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枸杞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有机溶剂萃取法以及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枸杞子挥发油,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水蒸气蒸馏得到45种,有机溶剂萃取得到47种,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得到51种,各组分相对百分含量分别占各自挥发油总量的94.43%、91.66%和95.14%。结论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提取技术具有用量少、快速、简便、能耗低的优点,有利于枸杞子中挥发油活性物质的提取。  相似文献   

2.
江西产天胡荽挥发油的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江西产天胡荽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天胡荽中提取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和人工检索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分离和鉴定了14种成分,占挥发油的46.9%。结论天胡荽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匙叶桉油烯醇(7.657%),α-甜没药萜醇(6.274%)和人参醇(19.151%)。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不同方法 提取的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川芎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 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挥发油的收率较水蒸气蒸馏法高,提取的挥发油中共分离出142种成分,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中分离出152种成分,两种提取方法 得到的挥发油中有20种成分不同,且藁苯内酯和丁烯基酜内酯的含量差异较大.结论 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川芎挥发油较水蒸气蒸馏法更方便,但水蒸气法能提取更多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用不同方法提取的草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变化。方法:通过微波、超声辅助萃取和水蒸气蒸馏提取草果挥发油,用正交实验法研究各种方法的最佳提取条件,运用GC/MS法分析鉴定不同方法提取草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3种提取方法的最高收率分别是4.50%(微波萃取)、3.82%(超声萃取)、2.75%(水蒸气蒸馏),3种方法共分离出39种化合物,主要为单萜类化合物。结论:3种方法提取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均相似,在快速提取挥发油时可以采用微波、超声辅助提取。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连木嫩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连木嫩叶挥发油,对其化学成分采用GC-MS分析.结果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与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的挥发油成分具有一定差异,分别鉴定出18种和24种化学组分.其中8种为相同的主要挥发油成分,如β-月桂烯、D-柠檬烯、1-碘代-十六烷等.结论 两种方法提取的黄连木嫩叶挥发油成分种类存在一定差异,但是主要挥发油成分的提取效果相当,综合考虑需要组分可以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6.
八角茴香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八角茴香全果的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两种方法(水蒸气蒸馏法和索氏提取法)提取挥发油,用GC-MS法鉴定挥发油成分。结果:水蒸气蒸馏法共得到42个化合物,占峰面积的96.18%。索氏提取法得到35个化合物,占峰面积的97.66%。结论:两种提取方法有15个相同化学成分,其中(茴香脑)的含量分别为索氏提取66.1%、水蒸气法63.6%。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连木嫩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方法用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连木嫩叶挥发油,对其化学成分采用GC-MS分析。结果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与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的挥发油成分具有一定差异,分别鉴定出18种和24种化学组分。其中8种为相同的主要挥发油成分,如β-月桂烯、D-柠檬烯、1-碘代-十六烷等。结论两种方法提取的黄连木嫩叶挥发油成分种类存在一定差异,但是主要挥发油成分的提取效果相当,综合考虑需要组分可以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比较不同水蒸气蒸馏法所得莲子心的挥发油成分。方法 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装置(SDA)和挥发油测定装置(EODA)的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莲子心挥发油,GC-MS分离鉴定挥发油成分,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百分含量。结果 采用SDA法,鉴定出29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91.56%,主要成分为棕榈酸(28.96%)、9,17-十八碳二烯醛(19.99%)和亚油酸(11.94%)等;采用EODA法,鉴定出18种成分, 占挥发油总量77.96%,主要成分为棕榈酸(18.98%)、肉桂酸龙脑酯(12.58%)、2-甲氧基-4-乙烯苯酚(8.25%)等。结论 两种水蒸气蒸馏法所得挥发油成分存在较大差异,且SDA较EODA更适合于提取挥发油。  相似文献   

9.
