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补泻是通过针刺调气来达到整体的补虚泻实的目的.因此《内经》补泻不是方法而是治则.《内经》上本无"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和"开阖补泻"."补泻"原本是单一的治则,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由于临证治疗需要具体的行针方法,也就是现在所言之"术式",便在《内经》中寻得《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待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日泻"和"呼尽内针,"《灵枢·官能》泻为"摇大其孔",补为"推其皮盖其外门."  相似文献   

2.
针刺手法是实现补虚泻实的重要环节.广义的针刺手法包括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针刺操作的全过程;狭义的针刺手法是指进针之后到出针之前所采用的各种行针和补泻手法.合理的针刺操作,能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痛苦,提高疗效.针刺单式补泻手法的基本操作有捻转补泻法、提插补泻法、徐疾补泻法、迎随补泻法、呼吸补泻法、开阖补泻法、平补平泻法.  相似文献   

3.
"得气"指征的再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它首见于《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篇说:“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金针梅花诗钞》指出:“夫气者,乃十二经之根本,生命之泉源。进针之后,必须细察针下是否已经得气。下针得气,方能行补泻、除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经>针刺补泻操作内容对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 <内经>中较为系统地描述针刺补泻操作的内容集中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官能><灵枢·终始><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素问·调经论篇>中,在这些篇章中均为补法、泻法成对出现.将上述篇章中针刺补泻操作解析为呼吸、留针时间、出针速度、针孔...  相似文献   

5.
虞逸舒  董雪莲  艾炳蔚 《中医学报》2019,34(11):2450-2453
捻转补泻在二维平面上为迎随的一种演变,在三维层面与提插手法不可分割。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并非矛盾,只是手法作用时机以及所处层面不同。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这两种手法作用的时机以及所处穴位的层面不同,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同。徐疾补泻往往作用于进针出针的过程中,不需要有得气的先决条件,涉及层面贯穿穴位内外。"徐而疾则实"。徐入是为了慢慢引阳气入内,疾出是防正气随针外泻。提插补泻则是在针刺入穴位之后以得气为基础进行的,"紧感"即是针刺得气的一种感应。提插补泻所处层面为穴位内的进退,重插从卫取气,追阳内交,欲激发人体正气,轻提可防止正气耗散;重提从荣置气,引阴外出,引正气外出抗邪,轻插为防止邪气入内。  相似文献   

6.
明代新安医家汪机继承金元医家朱丹溪的观点,认为"针法浑是泻而无补"。考其理论渊源,出自于《黄帝内经》"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针法补泻不同于药疗、食补,其作用在于调气。通过针刺的补泻手法以激发经气,促使机体阴阳平衡。当人体"阴阳形气俱不足"时,说明气虚血少,针刺不仅不能激发经气,反而会伤气、耗气。故大虚之人,不可用针,当以甘药治之。  相似文献   

7.
九、进针后的各种手法进针后,接着就是施行捻运手法。古代手法,名目繁多,但总的来说,它的目的不外补虚泻实。现将几种重要的补泻手法扼要的谈一谈:1.徐疾补泻法:徐是缓慢,疾是迅捷,这种手法是以针刺出入的快慢来分补泻的,进针慢,出针皮外,  相似文献   

8.
针刺补泻手法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内容极为丰富,但由于其操作复杂,不得要领者很难掌握,笔者就随师郑魁山教授多年临症的一点体会总结如下,以弘扬郑氏针法。 一、补泻须先得气 《灵枢·终始》篇说:“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补则益实。”各种补泻手法都须强调在得气的基础上施行手法才能达到补或泻的目的。其基本方法是:进针后以搜法寻找针感,找到感应点后,针尖向着感应点行提插、捻  相似文献   

9.
气血是构成人类生命的主要源泉,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九针论》曰"人之所以成生考血脉也",人仍气血构成.《寿世宝元》指出"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夫气有一息之不行".说明了气血的生理关系,因此"气血不和,百病变化而生".如《素问、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复反则死".《灵枢、阴阳清浊论》曰"人之气血,苟能如一,则天下为一矣".阐述了病理上的气血因果关系,古人对血证治气,气证治血,论述比较详尽.  相似文献   

10.
试论针刺补泻与轻重刺激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认为针刺补泻与轻重刺激的关系 ,补法为轻刺激 ,泻法为重刺激。但《千金翼方》却明确提出 :“补泻之时 ,以针为之 :重则为补 ,轻则为泻 ;虽有分寸 ,得气即止。”究竟孰轻孰重 ,应从补泻法的演变情况进行分析。1 补轻泻重说  补泻法的早期记载应首推《内经》。《灵枢·官能》说 :“泻必用圆 :切而转之 ,其气乃行 ,疾而徐出 ,邪气乃出 ,伸而迎之 ,摇大其穴 ,气出乃疾。补必用方 :外引其皮 ,令当其门 ,…微旋而徐推之 ,必端以正 ,安以静 ,坚心无解 ,欲微以留 ,气下而疾出之 ,推其皮 ,盖其外门 ,真气乃存。”《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 :…  相似文献   

