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发展起来的一些新的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如EEUS、^67Ga、^201T9、^99m^c-MIBI、^19F-FDG-PET及^11C-PET等开始逐渐应用于临床,显示出了优于传统诊断方法的诊断效能。放射免疫显像(RII)是一项较新的瘤的方法,随着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将会成为诊断肺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Ⅰ期乳腺癌患者淋巴结、骨髓微小转移癌 (LNM、BMM )与临床预后因素的关系。方法 分别以抗上皮细胞膜单克隆抗体为探针 ,对 5 2例Ⅰ期乳癌中LNM ,BMM进行研究。结果 分别有 2 3%( 12 / 5 2 ) ,19.2 %( 10 / 5 2 )病例伴有LNM、BMM。在低分化乳癌组中 ,LNM( 4 5 .0 %,9/ 2 0 )或BMM( 35 .0 %,7/ 2 0 )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组 ( 9.3%,3/32 ;9.3%,3/ 32 ) (P <0 .0 1;<0 .0 5 )。在LNM阳性组中 ,BMM阳性率 ( 5 8.3%,7/ 12 )明显高于阴性组 ( 7.5 %,3/ 40 ) (P <0 .0 1)。结论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大大提高乳癌微小转移检出率 ,乳癌淋巴道 ,血道转移可同时发生。  相似文献   

5.
纵隔淋巴结转移是肺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 ,也是术后复发、死亡的重要原因 ,因此对肺癌患者的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必须充分重视。我院自 1999年 12月至2 0 0 1年 12月对 32例肺癌患者施行了根治性肺切除及系统性纵隔淋巴结廓清术。现就其术后淋巴结转移分布情况作相关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32例 ,男性 2 7例 ,女性 5例 ,年龄 32~ 71岁 ;中央型肺癌 18例 ,周围型肺癌 14例。其中全肺切除 3例 ,肺叶切除 (包括双叶或支气管成形术 ) 2 9例。病理类型为 :鳞癌 17例 ,腺癌 10例 ,小细胞肺癌 3例 ,细支气管肺泡癌 2例。1.2 方法…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微小转移灶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31%),其死亡率仅次于肺癌而位居第二[1]。恶性肿瘤细胞的转移是主要致死因素,而淋巴道转移是主要转移途径之一。据统计,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阴性患者仍有20%~30%于手术后5年内出现远处转移。所以准确检测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都十分重要。本文就近年来有关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的进展及其意义作一综述。1 微小转移灶的定义根据转移淋巴结的侵犯程度,将其分成微转移灶(micro-)和大转移灶(macro-),划分标准亦不统一。1971年Huvos等以2mm直径之转移灶为界,首先引入微转移…  相似文献   

7.
Ⅰ期乳腺癌患者虽然预后良好,但仍有20%患者最终死于本病[1]。在手术时这些失败的患者可能已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但由于病灶太小而常规检查难以发现[1]。通常在连续切片或免疫组化染色时才能检测到极小转移灶,常常以单个或2~3个细胞组成的肿瘤团形式存在。我们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对52例Ⅰ期乳腺癌的腋窝淋巴结进行检测,对微小转移进行研究并对其与预后因素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均取自于我院1997~1999年间52例手术切除Ⅰ期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2~74岁,平均52岁。其中单纯癌21例,浸润性导管癌14例,髓样癌11例,其…  相似文献   

8.
肺癌原发灶与纵隔转移灶对BAI的敏感性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树强  袁建华 《浙江肿瘤》1999,5(4):222-223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肺癌治疗中的特点和局限性,为晚期肺癌的综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总结了近一年来接受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的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晚期肺癌34例,并对原发灶与纵隔转移病灶各自对介入治疗的敏感性进行探讨。(结果)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对肺癌原发灶的有效率为61.76%,对纵隔转移灶有效率为11.76%。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对纵隔转移病灶的疗效远  相似文献   

