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在全国范围内调查机械通气危重症病人EN和PN支持现状和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改进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策略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国内多中心、前瞻性和观察性研究.本次调查历时100 d,共有15个省市、25所医院、26个ICU共443例病人参与.依据加拿大Heyland研究小组发起的2008年全球ICU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应用现状调查的内容,对所得结果进行独立统计学分析. 结果: 19个ICU(73%)对病人EN期间床头抬高、胃残余量监测、中止喂养或转为小肠喂养指征等具体实施细则有明确的规定.25个ICU(96.2%)有计划应用胰岛素控制病人血糖.早期(入住ICU 48 h内)TEN病人仅占38.8%(172/443);EN+PN占20.5%(91/443);因不耐受EN而中途中止的病人共10例(5.8%).本次调查共观察4 303 d.2 003 d(46.5%)接受TEN,869 d接受EN+PN(20.2%).72 h内达到80%预计能量病人共82例(47.7%),与未达预计能量病人相比,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和病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接受PN病人共230例,经PN液中添加Gln者占38.3%(88/230);机械通气时间(P=0.001)和入住ICU时间(P=0.005)明显少于未添加Gln组. 结论: 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已得到广泛认可和重视,并通过具体的实施方案规范临床行为.EN仍存在喂养不足和累积能量摄入的缺乏.PN液中添加Gln能缩短病人机械通气和入住ICU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危重症病人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对比研究危重症病人EN与PN支持的效果.方法:将48例危重症病人随机分为EN组和PN组,对比观察营养支持后两组病人的Hb、PA、血清总蛋白(TP)、ALB等营养指标以及腹泻、腹胀、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高血糖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经EN支持后,病人的Hb、TP和PA明显升高(P<0.05);而PN组与营养支持前比较,病人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N组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EN组.结论:EN支持可较好地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并发症少,是危重症病人较好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3.
早期肠内营养在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通过对危重症病人行早期肠内营养(EEN),观察病人的临床转归和评价EEN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6例危重症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病人在入住ICU的24~48 h内行EN,对照组病人在入ICU的48 h后开始EN.比较两组病人对营养支持的耐受性、营养指标、肝功能、EN可耐受的起始时间、达EN目标喂养点所需...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外科危重病人应用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及经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危重症患者的相关治疗,探讨其在危重症患者康复阶段的作用。方法50例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EN)组(25例)、肠外营养(PN)组(25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EEN组患者血色素(HB)、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蛋白(TP)均明显高于PN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且EEN组的肝功能指标明显优于PN组(P〈O.05)。结论对于危重症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肠道功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姜喜 《现代保健》2011,(15):32-33
目的 观察胃肠内与胃肠外营养支持对危重症(ICU)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两种营养支持途径的临床价值.方法 危重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胃肠道营养组30例和胃肠外营养组30例.在治疗前及治疗15 d后对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总蛋白、清蛋白等营养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胃肠道营养组治疗后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胃肠外营养组治疗后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治疗后清蛋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胃肠内营养支持能较好的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是危重患者的理想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7.
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对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肠外 肠内营养(PN EN)与全肠外营养(TPN)支持,对危重症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危重症病人按就诊顺序分为两组,每组20例.试验组接受PN EN,对照组接受TPN,两组等氮、等热量供给.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浆总蛋白、清蛋白、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浓度,外周血IgA、IgG、IgM、淋巴细胞总数(TLC)及T细胞亚群CD3、CD4百分率和CD4/CD8比值.结果:试验组TLC和IgG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D4和CD4/CD8比值也有升高(P<0.05);其余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N EN较TPN更能改善危重症病人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不同营养途径对危重症病人营养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危重症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ICU危重症病人45例,分为A组(PN支持) 、B组(EN支持)和C组(PN+EN支持),每组各15例.分别于营养支持前和连续营养支持治疗8 d后测体质指数(BMI)、血清总蛋白(TP)、ALB、Hb、淋巴细胞总数(TLC)、IgA、IgG和 IgM、 T细胞亚群(CD3、CD4、CD8)百分比,并进行临床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的分析对比.结果:给予营养支持8 d后,42例(93.3%)病人康复,3例(6.7%)死于原发病.三组病人的Hb均明显升高,EN组和PN+EN组的TP、ALB较PN组有显著升高,EN组TCL和IgM、PN+EN组IgG和IgM均较PN组升高.结论:三种途径营养支持均可改善危重症病人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EN或联合EN的效果更加明显.在危重症病人的治疗中,可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合理地选择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9.
