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P55(sTNFR-P55)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比值(sT-NFR-P55/TNFα)变化在创伤患者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测定正常对照组、创伤MODS生存组和MODS死亡组血浆sTNFR-P55和TNFα的浓度,观察血浆sTNFR-P55/TNFα比值变化及主要器官功能受损指标和预后的关系.结果创伤MODS各组患者sTNFR-P55/TNFα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MODS死亡组低于MODS生存组(P<0.01).创伤MODS患者sTNFR-P55/TNFα与主要器官功能受损指标呈明显负相关.结论创伤MODS患者血sTNFR-P55浓度升高幅度不如TNFα.sTNFR-P55/TNFα比值可作为判断MODS患者器官功能不全程度及预后转归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创伤后氧代谢变化及其对组织细胞代谢状况的评价,探讨创伤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发展中氧代谢监测的价值。方法选择武汉同济医院救治的146例各类创伤患者。采集相关氧代谢检测数据和计算参数,比较危伤组与重伤组,MODS组与非MODS(NMODS)组。存活组与死亡组各指标的变化水平,以轻伤组相应指标测定结果作为对照。并与修正创伤评分(RTS)、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以及创伤与损伤严重度评分(TRISSRTs)法对Ps伤情或预后进行量化评价。结果氧代谢水平在创伤后即发生异常,与创伤严重度评分(ISS)、RTS、损伤器官部位与数量、低血容量性休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以及是否并发呼吸系统合并症等有关;并发MODS患者氧代谢水平变化更为明显,与轻伤对照组和NMODS组比较相关氧代谢比值改变差异均有显著性;死亡组乏氧代谢指标常呈持续恶化趋势,其代谢水平改变越显著,预示器官功能损害程度越严重,往往于死亡前达到峰值。结论氧代谢水平变化与创伤并发MOD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动态监测组织细胞氧代谢状况对MODS发病过程具有一定的预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浆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P55(sTNFR P55)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比值(sT NFR P55/TNFα)变化在创伤患者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测定正常对照组、创伤 MODS生存组和MODS死亡组血浆sTNFR P55和TNFα的浓度,观察血浆sTNFR P55/TNFα比值变化及主要器 官功能受损指标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创伤MODS各组患者sTNFR P55/TNFα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 0.01),且MODS死亡组低于MODS生存组(P<0.01)。创伤MODS患者sTNFR P55/TNFα与主要器官功能受 损指标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创伤MODS患者血sTNFR P55浓度升高幅度不如TNFα。sTNFR P55/TNFα比值 可作为判断MODS患者器官功能不全程度及预后转归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APACHEⅡ评分的关系。方法将2013年12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90例MODS患者根据入院时APACHEⅡ评分分为A组(<10分,36例)、B组(10~19分,32例)、C组(≥20分,22例),同时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62例)和死亡组(28例),比较A、B、C 3组及生存组、死亡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探讨凝血功能指标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A组PT、APTT水平明显低于B、C组,生存组PT、APTT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P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生存组PLT水平高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ODS患者凝血功能指标PT、APTT、PL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凝血功能指标和APACHEⅡ评分可用于判定MODS预后,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动态观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血清胆碱酯酶变化,探讨血清胆碱酯酶与MOD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以收住急诊重症监护病房92例MODS患者(年龄22~92岁)和30例非MODS患者(年龄20~87岁)为观察对象,分别检测入院时与入院第24小时的血清胆碱酯酶,并计算24 h内血清胆碱酯酶变化值。根据入院28 d生存情况,将MODS患者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胆碱酯酶变化值,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入院时与入院24 h MODS组血清胆碱酯酶下降明显,与非MODS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ODS死亡组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持续下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胆碱酯酶变化值、功能不全器官数目、APACHEⅡ评分是判断MOD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ODS患者入院时、入院24 h外周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及其变化值,与MOD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其中动态变化值是MOD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重度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16,他引:14  
目的 探讨重度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2002年11月至2005年3月收住全国20家三级医院脓毒症并发急性器官功能不全患者694例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主要凝血指标的差异及主要凝血指标异常与病情严重度(APACHE-Ⅱ评分)的关系.结果 (1)死亡组患者与凝血功能相关的主要指标:血小板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D-dimer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凝血酶元时间(PT)、部份凝血活酶时间(APTT)、TT均较生存组延长(P<0.05).(2)血小板下降、血小板下降与D-dimer同时升高,APTT和FDP异常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结论 与凝血功能相关的主要指标:血小板、D-dimer、PT、APTT、TT的检测对判断重度脓毒症的预后及评估病情严重度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血清双氢表雄酮浓度和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的变化,探讨双氢表雄酮对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病情和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 将137例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分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组(MODS组)和非MODS组,存活组和死亡组;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他们血清双氢表雄酮浓度,并进行SOFA评分。结果 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的双氢表雄酮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双氢表雄酮的浓度在MODS组和死亡组分别明显低于非MODS组和存活组(P〈0.01);SOFA评分在MODS组和死亡组分别明显高于非MODS组和存活组(P〈0.01);在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中,双氢表雄酮的浓度和SOFA评分呈明显负相关(P〈0.01)。