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总结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方法及体会.方法 分析2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总结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方法.结果 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和血尿是常见症状,B超、CT及膀胱镜可进行定位诊断,外科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结论 膀胱嗜铬细胞瘤是少见肿瘤,应注意其临床特征,完善相关检查,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那新雨  刘宗元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0):1146-1147
目的探讨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患者均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8例行膀胱部分切除,2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随访3~6年,血压正常,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血尿、排尿时头晕、头痛、心慌及血压升高为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主要症状,可应用B超、CT、MRI、^131I-MIBG及膀胱镜检查作定位诊断,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可作定性诊断。手术切除是其首选治疗方法,术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3.
嗜铬细胞瘤主要来源于肾上腺素能系统嗜铬细胞,在异位嗜铬细胞瘤中,膀胱嗜铬细胞瘤较少见。本文就膀胱嗜铬细胞瘤其发病原因、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概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回顾性分析8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探讨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膀胱嗜铬细胞瘤主要临床症状为排尿时血压升高,出现头痛头晕、血尿、心悸、多汗及恶心呕吐等症状。尿CA和VMA是定性诊断和监测复发的有效方法。围手术期控制血压和扩容是保障手术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膀胱嗜铬细胞瘤为膀胱非上皮性肿瘤,起源于胚胎期遗留在膀胱壁的嗜铬细胞.肿瘤起源于膀胱壁的副交感神经结,约83%的嗜铬细胞瘤可产生激素,在膀胱逼尿肌收缩时因肿瘤受到挤压出现分泌作用.膀胱嗜铬细胞瘤典型的临床表现可为高血压、血尿和糖尿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水平.方法:总结10年来收治的6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疗结果.结果:6例患者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均为膀胱嗜铬细胞瘤,充分术前准备后,均顺利实施手术,术后血压均降至正常.结论:膀胱嗜铬细胞瘤典型临床表现为发作性高血压,间隙性肉眼血尿和排尿时典型发作三联征,定位诊断主要依靠B超、CT、MRI等,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VMA对本病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手术切除肿瘤为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探讨肾上腺外和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方法.方法:12例肾上腺外和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在充分术前准备后, 经腹行肿瘤切除术.结果:12例均手术成功,无并发症出现,术后症状消失,尿香草基杏仁酸降至正常.结论:经腹手术是治疗肾上腺外和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有效途径,囊内剜除术可减少损伤和出血,膀胱镜检对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2年5月32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治过程.术前均行超声、CT、膀胱镜及儿茶酚胺(CA)和香草基扁桃酸(VMA)检查,32例术前均获得定位及定性诊断.所有病例术前准备10~14 d后,行开放膀胱部分切除术,其中1例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结果:32例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病理均明确诊断,无恶变;术后均随访1~7年,血压正常,无肿瘤复发.结论:超声、CT、膀胱镜是最主要的定位诊断,CA 和 VMA 是最主要的定性诊断;手术是治疗膀胱嗜铬细胞瘤的最有效方法,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基础;开放膀胱部分切除术仍是嗜铬细胞瘤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膀胱嗜铬细胞瘤声像图特点,分析误诊原因,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13年来8例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误诊5例,其中血压升高3例,尿路梗阻1例,肉眼血尿1例,5例彩超检查均发现膀胱占位性病变,全部行膀胱部分切除,术中血压波动4例,5例经术后常规病理诊断为膀胱嗜铬细胞瘤,随访至今无肿瘤复发。结论:嗜铬细胞瘤临床表现多样,其中间断性无痛血尿和排尿时疼痛、及血压突然升高为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主要临床症状,彩色多普勒对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附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提高对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认识,探讨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4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经验,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与排尿有关的心悸、出冷汗、头痛等高儿茶酚胺大量释放症状;4例均有血浆和/或24h尿中儿茶酚胺及VMA增高,结合B超、CT、MRI或膀胱镜可发现膀胱壁占位性病变。4例均行膀胱部分切除或肿瘤刻除术,经病理检查确诊,随访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对于排尿后出现的心悸、出冷汗、头痛等症状的患者,应高度怀疑膀胱嗜铬细胞瘤,检测血浆和尿中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结合。影响学和膀胱镜检查可明确该病的定性和定位诊断,膀胱部分切除或肿瘤刻除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提高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对10例膀胱嗜铬细胞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均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疗效满意。1例术后远处转移。结论 本病极易漏诊或误诊为膀胱癌,膀胱镜和CT是最具价值的检查手段,病理学检查方可作出正确诊断。膀胱部分切除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嗜铬细胞瘤激光切除手术的麻醉与管理。方法通过回顾2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分析经尿道膀胱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的麻醉特点。结果 2例术前诊断明确,充分准备。切除肿瘤时有创动脉监测血压、心率明显波动,适时采用血管活性药物调整血压和心率,手术过程顺利。结论术前需充分准备,术中有创血压监测可帮助外科医生确定病灶部位。  相似文献   

13.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1997年至2007年资料完整、经病理证实的膀胱嗜铬细胞瘤7例。结果7例均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膀胱嗜铬细胞瘤。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和输尿管再植术(累及患侧输尿管口),2例行TUR-BT,1例行小切口腹腔镜辅助膀胱部分切除术。随访6个月~2年,血压正常,无肿瘤复发。结论膀胱嗜铬细胞瘤为潜在恶性肿瘤,诊断需结合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术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4.
