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旭山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0,(4)
作者报导了两组白血病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分别用化疗加单次分割全身照射及多分割全身照射加化疗作为骨髓移植前的“准备治疗”的急性毒性及其近期疗效。A 组病人20例,包括急粒5例、急淋8例,慢粒6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平均随访236天。B 组病人20例,其中急粒5例、淋巴白血病9例、慢粒5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平均随访 相似文献
2.
3.
全身照射的剂量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身照射是治疗白血病和晚期实体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后而于各放疗中心的设备状况、射线的能量、射野大小及治疗室的大小各不相同,从而使各放疗中心所采用的物理照射技术也不相同。因此,对比各种不同物理照射技术及临床结果,对于确定最佳放射治疗计划就显得非常重要。本从照射体位及射野均匀性、济量计算、处方计算及分次照射、肺铅档等四个方面讲述全身照射的剂量学方法,这个问题也是放疗医生、特别是放射物理人员在实施全身照射以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全身照射是治疗白血病和晚期实体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各放疗中心的设备状况、射线的能量、射野大小及治疗室的大小各不相同,从而使各放疗中心所采用的物理照射技术也不相同。因此,对比各种不同物理照射技术及临床结果,对于确定最佳放射治疗计划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从照射体位及射野均匀性、剂量计算、处方计算及分次照射、肺铅挡等四个方面讲述全身照射的剂量学方法,这个问题也是放疗医生、特别是放射物理人员在实施全身照射以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常力方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2,(5)
全身照射(TBI)治疗恶性病乃Dessauer于1905年首倡。继之,许多学者陆续提出报告。最初仅治疗晚期癌肿病人,1951年时利用2mv X线的TBI单次剂量为40-150rad(人体中线剂量),结果令人鼓舞。血液系统的耐受性比予料的要大,并且无胃肠道症状。为了安全地给予高剂量而采用了选择性遮挡和分割照射技术。Jacobsop证明若遮挡一侧大鼠造血活跃的股骨时,单次致死剂量可提高一倍。这个观察是次全身照射(STBI)的基础,遮挡头颅和四肢可以避免成人10%活动骨髓的受照。STBI用于治疗广泛的淋巴癌、精原细胞瘤之未累及脑,头颅和四肢者。自1961年开始用25Mev x线,剂量率为3-19rad/分。 相似文献
6.
Bey P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9,(4)
全身照射治疗(TBI)已应用于同化疗联合杀灭肿痛细胞和骨髓移植前用于杀灭骨髓干细胞和有免疫原性的细胞。对异体或自体骨髓移植所用的全身照射技术和剂量是相同。TBI主要适应证包括某些高危的急性白血病,某些慢性白血病(如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症)和某些实体肿瘤(如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从二十年代起人们就已开始应用TBI技术,最初使用的参考剂量为10Gy,低剂量率,在数小时内给予。事实上,在这种剂量水平照射下,不治疗的话,在数周内仅由于造血系统损害而导致患者死亡,骨髓移植可拮抗TBI对血液系统的毒性作用。TBI和骨髓移植后,主要并发症的危险器官是肺,即发生间质性肺炎。低剂量率照射10Gy的效力,在生物学上,估计可杀灭约10~4骨髓干细胞 相似文献
7.
陈德政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1985,(2)
作者曾证实,给照射小鼠注入某些能抑制前列腺素不同合成阶段的药物,对造血具有刺激作用,能增加白细胞数,骨髓有核细胞数和内源性CFU—S数以及外源性CFU—S数。为了探索这种刺激造血的作用机理,本实验观察了消炎痛对小鼠照后骨髓和造血干细胞恢复动力学的影响。实验用850只(CBA和C5781杂交)F_1雄性小鼠。供体小鼠受~(60)Co—γ线照射(6戈瑞,0.1戈瑞/秒),照后立即和5天内,给消炎痛(6mg/kg)灌胃,每天1次。照后不同时间(从1小时到15天)处死部分供体小鼠,用1根股骨的骨髓细胞悬液输给事先8戈瑞照射、内源性集落形成能力完全被抑制的受体 相似文献
8.
介绍在Varian CLlinac-1800直线加速器上,采用改进的双机架角12野照射技术,以6MeV电子线治疗一例皮肤恶性淋巴瘤的剂量测量结果和技术方法处理。应用电离室法、热释光法对射野均匀性,皮肤表面剂量进行测量,患者体表剂量分布均匀。临床治疗表明该方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9.
