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SCI)患者血清脂蛋白(α)[Lp(α)]水平与纤溶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Olimpus-AU 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53例SCI患者和55例健康者(对照组)血清Lp(α)水平,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活性,并对SCI患者的血清Lp(α)水平与血浆t-PA和PAI活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SCI组血清Lp(α)水平[(238.48±48.76)mg/L]高于对照组[(198.36±38.42)mg/L,t=4.759,P<0.05];SCI组t-PA活性[(0.11±0.01)IU/mL]低于对照组[(0.49±0.12)IU/mL,t=-22.973,P<0.05],而PAI活性[(0.86±0.22)AU/mL]高于对照组[(0.48±0.10)AU/mL,t=11.626,P<0.05].SCI组血清Lp(α)水平与t-PA活性呈负相关(r=-0.676,P<0.05),与PAI活性呈正相关(r=0.813,P<0.05).结论:血清Lp(α)水平升高是SCI重要的危险因素;其可能通过降低t-PA的活性和(或)增强PAI的活性,干扰纤溶系统的平衡,参与SCI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 阐明糖尿病患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73例糖尿病患和71例非糖尿病患t-PA、PAI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t-PA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显性(P<0.05);PAI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高度显性(P<0.01),PAI占优势。结论 糖尿病患纤溶活性相对降低,较易患血栓性疾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的活性变化。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20例正常非孕妇女(正常非孕组)及20例正常晚孕妇女(正常晚孕组)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活性,并进行比较。结果正常晚孕组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血浆t-P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非孕组(P<0.001),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各组与正常晚孕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晚孕组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各组血浆PAI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非孕组(P<0.00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各组血浆PAI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晚孕组(P<0.01),子痫患者血浆PAI水平显著高于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患者(P<0.05),子痫前期患者血浆PAI水平显著高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液纤溶抑制系统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纤溶性增高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关系.方法 根据Child-Pugh分级把明确诊断为肝硬化的35例患者分为三组,A级10例,B级13例,C级12例.对每例样本检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抗原,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imer).结果 22例具有正常纤溶活性(FDP<5μg/ml;D-dimer<0.5μg/ml)的病例中,其中A级12例,B级6例,C级4例,tPA抗原随病情严重程度而显著性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PAI活性在三组结果近似(P>0.05).另外,通过比较高纤溶活性和正常纤溶活性(B级和C级)t-PA/PAI变化.我们注意到t-PA在纤溶活性高的患者略高于正常纤溶患者,但差异没有显著意义(P>0.05).PAI在两组间结果近似,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t-PA随病情加重而显著性升高,PAI随病情加重变化不大;t-PA/PAI失衡不是肝硬化患者纤溶升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纤溶活性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22例冠心病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患者分3组:①稳定型心绞痛(SA组)65例;②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42例;③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15例.另选9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纤溶指标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结果:①血浆t-PA抗原浓度:AMI组t-PA浓度中位数(3.28ng/mL)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2.29 ng/mL,P=0.000)、SA组(2.47 ng/mL,P=0.002)和UA组(2.57 ng/mL,P=0.006).SA组、UA组、对照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1).②血浆PAI-1活性水平:AMI组(38.06 U/mL)和UA组(55.61 U/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4.63 U/mL)和SA组(30.33 U/mL),P均=0.000;UA组高于AMI组(P=0.048);SA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3).③血浆PAI-1/t-PA比值:UA组(21.47)显著高于对照组(9.07)、SA组(10.90)和AMI组(12.48),P均=0.000;AM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但与S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SA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8).结论:PAI-1升高导致的纤溶活性下降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测定血浆PAI-1和t-PA,并计算P/T比值,有助于判断患者纤溶功能状态、甄别ACS和不同类型冠心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 4 0例冠心病(CHD) ,其中急性心肌梗塞 (AMI) 18例 ,2 2例不稳定心绞痛 (UAP)和 30例正常人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抑制物 (PAI)活性 ,及其D2聚体 (D -Dimer)纤维蛋白原 (Fbg)。结果 :冠心病人与正常人比较t-PA活性降低 ,D -Dimer、Fbg含量增多 ,PAI活性增高 (P <0 .0 1) ,提示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异常在CHD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UAP和AMI有共同的血栓倾向或血栓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7.
