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付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9):1682-1682
《伤寒论》究竟有多少方剂?至今尚未有准确数字,目前,主要有两种认识,一种认识是从高保衡等人于《伤寒论序》文中所言"除重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一种认识是从朱肱于《类证活人书》卷十二中所言:"张仲景伤寒方一百一十三首".在中医药高等院校五版《伤寒论讲义》教材中其方剂索引数目是114方(缺文蛤散);且在六版《伤寒论选读》教材方剂索引数目则是113方(少土瓜根汁方与猪胆汁方),而数版本《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等教材则大多认为《伤寒论》方剂是113方,笔者对此作了认真地仔细地统计,则发现《伤寒论》方剂既不是112方,也不是113方,更不是114方,而是115方,为了纠正以往对《伤寒论》方剂数目的不准确认识,特将《伤寒论》方剂例举于此.  相似文献   

2.
徐瑞荣 《中医药学刊》2004,22(5):891-893
建国40余年来,以实验为主对《伤寒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伤寒论》方单味药的药理研究;《伤寒论》方“药物配伍”的药理研究;《伤寒论》方整体的药理研究;六经实际的研究;《伤寒论》辨证论治、统一内因外因的研究。提出了《伤寒论》课题科研设计研究的思路,即:立足于对《伤寒论》方剂的综合研究,建立符合六经病证特点的证候动物模型,注重《伤寒论》类方的研究,运用数学方法研究《伤寒论》包括阐释辨证,使六经辨证规范化、标准化、客观化,研究《伤寒论》方药,整理《伤寒论》文献。  相似文献   

3.
《伤寒明理论》选取了《伤寒论》中常见的50个症状以“定体、分形、析证”进行论述,所论条文不出《伤寒论》的范围,是单纯《伤寒论》的阐释之作。《伤寒明理续论》采用了《明理论》的编写体例,选取的症状有70余个,辨证时较注重温热病与伤寒的辨别,摆脱了单纯《伤寒论》的范围,所选的方剂不限于《伤寒论》中的方剂,采用了许多时方。  相似文献   

4.
“君臣佐使”是源于《内经》的制方思想,两千多年的中医临床实践过程中,历代医家不断补充和完善,使得“君臣佐使”成为指导方剂配伍组方的重要理论:普通高等教育中医院校《方剂学》五版、六版教材皆以“君臣佐使”为方剂的组方原则,新世纪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方剂学》则把“君臣佐使”作为方剂组方的基本结构,笔者则认为“君臣佐使”作为组方原则更为恰当,治法和“君臣佐使”是指导组方的双原则。  相似文献   

5.
经方新释     
方剂是辨证论治的工具之一,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经方和时方之分。就经方而言,《辞海》云:“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的方剂为经方,与宋元以后的方相对而言。”《中医大辞典》又云:“汉以前的方剂称经方。其说有三:①后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医家类记载经方十一家,这是指汉以前的临床著作。②指《素问》、《灵枢》和《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剂。⑧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记载的方剂。一般所说的经方,多指第三说”。由此可见,现有文献均称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的方剂为经方。但笔者认为:经方,不仅指汉代张仲景所著之方,而且应包括后世在此基础上发展、衍生的确具经典、经验、经济之意涵和特色的方剂,前者为狭义之经方,后者为广义之经方。诚如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所说:“经方是中医经典配方的简称,是数千年临床经验的结晶,是中医得以延续至今的临床技术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甘桔汤及甘桔二药配伍运用规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现行版《中医方剂大辞典》方考、收载 ,甘桔汤由甘草、桔梗二药组成的仅三首方 ,方源最早见于《医方大成》卷七引《局方》 ,实为《伤寒论》“桔梗汤”之异名。《伤寒论》311条 :“少阴病 ,二三日 ,咽痛者 ,可与甘草汤。不瘥者 ,与桔梗汤”。桔梗汤 ,后世名甘桔汤 ,为治疗咽喉痛的基本方 ,治疗咽喉痛诸方大多由此方加味而成。因而甘桔汤衍化的多味方达二十四方 ,方源最早为《易简方》 ,实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荆芥汤”之异名。此类方剂扩展了甘桔汤的功效主治 ,多有宣肺祛痰 ,利咽宽胸 ,解毒排脓之功。主治风热客于少阴 ,咽喉肿痛 ;…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收载方剂113首,用药91种。其中大多数因疗效确切而世代相传,而沿用至今,但有一部分中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产生了品种变异。以200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品种作为依据,与《伤寒论》中的药物进行对照分析。认为古今用药变迁是常理,变化是历史的必然。在变异中有些品种得到了发展,但也造成了药材实物的古今不同;而方剂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武器,药是组成方剂的基本单位,所以准确地用药是方剂正确组成的基础,是方剂疗效的保证。中药材品种的淘汰或变异产生了中药材品种的某些混乱已是公认的事实,这种混乱,除了疗效不确定外,还可产生毒副作用。因此,必须予以“正名”。只有“名正”才能“效高”。  相似文献   

