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肿瘤复发转移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外周血中检测循环肿瘤细胞(CTC)对解决复发转移监测、肿瘤分子特征等临床问题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的出现,使得CTC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有了很大提高。本文从CTC的形成机制、检测方法以及CTC检测与结肠癌患者的治疗疗效、预后及手术的相关性几个方面,全面阐述了CTC检测在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前,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CTC)作为"液态活检"的主要研究对象,正成为癌症研究中最热门的领域之一。CTC被认为肿瘤侵袭的标志物,其检测方法也越来越被重视。CTC独特的分子特性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推断肿瘤转移情况,评估治疗疗效。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CTC的生物学特性以及CTC在胃癌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了CTC在胃癌个体化治疗方面的应用及挑战。  相似文献   

3.
循环肿瘤细胞(CTC)是从恶性肿瘤组织中脱落,进入外周血循环的肿瘤细胞.恶性肿瘤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具有较强的转移侵袭能力,而CTC是肿瘤转移的种子,在肿瘤转移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相比有创性组织活检,CTC检测具有非侵入性、实时性以及可以反复取样的特点,可实现无创、更灵敏的监测肿瘤动态变化,以便在治疗过程中评价治疗疗效、复...  相似文献   

4.
<正>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 tumorcells,CTC)计数有助于早期诊断肿瘤转移,反映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肿瘤预后。近年来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广泛应用大力推进了相关技术的发展。本文对近年来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的发展,临床及研究领域的应用情况及未来展望做一简要综述。循环肿瘤细胞(CTC)一经发现,就得到了广泛重视,CTC被认为是肿瘤播散转移的标志。研究表明,肿瘤组织每  相似文献   

5.
循环肿瘤细胞(CTC)是由自发或诊疗操作中从实体瘤 、转移灶进入外周血循环系统的肿瘤细胞,是"液体活检"的一项重要指标,可以为肿瘤的早期诊断 、转移复发的评估提供有力帮助.但由于体液中CTC的数量极少,检测CTC首先需要将细胞高效分离出来,并对细胞纯度 、表型进行鉴定.目前已经建立了较多分离 、鉴定CTC的方法,本文就...  相似文献   

