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嗜碱性粒细胞是血液及骨髓液中较少的一类血细胞,该类细胞的过氧化酶染色(POX)定性在教材及操作规程中存在争议,故针对此问题,特将对正常及病态嗜碱性粒细胞的过氧化酶常用染色方法嗜碱性粒细胞结果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组织胺在原发性肝癌病人外周血中的变化 ,揭示其病理生理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法检测外周血液中的组织胺 ,常规方法检测嗜酸、嗜碱性粒细胞 ,对 30例肝癌病人 ,30例正常人外周血液中的组织胺、嗜酸、嗜碱粒细胞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 :正常人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水平为 (30 .1± 11.8)个 / m l,肝癌病人为 (19.3± 8.0 )个 / ml,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则相差不大 ,分别为 (2 91.5± 36 .9)个 / m l,(2 6 8.5±47.3)个 / m l(P >0 .0 5 )。外周血中组织胺水平分别为 (16 9.7± 49.1) μg/ ml,(10 0 .1± 2 5 .1) μg/ ml,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组织胺及嗜碱性粒细胞在肝癌病人外周血中明显降低 ,是否可作为一项肝癌早期诊断的辅助观察指标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3.
2003年5月8日~6月25日,中日友好医院做为SARS指定医院收治SARS患者,笔者有幸参与了SARS患者的血象分类工作,并对患者白细胞分类进行了动态观察,现将观察到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对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eutrophilic alkaline phosphatase,NAP)及形态学的作用.方法 选择化疗中使用G-CSF无合并感染的肿瘤患者为G-CSF组,具有细菌感染阳性指征的患者为感染组,另外选择100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三组的血涂片进行NAP染色,并作阳性率、积分计数,NAP阳性指数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实现两两比对分析,同时对三组进行瑞氏染色观察中性粒细胞形态.结果 100例体检者NAP阳性指数95%的医学参考区间为13~127.G-CSF组、感染组和对照组的NAP阳性积分分别为290±56、245±55和68±27,三组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率分别为(95%±5%)、(89%±8%)和(51%±18%),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形态学方面,感染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感染组、对照组分别与G-CSF组的差异较为明显.结论 G-CSF可致中性粒细胞NAP阳性率、积分明显升高,并且明显高于感染所致NAP阳性率和积分的升高.在形态上,G-CSF可使中性粒细胞胞浆颗粒明显增多增粗,同时易见空泡变性及幼稚中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肿瘤病人化疗前及化疗应用升白药物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合并感染程度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01年1月-2004年9月骨肿瘤科住院病人396例,分别于化疗前、后抽取其静脉血,制成血涂片,用钙—钴法测定其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并计算积分,同时计数白细胞总数,并用瑞氏染色进行分类.结果:化疗注射升白药物后,骨肿瘤病人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积分明显增高,与化疗前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1).化疗前后中性粒细胞胞浆中中毒颗粒无明显变化,无差别(P〉0.01).结论:化疗注射升白药物后白细胞总数及碱性磷酸酶积分明显升高,但胞浆中中毒颗粒无明显变化,说明此升高与感染程度不相关,而与升白药物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6.
刘波  梁庆华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2):193-194
目的:通过对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嗜碱性粒细胞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的观察比较,探讨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对56例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外周静脉血细胞检测,分析其嗜碱性粒细胞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并将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病情轻重有明显相关性(P〈0.05),嗜碱性粒细胞计数与病情轻重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发病频率有正相关。结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是判断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在对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病情病情的判断上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训有  肖玉梅 《吉林医学》1991,12(3):168-169
<正>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很多,而肝炎后肝硬化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为了探讨肝硬化时NAP的活性变化及对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我们对31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和31名健康成人的NAP活性变化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邹汉良  束振华  梁汉章  张松  陈丕绩 《热带医学杂志》2011,11(12):1383-1384,1387,1480
目的 分析Sysmex XS- 1000i血液分析仪计数嗜碱性粒细胞部分标本出现假性增高的影响原因.方法 对50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形态正常的标本使用Sysmex XE-5000、XS-1000i血液分析仪进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作相关统计学分析.4例使用Sysmex XS- 1000i血液分析仪计数嗜碱性粒细胞出现明显增高标本与手工计数法进行比较,做相关形态学分析.结果 50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形态正常的标本使用Sysmex XE-5000、XS-1000i血液分析仪进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两者相关系数r=0.715,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4例使用Sysmex XS-1000i血液分析仪计数嗜碱性粒细胞出现明显增高标本均出现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退行性变等形态学改变.结论 两仪器间计数嗜碱性粒细胞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等形态改变会造成XS-1000i血液分析仪计数嗜碱性粒细胞假性增高,对嗜碱性粒细胞异常增高的结果需进行手工计数分类.  相似文献   

9.