应用发色底物法测定急性心梗(AMI)患者入院当天、第7天及第14天的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PAI活性在AMI急性发作期及稳定期持续显著高于对照组,而t-PA活性在入院当天明显降低,但于第7天后回升接近于正常水平。再发性心梗患者的t-PA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及初发性心梗患者,急性期死亡患者的PAI活性明显升高而t-PA活性极度降低。PAI活性在CPK峰值不同的亚组中无显著差异,提示AMI患者存在着纤溶活性受损,高水平的PAI活性不是一种组织损伤非特异性的急性期反应。  相似文献   

8.
电针对脑血栓急性期纤溶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脑血栓形成急性期纤溶功能的影响及其与临床转归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头、针体结合电针进行治疗。用发色底物法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快速抑制物(PAI-1)的活性。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与一般治疗方法作对照。结果: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电针治疗后血浆t-PA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AI-1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血栓形成急性期头、体穴位结合电针治疗能明显提高血浆t-PA活性,降低PAI-1水平,促进纤溶功能,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分别检测24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及20例慢性肺心病患者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活性及D二聚体(D-D)含量等纤溶指标,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两观察组的t-PA活性明显降低(P<0.01),PAI活性明显上升(P<0.01),D-D含量也显著升高(P<0.01),但两观察组间各指标平均值相差不显著(P均>0.05)。提示纤溶系统功能改变在COPD阶段已经开始,此点对临床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40例冠心病(CHD),其中急性心肌梗塞(AMI)18例,22例不稳定心绞痛(UAP)和30例正常人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抑制物(PAI)活性,及其D2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bg).结果:冠心病人与正常人比较t-PA活性降低,D-Dimer、Fbg含量增多,PAI活性增高(P<0.01),提示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异常在CHD发病中有重要作用,UAP和AMI有共同的血栓倾向或血栓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不同类型心绞痛患者血浆t—PA,PAI及D—二聚体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研究74例住院心绞痛患者(其中SAP组26例,UAP组48例)的血浆t-PA活性、PAI活性及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心绞痛患者组t-PA活性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PAI活性及D-一聚体含量显著增高;SAP组t—PA活性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但PAI活性和D-二聚体含量均显著增高;UAP组t—PA活性较健康对照组和SAP组均显著降低且PAI活性及D-二聚体含量均显著增高;揭示SAP患者有纤溶活性降低,但UAP患者纤溶活性降低更显著,并且有冠脉内微血栓形成的指标改变,这对了解UAP的发生及指导抗凝溶栓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的:探讨冠心病胰岛素抵抗与纤溶活性的相互关系。方法:前瞻性研究,测定60例冠心病病人(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和30例急性心肌梗死)和30例正常人的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和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活性;以及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BG)。对测量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痛病人FBG无明显变化,Fins、胰岛素敏感指数(ISI)、PAI活性明显较对照组增高,t—PA活性校对照组明显下降。时60例冠心病病人ISI与纤溶活性备指标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FBG、Fins、ISI、胰岛素释放指数与PAI活性呈正相关,与t-PA活性呈负相关;急性心肌梗死组FBG、Fins、ISI与PAI活性呈正相关,与t—PA活性呈负相关。结论:冠心病病人的纤溶活性异常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13.
