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额筛窦骨瘤鼻内镜联合鼻外切口骨瘤切除术并一期骨质缺损钛网修补术利弊。方法 收集我科近2年来收入院并行鼻内镜联合鼻外切口巨大额筛窦骨 瘤切除术患者共4例,手术同时行一期钛网修补术,术后均复查CT,对其临床及手术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术后恢复良好,钛网修补在位,额部外形恢复良好。结论  在患者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期钛网修复额筛窦骨质缺损有助于患者额面部外形恢复,利于额筛窦引流。  相似文献   

2.
严重的嵌入性鼻额筛骨折的复位是难以成功的,为了改进其疗效,曾对3例患者进行开放复位和外固定技术。1971~1980年间另有10例患者共13例都改进了复位和固定方法,采用额窦骨瓣成形和外固定,全部获得最好疗效。鼻突出于面之前部,支持在较薄弱的筛窦的基础上,受到直接撞击时,鼻额筛骨可以成群骨折,称为鼻额筛(NFE)复合骨折。其治疗较鼻侧受击的骨折更困难,因为广泛累及筛窦和额窦的骨折,常合并额鼻管破坏、内眥韧带断裂和泪器受伤。筛板或额窦内板骨折可以撕裂硬脑膜出现脑脊液漏,亦可损伤眼球造成失明。 Stranc曾按鼻部骨折平面将鼻额筛复合骨折分为三组:(1)一平面在鼻骨和上外鼻软骨之间,多因侧面受撞击所致,主要损伤鼻中隔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额筛窦肿瘤累及前颅底时的切口选择及肿瘤切除后的修复方法.方法对29例额筛窦肿瘤累及前颅底的患者施行倒U形切口,正反S形切口,额瓣开颅+Weber-Fergusson切口,鼻内镜下径路,暴露肿瘤切除,切除后根据前颅底骨质、硬脑膜、脑组织的缺损情况,分别采用鼻中隔黏膜-软骨瓣、额骨骨瓣、骨水泥修补骨缺损;额部骨膜瓣、鼻中隔黏软骨膜瓣、鼻甲黏膜瓣修补硬脑膜;手术后对恶性肿瘤予以放疗和化疗.结果术后颅面部切口愈合良好,脑脊液鼻漏1例,局部处理后愈合.良性肿瘤经随访未见复发,恶性肿瘤总5年生存率为54.55%(6/11).结论根据额筛窦肿瘤累及前颅底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切口,选择合适的组织瓣修补前颅底,恶性肿瘤采用放疗和化疗,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额眶筛入路切除前中颅底颅鼻眶沟通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切除前中颅底、额、筛窦、眶沟通性肿瘤的最佳手术方式,以满足临床需要。方法对13例前中颅底颅鼻眶沟通瘤患者采用额眶筛入路、T型切口,将外鼻下翻,切除部分筛窦、纸板、额骨眶部及额窦后壁,充分暴露肿瘤组织,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块或完全切除肿瘤,分离、保护相应解剖部位,如视神经、内动脉、蝶鞍和脑膜等重要解剖结构。将外鼻回复,用钛板钛钉与额骨固定,恢复良好颌面外形。结果13例颅鼻眶沟通瘤手术均获得成功,随访24个月,11例肿瘤无复发,均无脑脊液鼻漏、脑膜脑膨出等并发症。面部外形良好。结论经额眶筛进入、侧下翻鼻骨入路是耳鼻咽喉科切除前中颅底颅鼻眶沟通瘤的一种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鼻内镜治疗额、筛窦囊肿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鼻内镜手术和鼻内镜与鼻外联合进路手术治疗额、筛窦黏液囊肿的疗效。方法37例鼻内镜手术和鼻内镜与鼻外联合进路治疗额、筛窦黏液囊肿患者及随访14个月~3年,比较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结果26例采用鼻内镜手术,11例采用鼻内镜与鼻外联合进路,均能够较好暴露术野,术后囊腔得到充分引流;34例获得满意疗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额、筛窦黏液囊肿安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我们曾遇1例额筛窦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报告如下.患者,男,66岁.因右鼻反复出血10个月,在当地医院经多次鼻腔填塞及右颈外动脉结扎术后仍出血不止,于1989年7月15日转住我院.患者素健,无高血压、肝肾疾病及全身出血性疾病史,亦无头部外伤、鼻塞流脓涕和头痛史.听力视力正常.腹压增加或头低位时易诱发鼻出血.体检:全身情况尚好,贫血貌,右胸锁乳突肌前缘见一5cm之切口瘢痕.右中鼻道见鲜血外流,余无异常.鼻窦片示:右额筛窦密度增高,窦腔无扩大.报告为右慢性额筛窦炎.胸透及肝肾功能检查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右束支完全性阻滞.实验室检查:Hb90g/L.WBC9.8×10~9/L;出凝血时间各2min.1989年7月18日上午在局麻下行鼻外径路右额筛窦探查术.术中见右额筛窦内充满血块及鲜红色血管瘤样组织,彻底去除病变组织后见鼻额管扩大,窦壁完整.术后第2天抽除所有填塞纱条,出血  相似文献   