9.
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灶检测对分期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Zheng R  Ge D  Qiao Y  Shi M 《中华肿瘤杂志》2002,24(1):41-43
目的 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灶进行检测,研究其对分期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39例NSCLC患者,在常规病理检测阴性的淋巴结中,运用免疫组化检测细胞角蛋白(CK)的办法,检测微转移灶的存在,分析CK(+)与分期和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39例患者中,CK(+)和CK(-)患者的生存期分别为32个月和48个月(P=0.0178)。Cox回归模型的多因素分析显示,(1)临床分期(2)有无复发、远处转移这两个因素均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P=0.0288,P=0.0053);而有无淋巴结微转移灶并不能作为一项独立的预后因素(P=0.7740)。结论 淋巴结中微转移灶的检测可以补充目前肺癌的分期方法,有微转移灶患者的预后要比无微转移灶者差。  相似文献   

10.
11.
155例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背景与目的胸内淋巴结(包括肺门和纵隔)转移是影响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特点及转移方式,为确定肺癌术中淋巴结清扫方式提供依据。方法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作为淋巴结清扫依据,对155例非小细胞肺癌行完全性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结果155例非小细胞肺癌共清除淋巴结1553枚。总转移率为58.7%(91/155),N1占20.0%(31/155),N2占38.7%(60/155),跳跃性N2共9.7%(15/155)。肺原发肿瘤T分期与淋巴结转移之间呈线性关系。淋巴结转移率在各类型非小细胞肺癌间无差异。肺癌淋巴结可呈跳跃式纵隔转移,且区域性转移与非区域性转移均多见。结论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多组别、多区域及跳跃性特点。除临床分期为T1者外,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在肺癌术中应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RT-PCR法检测区域性淋巴结中肺癌微转移的临床病理相关性。方法:区域性淋巴结共261枚,取自4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肺癌患者,将每枚淋巴结均分为两等份,分别进行病理学检测和细胞骨架角蛋白19(CK19)基因的表达分析。结果:18例患者同时被病理检查和RT-PCR法证实存在淋巴结转移,另22例病理学检查未检淋巴结转移,但RT-CR法检测到其中6例存在淋巴结肺癌微转移。40例患者中,RT-PCR法显示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癌肿侵犯血管,肿瘤分化等级和肿瘤的P-TNM分期有密切关系(P<0.05)。22例病理检查未发现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淋巴结微转移与肿瘤大小和肿瘤的P-TNM分期有密切关系(P<0.05)。普通病理检查则显示淋巴结转移与否与患者的各临床病理指标之间无明显关系。结论:RT-PCR法在检测淋巴结转移方面较普通病理检查优越,它能准确地检测到存在于淋巴结中的肿瘤微小转移灶,有利于筛筛选早期亚临床转移的人群和揭示肿瘤转移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3.
306例肺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可切除性肺癌的胸内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 从l992年1月至2000年l2月,对306例肺癌患者施行根治性切除术和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分别记录各区淋巴结的数量、大小、颜色和质地,并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全组共清扫胸内2456个区的46l4个淋巴结,平均每例15.1个。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521个区的954个淋巴结存在转移癌。胸内淋巴结的转移率高达61.8%,纵隔淋巴结的转移率高达43.5%。围绕肺门或肺根部的11、10、7、5和4区淋巴结的转移频度比远离肺根部的9、6、3、2、l区淋巴结高。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非小细胞肺癌(P<0.01)。淋巴结转移率与淋巴结的大小、颜色和质地均有密切关系(尸<0.00l,P<0.00l,P<0.001)。结论 多数肺癌的淋巴结转移遵循由近及远、自下而上、由肺内经肺门再向纵隔的顺序转移规律,少数纵隔淋巴结转移呈“跳跃式”。肺切除术时施行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前哨淋巴结(SLN)活检能够准确评估区域淋巴结状态,为乳腺癌患者提供精确的分期,同时也减轻了淋巴结阴性患者的手术并发症.规范前哨淋巴结病理检测手段,充分利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有助于准确判断微转移.但前哨淋巴结的微转移在乳腺癌预后判断、治疗决策中的意义尚存争议.  相似文献   

