及过失与损害结果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权威鉴定。司法鉴定中的法医类鉴定有其专门的适用领域,将法医类鉴定用于处理医患纠纷,出现"二元化"甚至"多元化"鉴定,很难客观、公正地解决医患纠纷。因此,树立医学技术鉴定的权威性,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更有利于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医疗风险因素是医疗风险事故产生的重要原因,当前医疗风险因素主要集中在道德因素、医疗技术因素以及外界因素三大因素上.医疗机构从管理上加强医学职业道德体系的建设,保障医学继续教育制度的实施,完善医疗医疗质量监督管理体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医疗风险因素防控体系是实现以病人为中心这一价值目标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医疗过失诉讼制度与医疗保险制度在制度目的与参与主体层面具有很强的同一性.医疗服务提供者在这两种制度中的不同力量以及医患双方利益的联动性是医疗过失诉讼制度与医疗保险制度相关联的纽带.医疗过失诉讼制度对美国传统医疗保险与管理式医疗保险都有明显的阻碍作用.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宜重视这两种制度的关联性并建议协同改革这两种制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医患双方引发的医疗纠纷进行回顾性分析,为社区提供可行性建议,预防和控制社区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对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09年7月-2012年6月接待的医疗投诉32起的发生原因和处理情况做回顾分析。结果3年来未发生一起医疗事故,但医疗纠纷发生频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以操作性或创伤性较多的科室发生率高,前三位依次为药房、妇产科和口腔科,占59.38%;其中26起投诉通过耐心解释、疏导后化解矛盾,6起经协商予以一定经济补偿解决。社区医疗投诉的原因:患方主要是因为对自身健康要求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医疗知识和卫生政策匮乏;医方主要是因为服务态度差、责任性不强引起差错。结论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采用加强医患沟通、增强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加强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及加大相关政策与法律宣传的措施预防和控制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成都地区181例骨科医疗事故鉴定案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骨科案例的特征及产生医疗事故的原因,为骨科医疗质量的改进和提高提供借鉴.方法:对2002年9月1日到2010年12月31日期间成都医学会所鉴定的181例骨科案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构成骨科事故比例为47.51%,高于全部案例的事故率.结论:医疗机构应加强骨科医疗质童的监管,以降低骨科医疗事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10年来,医疗纠纷案件处理更加法制化,但仍存在一定问题。医学会鉴定与司法鉴定各有侧重,不同职业人群对鉴定的看法不一。本文就医疗纠纷鉴定处理过程中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不同职业人群的答案找出争论焦点所在,以此来分析现行制度的利弊,探寻更加合理的解决模式。  相似文献   

17.
规范医疗行为是预防医疗事故的关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规范医疗行为是预防医疗事故的基础和关键,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需要重视医疗行为规范及相关注意义务。  相似文献   

18.
医疗事故罪司法实践中的另一个争议点是如何认定本罪的危害结果,尤其是如何认定“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这一法律用语。本文提出“严重损害”的判定标准不能以刑法重伤标准为定罪依据,其刑事技术鉴定应当以国务院《条例》和卫生部《医疗事故分级标准》为鉴定依据,具体内涵应当特指负有完全过失行为责任的一级医疗事故和二级甲等医疗事故。“严重损害”应当由最高人民法院做出限制性的科学合理的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19.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是卫生行政部门、司法机关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重要依据和证据.由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存在设计上的缺陷,技术鉴定中专家对证据采信存在困难.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应当引入自由心证原则.在心证中,专家必需遵循如下原则: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审核医患双方提供的证据;遵循鉴定工作道德,确保鉴定的中立性;运用专业知识、临床实践经验和逻辑推理;依法对证据进行独立判断,明确鉴定结论.运用自由心证必需接受法律法规制约,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20.
《侵权责任法》对医疗损害案件的举证责任分配制度作了较大调整,克服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一刀切的弊端,但仍有未臻完善之处。文章分析和讨论了我国医疗损害证明责任的分配问题,试图找到较为合理的举证责任分配方式,以期对我国司法实践做出一点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