三种方法提取当归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比较常压水蒸气蒸馏(NPSD)、减压水蒸气蒸馏(VDS)和超临界CO2萃取(SFE-CO2)法所提取当归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行分析。【结果】3种提取方法所提取的挥发油无论在成分还是在含量上均存在一定差异。【结论】以SFE-CO2法提取效率高,提取成分较完全,为提取当归挥发油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提取桑枝中的挥发油,并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及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桑枝中的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鉴别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 同时蒸馏法萃取提取的桑枝挥发油中鉴定了19个化合物,占总检出量的94.49%,挥发油中含有烷、酸、醛、酮、酯和醇等物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桑枝挥发油中鉴定出16个化合物,占总检出量的97.12%,挥发油由呋喃、羧酸、酯、醛、醇、酚、酮、烯烃及酰卤等物质组成.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多于水蒸汽蒸馏法.结论 两种提取法的结合,可更加全面地鉴定出桑枝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石家庄野生黄连木果柄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用水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结果鉴定出6种挥发油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3.8%。结论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香桧烯(44.1%)、松油烯-4-醇(22.0%)、Г-松油烯(7.0%)和1R-α-蒎烯(6.8%)。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考察当归挥发油的不同提取方法。方法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及水蒸气蒸馏法。结果 两者的成分及(Z)-藁本内酯的含量基本一致,而超临界CO2萃取所得当归油的收率约为水蒸气蒸馏收率的2倍。结论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是当归挥发油较好的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石家庄野生白莲蒿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用水蒸馏法提取石家庄野生白莲蒿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结果挥发油含量为0.3%。共鉴定出5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8.4%。结论石家庄野生白莲蒿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桉油精(1,8-桉叶素)占86.6%。石家庄野生白莲蒿为丰富的桉油精资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水蒸气蒸馏法(SD)和提取-共沸精馏耦合技术(WER)提取艾叶挥发油的效果.方法:分别采用SD和WER法提取艾叶挥发油,计算挥发油得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比较两种提取方法制得的艾叶挥发油中成分及含量差异.结果:①SD法提取挥发油得率为0.502 ml/100 g,WE...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不同方法提取的三七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分别采用回流提取法、超声提取法、静态顶空法提取三七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运用NIST11.0质谱数据库和峰面积归一化法对已分离的化合物进行鉴定并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 从回流提取、超声提取、静态顶空法提取的三七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60、50、24个挥发性成分。在静态顶空法中相对质量分数最高的是香桧烯,占挥发性成分的24.97%;在回流提取法和超声提取法中相对质量分数最高的都是聚炔类物质环氧十三烷-4,11-二炔,分别占挥发性成分的9.97%和14.75%。首次从三七挥发性成分中鉴定出3个聚炔类化合物和2个甾体类化合物。结论 三七中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烷烃类、烯烃类、醛类、酸类、酯类、萜类、聚炔类、甾体类和杂环类物质。3种方法的补充利用可较全面地提取出三七中的挥发性物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狭叶杜香挥发油的提取分离方法,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了超临界流体提取法(SFE)及水蒸气蒸馏法(SD)所得杜香挥发油的收率及组分变化,并采用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析。结果:SD法收率为1.54%,SFE法收率为1.72%。从SFE法所提取的杜香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9种成分,从SD法所提取的杜香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5种成分,其中有23种成分为共有成分。结论:超临界流体提取法是提取杜香挥发油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临床治疗老年痴呆方剂中的常用中药益智仁盐炙前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并评价其对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抑制活性。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利用薄层色谱(TLC)生物自显影技术评价挥发油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结果 益智仁经盐炙后,挥发油提取率降低。从益智仁盐炙前后的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29种化学成分,其中圆柚酮含量最高,其次为瓦伦亚烯;炮制前后挥发油中四个成分发生了变化:菖蒲烯、喇叭茶醇、氧化石竹烯和香附子烯仅在生益智仁中检出;而桉叶-11烯-1a-醇、9,10-脱氢异长叶烯、古芸烯环氧化物、1R,4R,7R,11R-1,3,4,7-四甲基三环[5.3.1.0(4,11)]-十一-2-烯仅在盐益智仁中检出。盐炙前后益智仁挥发油成分均具有一定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结论 益智仁盐炙前后挥发油成分有部分变化,盐炙可除去喇叭茶醇这一潜在的毒性倍半萜类成分;益智仁挥发油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可能与其治疗老年痴呆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