11.
论针刺得气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刺“得气”与否与针刺疗效关系甚密 ,历代医家对针刺得气十分重视 ,笔者结合古代针灸文献的论述和自己的临床心得体会 ,就针刺得气及其影响因素作简要的论述。1 对得气的认识  “得气”亦称针感 ,是毫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得气”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篇说“吸则内针 ,无令气忤 ,静以久留。无令邪布 ,吸则转针 ,以得气为故。”所言的是当针刺入腧穴后 ,通过施行一定的针刺手法 ,使针刺部位产生特殊的感觉和反应。《素问·宝命全形论》篇对得气感应有了生动描述 :“是谓冥冥 ,莫知其形 ,见其乌乌 ,见其稷…  相似文献   

12.
1 由来与意义导气针法原为“五乱”病证而设。《五乱》篇将气乱于心、肺、肠胃、臂胫、头的病证称为。五乱”,认为其发生乃由气之逆乱所致,而非邪气的亢盛或正气的不足,故不用补泻针法,而另设“导气”针法,以引导逆乱之气恢复常态。其具体方法和意义,原文谓“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前一句言其操作,“徐入徐出”之“入”、“出”,原义当指进针、出针。如《内经》所论徐疾补泻针法,补法为“徐内而疾出也”  相似文献   

13.
针刺补泻,即针刺治疗的补法和泻法,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亦是针对病症虚实而实施的针刺手法。《素问.针解》中"徐疾补泻",应作3种解释:即徐疾补泻,提插补泻,开阖补泻。  相似文献   

14.
针刺的总程序可简述为:理→法→方→穴→术;单就“术”,可概括为:进针→候气→得气→补泻→谷气至→出针。可见,针下候气以求得气为针刺的第一要点。当进针到一定深度,在被针的瑜穴区患者有酸、麻、沉、胀及触电感;医者有针下沉重、滞涩、紧实等感觉。此刻患者和医者的“自觉”和“他觉”均为得气。《标幽赋》曰:“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还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相似文献   

15.
补泻针法 ,始见于《内经》,以《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官能》和《素问·离合真邪论》等三篇的记载较为详细、完整。综观原文 ,《内经》补泻针法的操作特点可概括为两点 ,1补法 :以静为特征 ,纳入 ;2泻法 :动势明显 ,放出。即补法轻柔和缓 ,动作幅度小而不明显 ,注重由外入内的行针过程 ;写法则力重势猛 ,动作幅度大而明显 ,注重由内出外的行针过程。此外 ,泻针法的立意 ,是根据病证的虚实外在表现及发病机理的朴素认识而制定的 ,根据“有余者泻之 ,不足者补之”的原则 ,对盛实之邪气 ,应予祛除 ;对虚衰之正气 ,应予培补。因此 ,针刺…  相似文献   

16.
肺气虚证与呼吸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为娇脏,在五行属金,为魄之处、气之主.<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曰:"肺主一身之气","诸气者,皆属于肺."<中藏经>也指出:"肺者,生气之源."可见,肺与气关系之密切.而<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可知"气乃生之本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由此可见,肺气对人体的重要性,而肺气虚证无疑也是临床的常见证候,亦是研究的重点证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针刺"疾徐补泻"的真实内涵。[方法]通过对医学古籍和现代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从脉象、出针速度、留针时间、操作过程和能量角度对"疾徐补泻"展开讨论,并与提插补泻作简要对比。[结果]徐疾补泻从脉象角度说法牵强,从出针速度、留针时间和操作过程解释符合理论和实际,其能量输入论尚需进一步研究,其与提插补泻并不矛盾。[结论]疾徐补泻不是单纯指某个针刺步骤的补泻手法,而是指以一种徐疾补泻的理念贯穿针刺操作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补虚泻实"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针刺是通过一定的手法操作来达到这一目的的.如<标幽赋>云:"要知迎随,须明逆顺",指的是应随补泻;<针灸大成>:"拇指向前为补,向后为泻"指的是捻转补泻法等等.但补泻手法操作要达到怎样一个量,古籍记载较少.<灵枢·经水>中对不同经络提到的"…刺**分,留**呼…"等语句,可视为是手法刺激量的较早记载.笔者认为,针刺手法的刺激量好比中药方剂中药物的用量一样,在辨证论治准确的前提下,刺激量的恰当与否直接决定了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正>《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针灸学及其临床的理论渊源,其中近半数篇幅论述了针灸学内容。《针解篇》是《黄帝内经·素问》的第五十四篇,主要从针刺补泻手法、针刺的注意事项、针具的功用和临床选择等方面进行论述,篇名中的"针解",指本文在解释《灵枢·九针十二原》及《素问·宝命全形论》的有关针刺问题,故名"针解篇"。其主要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素问·刺法论》将五运六气理论与针刺相结合,为运气异常致病提供临床治疗方法。但《素问·刺法论》中的刺法与运气异常情况单一对应,限制了临床应用范围,且缺乏对其刺法规律及临床应用的深层次研究。从调整人体气机的角度剖析《素问·刺法论》的刺法共性,将运气异常致病的病机归纳为气实、气郁、气虚,提炼"调气三法",即泻余气、疏郁气、补虚气,使其应用范围扩大到引起人体气机失常的各类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