1 病例介绍患者 ,女 ,35岁。因面黄 ,乏力年余 ,于 1 999年 3月 31日第一次住院。查体 :T38℃ ,轻度贫血貌。浅表淋巴未触及肿大 ,胸骨压痛 (- ) ,心肺 (- ) ,肝大肋下 2 cm,脾剑下 2 0 cm,质韧 ,无压痛。实验室检查 :血象 :Hb 80 g/L ,RBC 2 .2 3× 1 0 1 2 /L ,WBC1 67.6×  相似文献   

10.
利用组织化学方法对40例不同治疗期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过氧化物酶进行显示,并以食管良性病变和正常人为对照,且所有受检者血常规正常。结果表明,食管癌组的中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颗粒的阳性检出率低于对照组,食管癌术中输血者,短期内部分中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颗粒的含量增高之后又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讨论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检验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检验.结论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的临床检验结果对细菌感染性疾病和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鉴别、妇科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对于除了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患者以外的其他脑膜炎患者的疾病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外周血及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相关性疾病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嗜酸细胞是粒细胞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骨髓干细胞所产生。成熟的嗜酸细胞在外周血中占全身嗜酸细胞总数的1%左右,大部分存在于骨髓和组织中。正常人循环血液中嗜酸细胞小于0.5×109/L(500个/mm3)。嗜酸细胞具有吞噬作用和一系列的免疫功能。研究发现,很多疾病有外周血及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现综述如下。   一、寄生虫病   寄生虫感染是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最常见的病因,尤其是寄生在肠道外组织的寄生虫,如血吸虫、中华分支睾吸虫、肺吸虫、丝虫等感染。寄生在肠道的钩虫感染时,嗜酸细胞升高更为明显,有时可成嗜酸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单细胞的原虫感染一般不引起嗜酸细胞增多,而多细胞的蠕虫及吸虫可引起嗜酸细胞增多,其程度与虫体,特别是幼虫侵入组织的数量和范围相平行。   二、变态反应性疾病及皮肤病   嗜酸细胞集落形成因子主要由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产生,因此,嗜酸细胞与免疫系统之间有密切关系。在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清病及枯草热等,可有嗜酸细胞轻度到中度升高,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不仅在血液中有嗜酸细胞增多,而且尿液中也可检测出嗜酸细胞。湿疹、剥脱性皮炎、银屑病等皮肤病常有嗜酸细胞增多。   三、慢性胰腺炎   1955年,Juniper首次报道了慢性胰腺炎与外周血嗜酸细胞的关系,发现很多患者在患慢性胰腺炎时嗜酸细胞增多。1992年,Masuo等[1]在对122例慢性胰腺炎的研究中指出,17.2%(21/122)患者伴有嗜酸细胞增多,而且血清淀粉酶的变化与嗜酸细胞的变化相平行。这些患者多伴发胰腺假性囊肿、腹水及肺渗出,其中酒精组与非酒精组无明显的差别。慢性胰腺炎为什么会引起嗜酸细胞增多,原因尚不清楚。有研究认为胰腺局部的炎症可诱导产生某些使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因子及嗜酸细胞趋化因子A,这可能与嗜酸细胞增多有关。   四、嗜酸细胞胃肠炎   嗜酸细胞胃肠炎(EG)是一种少见的、临床病理过程不明、以嗜酸细胞浸润为共同特点的一组疾病,约80%的患者有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Kaizser 1937年首先报道此病。   EG的病因不甚明确,有些患者有哮喘、过敏性鼻炎及对食物过敏等病史,并有血清IgE水平升高,因而很多研究支持它是一种对内源性或外源性过敏原的变态反应疾病,但是有些学者提出了异议。至少过敏史及IgE并不是诊断的依据,Caldwell对7例EG患者的诊断无一例有过敏史,并且控制可疑过敏食物的摄入后,胃肠道的症状并不能缓解。Keshavarzian等[2]报道同胞姐弟患有此病,提示该病有一定的家族性,遗传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在对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外周血细胞结构进行透射电镜观察时发现嗜中性粒细胞存在大量的核内包涵体,系统研究了这些核内包涵体的超微结构,以探讨其来源和形成过程.方法 应用电镜技术对这些核内包涵体的超微结构进行研究.结果 斜带髭鲷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的核内包涵体可分为假包涵体和真包涵体两种类型,包涵体中的内含物来自胞质.胞核首先是以核膜内陷的方式将胞质及其各种有形成分包绕进核内而在核质外层形成具有双层膜包裹的典型假包涵体,随后假包涵体双层膜降解消失而转化成无被膜包裹的真包涵体,即核内糖原包涵体.结论 假包涵体是形成真包涵体的开始阶段.随着假包涵体向真包涵体的转变,包涵体内含物的组成及其超微结构也出现了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在血液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青武 《青海医学院学报》2004,25(3):213-213,215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在血液病中的应用。方法 利用改良戈氏钙—钴法对所作标本进行染色并作积分判断。结果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碱性磷酸酶积分均低于正常 ,而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类白血病中碱性磷酸酶积分均高于正常。