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427例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瑾  袁艺  陈燕  孙春荣  崔小岱 《临床荟萃》2010,25(10):854-856
目的 分析我院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状况.探讨近年来MP感染在下呼吸道感染儿童中的流行规律.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427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呼吸道鼻咽深部分泌物、肺泡灌洗液及咽拭子MP DN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MP IgM.结果 427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MP DNA阳性206例(48.2%),MP DNA含量5.01×102~3.66×107copies/ml.≤3岁(211例)、>3~6岁(73例)和>6岁(143例)组MP感染阳性分别为55例(26.1%)、43例(58.9%)和108例(75.5%);MP DNA阳性患儿中肺炎患儿94.2%(194/206).MP全年每月阳性率>29.2%,秋冬季感染呈现高峰(阳性率>60.0%).实时定量PCR与ELISA检测法结果一致性良好(Kappa=0.798.P<0.05).结论 MP是近年来住院惠儿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下呼吸道感染尤其是肺炎中感染率较高;随年龄增长阳性检出率逐渐上升;感染与季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白三烯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住院确诊为MP感染的60例患儿为MP感染组,其中轻度感染10例,中度感染31例,重度感染19例。另选择同期门诊正常健康体检的60名儿童为正常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两组儿童血清白三烯B4(LTB4)和尿白三烯E4(LTE4)水平。结果:MP感染组血清LTB4及尿LTE4的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MP感染患儿血清LTB4的水平和尿LTE4的水平呈正相关(r=0.522,P<0.01),且均与MP感染的病情呈正相关(rs分别为0.617、0.567,P均<0.01)。结论:MP感染患儿的血清LTB4、尿LTE4水平均明显升高,并且血清LTB4、尿LTE4与MP感染病情有关,白三烯在MP感染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急性呼吸道感染(ARI)患儿呼吸道病毒和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的情况。方法收集17 048例拟诊断为ARI患儿的血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9种常见的病毒和非典型病原体,包括肺炎支原体(MP)、乙型流感病毒(FluB)、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副流感病毒(PIV)、腺病毒(ADV)、甲型流感病毒(FluA)、嗜肺军团菌(LPN)、Q热立克次体(COX)、肺炎衣原体(CPn)的IgM抗体。结果 9种病原体的总体检出率为60.24%(10 269/17 048)。其中,MP的检出率最高,为47.78%(8 146/17 048),其次是FluB,检出率为30.87%(5 262/17 048)。MP各季节检出率都较高;FluB主要在夏季和冬春季有小流行;RSV在冬春季检出率较高;ADV春季检出率较高;FluA在春夏季出现了小流行;PIV和LPN季节性不明显。ADV、CPn、FluA、FluB、LPN、MP、PIV、RSV病原体检出率在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病原体混合感染以MP+FluB最多,占39.58%;3种病原体混合感染以MP+FluB+RSV多见,占13.68%。4种病原体混合感染,以MP+FluB+RSV+PIV居多,占3.84%。其他混合感染模式的阳性例数较少。结论武汉地区引起儿童ARI的病毒和非典型病原体主要是MP、FluB和RSV;各种病原体检出率具有一定季节性且不同年龄段间有一定差异;混合感染比较普遍,主要是MP+FluB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4.
用快速培养法对盛泽地区2002年7月至2006年12月2,556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了肺炎支原体(MP)检测,探讨其在MP感染中的诊断价值并分析该地区MP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MP感染阳性率为25.3%;学龄前儿童MP感染阳性率最高;秋季阳性率最高;2006年是MP感染的高峰年.提示:快速培养法检测MP可在基层单位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患儿肺炎支原体(MP)抗体和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的检测和分析,探讨MP感染和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单纯MP感染、CVA及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清中MP抗体和总IgE水平,并分析各组间MP抗体阳性率、IgE水平的差异。结果 CVA组MP抗体阳性率为34.09%,对照组阳性率为9.10%,CVA组MP感染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VA组和MP感染组的血清IgE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P抗体阳性CVA组的IgE水平明显高于MP抗体阴性CVA组;各组患儿血清IgE水平与MP抗体滴度相关,当MP抗体滴度大于或等于1∶160时,患儿血清IgE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CVA的发病与MP感染密切相关,MP感染可诱发和加重CVA。  相似文献   

6.
