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ousretinaldetachment,RRD)患者的对侧眼进行临床观察及分析。方法对975例RRD连续病例散瞳常规检查对侧眼的眼底情况。结果双眼RRD的发生率为14.7%,对侧眼有严重视网膜变性的发生率44.8%,发现裂孔有42眼占4.3%。结论对每一位RRD患者对侧眼仔细检查,必要时采取预防性治疗,这是减少RRD发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单超  张咏  张敏 《实用防盲技术》2010,5(2):61-62,67
目的探讨采用激光和冷凝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预防性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治疗组48眼,包括41眼有干孔、周边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局部玻璃体牵拉等采用氩离子激光光凝治疗,和7眼病变相对严重的用冷冻治疗仪冷凝治疗。结果随访一年,治疗组48眼,有一例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率2.1%(1/48),作为对照组34眼有4例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率11.8%(4/34)。结论采用激光和冷凝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预防性治疗是必要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对106例网脱病人的双眼详细检查,发现双眼网脱病例15例(14%),91例单眼网脱对侧眼存在与网脱有关的网膜病变病例有53眼(58%),其中裂孔形成21眼(23%),指出了双眼详细的全网膜检查的重要性。本组21例单眼网脱的对侧眼裂孔形成病例19例接受了预防性手术,18例均获得了预期的效果;而2例未接受预防性手术的病例均先后发生网脱。阐述了预防性网脱手术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预防性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尹虹  黎晓新 《眼科研究》1998,16(1):60-62
目的比较和评价预防性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retinaldetachment,RRD)临床效果。方法对1988年10月到1996年7月预防性治疗RRD的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70例患者近视眼占70.7%。经预防性治疗后均未出现视网膜脱离,其中16只眼经激光封孔失败后改行视网膜冷冻联合外加压术。经预防治疗后新裂孔出现为23只眼(7.04%),出现黄斑部视网膜前膜13只眼(4.32%)。术后视力不变及改善者占93.56%。结论预防治疗RRD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对侧眼无症状视网膜裂孔预防性激光光凝的疗效。方法:用三面镜和间接眼底镜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对侧眼,对917例无症状视网膜裂孔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术,记录其年龄、性别、屈光状态、晶状体的状态、对侧眼玻璃体状态、裂孔的类型和位置、预防性治疗的方法;术后随诊时间6mo~5a;记录术后视网膜和玻璃体的情况,视网膜新裂孔或视网膜脱离形成的例数,形成的时间和新裂孔发生时玻璃体的状态、新发生裂孔的类型和位置、治疗的方法。结果: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裂孔发生的危险因素与年龄、性别、近视、部分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高度相关,裂孔以变性萎缩孔多见,马蹄孔次之;裂孔常发生的位置依次是颞上、颞下、鼻上、鼻下象限。术后发现对侧眼视网膜新裂孔或视网膜脱离形成共21例(2.3%),形成的时间平均为21.6mo(7d~3a),平均年龄41.3岁,15例(71.4%)为男性,全部为近视眼,其中16例(76.2%)高度近视(大于6.00D),全部为有透明晶状体眼,病变类型:15例(71.4%)为变性萎缩孔,6例(28.6%)为马蹄孔伴随广泛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变性区大于6个钟点),术前部分PVD2例(9.5%),无明显的色素颗粒。新裂孔或视网膜脱离形成后,部分PVD伴色素颗粒18例(85.7%),全部均为马蹄形裂孔,马蹄孔伴后缘卷边2例(9.5%),9例(42.9%)新裂孔形成的位置位于激光光凝区的边缘,12例(57.1%)位于正常或未治疗的视网膜上,发展为视网膜脱离18例(85.7%),累及黄斑6例(28.6%),16例行视网膜裂孔冷凝联合巩膜环扎和外加压术,2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惰性气体填充术;单纯视网膜裂孔3例(14.3%),再次行氩激光光凝术,术后平均随访6mo。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对侧眼无症状视网膜裂孔预防性激光光凝疗效好;中青年高度近视不伴随PVD是对侧眼无症状视网膜裂孔光凝术后发生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的高危因素;预防性激光治疗与玻璃体后脱离牵拉新裂孔形成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C-2级及以下的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是否存在相同疾病的危险性,威胁其视力的病理学改变,及预防性治疗的意义。方法对236例(236眼)原发性视网膜脱离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记录年龄、性别、视力、对侧眼威胁视力的病理学改变、预防性治疗效果及随访时间。结果236例平均观察6.6年,其中121例(51.27%)对侧眼存在威胁视力的病理学改变,包括81例(66.94%)有视网膜裂孔,39例(16.53%)发生了视网膜脱离。71例预防性治疗的对侧眼中67例(94.37%)未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对侧眼发生威胁视力的病理学改变,特别是发生视网膜裂孔的危险性增加,对对侧眼进行预防性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我院于1991~1996年间,对住院的202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对侧眼做了检查,发现有裂孔者24眼。其中4眼裂孔周围视网膜扁平脱离。所有病例除2眼外于确诊一周内行氩离子激光光凝术。4眼扁平脱离者2眼积液吸收后光凝,2眼行冷凝封孔、硅胶海绵外加压术...  相似文献   