结论 血清双氢表雄酮浓度是判断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病情和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及其对病情严重度和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以ICU收治的107例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有无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分为MODS组和非MODS组;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按各凝血指标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血小板(PLT),同时记录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Ⅲ。结果MODS组FDP、D-dimer明显高于非MODS组,PLT明显低于非MODS组,PT、APTT明显较非MODS组延长。死亡组D-dimer明显高于生存组,PLT明显低于生存组,TT、APTT、PT明显较生存组延长。凝血相关指标异常组APACHEⅢ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出现显著异常,其中PT、APTT、D-Dimer、PLT对病情严重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多发性创伤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多发性创伤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的特征及其严重度的相关性。方法测量105例多发性创伤患者和34例正常人的血细胞参数和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并将数据输入SPSS10.0软件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多发性创伤患者组的D-D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多发性创伤患者的ISS评分与PLT、RDW正相关,与MCV、MCH、MCHC负相关;APACHEⅡ评分与WBC正相关。结论监测多发性创伤患者的血细胞参数、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变化,对评估伤情、判断预后和指导早期治疗以减少MODS和DIC等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发性创伤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的特征及其严重度的相关性.方法测量105例多发性创伤患者和34例正常人的血细胞参数和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并将数据输入SPSSl0.0软件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多发性创伤患者组的D-D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多发性创伤患者的ISS评分与PLT、RDW正相关,与MCV、MCH、MCHC负相关;APACHEⅡ评分与WBC正相关.结论监测多发性创伤患者的血细胞参数、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变化,对评估伤情、判断预后和指导早期治疗以减少MODS和DIC等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凝血功能的异常在评估病情严重度和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呼吸、危重病科收治的102例老年AE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有无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分为SIRS组和非SIRS组;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入院后即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及血小板(PLT),同时记录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结果:SIRS组、非SIRS组比较,SIRS组PT、APTT较后者低,而FIB较后者高,两组PLT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死亡组PT、APTT明显低于存活组,FIB高于存活组,而PLT死亡组明显低于存活组。PT、APTT、FIB、PLT与APACHEⅡ评分直线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分别为:-0.395、-0.499、0.509、0.434,且PT、APTT、FIB、D-dimer、PLT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APACHEⅡ评分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老年AECOPD患者凝血功能出现显著异常,其中PT、APTT、D-dimer、PLT对病情严重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TBI)患者急性期凝血功能异常与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发生进展性颅内出血(PIH)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75例TBI患者,按GCS评分分为重型TBI组(GCS3~8分)和轻中型TBI组(GCS8分);按病情进展分为PIH组和非PIH组;治疗15d后,按病情预后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所有患者在入院24h内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血小板(PLT),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急性TBI患者在发病24h内发生凝血功能异常。重型TBI组PT、FBG和PLT异常较轻中型TBI组明显,PIH组PT、APTT、FBG和PLT异常较非PIH组明显,预后不良组PT、APTT、FBG和PLT异常较预后良好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BI患者急性期常见凝血功能异常,早期监测PT、APTT、FBG和PLT对判断TBI的严重程度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可以预测进展性颅内血肿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预后与创伤性凝血病(TIC)相关性,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严重创伤患者96例,所有患者入院后抽取静脉血10 ml和动脉血2 ml,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和相关生化检查及动脉血气分析。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n=81)和死亡组(n=15),分析严重创伤预后与TIC的相关性,并分析性别、年龄、创伤时间、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低体温等因素对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死亡组TIC发生率53.33%,明显高于存活组的12.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96,P<0.05),TIC与严重创伤患者预后呈正相关(r=0.38,P<0.05)。单因素结果显示:两组APACHEⅡ评分、GCS评分、ISS评分、血糖、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休克指数≥1例数、体温<35℃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01、4.94、3.93、3.42、4.81、6.23、4.85、6.48、4.36、3.64,χ2分别=7.19、7.82,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升高、GCS评分降低、ISS评分升高、Plt计数降低和APTT时间延长是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OR分别=1.26、0.62、1.10、0.96、5.37,P均<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预后与TIC密切相关,APACHEⅡ评分升高、GCS评分降低、ISS评分升高、Plt计数降低和APTT时间延长是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提示临床实践中应进一步加强对TIC的防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按照脓毒症诊断标准,将76例患者分为生存组50例和死亡组26例,一经确诊即抽血检查凝血四项、D-二聚体浓度、血小板及白细胞计数。结果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的APTT、PT显著延长,D-二聚体浓度、白细胞计数显著增高,纤维蛋白原浓度、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存在凝血系统功能紊乱,其中D-二聚体浓度、血小板计数与脓毒症的严重程度有显著相关性,对判断患者的预后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吴金根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22):1910-1911,1913