8.
对《方剂学》君臣佐使理论的定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泳  杨卫平 《中医杂志》2006,47(1):61-62
在组方、用方的过程中,源于《内经》、发展于后世的方剂学君臣佐使理论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一直被历版统编《方剂学》教材称为“方剂的组方原则”,通过对君臣佐使理论在方剂学研究中的角色分析,认为君臣佐使理论应该被定性为“方剂的组成原理”,准确的定性将有利于对该理论本质精神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9.
在《伤寒论》所载113方(佚一方)中,有40方配有大枣,仅次于甘草,和桂枝并列第二位。现从八方方面选代表方剂试析如下。一、顾脾解毒(计1方) 十枣汤是攻逐水饮的主要方剂,《金匱要略·痰饮篇》说:“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水邪积聚于胸,治必祛除,用  相似文献   

10.
朱桂花  张友林 《中医研究》2010,23(10):12-13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方剂中有十多处出现过“熬”字,其意与现代汉语中“熬”有何异同呢?笔者借用《郝万山伤寒论讲稿》一书的基本思想,认为《伤寒论》方剂中的“熬”字,不但有“炒”的意思,而且还有“煅、烧”之意,与现代炮制学中的炒法和煅法意义相近。  相似文献   

11.
由张仲景所著,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经晋代王叔和整理编次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载方113方(缺1方),《金匮要略》载方226方,共计339方,被后世尊称为经方,经方一词最早见于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明喻昌所云:“两书所载方剂是众法之宗,群方之祖”,  相似文献   

12.
森立之稿本伤寒三书揭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江户后期、明治初期著名医学家森立之(1807~1885)生前著有三部有关《伤寒论》的书稿,一直未刊行。其中《伤寒日期纂要》一书提出日期是“规矩”、“绳墨”的观点,并以口期为纲收采唐以前各医家有关伤寒日期的条文268条;《仲景遗篇》收集宋版《伤寒论》所未载的条文61条,其中37条附有森氏按语,考据精详;《张仲景方十八卷》将《外台秘要》中张仲景方或《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内容全部辑出,并按《外台秘要》所记卷数重新整理。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方剂后人称之为“经方”。“经方”不仅理法精当,配伍谨严,而且服用方法也有一定的法度和极其严格的要求,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于以下六个方面。一、按照方剂的效能和所治疾病的病机选择服药时间《伤寒论》和《金匮》共载方三百余首,虽然绝大部分未注明服药时间,但从注明的十余首中可以看出,它的服药时间完全是根据本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22条:“若微寒者,桂技去芍药加附子场主之。”对此条的“微寒”历来争论颇多。一是在文字上存在分歧,宋版本为“微寒”,最早改为“微恶寒”者为成无已,后世很多注家皆从成注本意。二是解词的分歧,有注家(包括六版教材)释为“微微恶寒”,有释为“脉微恶寒”(五版教材即是)。三是病机,有解释为阳虚较重,有释为阳气虚衰,病涉少阴,有释为表阳虚等等。以上不同解释给《伤寒论》教学及临床应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带来了不应有的麻烦。本人拟从以下几点解析“微寒”在《伤寒论》中的特殊涵义。1“微寒”不等于表证的微微…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安神10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中,具有安神作用的方剂颇多,大部分方剂至今仍广泛应用,且疗效显著。笔者根据其不同作用的方剂,归纳为安神10法,探析如下。1温补心阳安神法仲景用此法治疗心田不足所致的心神不宁证的方剂有《伤寒论》枝枝甘草汤(桂枝、甘草),主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修”;桂枝甘草龙骨牡螨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主治“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技会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甘草、生姜、大枣、蜀漆、牡蛎、龙骨),主治“必惊狂,卧起不安”。上述3方所治之心神…  相似文献   

16.
由张仲景所著,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经晋代王叔和整理编次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载方113方(缺1方),《金匮要略》载方226方,共计339方,被后世尊称为经方。诚如明·喻昌所云“两书所载方剂是众法之宗,群方之祖”。经方的...  相似文献   

17.
人参为补益药的代表,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药学典籍—《神农本草经》就明确记载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指出人参是扶正固本药,也就是国外所称的“适应原样”药物。其作用特点已逐渐为现代药理学和临床医学的实践所证实。 《伤寒论》载方112首,其中含人参方剂20首,版本不同,收载方剂有所差异。考察人参在《伤寒论》中的运用,将有助于现代研究对人参功用的全面认识。不同的方剂,人参的功用不同:1 在桂枝汤类方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方按治法分类的演变及对现代方剂分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治法分类,即以治法为纲对《伤寒论》方进行分类,这是古今诸多《伤寒论》方分类法中较为重要的一种,也是方剂分类中最常用的分类法.现代方剂学分类主要是按照治法分类,如发表剂、攻里剂、温里剂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受张仲景类方的影响,张仲景方实赅八法,故探讨其方的分类特点,对于研究张仲景制方规律及对后世方剂分类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孙万森 《中医研究》1996,9(1):13-15
用《内经》五味阴阳之用的制方法则,分析桂枝汤及其类方,结果表明从五味的配伍可分析推演出与《伤寒论》一致的方剂用途,提示《伤寒论》和《内经》在理论上有相通性。  相似文献   

20.
从中医临床使用的处方来看,甘草在方剂中出现的频率较高。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载正方236首,含甘草者108首,占45.76%,《伤寒论讲义》113方中选用甘草配伍者70方,占61.95%。现将甘草在方剂组方配伍中的作用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