15.
Wang DF  Zeng CG  Lin YB  Hou JH  Zhu ZH 《癌症》2006,25(3):359-362
背景与目的:手术后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与众多因素有关,凋亡基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检测凋亡基因Survivin、Bcl-2、Bax和Fas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意义和预后价值。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15例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及20例肺非肿瘤组织中Survivin、Bcl-2、Bax和Fas的表达,并进行5年生存率的多因素分析。结果:115例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Survivin、Bcl-2、Bax、Fas的表达率分别为62.61%(72/115)、49.57%(57/115)、31.30%(36/115)和46.96%(54/115),与其在肺非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10.00%(2/20)、15.00%(3/20)、65.00%(13/20)、80.00%(16/20),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者5年生存率的多因素分析:TNM分期与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是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独立预后因素(P<0.01),Survivin阳性组的术后生存时间[(33±7)个月]与阴性组术后生存时间[(52±9)个月]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凋亡相关基因可能对肿瘤的发展与预后产生一定的影响;TNM分期与Survivin基因的阳性表达是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6.
Thebreastcancerpatientswithaxillarynode-negative(ANN)havebetterprognosis,butl5-2o%ofthemhavearecurrencewithinlOyearsafterprimarytreatment.Thepresenceofaxillarynodalmetastasesisthemostimportantprognosticfactorinprimaryoperablebreastcancerpatients.SoitwasguessedthatinoperationtherewerelymphnodemicrometastasesmissedonroutinestaininginthesereIapsedpatientswithANNbreastcancer.Inthisstudy,monoclonaIantibodiesagainstcytokeratin(CK)wereappliedasaprobe,usingAPAAPimmunohistochemistrytechniquetodet…  相似文献   

17.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及广泛廓清的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Li Y  Li H  Hu Y 《中华肿瘤杂志》1997,19(4):303-305
目的研究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N2)频度、分布范围及特点,为广泛廓清提供依据。方法总结9年间手术切除386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对肺门、同侧纵隔淋巴结进行广泛廓清。结果N2147例,占38.1%,清除转移N2289组。N2转移率在鳞癌、腺癌、小细胞癌及大细胞癌分别为30.1%、44.1%、48.0%及50.0%。肺上叶N271例,清除转移N2146组。上纵隔转移124组,占84.9%;下纵隔转移22组,占15.1%。肺下叶(包括中叶)N276例,清除转移N2143组。下纵隔转移67组,占46.9%;上纵隔转移76组,占53.1%。跳跃式转移79例,占N2转移的53.7%。跳跃式纵隔转移16例,占10.9%。结论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具有跳跃性、多发性。只有广泛清除了上下纵隔淋巴结,才有可能达到根治。  相似文献   

18.
结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之一。术中切除的淋巴结数目与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特别是对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其机制可能包括淋巴结错误病理分期及淋巴结微转移等。因此,术中规范地进行淋巴结清扫,术后对高危患者进行强化治疗,提高微转移检测手段等对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结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之一。术中切除的淋巴结数目与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特别是对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其机制可能包括淋巴结错误病理分期及淋巴结微转移等。因此,术中规范地进行淋巴结清扫,术后对高危患者进行强化治疗,提高微转移检测手段等对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为1~3个的早期乳腺癌患者是否需行术后辅助放疗是目前争议的焦点.多个随机研究结果提示,包括全胸壁及相关淋巴结引流区的术后放疗能改善1~3个腋窝淋巴结转移者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是否行术后放疗取决于肿瘤大小和分期、淋巴结清扫数和淋巴结阳性率、淋巴结包膜外侵犯和脉管瘤栓等因素.最佳放疗方式和患者选择尚有待进一步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