并显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积分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 ) ,类白血病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积分也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 )。结论 根据碱性磷酸酶活性的特性在很多疾病中都可以把其作为诊断及疗效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sIgE)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在霉菌性鼻窦炎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设为鼻窦炎组,同期疑似霉菌性鼻窦炎但经金标准排除诊断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患者血清变应原sIgE、外周血EOS,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采取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两者诊断鼻窦炎的价值.结果:鼻窦炎组血清变应原sIgE阳性率、外周血EOS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变应原sIgE水平、外周血EOS计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鼻窦炎患者血清变应原sIgE与外周血EOS计数无相关性(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变应原sIgE诊断鼻窦炎的AUC值为0.779,截断值为1.94 IU/L,敏感度为68.33%,特异度为78.33%;外周血EOS计数诊断鼻窦炎的AUC值为0.752,截断值为0.55×109/L,敏感度为61.67%,特异度为81.67%;两者联合检测诊断鼻窦炎的AUC为0.846,高于单一检测(P<0.05).结论:血清sIgE与外周血EOS对霉菌性鼻窦炎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6.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钙-钴染色改良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婵 《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28(2B):215-216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对区分机体细菌性及病毒性感染、类白反应、慢粒白血病合并细菌感染或急变、白前期与增生性再障的鉴别、真红和PNH的区别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及应用皮质激素时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长沙地区443例少儿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测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探讨少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ANP)正常值。采用钙-钴法,对443例健康儿童进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测定,并以73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通过数据处理得到ANP结果无年龄、性别差异,并获得少儿外周血NAP阳性率正常值范围:0~16%,积分正常值范围:0~22。  相似文献   

18.
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点的异质性疾病,而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是基于气道炎症分型中最常见的一种亚型。作为诱导痰的替代生物标志物,血嗜酸粒细胞、呼出气一氧化氮、血清骨膜蛋白等被广泛应用于嗜酸粒细胞性哮喘的研究,但这些生物标志物预测嗜酸性气道炎症的能力饱受争议,联合使用或许能提高诊断的准确度。此外,随着组学技术的开展以及对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未来新型生物标志物有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恶性淋巴瘤患者血中成熟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恶性淋巴瘤患者血中成熟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有人报告在正常范围,有人报告显著增高。为此我们检测了37例不同类型恶性淋巴瘤患者血中NAP积分,以探讨其病程不同阶段NAP积分变化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0.
成人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成人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eutrophilic alkaline phosphatase,NAP)在不同条件下多种因素对NAP染色阳性率和积分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398例健康成人新鲜静脉血,EDTA-K2真空管抗凝,制备血涂片;同时取其中157例新鲜末梢血,制备血涂片;另将同一EDTA-K2真空抗凝管中的血分成三份,分别置4℃、22~25℃、37℃条件下,在不同时间段制备血涂片;将上述血涂片依改良Gomori法进行NAP细胞组化染色,显微镜油镜观察100个中性粒细胞,以阳性率、积分记录结果。结果:EDTA-K2抗凝静脉血NAP阳性率和积分参考范围分别为:1%~50%,1—56;末梢血NAP阳性率和积分参考范围分别为:4%~56%,5~70。抗凝剂、试剂pH、标本保存温度与时间、温浴时间等均为NAP染色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但NAP无性别和年龄差异。结论:多种因素均对NAP实验结果构成影响,各实验室应根据自身实验条件而建立参考范围且实验过程中应注意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