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连阿胶汤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一>中,是治疗"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的方剂.药由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组成.笔者在临床上应用此方加减治疗神经精神科疾病,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2.
黄连阿胶汤,方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由黄连、黄芩、芍药、阿胶、鸡子黄5味药物组成.原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之证候.临床上通过加减化裁,尝用于治疗心律失常、肺结核、支气管扩张以及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而见阴虚火旺之候者,每获良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德超  张荣春 《北京中医》2005,24(6):363-364
黄连阿胶汤,方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由黄连、黄芩、芍药、阿胶、鸡子黄5味药物组成.原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之证候.临床上通过加减化裁,尝用于治疗心律失常、肺结核、支气管扩张以及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而见阴虚火旺之候者,每获良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高峥 《湖南中医杂志》2013,29(6):151-152
黄连阿胶汤方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文为“少阴病,得之两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其方由黄连、黄芩、阿胶、鸡子黄、白芍组成,组方严谨精妙,在临床各科中广为应用.现将2000年以来该方在精神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黄连阿胶汤加味治疗咯血二例谢丽成湖州市第二人民医院313000浙江湖州市红旗路医院巷黄连阿胶汤出自《伤寒论》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原为治少阴阴虚火旺证的主方。方由黄连、黄苓、阿胶、芍药、鸡子黄组成。具有...  相似文献   

6.
黄连阿胶汤首见于《伤寒论》,是仲景经典方中的代表方剂,诚如:“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而心肾二者又属于少阴经,故黄连阿胶汤对于调整少阴之病具有很好的疗效。心火亢盛或肾阴不足,水火共济失调,心肾不交,使得心火无法温肾,而肾阴不能濡心,阴阳失调则发为不寐; 肾阴不足,无以上行而制约心火,心肾不交,心之阳气过盛而阴气不足,心神失养入里无门,发为焦虑,且心火过旺更加耗伤肾阴伤津,恶性循环,焦虑更重; “命门火衰”则不能腐熟水谷,水谷精气无法上濡于肺胃等脏,发为消渴。诸病发病均为心肾不交所致,皆可应用黄连阿胶汤治疗,概述黄连阿胶汤治疗少阴病之失眠、焦虑症、糖尿病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正> 《伤寒论》载黄连阿胶汤方只少阴篇第303条一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现通过古今医案例统计分析归纳黄连阿胶汤证的证治规律。  相似文献   

8.
黄连阿胶汤源于汉·张仲景所著之《伤寒论》,主治少阴阴虚、心阳独亢、心肾不交之证.所谓"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是也.  相似文献   

9.
黄连阿胶汤加味治疗肺结核咯血的体会313000浙江省湖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谢丽成黄连阿胶汤出自《伤寒论》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原为治少阴阴虚火旺证而设,后世医家喻为少阴泻心汤。方以泻心汤中黄连、黄芩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六经辨证乃仲景《伤寒论》之精华,本验案从疡病病机及少阴经病欲解时出发,着眼于少阴热化及少阴气郁之病症,以黄连阿胶汤合用四逆汤治疗皲裂性湿疹,紧扣方证相应之精要而获桴鼓之效。  相似文献   

11.
12.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药基因组学”与“中药化学组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对众多疾病的独特疗效已为人们广泛认可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 ,其理论基础很难得到现代社会特别是国际社会公认 ,因此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给传统中药理论以现代科学理论解释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基于现代基因组学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现代分析化学及一些生物高技术手段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开展“中药基因组学 (TCMGenomics)”和“中药化学组学 (TCMChemics)”研究的策略。这一研究体系的核心是将中药的作用机理或功能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基因表达的影响来诠释 ;将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化学成分来诠释。本文试图从上述观点出发探讨建立现代中药理论体系和现代中药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在络脉理论研究中,"络脉"这个核心概念与"脉络"经常混淆使用,甚至被"脉络"取代使用,导致不能正确对络脉理论进行表述。络脉与经脉、血脉等,都是全称的固有传统概念。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又是血脉的分支,络脉又简称"络"。故有经脉之络与血脉之络的区分。由于后人对概念认识混乱,以致经脉与血脉被经络与脉络取代使用,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5.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6.
精、气都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名词,意义深广。在"气一元论"的影响下两者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并逐渐形成了"精气学说"。然在中医范畴下,精和气有了相对明确的分流,并且多是针对人体而言。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是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具有物质和功能双重性质,由此可知,精和气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着手于经典医学著作,查找相关论述,分析中医之"阴精"、"阳精"、"阴气"以及"阳气"的涵义,以期明确其所指并对今后中医阴阳相关名词的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噎膈初期无呕吐,后期格拒会出现呕吐。反胃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中医内科学》教材上认为"噎膈"多属阴虚有热,"反胃"多属阳虚有寒。自古以来,有些医家认为"噎膈"即"反胃",也有医家认为"噎膈"与"反胃"为两种病,有"噎膈"为"反胃"之渐的说法,也有"反胃"为"噎膈"之渐的说法。"噎膈"与"反胃"属于两种病证,但在病机本质上均属中焦阳虚、寒湿内生,温中燥湿是"噎膈"与"反胃"的根本治疗大法。噎膈、反胃与现今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非常相似,借鉴该类病证的辨治经验,有助于提高现代临床上对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的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18.
"未"可作为一个时间段的一种状态,属于从午时阴阳交到申时形体成的中间发酵阶段,是一个量变过程,"治未病"是调理体质状态,纠偏扶正,引导其向平和质方向发展,防治疾病的一种过程。"未病"含义包括"状态""无病""转折",认为"治未病"不仅是"无病养生",可以是"调理体质",还是"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治未病"不仅仅只是治"没有"的病,也不是治"不知遥远未来何时发作"的病,而是掌握了现在的身体状态是平和体质?或是偏颇体质?是无病?是病前?是病中?还是病后?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评估身体的疾病风险,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方式,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9.
通过肿节风植物基源、源流考释,为更名草珊瑚提供依据。考查古今有关文献,分析以“草珊瑚”作为本草正名的依据。现代有关中药著作中“肿节风”既未遵照古代本草命名原则,也未依据植物分类命名,以“肿节风”命名欠妥。根据植物分类命名原则,依据《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并结合临床及生活实际需要、中医药文化发展及时代需求,应将其更名为“草珊瑚”更为妥当。“草珊瑚”应替代“肿节风”作为本草正名。  相似文献   

20.
从虚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虚、毒、瘀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病在肺、胃、肝、肾,以虚为本;病因可分为内外,燥毒为标;病久脉络阻滞,以瘀为果。宜采用治本的益气养阴润燥法,辅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