8.
1004例视网膜脱离对侧眼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视网膜脱离 (RD)是常见的致盲性眼底病。虽然近年来该病的治疗水平不断提高 ,但术后视功能的恢复仍有一定限度 ,严重妨害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及工作。故对于已经发生 RD的患者 ,其对侧眼的视力尤显宝贵。因而 ,对其对侧眼的常规检查 ,必要的预防性治疗及密切随访 ,是防止 RD发生的关键。本文统计了我院计算机储存的具有统计意义的孔源性RD1 0 0 4例 ,其对侧眼视网膜病变情况 ,并作临床分析 :材料与方法1 .我院 1 997年 7月~ 1 998年 1 0月间共收治 RD患者 1 2 1 6例。排除对侧眼因白内障、青光眼、角膜白斑等原因致眼底窥不见及眼外…  相似文献   

9.
“苏格兰视网膜脱离研究”组近期在Br J Ophthalmol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1 130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特征的研究报道。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RRD)是严重威胁视力的疾病,常有双眼视网膜病理性改变。以往研究证明,因多存在视网膜变性、裂孔等危险因素,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发生RRD的风险明显增加。然而,目前关于原发性RRD对侧眼病理改变特征的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较少。作者的此项研究旨在观察RRD患眼对侧眼的疾病倾向和临床特征。“苏格兰视网膜脱离研究”是为期2年的人群为基础的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以所有苏格兰人群原发性RRD患者为研究对象。原发性RRD由一位玻璃体视网膜专家通过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后得出诊断,所有RRD患眼视网膜下液范围 >2个视盘直径(PD),术前或术中确认存在视网膜全层裂孔。记录所有患眼及对侧眼是否存在玻璃体后脱离(PVD)、眼部或头部外伤史、视网膜裂孔及变性等信息。该研究共收集原发性RRD患者1 202例,随访超过2年且对侧眼临床资料齐全者占94%(1 130例)。所有患者按是否存在PVD以及视网膜裂孔类型进行分组。存在PVD的990例(876%)患者中,985%(975例)发现单发或多发马蹄孔,其中15% 存在巨大裂孔。而未发生PVD的140例(124%)患者中,40%存在圆孔,478%存在视网膜筛状孔,121%可见视网膜劈裂。研究发现,84%(95 /1 130例)的患者对侧眼存在全层视网膜裂孔。在患眼已发生PVD的990眼的对侧眼中,85%存在着视网膜裂孔,其中894%为与PVD相关的视网膜裂孔,而另106%为圆孔,无PVD。而RRD患眼未发生PVD的140例患者中,发现10例(71%)对侧眼全层视网膜裂孔,其中7例为圆孔。所有1 130例患者中,RRD患眼、对侧眼视网膜格子样变性者分别占187%、 145%。而在RRD患眼存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的211例患者中,616%的对侧眼同样可见格子样变性。视网膜格子样变性最常见于因圆孔而导致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对侧眼中(329%)。13%(148/1 130例)的患者对侧眼最佳矫正视力≤6/18,后者常伴有陈旧性视网膜脱离。73%(88/1 202例)的患者存在双眼RRD,仅15%患者(18/1 130)双眼RRD同时被发现,其余多先后发生,两眼间RRD发病的中位数间隔时间为38年(18~64年)。双眼RRD患者与单眼RRD患者相比,年龄、性别及眼部症状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双眼RRD患者较少主诉中心视力降低,究其原因,约60%的双眼视网膜脱离患者黄斑区未脱离,而单眼RRD患者黄斑区未脱离者仅442%(P<00001)。综上所述,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孔源性病理改变发生的危险性较大,约84%的患者对侧眼存在全层视网膜裂孔,73%的患者双眼RRD,严重威胁视力及生存质量。13%的患者对侧眼最佳矫正视力≤6/18,其中约20%为RRD所致。  相似文献   