7.
对额窦炎治疗的历史虽长,目前公认以开放额窦清理病变并重建持久而有效的鼻额管通道为最合生理要求的术式,能恢复额窦的通气和引流功能,但如何才能建立持久、有效通道的问题,仍未完全解决,以致慢性额窦炎术后复发率高达20~40%,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鼻额管通道的闭锁和狭窄。为术中建立通道曾采用生物材料(如鼻粘膜,粘骨膜瓣,脱钙骨,冷冻干燥处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31岁。额部头痛1年,左侧颠窦表面隆起2月。于1996年4月8日入院。检查:左侧颠窦前空膨隆变形,鼻根部饱满增宽,触之坚硬,不活动。鼻腔无异常。双眼视力正常,眼球无明显突出。X统摄片示:双侧额筛窦示4.5×5.5cm骨性密度增高而不均匀之影。诊断:双侧额筛窦骨瘤。于4月12日在全麻下行左侧鼻外联合眉弓进路肿物摘除术。术中见鼻骨上段,左侧颠窦前壁骨质吸收变薄,膨出。打开额窦前壁,咬骨钳逐渐咬除骨瘤边缘之额骨鼻突及上颌骨额突及鼻甲的一部分。使骨瘤大部分暴露,见两侧额筛窦腔内有一粉白色,约4.5×5.5×3.8cm大小,…  相似文献   

9.
额下入路颅脑术后并发额窦炎的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额下入路颅脑手术后并发额窦炎的原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方法额下入路颅脑手术后出现额窦炎的患者共33例,其中7例合并额窦脓肿,4例前额皮肤破溃瘘道.传统鼻外进路额窦手术23例,术后放置鼻额引流扩张管3个月以上;鼻内镜下额窦手术9例,鼻内镜和鼻外联合进路额窦手术1例,引流扩张管在出院前或出院后1个月内拔除.两种术式均需彻底清除额窦内骨蜡异物和炎性肉芽组织.复习颅脑手术病历结合鼻窦CT影像和额窦手术所见探讨并发额窦炎的原因.结果 33例患者均有颅脑术中开放额窦,将额窦黏膜下推或刮除,并以骨蜡填塞额窦的记录,其中5例有发生额窦炎后重新刮除额窦内黏膜并再次以骨蜡彻底封闭额窦的病史.所有患者均在拔除硅胶鼻额引流扩张管后随访半年以上.除2例鼻外进路手术的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鼻额引流扩张管脱落,经2次手术外,余31例均为1次手术.33例中30例治愈,3例好转.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效果相同.无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结论 额下入路颅脑术后并发额窦炎与颅脑术中额窦处理不当、额窦内骨蜡异物存留有关,此类额窦炎易形成额窦脓肿、瘘道等严重临床表现,治疗原则以清除额窦内骨蜡异物、清除炎性肉芽组织、开放额隐窝引流为主.传统鼻外进路额窦外科和鼻内镜额窦外科都可以达到治疗目的,但鼻内镜额窦外科具有微创、不必长期佩戴扩张管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鼻内镜下额筛窦骨瘤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额筛窦骨瘤鼻内镜径路切除术的效果。方法:18例额筛窦骨瘤患者中,位于额窦者8例,筛窦者6例,起源于筛窦突入额窦者4例,骨瘤大小为1cm×1cm×1cm~1.5cm×3.0cm×4.0cm,单纯采用鼻内镜径路切除17例,鼻内镜联合鼻外径路切除1例。结果:全部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无脑脊液鼻漏和眶筋膜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3年,术前症状消失,未见复发。结论:对于额筛窦骨瘤,通过鼻内镜必要时结合眉弓切口外径路手术能够完整切除,并能够保护颅底、额窦后壁以及眶纸板等重要结构免受损伤。  相似文献   