余德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2,(2)
1983—1995年期间,共478例病人作了骨髓移植(BMT)前全身照射(TBI),对符合≥15岁、BMT后肿瘤完全缓解(CR)、并发症在CR后1年或以上发生标准的186例作回顾性分析。全组男女比例为108∶78,中位年龄为36.5岁,其中白血病85例,恶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比较全身照射对自体和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状况的影响。方法 对70例自体和异体造血干细胞患者移植后造血系统重建状况进行动态观察及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移植后,粒细胞、血小板的下降与回升有一定规律性,自体移植组和异体移植组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分别为14和16 d,血小板恢复时间分别为23和27 d,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无论自体或异体移植组中,外周血移植均较骨髓移植的造血系统重建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收剂量≥10 Gy者血小板重建时间较<10 Gy者缓慢(P<0.05);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与吸收剂量无关。结论 在全身照射剂量条件相同情况下,自体和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系统重建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较骨髓移植造血重建迅速,血小板恢复时间与吸收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11.
粒细胞吞噬和杀灭入侵细苗时,借助于呼吸链中活性氧的代谢产物如O2-和H2O2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孙朝阳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4,(5)
粒细胞吞噬和杀灭入侵细菌时,借助于呼吸链中活性氧的代谢产物如O_2~-和H_2O_2的作用。活性氧的生成伴有化学发光。正常状态细胞粒细胞数与化学发光量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本实验测定了经不同剂量照射后的不同时间,小鼠外周血中粒细胞数及化学发光量的改变,发现上述相关性消失,发光量随照射剂量及照射后测定时间的不同而有差异。 照射用250kV-X线机,15mA,2mmCu半价层,焦皮距75cm,剂量率0.6Gy/min。用1~8Gy 相似文献
13.
采用骨髓细胞乙酰胆碱酯酶染色、3sS体内掺入骨髓巨核细胞(MK)和图象分析方法.观察了小鼠经2、4、6、8和l0Gy60Coy线照射后2,4、6,8,10、14、18、24、30、40、60天骨碡MK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照后早期,各剂量组MK数均明显下降.较小的MK对射线敏感性较高,10Gy照射后,成熟的MK的功能也失常.在恢复期中较小的MK增加迅速,数目超常,大MK也有增多的趋势.在整个恢复期中较低百分比的MK数可维持较高水平的血小板生成量.受到2Gy以上照射后MK的大小即发生显著变化.并贯穿在MK变化的全过程中.不同时期可表现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用低剂量全身照射消灭癌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琼英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1991,(3)
过去的研究表明,大剂量辐射使患者免疫力明显降低.坂本教授的研究小组于8年前开始研究低水平辐射对免疫的影响.小鼠经0.1Gy(10rad)左右全身照射,具有提高免疫力、缩小癌、预防转移的效果,并于1986年应用于临床.临床应用包括病情进展相当快的恶性淋巴瘤患者约60人,治疗剂量为0.1~0.15Gy(10~15rad),每周3次,经5周的全身照射,淋巴瘤局部或大块状的情况下还并用大剂量直接照射,其结果:80%患者癌消失,20%局部消失. 相似文献
18.
19.
长期以来,人们所熟知的用全身照射的免疫抑制有严重的副作用和很大的危险,与此相反,通过长期对人的恶性淋巴系统疾病的治疗的经验证明,全淋巴照射是一个新的合理的免疫抑制。在器官移植范围里,全淋巴照射对于放射治疗可能不久将获得重要地位。在动物试验中,由于全淋巴照射诱导的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各种哺乳类动物的自身皮肤和器官移植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大动物低剂量全身照射的适宜剂量 ,以便评价低剂量全身照射应用于临床的可能性。方法 食蟹猴 32只随机分为 4组 ,用γ射线 (吸收剂量率为 0 175mGy min)分别照射0、30、5 0和 75mGy。分别在环磷酰胺处理前、后 ,亦即照射前和照射后 1、2、8、33和 5 0周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自然肿瘤红细胞花环试验 (NTERT)。结果 结果显示白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尤其是CD1 6 参与免疫调控 ,出现时间 剂量的反应 ;体液免疫中以IgA升高为特征 ,照射后第 8周 5 0和75mGy 2个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NTERT结果显示 ,在照射后第 2周 ,第 1、2、3组分别与第 4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但第 1组分别与第 2、3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γ射线单次低剂量全身照射对免疫功能低下模型的食蟹猴红、白细胞免疫功能有增强其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