6.
循环肿瘤细胞(CTC)作为肿瘤转移的"种子",在肿瘤的早期辅助诊断、免疫治疗、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随着对CTC了解的不断深入,其应用研究已经从细胞数量走向了分子分型和细胞测序时代。然而CTC检测的标准化尚处于初步阶段,机遇和挑战并存。本文就CTC检测的现状及在临床应用中面临的挑战作一论述,并针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前已有证据表明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和无病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相关。检测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peripheral blood 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已经成为在癌症诊断中热门领域之一。检测CTC预测癌转移的方法证明优于一些传统的方法,且具有早期、高效、可靠及可重复性好等特点。本文总结国内外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在检测手段及相关临床意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有关CTC检测项目在研究肿瘤转移过程中的地位、必要性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循环肿瘤细胞(CTC)是从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部位脱落至循环系统的极少量的肿瘤细胞,与肿瘤的转移密切相关。从血液样本中分离出CTC并对其进行后续分析,对了解细胞水平的肿瘤转移和疾病临床管理都至关重要。由于CTC在血液中含量极少,难以被富集,因此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随着富集分离技术的不断进步,CTC作为肿瘤生物标志物对疾病进行预后评估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文章综述了CTC分离技术的最新进展,介绍了该类技术的临床应用并讨论其优缺点、未来展望和技术难题,力求为后续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转移和复发被认为是影响恶性肿瘤预后的主要因素,对于转移与复发形成的相关基础理论中,"种子和土壤"假说认为,原发肿瘤在生长过程中,有微小肿瘤细胞个体或集团通过循环系统的运送到达远处器官,如同种子播散在土壤中,形成与原发灶特性极其类似的转移灶,这一理论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恶性肿瘤的转移途径,并点明"种子"肿瘤细胞即循环肿瘤细胞(CTCs)是转移和复发的关键,并有相关可靠的临床研究依据。近年来CTCs又引起肿瘤研究者的热情,将CTCs作为潜在肿瘤生物学标志物及研究肿瘤转移过程成为研究的热点。在本综述中,我们将对CTC生物学和转移相关基因检测、现今最常用的检测技术,及其在临床研究尤其在肺癌领域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循环肿瘤细胞(CTC)是指游离在循环体液中的肿瘤细胞;CTC检测避免了侵入性组织活检的局限性,取材便捷、无创,在动态反映肿瘤状态、疗效监测与预后评估中有重要作用。目前,应用于临床的CTC计数是评估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结直肠癌预后的有效指标;CTC携带的肿瘤特异性抗原与核酸分析的转化研究,将有助于提高CTC的捕获效率与诊断性能。虽然CTC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是其在肿瘤诊疗上的潜力不容小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正肺癌是目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高,恶性程度也高,很多病人发现明显症状时已经是肺癌中晚期,可出现各个不同脏器的转移,其中最常发生转移的部位就是骨骼系统。DCE-MRI可以多参数成像,通过各种参数及曲线类型反映肿瘤组织内血流灌注特征,显示其血管分布情况。而基于肿瘤细胞播散理论,检测循环肿瘤细胞(CTC)可发现肿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微流控平台技术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肿瘤循环细胞(CTC)并与常规肿瘤标志物检测进行对比,探讨CTC检测用于NSCLC早期诊断的作用。方法采用Celltracker CMFDA染色标记肿瘤细胞,进行细胞掺入并统计细胞回收率;收取65例临床确诊的NSCLC患者的血液样本,通过CTC检测和化学发光法检测肿瘤标记物(/NSE/CEA/Cyfra21-1)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微流控平台对CTC的捕获效率为(85.0±1.5)%,在65例NSCLS患者样本中,传统肿瘤标记物的检出为34例,检出率52.3%,CTC检测的检出率为83.1%。两者相比,P0.01;中晚期(Ⅲ-Ⅳ期)的CTC检出数量与早期(Ⅰ-Ⅱ期)相比,P0.01,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微流控平台技术对CTC的捕获效率较高,微流控平台技术对于NSCLC早期诊断明显优于常规肿瘤标记物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形态学分析技术在肿瘤临床检验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212例肿瘤患者外周血样本,使用CTCBIOPSY异常细胞分离染色仪检测后,于显微镜下进行CTC形态学分析.采用CD45和CD31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检测,进一步验证形态学判读标准的临床适用性.分析CTC检出率、CTC计数与肿瘤类型...  相似文献   

14.
肺癌为全球肿瘤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然而分子靶向治疗应以必要的基因检测为指导。传统的穿刺或组织活检技术依赖的基因检测,风险大,不宜反复进行。而液体活检以外周血、唾液等为样本,进行循环肿瘤细胞(CTC)、循环肿瘤核苷酸(ct DNA)检测,具有创伤小、可重复性、均化异质性、实时判断疗效等优势,在肺癌的诊断与分期、疗效与预后预测、转移与复发风险评估、肿瘤异质性与耐药性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前景。本文就近年来液体活检技术在肺癌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就CTC与ct DNA技术的优缺点、互补性以及目前的局限性进行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5.
龙泉伊  李宏江  林小燕 《华西医学》2010,(10):1927-1929
乳腺癌在肿瘤发展早期就可远处播散,乳腺癌术后复发和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在外周血中发现肿瘤细胞即是重要证据,因而提出了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的概念。检测乳腺癌CTC有助于准确的判断预后,并为及时评判和监测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有利于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卵巢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与临床病理因素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2012年5月至2014年3月术前诊断为卵巢癌且行规范分期手术的患者56例,采用CellSearch系统检测患者外周血CTC计数,分为CTC阳性组和阴性组,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行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CTC在外周血的阳性率为37.5%(21/56),CTC阳性与肿瘤分化程度(P=0.003)、FIGO分期(P=0.003)、淋巴结转移(P=0.004)及复发(P0.001)相关,与年龄、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CA125及人附睾分泌蛋白4(HE4)无相关性。CTC阳性组5年总生存率(47.62%)低于CTC阴性组(9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CTC阳性组5年累计复发率(76.19%)高于CTC阴性组(1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单因素分析示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及CTC阳性为影响总生存率及累计复发率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示肿瘤分化、淋巴结转移及CTC阳性为影响总生存率及累计复发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CTC阳性为影响卵巢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性评价CellSearch检测循环肿瘤细胞在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收集CellSearch检测循环肿瘤细胞(CTCs)对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研究。以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期(OS)为观察终点,ReviewManager5.1进行Meta分析。结果19篇英文文献包含3710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纳入荟萃分析,分析结果显示CTCs阳性组与肿瘤转移灶数目增加呈强相关(OR=1.53,95%CI:1.261.85)。与肿瘤原发灶HER2+(OR=1.15,95%CI:0.621.85)。与肿瘤原发灶HER2+(OR=1.15,95%CI:0.622.13),肿瘤分级(OR=1.68,95%CI:0.552.13),肿瘤分级(OR=1.68,95%CI:0.555.14),肿瘤治疗(OR=0.89,95%CI:0.725.14),肿瘤治疗(OR=0.89,95%CI:0.721.11)无相关性。CTC阳性组较阴性组在PFS(HR=1.67,95%CI:1.441.11)无相关性。CTC阳性组较阴性组在PFS(HR=1.67,95%CI:1.441.92)、OS(HR=2.80,95%CI:2.321.92)、OS(HR=2.80,95%CI:2.323.37)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不同的标本采集时间进行亚组分析,CTC阳性组均比CTC阴性患者预后差。结论CellSearch System检测CTCs用来预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预后,其中,CTC阳性组是肿瘤的转移的风险因素,基线及治疗前CTC阳性组均预示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敏感性分析和漏斗图分析结果提示该研究结果可信度高。  相似文献   