10.
伴有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常伴有明显的色素膜炎和低眼压。由于其视网膜脱离范围大、PVR进展迅速,以及伴有脉络膜脱离,手术时容易造成裂孔的遗留,致使视网膜复位手术失败。我科从1994年5月至1996年2月采用术前静脉点滴大剂量激素,脉络膜脱离复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高度近视合并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CD) 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4-2018年北京同仁医院高度近视合并RRD-CD患者占836例。方法 回顾北京同仁医院住院HIS系统,收集高度近视合并RRD-CD手术治疗患者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视网膜复位为复位组,发生视网膜再脱离为未复位组。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视网膜脱离复发的危险因素。主要指标 手术成功率及复发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高度近视合并RRD-CD患者836例,平均年龄(56.51±12.14)岁;男性518例(61.9%),右眼发病434例 (51.9%)。视网膜脱离未复位为22.7%,与视网膜复位患者相比,未复位患者年龄较轻,术前视力、眼轴、晶状体状态、视网膜裂孔、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等级及手术方式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年龄〔优势比(OR)=0.972,95%可信区间(95%CI),0.967~0.989〕,术前视力光感(OR=1.898,95%CI为1.297~2.777),人工晶状体眼(OR=1.860,95%CI为1.255~2.758),眼轴>30 mm(OR=1.718,95%CI为1.240~2.379),巨大视网膜裂孔(OR=2.464,95%CI为1.495~4.063)及PVR D级(OR=1.551,95%CI为1.046~2.300)为视网膜脱离未复位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度近视合并RRD-CD患者男性比例大,中年发病、超高度近视、人工晶状体眼、巨大视网膜裂孔及PVD D级患者首次手术成功率低,视网膜脱离易复发。(眼科,2021,30: 42-46)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工晶体及无晶体眼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方法7例采用玻璃体切除术,术中使有过氟萘烷展平视网膜,眼内激光及眼外冷凝封闭视网膜裂孔,惰性气体或硅油与过氟萘烷交换。结果7例手术后出院时视网膜均复位。C3F8气体填充2例中1例于气体吸收后局部视网膜脱离,二次16?F8填充,视网膜复位。硅油填充5例于术后10m-18m取出眼内硅油3例,其中1例视网膜再脱离,二次注入硅油。7例术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及术中使用过氟萘烷、眼内激光、眼外冷凝封闭视网膜裂孔是治疗人工晶体眼及无晶体眼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术或联合巩膜外环扎术治疗无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玻璃体切除术或联合巩膜外环扎术治疗的无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患者37例(37眼),探讨无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眼的临床特点,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37眼中视网膜全脱离25眼,脱离范围三个象限者12眼;29眼周边可见两个以上的裂孔,且多为圆孔;PVR分级:C1~C3级24眼,D1~D3级13眼。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术,26眼术中行硅油填充,另11眼行C3F8填充,其中13眼联合巩膜外环扎术。除1例患者视网膜脱离复发放弃治疗外,余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无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一般发生较晚,PVR分级多在C级以上,临床上需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术后视力恢复不佳。早期发现是无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临床治疗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2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明明  滕岩  崔浩 《国际眼科杂志》2007,7(6):1708-1710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的疾病特征、手术疗效及治愈关键。方法:对近两年间我院收治的235例(240眼)RRD病例做回顾性分析。结果:30岁以上患者168例占71.5%、其中合并高血压31例占18.5%,高度近视89眼占37.1%。临床脱离时间平均49d,裂孔中圆孔占43.0%,分布于颞上象限占46.6%。一次手术成功率91.3%,总治愈率达93.8%。结论:本地区RRD主要特征:好发于中老年患者、与高度近视密切相关、临床脱离时间长、合并高血压比例高。裂孔以圆孔为主,颞上象限分布居多。目前手术治疗仍是治疗RRD最有效的方法。对于复杂及复发的病例应首选玻璃体切割治疗。  相似文献   

15.
种泽龙  陈松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7):1174-1177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并发脉络膜脱离(RRD-CHD)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学参数变化。