一所大学医院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的10年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更好开展临床营养支持工作,对该院10年来危重病人的临床营养支持进行了总结. 方法:对 2 590 例危重病人实施了营养支持,接受营养支持的病人分布在全院 19个科室,病种多达20余种.营养支持的方式包括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同时对部分喉癌、心脏术后和老年重症病人及特殊病人营养支持进行监测. 结果:10年来,肠内营养支持病人呈上升趋势.监测结果表明,通过营养支持病人相应的营养和生化指标有明显改善. 结论: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增强病人身体抵抗力、加速机体康复,是提高医院整体救治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营养支持的护理经验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0 引  言我国自 2 0世纪 70年代初开始将现代营养支持应用于临床 ,使危重病人的营养问题逐渐得到解决。80年代以后发展较快。经过 30年的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 ,对营养支持的作用有了更多的了解。营养支持并不是单纯地提供营养 ,更重要的是维持细胞、器官与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 ,加速组织修复 ,促进病人康复[1] 。在我国 ,营养支持首先被应用于肠功能障碍的病人 ,我院于 1971~ 2 0 0 1年期间治疗肠外瘘 12 5 0例 ,治愈率达 94 .1%。较 6 0年代无营养支持前国际文献报道的病死率 5 0 %~ 6 0 %有非常明显的改善[2 ] 。营养支持亦是治疗重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不同剂量谷氨酰胺肠内营养对老年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观察老年危重患者营养状态、胃肠道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将90例老年危重患者完全随机化法分成3组:不含谷氨酰胺的营养支持对照组(A组),低剂量谷氨酰胺[0.3g/(kg·d)]肠内营养组(B组),高剂量谷氨酰胺[0.6g/(kg·d)]肠内营养组(C组)。于营养支持的第1、7、14天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浆二胺氧化酶、谷氨酰胺,观察血清谷氨酰胺含量变化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并测定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及氮平衡情况,同时观察患者的腹胀、腹泻、胃潴留等胃肠道功能情况。结果营养支持后第7、14天B组和C组血浆谷氨酰胺水平分别为(1886.8±420.5)、(2228.6±440.2)g/L和(1889.6±436.1)、(2174.3±440.8)g/L,较A组(1612.0±493.5)和(1869.7±559.8)μg/L显著升高(P=0.027,P=0.008);二胺氧化酶在B组和C组分别为(2310±1271)、(1602.5±1137.9)U/L和(2076.3±567)、(1586.3±530.9)U/L,较A组的(3250±923)和(2476±862)U/L显著降低(P=0.000,P=0.000)。营养支持后第7天转铁蛋白、前白蛋白明显改善(P=0.023,P=0.047),第14天血红蛋白明显改善(P=0.003)。B、C组成功实施EN人数和达到EN目标人数分别是4和25例、3和27例,较A组12和13例多(P=0.008,P=0.000),胃肠道的并发症发生率较A组少。结论含谷氨酰胺的肠内营养能早期改善危重患者的肠黏膜屏障功能和营养状态,减少胃肠功能并发症。通过肠道给予谷氨酰胺,有利于成功实施肠内营养,并实现全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重症监护患者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和营养支持的应用现状.方法 采用定点连续抽样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12月在北京市某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住院≥3 d的内外科成年危重患者172例,记录患者进入ICU后的营养支持应用状况,评估患者入院24 h内的营养风险状况(根据NRS 2002)、营养状况(根据体重指数,BMI)和疾病严重程度(根据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结果 营养支持率在入ICU首日最低(39.5%),至第7日达67.9%,肠外营养(PN)应用比例(33.6%~39.5%)高于肠内营养(EN)应用比例(4.1% ~ 16.0%).NRS 2002、APACHEⅡ评分及BMI显示160例(93.0%)患者应当接受营养支持,但仅对其中103例(64.4%)给予了营养支持,在这些患者中,92例(89.3%)的营养支持开始于入ICU 3 d内.结论 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率不足,多数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开始得较为及时.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途径以PN为主.  相似文献   

13.
危重病人营养与代谢支持策略的演变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已认识到全肠外营养在危重病人营养支持中的不足,主要是感染和肝功能的并发症较难克服。与全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具有并发症少,费用低等优点。但由于外科病人通过肠道进行营养支持有一定限制。为避免能量与蛋白质供给不足,可采用肠内 肠外的营养支持模式。过多供给能量与蛋白质,不仅不能改善病人的营养状态,反而对机体有害,危重病人的合理营养支持最好是按实际测量的能量消耗供给营养底物,要想进一步改善重危病人营养支持的效果。必须注重辅助疗法的应用。如谷氨酰胺、精氨酸、亚油酸、短链脂肪酸以及微生态营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在老年危重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老年危重患者98例,根据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分为肠外营养(PN)组30例,肠内营养(EN)组32例,PN+EN组36例。摄入同等总热量和同等氮量,营养支持治疗时间14 d。治疗0 d和连续营养支持治疗14 d后,检测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淋巴细胞总数(TLC)、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值并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3组患者Hb均较治疗前增高。EN+PN组患者Alb、PA较PN组及EN组治疗后增高。营养支持治疗后,3组患者TLC明显增高。EN组IgA、IgM,EN+PN组IgA、IgG、IgM均较PN组增高。PN+EN组并发症低于PN组及EN组。结论老年危重患者救治中应根据老年人特点及疾病不同情况合理选择营养支持方式,PN+EN联合应用更有利于改善老年危重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在危重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研究ICU危重病人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效果.方法:对ICU中56例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肠内营养支持组32例,肠外营养支持组24例.结果:本组病人52例康复,4例死于原发病.经肠内营养支持后,血清前清蛋白明显升高(P<0.01),血清清蛋白和血红蛋白亦有升高(P<0.05);而肠外营养支持后,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对比,肠内营养支持组病人血清前清蛋白和清蛋白均高于肠外营养支持组(P<0.05),上臂肌围和肱三头肌皮皱厚度无显著差异.结论:ICU危重病人救治中,应根据疾病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肠内营养有更好的代谢效应及营养效果.  相似文献   

16.
颅脑手术后病人的肠内营养支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价肠内营养支持在颅脑手术后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30例神经外科颅脑术后病人,从入院早期就开始经鼻胃插管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早期用低渗型"三九全营素",经2~3 d过渡适应后,即改用常规型"三九全营素".定期测定病人的血红蛋白(Hb)、血浆总蛋白(TP)、血清清蛋白(ALB),并观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肠并发症的影响.结果:①营养支持病人的血TP、ALB、Hb等指标均能维持在较为理想的水平;②未发生严重的胃肠并发症;③营养支持过程中,病人的肝、肾功能和糖、脂代谢均无明显异常.结论:"三九全营素"在颅脑术后病人的肠内营养支持中,具有效果良好和胃肠并发症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