11.
额隐窝临床解剖和额窦手术径路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额窦区域手术的难度较大,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该区域解剖的复杂性导致的。本文在系统回顾额隐窝区域解剖的基础上,介绍了目前临床应用的额窦手术径路,重点是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额窦经额窦口与前组筛窦相通,额窦内口以上的部分为额漏斗,额窦内口以下的部分渐宽形成额隐窝。额隐窝区后方为筛泡,外侧为眶内上壁,前方为鼻丘,内侧为中鼻甲。额隐窝的引流通路取决于其与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其中,鼻丘气房、额气房和眶上筛房等前筛气房的变异可引起额隐窝的形态和引流通路的改变。额窦手术的发展经历了100余年的历史,根据手术径路的不同,可将额窦手术分为鼻内径路手术、鼻外径路手术和鼻内外联合径路手术。鼻内镜外科技术和CT影像技术的发展拓展了鼻内径路额窦手术应用空间,鼻丘气房和钩突对于鼻内镜额窦手术的参考价值是晚近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2.
作者自1975年以来,采用经面部进路或与颅前窝联合进路术式,保留上颌骨表面-眶上-筛骨骨膜瓣,切除侵犯颅底或鼻咽部、颞下窝,蝶窦、筛窦及口咽部巨大肿瘤。本文报导19例:鼻咽纤维瘤16例:筛-额粘液囊肿1例,鼻部神经胶质细胞瘤1例,筛窦腺瘤1例。手术方法:(1)切口:鼻测切开直到鼻小柱向下延及人中至上唇皮肤-粘膜缘切开,暴露两侧鼻前庭及前磨牙牙槽突。(2)暴露并细心剥离面部骨膜瓣:对上颌骨表面、鼻腔外侧壁及眶上等处行骨膜下剥离,并保留好骨膜瓣。切断眶下神经、血管,以便在上颌骨表面获得更大的骨膜瓣。游离泪道管至关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鼻内窥镜在治疗额筛骨瘤中的作用受到重视。回顾分析 1990~ 1999年治疗的额筛骨瘤 34例 (额窦骨瘤 2 3例 ,筛窦骨瘤 11例 ) ,年龄 2 1~ 70岁。额窦骨瘤中的 12例发生于额窦后下壁 ,瘤体外侧没超过纸样板的延长线 ;11例发生于额窦前壁或瘤体外侧超过纸样板的延长线。筛窦骨瘤中的 9例位于前筛 ,2例位于后筛 ,直径 8~ 35 mm(平均 17mm)。 34例额筛骨瘤中 ,16例邻近额隐窝、6例伴有慢性鼻窦炎、7例伴有头痛、3例前额部隆起、1例并发脑膜炎、1例引起复视 ,所有病历均行手术治疗。术前冠状位 CT扫描 (层厚2 mm)确定骨瘤的位置、大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窦肿瘤特别是额、筛窦肿瘤手术并发脑脊液鼻漏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鼻窦肿瘤术后并发脑脊液鼻漏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中有7例在术中发现瘘孔。修补采用额肌瓣2例,阔筋膜和肌肉一例,EC耳胶和鼻中隔粘骨膜3例,TJ骨水泥1例。另7例术后抽纱条后发现脑脊液鼻漏,经保守治疗行降脑压、抗炎等自愈。无一例并发颅内感染。结论鼻窦肿瘤手术中应详细检查,发现瘘孔行一期修补术。  相似文献   

15.
鼻窦肿瘤术后并发脑脊液鼻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鼻窦肿瘤特别是额、筛窦肿瘤手术并发脑脊液鼻漏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鼻窦肿瘤术后并发脑脊液鼻漏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中有7例在术中发现瘘孔。修补采用额肌瓣2例,阔筋膜和肌肉一例,EC耳胶和鼻中隔粘骨膜3例,TJ骨水泥1例。另7例术后抽纱条后发现脑脊液鼻漏,经保守治疗行降脑压、抗炎等自愈。无一例并发颅内感染。结论 鼻窦肿瘤手术中应详细检查,发现瘘孔行一期修补术。  相似文献   