方法:连续收集RRD-CHD患者70例70眼,分为无高度近视组(A组)38眼38眼、高度近视组(B组)32例32眼,另收集正常组(C组)36例36眼。使用角膜内皮镜检测各组角膜内皮细胞最小面积(Smin)、最大面积(Smax)、平均面积、平均密度(CD)、细胞面积标准差(SD)、变异系数(CV)及六角形细胞比例(HG)。

结果:RRD-CHD患者和正常组的角膜内皮细胞CD、HG均有差异(P<0.001)。A组的CD与B组、C组均有差异(P<0.05),B组与C组有差异(P<0.001)。在A组中,SD、CV与眼轴(rs=-0.426、0.494, 均P<0.01),CD与眼压、眼轴(rs=-0.025、0.368, 均P<0.05),HG与病程(rs=0.552, P<0.05)均相关。在RRD-CHD患者中,SD、CV与眼轴(rs=0.236、0.159, 均P<0.05),HG与病程(rs=0.142, P<0.05),Smax与眼压(rs=-0.314, P<0.01)均相关。

结论:RRD-CHD患者持续低眼压状态下角膜内皮细胞的HG和CD均明显降低,眼轴、病程和眼压可影响角膜内皮的形态学参数。  相似文献   


16.
A case is reported of a 30-year-old man who presented with the unusual combination of a unilateral inferonasal choroidal melanoma and an unassociated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attributable to a large horseshoe tear in the superotemporal quadrant. Over 20 cases of simultaneous occurrence of these two phenomena have now been reported but this patient appears to be the youngest. The reports of this uncommon association are reviewed.  相似文献   

17.
开放性眼外伤视网膜脱离并脉络膜脱离的玻璃体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严重开放性眼外伤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因严重开放性眼外伤缝合术后,在我院行眼球Ⅱ期手术的21例患者共21眼的详细临床资料,手术选择闭合式玻璃体切除加长效气体或硅油充填术。结果:眼球摘除2眼,视网膜复位19眼(90%),其中6眼使用300mL/LC3F8气体充填,1例短期再次脱离,13眼使用硅油充填,取硅油后1眼出现脱离再次硅油充填。19眼全部随访,随访3~15mo,术后10眼(48%)视力不同程度提高,17眼最终复位,视力大于0.1者2眼(9%),眼压13.8~21.3mmHg,2例因低眼压再次出现脱离需硅油长期充填。结论:开放性眼外伤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时,病情复杂,预后常不佳。及时合理的Ⅱ期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可使伤眼获得较理想的解剖学复位,并可提高部分视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对211例216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采用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术39眼,巩膜环扎和/或外垫压联合注气术118眼,玻璃体切割环扎注气术36眼,玻璃体切割环扎注油术23眼。结果 216眼中1次手术后29眼视网膜未复位,经2-3次手术后仍有9眼视网膜未复位。视力提高151眼(69.9%),不变50眼(23.2%),退步15眼(6.9%)。结论 对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应根据其是否并发周边裂孔、黄斑前膜、PVR及视网膜脱离的范围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儿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秀芬  徐军  樊文英  侯志嘉  马凯  刘宁朴 《眼科》2007,16(4):256-259
目的探讨儿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病因及临床特点。设计回顾性、非对照病例研究。研究对象99例12岁以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方法回顾性总结2002年6月至2006年3月在北京同仁眼科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12岁以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共99例119眼,记录患者就诊原因、裂孔形状和视网膜脱离特点,对儿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病因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主要指标病史、患眼屈光度、视网膜脱离的形态和特点。结果27例27眼有眼部钝挫伤史。26例37眼屈光度数>-4.0D,13例14眼有既往白内障手术史,5例7眼伴先天性脉络膜缺损,还有29例34眼原因不明。患者就诊时60眼(50.4%)视网膜全脱离,66眼(55.5%)发生C级以上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结论近视和眼部顿挫伤是儿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患儿就诊时视网膜脱离范围常较大、且多伴有较严重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故应加强对具有危险因素患儿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0.
Li Liao  Xiao-Hua Zhu 《国际眼科》2019,12(4):660-667
The pathogenesis of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depends on three factors, namely, retinal rupture, vitreous liquefaction and traction causing the retina to separate from the pigment epithelium, among which retinal rupture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tinopathy is caused by a gap between the neurosensory retina and the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which severely damages the visual function of the patient. Therefore, early clinical discovery, prevention and selection of an appropriate treatment are important. This article reviews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retinal detach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