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作者在做解剖学实验时,观察到腋窝有一肱深动脉 处发出肩胛下动脉,旋肱前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及肩胛下起源异常,现报告如下:肌支,在其进入桡神经沟之前,发出尺侧上副动脉伴尺神 本例系成年女性,左侧,于肩胛下肌下缘附近起于腋 经走行。动脉第三段,伴桡神经一起下降,进入桡神经沟,在起始处发出肩胛下动脉,旋肱前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及肩胛下肌支,在其进入桡神经沟之前,发出尺侧上副动脉伴尺神经走行。  相似文献   

2.
国人肱三头肌的动脉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本文调查了国人成年尸22具(男18具,女4具)和单侧上肢4例(男2,女2),共48例肱三头肌的营养动脉。它们主要由肱深动脉和其他教条动脉组成,即旋肱后动脉、尺侧上副动脉、尺侧下副动脉、近侧肌支和远侧肌支等。2.由于分布在肱三头肌三个头的不同而可分为若干类型。分布于肱三头肌长头者可分为四型,其中第IV型即由肱深动脉旋肱后动脉、尺侧上副动脉和近侧肌支分布者有21例,为总数的43.75±7.16%,出现率最多。分布于肱三头肌内侧头者可分为四型,其中第Ⅳ型即主要由肱深动脉、尺侧上副动脉、尺侧下副动脉和远侧肌支分布者有19例,为总数的39.59±7.05%,出现率最多。分布于肱三头肌外侧头者可分为三型,其中第II型即主要由眩深动脉和旋肱后动脉有22例,为总数的45.84±7.19%出现率最多。  相似文献   

3.
1.国人成年男尸,右肱动脉发生变异,肱动脉于正中神经袢上方分为浅肱动脉和深肱动脉。2.肱动脉分枝有胸肩峰动脉、肩胛下动脉。胸肩峰动脉上发出胸最上动脉,肩胛下动脉上发出胸外侧动脉。3.浅肱动脉长268mm,口径3.2mm 沿正中神经腹侧下行,终移行为前臂桡动脉。其分枝有尺侧上副动脉,尺侧下副动脉。4.深肱动脉长257mm,口径4.7mm,比浅肱动脉粗大,沿正中神经背侧下降,肘窝处与浅肱动脉交叉,终移行为前臂尺动脉。其分枝有骨间背侧动脉,正中动脉。5.桡、尺动脉于肘窝下方有强大的吻合枝,口径1.9mm,其分枝有桡侧返动脉。6.正中动脉长179.9mm,口径2mm、与尺动脉本干吻合形成掌浅弓。  相似文献   

4.
腋动脉自第1肋外缘由锁骨下动脉延续而来,至背阔肌腱下缘行为肱动脉;肱动脉在下行途中发出肱深动脉;尺侧上副动脉、尺侧下副动脉等分支;至肘窝桡骨颈平面分为桡动脉、尺动脉两支.近年己有双肱深动脉的报道[1~3],但作者在解剖1老年女尸时发现其右侧肱动脉高位分出两条肱动脉,其变异形式与文献报道的不同,较罕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一、肘部的解剖要点通过肱骨内、外上髁上、下二横指画二环形线即为肘部的上、下界。肘前区皮肤较薄,隐约可见一三角形凹陷,为肘窝。肘窝内皮静脉粗大浅在。头静脉行于外侧,贵要静脉行于内侧,肘正中静脉连于中间。前臂内侧皮神经伴贵要静脉下降。肱二头肌内方依次有肱动脉、二条肱静脉和正中神经。肱动脉发出尺侧下副动脉贴臂内侧肌间隔而行。肱动脉平肘横纹下1cm相当于桡骨颈高度分尺、桡  相似文献   

6.
双侧肱动脉变异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年男尸 ,其双侧肱动脉走行均有异常。 (1)右侧 :右浅肱动脉在胸小肌上缘处由腋动脉内侧壁发出 ,夹角 32°,发出点距喙突 31mm,根部直径 6 mm。发出后在正中神经浅面并与之伴行于肱二头肌内侧沟内 ,距喙突约 130 mm处远离正中神经 ,并向外下斜越肱二头肌前面 ,经肱二头肌腱浅面下行于前臂外侧移行为桡动脉 ,桡动脉在前臂行程无异常。浅肱动脉在行程中还发出胸肩峰动脉和尺侧副动脉 ,其中前者发出点距浅肱动脉根部 8.5 mm ,直径 4 .5 mm,后者距浅肱动脉根部分别为 2 4 mm(近侧支 )和 134mm (远侧支 )。右肱动脉位于正中神经后面 ,由臂丛、外…  相似文献   