16.
鼻内窥镜下蝶额筛窦囊肿袋状化手术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鼻内窥镜下蝶额筛窦囊肿袋状化手术8例谷京城张连山经鼻内窥镜下行蝶、额、筛窦囊肿袋状化(marsupi-alization)手术8例,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内窥镜及其相应设备为德国Storz公司及杭州桐庐深澳医疗仪器总厂生产各一套。8例鼻窦囊肿患者,男...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1例青年患者因筛窦粘液囊肿突入额窦内导致鼻额管呈活瓣性堵塞及额一蝶窦扩大而并发眶额部皮下气囊肿。病例:男,18岁,非洲人。5个月来右额眶部隆起,右眼受压,并伴局部疼痛,经治疗后疼痛消失。局部检查:右额眶部有软而无痛的波动性隆起,叩时呈鼓音。行瓦氏吹张术时,此隆起部有持续性张力增加,表明此含气腔与鼻腔相通。否认外伤、鼻堵及鼻流脓史。  相似文献   

18.
详实的鼻额管解剖资料对鼻窦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但目前报道尚少。该作者通过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和CT扫描观察了 10 0个正中矢状位剖开的尸头标本 ,显露了鼻额管的边界及引流部位——额隐窝 (frontalrecess)的解剖 ,CT矢状位扫描层厚 1mm,冠状位层厚3mm。结果发现 ,多数标本的 (5 9例 )额隐窝开口于鼻腔漏斗的前上方 ,4 0例标本的额隐窝直接向下开口于漏斗 ,只 1例的额隐窝开口于筛泡的上方。通常情况下 ,钩突、筛泡的上部分别构成鼻额管的前、后边界 ,而鼻甲基板 (conchal plate,由中、上及最上鼻甲附着部位向上融合形成的骨板 )、漏斗上骨…  相似文献   

19.
病人,男,23岁,因左前额逐渐隆起13年,进行性鼻塞、嗅觉减退3年,于1997年7月8日入院.病史中无头痛、复视及鼻出血.检查:左眉弓内侧隆起,质硬,无压痛,左眼球略向外下方突出,眼球运动正常,双眼视力均5.2,左侧中鼻甲显著膨大,表面光滑,左下鼻甲萎缩,鼻中隔受压向右弯曲,右鼻腔狭窄,后鼻孔及鼻咽部正常.水平位及冠状位CT扫描示:左侧额窦、筛窦内囊性肿物,密度均匀,CT值为21Hu,大小约2.5cm×4cm,边界清楚 ,额窦前壁及筛窦骨壁受压变薄,眶内侧壁骨质部分吸收.拟诊为左侧额、筛窦囊肿.于1997年7月11日在局麻下行左侧额、筛窦囊肿摘除术.取左侧眉弓至内眦部径路,额窦前壁骨质菲薄如蛋壳,窦腔充满泥沙样肿物,中部形成一囊腔,囊腔内有棕色液体.肿物有完整的质地松脆的包膜,额窦开口及鼻额管明显扩大.在鼻内镜下开放筛窦,为一巨大的囊腔.棕色液体中悬浮许多晶亮的细小颗粒,腔壁光滑,顶部有少许泥沙样物,筛骨纸板部分缺损,中鼻甲仅剩内侧壁部分菲薄的骨壁,剥离囊膜,冲洗术腔,额、筛窦置直径8mm硅胶管1根.术中出血约150ml.术后病理报告:额、筛窦脑膜瘤(沙粒体型),随访3年,术腔光滑,肿瘤无复发,眼位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0.
068额窦冲洗     
额窦病变的诊治仍有一定困难.在传统的非内镜鼻外科中,额隐窝位置隐蔽,解剖复杂,其内侧颅骨壁与筛动脉接近,且这些结构常见解剖变异.尽管内镜技术可在直视下操作,并有多种鼻内进路,容易进入额隐窝,但在术中寻找额窦口及术后防止狭窄的护理中,仍存在弊端,在最近一些刊物已有手术并发症的报告.许多文献报道一种较为完善可行的方法,即鼻内镜下行额筛房切除术后保留鼻额管,然而,手术仍有失败,个别病例最后需要进行脂肪填塞窦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