王飞  岑松  康新立  王为服  钟江  符厚圣 《海南医学》2012,23(10):107-108
目的探讨膀胱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断与治疗的1例膀胱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探讨。结果患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为膀胱海绵状血管瘤。恢复良好,痊愈出院,随访两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膀胱血管瘤临床极其罕见,预后良好,因其症状多不典型,临床上极易漏诊,需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特征,提高早期诊断水平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6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者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膀胱嗜铬细胞瘤.其中4例为恶性。6例术后血压均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3例获随访,时间3个月~20年。各有1例术后5年和20年复发,再次手术。结论血尿、排尿时头晕、头痛、心慌及血压升高为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主要症状,尿香草基扁桃酸是主要的定性检查手段,B超、CT、MRI是主要的定位检查手段,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嗜铬细胞瘤诊治分析(附3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均采用开放手术治疗,32例经腰切口,7例经腹切口(其中膀胱嗜铬细胞瘤2例),术中6例先后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其中1例出现室颤,术中无死亡病例。术后病检良性35例,恶性4例。结论B超、CT结合临床症状仍是诊断嗜铬细胞瘤主要依据。嗜铬细胞瘤围手术期处理较为复杂,但只要做到术前充分准备,术中与麻醉医师密切配合,术后根据中心静脉压补液扩容,持续动态监测生命体征,患者均能安全渡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提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对 2 4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者 2 3例 (95 .8% ) ,尿VMA检查 2 4例 ,阳性 2 3例 (95 .8% ) ,B超、CT及MRI诊断阳性率分别为 6 2 .5 %、10 0 %及 10 0 %。全部病例均行手术切除 ,术后血压恢复正常者 2 0例 ,无死亡病例。结论 尿VMA检查是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定性诊断的主要依据 ,B超、CT及MRI检查为定位诊断的主要依据。根本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 ,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4):107-109+封三
目的 对膀胱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从而更好地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在台州市立医院病理确诊为膀胱平滑肌瘤的12例患者,其中血尿患者1例,排尿困难患者1例,尿频、尿急患者1例,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患者9例。11例患者影像学检查提示膀胱内占位表现。1例患者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异常,膀胱镜检查发现膀胱颈口近前列腺处肿物。11例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剜除术,1例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结果 11例患者完整剜除肿瘤,1例患者行膀胱肿瘤电切,术后病理诊断为膀胱平滑肌瘤。行膀胱肿瘤电切的患者术后4年复发,余患者随访无复发。结论 膀胱平滑肌瘤通常无明显临床表现,可通过影像学及膀胱镜检查及时发现病变,外科手术通常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27岁,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14年1月6日,预产期2014年10月13日。停经8周出现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较剧烈,持续至孕4个月,于当地医院查尿酮体间断阳性,予补液等治疗后好转。停经25周查空腹血糖5.57 mmol/L,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经运动、饮食控制后血糖基本达标。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自觉胸闷,出现间断发热、出汗,伴恶心、呕吐、心悸、头晕,每日发作约10余次,渐频繁,就诊外院查血压145/100 mmHg(1 mmHg=0.133 kPa), 后复查血压正常。2周前因起身时晕厥就诊外院,予补液治疗,1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喘憋,平卧时加重,血压175/100 mmHg,尿蛋白(+++),考虑重度子痫前期,给予解痉、降压、补液治疗。腹部超声提示腹腔占位,性质待查,以“重度子痫前期,腹部包块性质待查”转诊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相似文献   

20.
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跃强  卢玉军 《医学综述》2009,15(4):587-589
本文旨在提高对异位嗜铬细胞瘤临床、影像学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提高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定性、定位诊断价值。尿香草扁桃酸是定性诊断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主要依据,超声、CT、MRI、131I-MI-BG、131I-MIBGSPECT/CT是目前诊断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定位有效手段,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各有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对以上各种检查手段的敏感性、特异性进行分析、探讨。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提供影像学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