7.
用红色乳胶灌注成人尸体上肢35侧,观察桡神经的血供。营养桡神经的动脉来自于肱深动脉、桡侧返动脉、中副动脉和肌支动脉。其中肱深动脉和桡侧返动脉在桡神经血供中起重要作用。并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了桡神经在临床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尺神经前移术的解剖及其临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尺神经前移术治疗肘管综合征提供必要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4 8侧成人上肢标本对肘部尺神经的营养血管伴行长度及其分支 ,屈肘时尺神经拉长长度、移位和摩擦点等进行观测。2侧上肢标本摹拟手术。结果 :尺侧上副动脉、尺侧下副动脉和尺侧返动脉后支分别与尺神经伴行长度为 14 .8± 1.1cm、4 .9± 1.0cm、6 .3± 1.1cm ;尺神经在肘部发出 1~ 2支关节支 ,2~ 3支肌支 ;肘关节自伸直位至屈曲 135°尺神经平均向近端拉长 5 .2mm ,向远端拉长 3.4mm ,并有向前移位和拉紧 ,以肱骨内上髁为固定摩擦点 ,以尺骨冠突内侧结节为活动摩擦点。结论 :保护尺神经血供及其肌支行尺神经前移术是治疗肘管综合征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肘部尺神经炎的带尺侧下副动脉尺神经松解前置术治疗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15例肘部尺神经炎患者行带尺神经尺侧上副动脉及尺侧返动脉后支的吻合支、尺神经前置的方法治疗,观察肘部尺神经血供特点及对术后疗效的影响.结果 15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0.6个月.按Pasque肘管综合征评分系统评定:优12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6%;与术前评定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带尺侧下副动脉尺神经松解前置术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安全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肘部尺神经炎的带尺侧下副动脉尺神经松解前置术治疗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5例肘部尺神经炎患者行带尺神经尺侧上副动脉及尺侧返动脉后支的吻合支、尺神经前置的方法治疗,观察肘部尺神经血供特点及对术后疗效的影响。结果:25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年~1年半,平均11.6个月。按Pasque肘管综合征评分系统评定:优18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2%;与术前评定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尺侧下副动脉尺神经松解前置术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安全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动脉造影为临床提供影像学材料。方法:在106侧上肢中筛选臂部动脉干有变异的标本共12侧,用氧化铅(Pb3O4)灌注变异的动脉进行X射线照像。结果:浅肱动脉有9侧,它们到前臂均续为桡动脉。另有3侧为桡、尺动脉高分支。结论:臂部动脉干的双干型变异率为11.3%,其中浅肱动脉占8.5%,桡、尺动脉高分支占2.8%。  相似文献   

12.
Superficial ulnar artery is an uncommon variation in which the ulnar artery is having its course superficial to the flexors of the forearm and may arise directly from axillary or brachial arteries. The proper understanding and knowledge of variation of arterial systems is helpful for judicious planning of various reconstructive procedures in oncological, orthopaed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ies. We present a case of variant course of ulnar artery which was noted during exploration of a right distal forearm wound. We suggest few clinical recommendations to avoid iatrogenic complications due to variation in arterial system.  相似文献   

13.
We present a case regarding the anomalous branching in the third part of the axillary artery on the left side in a 35-year-old male Nepalese cadaver. In the third part the axillary artery divided into superficial brachial and deep brachial arteries. The superficial brachial artery continued in the arm without giving any branches and ended in the cubital fossa dividing into radial and ulnar arteries. The deep brachial artery gave rise to subscapular, profunda brachii, articular branch to the shoulder joint, anterior circumflex humeral artery and posterior circumflex humeral artery. This variation is very rare and incidence is around 0.12-3.2% in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 The normal and abnormal anatomy of the axillary region is having practical importance for the vascular radiologist and surgeon and it should be known for accurate diagnostic interpretation. Key words: Axillary artery, brachial artery.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足量罗哌卡因用于腋动脉上、下入路时对臂丛神经束的阻滞效果。方法选择50例需行前臂尺侧及手部尺侧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A1、B1两组,每组25例。A1组行腋动脉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B1组行腋动脉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另选择50例需行前臂桡侧及手部桡侧手术的病人,分成A2、B2组,每组25例。A2组行腋动脉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B2组行腋动脉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各组局麻药均采用0.4%罗哌卡因,总量50ml。结果给药后15min,A1组阻滞效果优良率为100%, B1组阻滞效果优良率为84%,A2组阻滞效果优良率为100%,B2组阻滞效果优良率为96%;给药后20min,各组阻滞效果优良率均为100%。15min时,A组和B组之间阻滞效果有显著差别(P<0.01)。20min时,A组和B组之间阻滞效果并无显著差别 (P>0.05)。结论腋动脉下入路臂丛阻滞对尺侧外伤起效快,阻滞完全;腋动脉上入路对桡侧外伤起效快,阻滞完全。但在药物足够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药液逐渐扩散到邻近的筋膜腔,最终是可以达到阻滞完善的效果的。  相似文献   