目的探讨急诊骨折创伤患者血小板(PLT)及凝血功能与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救120所送骨折创伤患者82例,按受伤程度分成3组:A组(n=33):肢体单处骨折;B组(n=24):肢体单处开放性骨折;C组(n=25):肢体2处及2处以上骨折伴血管损伤或脏器损伤。3组分别于入院时、术后24h、术后3d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结果A、B组PLT、APTT、FIB检测项目均在正常范围,两组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PLT、FIB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APTT与A组及B组各期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各期D-D检测在正常范围内,而在B组及C组中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B组各期与C组各期比较,C组各期有明显增高。结论骨折创伤特别是多发性创伤患者机体处于高凝状态,纤溶增强。检测PLT和凝血功能对临床骨折患者静脉栓塞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提供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重度子痫前期孕妇凝血指标水平的变化,探讨凝血功能异常与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重度子痫前期孕妇(观察组)、正常待产孕妇(对照组)各64例,检测并比较2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PT百分活动度、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TT)、D-二聚体(D-dimer,D-D)、血小板计数;采用Shapiro-Wilk检验2组血小板计数分布范围。结果2组PT、PT百分活动度、INR、FIB、TT、D-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计数分布范围较对照组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子疴前期孕妇凝血功能除出现异常高凝外,还可能合并继发性纤溶亢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复苏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50只Sprague daw ley(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假手术组、休克组、林格组和万汶组),每组10只。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后,复苏各组在失血性休克1 h后给予不同复苏液(林格氏液、6%万汶+林格氏液),复苏2h后采血。采用一期凝固法测定凝血因子Ⅱ、Ⅴ、Ⅶ、Ⅹ活性(FⅡ:C、FⅤ:C、FⅦ:C、FⅩ:C)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C lauss法测定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并将各组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休克组、林格组和万汶组FⅡ:C、FⅦ:C、FⅩ:C和FIB含量均明显下降,PT、APTT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休克组比较,林格组FⅡ:C、FⅦ:C、FⅩ:C明显下降,PT、APTT明显延长;万汶组FⅡ:C、FⅦ:C、FⅩ:C明显升高,PT、APTT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FⅤ:C休克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万汶组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和林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鼠失血性休克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除FⅤ:C外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单用林格液复苏可出现缺血再灌注损伤,使凝血功能更加紊乱;采用万汶+林格液复苏对凝血功能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前后凝血及血小板指标变化的规律,进一步探讨与病情转归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并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患者54例,检测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的凝血及血小板指标,包括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溶酶原(PL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含量(vWF:A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活性(vWF:A)、凝血因子Ⅱ、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Ⅷ、凝血因子Ⅹ,同时记录患者入院时及静脉溶栓24 h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析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24 h凝血及血小板指标的变化;轻型卒中(NIHSS评分≤5分)和重型卒中(NIHSS评分≥6分)2组患者溶栓前各项指标变化;溶栓后24 h的NIHSS评分升高组及降低组患者各项指标变化。结果溶栓后24 h跟溶栓前相比,PT、APTT、MPV增高,FIB、PLG、vWF:Ag、vWF:A、凝血因子Ⅷ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卒中和轻型卒中2组患者相比,凝血因子Ⅱ、凝血因子Ⅶ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4 h时NIHSS评分升高组和NIHSS评分降低组相比,PLG明显降低,vWF:Ag、vWF:A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24 h的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功能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并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均有较密切的联系,通过对以上指标进行观察能辅助预后和评估出血转化,对指导治疗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晓惠  廖华伟  张捷 《华西医学》2009,(5):1163-1164
目的:观察蛇伤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各项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以36例蛇伤患者和32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蛇伤患者PT、APTT、vWF、TM、t-PA、PAI-1水平明显升高,Fg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蛇伤患者存在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紊乱,早期使用抗蛇毒血清对于防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宫颈癌患者止凝血功能指针的变化,了解宫颈癌患者凝血功能改变的意义。方法将78例宫颈癌患者按病理分期分为Ⅰ~Ⅱ期组(49例)、Ⅲ~Ⅳ期组(29例),采用SYSMEX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不同分期的宫颈癌患者和62例宫颈良性病变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及D-二聚体(D-dimer)水平。结果宫颈癌患者的FIB、D-dimer水平与健康体检者和宫颈良性病变患者相比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T、TT、APT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的恶性程度分期为Ⅲ~Ⅳ期患者血浆FIB、D-dimer水平均高于Ⅰ~Ⅱ期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T、TT、APTT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常伴随凝血及纤溶功能异常改变,监测患者体内FIB、D-dimer的改变可作为预防血栓形成及慢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凝血性疾病的有效措施,且能为宫颈癌的病情进展与临床分期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