18.
微小残留疾病(MRD)是指在经过针对性和根治性治疗后的肿瘤患者体内检测到的隐匿性微转移或微小残留病灶。通过对乳腺癌MRD进行早期和动态的监测,可以辅助临床治疗决策,实现乳腺癌患者的精准诊疗。随着包括循环肿瘤细胞(CTC)和循环肿瘤DNA (ctDNA)在内的MRD新检测技术的发展,MRD在乳腺癌中的作用也逐渐得到验证,有望成为乳腺癌新的危险分层因素和预后评估指标。本文系统梳理了近年来乳腺癌MRD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9.
肿瘤精准医学是一种基于肿瘤病人"定制"的医疗模式,是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和临床数据实现精准的治疗与诊断,制定具有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循环肿瘤细胞(CTC)作为近年兴起的液态活检技术,具有实时、方便、微创的特点,对肿瘤的早期诊断、临床分期、方案制定、疗效及预后评价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主要对CTC在肿瘤精准医学中的应用及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早期乳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计数及其TP53、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基因突变结果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0例乳腺癌和良性乳腺肿瘤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液、尿液标本,采用CellSearch法检测患者外周血CTC数目;采用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技术检测患者血、CTC和尿标本中TP53(p.R248Q、p.R273H、p.R175H)和PI3K(p.E545K、p.H1047R)基因位点突变情况;分析基因突变情况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发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分子分型、腋窝淋巴结转移和Ki-67指数等)间的相关性。结果:最终纳入29例患者,患者血、CTC和尿标本中共获得435个基因检测结果,其中发生基因突变的82个(18.9%)。5种基因位点的突变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突变率最高的基因是TP53(p.R175H),有29个突变(6.7%);突变率最低的是PI3K(p.E545K),仅发生1个(0.2%)突变。CTC、血和尿标本间5种基因位点的突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01,P=0.002),3类样本中突变率最高的基因都是TP53(p.R175H)。乳腺癌分子分型和Ki-67指数与CTC标本中TP53(p.R248Q)基因突变相关(P=0.003,P=0.028),而腋窝淋巴结转移可能与CTC标本中TP53(p.R175H)基因突变有关(P=0.058)。结论: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肿瘤分子分型和Ki-67指数与CTC中TP53(p.R248Q)基因突变相关,而腋窝淋巴结转移可能与CTC中TP53(p.R175H)基因突变相关,提示CTC标本中TP53基因突变是早期乳腺癌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判断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