15.
解剖成人上肢标本34例,观察、测量肱骨滋养动脉39支。结果表明,肱骨滋养动脉多起于肱动脉,占79.41%;起于肱深动脉者占8.82%;其它起于尺侧上副动脉和桡侧副动脉。肱骨滋养动脉起始端外口径1.16毫米,入滋养孔处外口径0.67毫米。滋养动脉主干平均长度为22.5毫米。另外发现,滋养动脉长度和入骨位置均与其起源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以超声引导和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观察记录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时肌皮神经对应的解剖位置及变异。方法选择251例行手、前臂及上肢远端手术的患者,麻醉方法为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将超声探头垂直于胸大肌和肱二头肌交界部位放置,采集横断面图像,包括腋动脉、腋静脉、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联合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并记录每根神经的位置。结果肌皮神经大部分(84.5%)分布在喙肱肌和肱二头肌之间,有33例(13.1%)肌皮神经位于腋鞘内,在腋动脉的外侧,有6例(2.4%)患者在腋窝处未找到肌皮神经,将探头沿长轴向远端滑动,可以在稍远的地方看到支配喙肱肌的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均靠近腋动脉,分布在神经血管束中。结论肌皮神经一般不在腋鞘内,应在喙肱肌中单独阻滞。由于神经分布在腋动脉周围的位置不同,为获得所有终末神经的完善阻滞,最好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每支神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以超声引导和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观察记录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时以腋动脉为中心4支主要神经的解剖位置及变异,为上肢局部麻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择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2007年12月-2009年3月行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患者167例,将超声探头垂直于胸大肌和肱二头肌交界部位放置,采集横断面图像,明确各组织结构位置及形态;使用神经刺激器分别定位记录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在以腋动脉为中心划分的4个象限内的位置;记录腋动脉距皮深度及周围腋静脉数量。结果: 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均靠近腋动脉,在腋鞘内按顺时针方向分布在神经血管束中。正中神经(83.8%)主要分布在第Ⅳ象限(腋动脉的前外侧),尺神经(72.5%)主要分布在第Ⅰ象限(腋动脉的前内侧),桡神经(61.7%)主要分布在第Ⅱ象限(腋动脉的后内侧),且3支神经间相对位置固定。肌皮神经大部分分布在喙肱肌和肱二头肌之间(89.2%),有10例(6%)肌皮神经位于腋鞘内,在腋动脉的头侧。有8例患者在腋窝处未找到肌皮神经。4支神经距离皮肤表面的距离由深到浅依次为肌皮神经(1.58±0.59)cm、桡神经(1.33±0.69)cm、正中神经(0.62 ±0.13)和尺神经(0.59±0.22)cm,正中神经和尺神经间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任意2支神经深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67例患者中,47.3%腋鞘内静脉为2条,平均为(2.4±0.8)条。结论: 在腋窝顶点处,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围绕腋动脉按顺时针排列分布,其相对于腋动脉位置存在高度解剖变异。肌皮神经在腋鞘内外均有分布,腋动脉周围有多条静脉伴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临床诊治。方法:2004年1月~2007年3月,我院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56例,其中,腹主动脉骑跨栓3例,髂动脉11例,股动脉22例,腘动脉8例,胫前、胫后动脉4例,腋动脉1例,肱动脉5例,尺桡动脉2例,下肢动脉栓塞∶上肢动脉栓塞=6∶1。全部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术加溶栓、抗凝、解痉药物治疗。结果:栓塞动脉及末梢动脉搏动恢复者38例,栓塞动脉搏动恢复、末梢动脉搏动未恢复12例,均未恢复6例。术后栓塞动脉继发血栓形成、再次手术4例。术后合并代谢性综合征9例,术后截肢(或截趾)7例,死亡3例。结论: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是血管外科常见急症,尽早地诊断、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Yu WP  Xu XZ  Wu DZ  Guo XY  Huang PT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1):740-745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一针四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和临床麻醉效果。方法择期行上臂下部、前臂及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超声引导组(U组)和神经刺激仪组(N组),各40例。分别以超声引导或神经刺激器定位腋路臂丛神经主分支(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肌皮神经),每点注射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容量混合液8ml,总量32ml。观察腋路臂丛神经及其周围组织的超声表现,测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的直径和深度,以及肌皮神经离腋动脉中点的距离,记录两组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麻醉效果和并发症。结果麻醉操作时间U组显著短于N组(P<0.01)。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这3支的起效时间U组较N组短(P<0.01或0.05)。麻醉完善率U组明显高于N组(P<0.01)。误穿血管的发生率U组为0,明显低于N组(P<0.01)。结论与神经刺激仪定位法比较,超声引导一针四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满意率显著提高,麻醉操作时间和起效时间明显缩短,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王玲  张永萍 《黑龙江医学》2012,36(4):297-298,313
目的探讨建立复杂动静脉内瘘的方法和体会。方法在肘上选择肱动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端侧吻合,贵要静脉-尺动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建立动静脉内瘘供透析使用。结果 28例内瘘术后通畅均良好,血流量可达300 mL/min。其中:17例仍在继续使用,2例因瘘闭改为深静脉置管,4例因肾移植而中断透析,3例因肺部感染死亡,2例死于脑出血。结论根据患者的血管条件,"精工细做"建立动静脉内瘘维持透析,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