①目的 探讨葛根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UA)病人胰岛素抵抗 (IR)及纤溶活性异常的影响。②方法6 9例UA病人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 (31例 )和葛根素治疗组 (38例 ,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葛根素治疗 ) ,均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检测血糖、血浆胰岛素 (FINS)、纤溶指标 ,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ISI)。选择 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③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UA组FINS浓度增高 ,ISI降低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活性降低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AI 1)活性升高 (t=2 .139~ 3.2 0 7,P <0 .0 5 ,0 .0 1)。葛根素组治疗后 ,FINS浓度降低 ,ISI增高 ,tPA活性增高 ,PAI 1活性下降 (t=2 .116~ 3.6 36 ,P <0 .0 5 ,0 .0 1)。UA组治疗前及葛根素组治疗后FINS ,ISI与PAI 1之间存在高度线性相关 (r =0 .35 1,- 0 .332 ,0 .4 2 7,- 0 .4 5 2 ,P <0 .0 1)。④结论 葛根素可改善UA病人的IR及与IR密切相关的纤溶活性异常。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病人血浆PAI-1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 探讨血浆纤溶酶主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变化与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②方法 选择冠心病病人73例,分为稳定心绞痛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前、后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应用发色底物法对各组血浆PAI-1活性变化进行测定。③结果冠心病病人各因浆PAI-1活性均高于正常对照组(t=2.04~5.06,P〈0.05,0.01);除急性心肌梗死组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前组、稳定性心绞痛组与不稳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脑血栓患者纤溶系统功能的异常变化,我们采用发色底物显色法测定了24例脑血栓急性期与恢复期的患者t—PA与PAI的活性,并与15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脑血栓组t—PA活性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血浆PAI活性,在脑血栓急性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恢复期血浆PAI活性虽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窒息对胎鼠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活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延迟剖宫产术”致胎鼠宫内窘迫,实验分5个组:空白对照组、窒息15min组、窒息30min组、窒息15min复氧30min组、窒息30min组。分别测试各组血浆t-PA和PAI的活性。结果 窒息后t-PA活性升高(P<0.05),窒息后复氧PAI活性升高(P<0.01)。结论 窒息可致血浆纤溶酶活性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在冠心病病人中表达变化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80例冠心病病人作为冠心病组,其中不稳定心绞痛107例,稳定心绞痛73例;择同期非冠心60例为对照组。观察冠心病组与对照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总胆固醇(TC)、C反应蛋白(CRP)以及空腹血糖(FBG)水平以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与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并分析冠心病组病人三支病变、双支病变及单支病变与对照组病人的PAI-1、t-PA水平变化。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组血清TC、CRP、FBG、CKMB、PAI-1水平均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与对照组,t-PA水平均低于稳定性心绞痛组与对照组(P < 0.05~P < 0.01);稳定性心绞痛组病人血清CRP、FBG、CKMB、PAI-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血清PAI-1水平在三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及对照组中依次降低,血清t-PA水平则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t-PAIC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冠状动脉狭窄数存在相关性,且病情越严重、冠状动脉狭窄数越多则PAI-1水平越高,t-PA水平越低,临床可通过检测t-PAIC水平预测冠心病病人病情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8.
氯沙坦对高血压患者纤溶活性和内皮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氯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H)时对纤溶活性、内皮素、一氧化氮、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方法 4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68例EH患者用氯沙坦治疗8周,观察用药前后血t-PA、PAI活性,ET、NO、CGRP浓度的变化.结果 EH患者t-PA活性、CGRP和NO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P...  相似文献   

19.
对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浆纤溶指标监测发现:与正常组相比,急性加重期t-PA含量,PAI活性明显升高,t-PA活性、t-PA比活性,活性型t-PA明显降低;t-PA含量分别与PaCO_2、PaO_2呈正、负相关;缓解期t-PA含量更高,PAI活性降低,t-PA活性回升到接近正常值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爱平  杨叶  叶阳 《西部医学》2007,19(5):791-792
目的了解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方法选30例UAP患者和15例冠脉造影无狭窄的正常人为研究对象。抽静脉血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活性和D-二聚体(DD)、纤溶蛋白原(Fg)含量。结果与正常人相比,UPA患者血浆中t-PA活性减低,PAI活性增高,Fg和DD含量增高。结论UAP患者存在凝血、纤溶功能的失调凝血的失调,UAP患者纤溶活性降低,凝血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