<正>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在全世界、特别是亚洲地区广泛存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肺炎支原体(macrolide-resistant Mycoplasmapneumoniae,MRMP)感染也不断增加[1]。尽管对MP感染的诊治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有许多不同观点、问题或误区,对其进行充分讨论和研究,将会使MP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关系。方法儿童哮喘专科门诊及住院哮喘发作期患儿193例(哮喘组)及同期就诊的呼吸道感染患儿213例(对照组),采用MP被动冷凝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结果哮喘组MP-Ab阳性93例,阳性率48.2%;对照组阳性53例,阳性率25.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MP感染与儿童哮喘关系密切,MP导致呼吸道慢性炎症,进而改变呼吸道高反应性是最根本的机制。对哮喘发作期的患儿要考虑MP感染可能,应常规行MP-Ab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2010~2011年重庆南岸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肺炎支原体(MP)的感染特点及流行规律,为MP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儿科2010年12月至2011年11月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血清标本256例,采用肺炎支原体血清学抗体(MP-IgM)检测试剂进行血清MP-IgM检测,对不同季节、年龄及性别MP感染患儿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检测MP-IgM阳性78例,阳性率为30.5%。MP阳性患儿中,39.7%(31/78)为4~7岁的学龄前儿童,不同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具有季节性差异,秋冬季感染率最高。MP感染的临床诊断主要为大叶性肺炎和节段性肺炎28例(35.9%)、间质性肺炎23例(29.5%)。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56.4%)、咳嗽(98.5%)、喘息(35.9%)、气促(67.7%)等,但肺部体征不明显。结论 MP感染是重庆南岸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因之一,其感染率有增高趋势,临床需加强对MP感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IgM抗体检测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MP)感染在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分布情况以及评估ELISA法检测MP Ig M抗体的价值。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中MP Ig M抗体。结果1023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MP Ig M阳性率为25.32%,其中0~1岁组、1~3岁组(幼儿)、3~6岁组(学龄前儿童)和6~13岁组(学龄儿童)的阳性率分别为:10.30%、25.78%、27.49%和33.33%;除0~1岁组MP Ig M阳性率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外(P<0.001),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诊断MP感染组的MP Ig M阳性率为85.02%,明显高于非MP感染组(6.31%),P<0.001。结论MP感染好发于学龄前和学龄儿童。MP Ig M抗体可作为MP感染诊断的常规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MP)在儿童呼吸道疾病中的感染状况以及与患儿性别、年龄、季节和临床特征等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因呼吸道感染住院的655例儿童的临床资料。结果 MP抗体检测阳性率为48.09%;女童多于男童,3岁以上儿童易感染,冬春季为MP感染高发季节;年龄越大,MP抗体阳性率越高,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及大叶性肺炎的比例也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越小,白细胞计数越高,C反应蛋白(CRP)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的比例也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是3岁以上儿童呼吸道感染中的常见病原菌,冬春季高发。感染MP后,年龄越大MP抗体阳性率越高,且易罹患肺炎;年龄越小,白细胞计数越高,CRP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的比例也越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分析2021年度成都地区肺炎支原体(MP)的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四川省成都市2021年度由于呼吸道感染而进行MP抗体检测的患者10 012例,采用MP抗体被动凝集法进行检测,观察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季节以及不同性别下感染情况的差异。结果 呼吸道感染患者标本中,MP阳性患者3 084例,总阳性率为30.80%;从性别差异来看,男性患者阳性率(25.84%)低于女性(36.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00,P<0.05);从年龄阶段区分,未成年MP阳性率为43.53%,高于成人(33.83%)和中老年人(14.03%),各年龄组间M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0.13,P<0.05);0~18岁MP感染患者中呈现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MP阳性率最高的是15~17岁青少年(61.61%),MP阳性率最低是<1岁组的婴儿(4.08%),各未成年年龄组M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27,P<0.05);从不同季节比较,MP阳性率...  相似文献   

12.
580例儿童肺炎支原体早期感染咽拭子培养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快速鉴定培养基在儿童MP早期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MP快速鉴定培养基对580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咽拭子标本进行MP培养。结果 580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咽拭子标本MP培养阳性199例,总阳性率34.3%;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年龄组中,2~4岁组、5~8岁组与小于2岁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14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年1季度阳性率(39.2%)最高,2季度阳性率(23.1%)最低,2季度与其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快速鉴定培养基检测MP结果准确、简便、快速,可作为一般实验室诊断MP感染的首选试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血常规参数在肺炎支原体(MP)或军团菌(LP)感染患儿病情判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l 521例儿科患儿的血清支原体IgM抗体及军团菌IgM抗体;用免疫比浊法及Sysmex XT-1800i血球仪检测患儿血清CRP浓度水平及外周血各项血常规参数. 结果 在1 521名患儿中,24.39%(371/1 521)的儿童单一感染了MP,10.32% (157/1 521)的儿童单一感染了LP,还有5.06%(77/1 521)的儿童是MP和LP复合感染.相对正常对照组,单纯MP感染组、单纯的LP感染组、复合感染组患儿体内的CRP、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T)水平显著升高(P<0.05),但年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均低于非MP感染患儿(P<0.05). 结论 贫血患儿抵抗力低,更容易感染MP和LP.CRP与血细胞参数对MP或LP感染病情的判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重庆市南岸区某医院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分布情况,为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该院儿科就诊的呼吸道感染患儿3 980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常见9种病原体的免疫球蛋白M(IgM),分析其流行特征。结果 (1)有2 095例(52.64%)至少有1种病原体抗体呈阳性,其中肺炎支原体(MP)是主要病原体,乙型流感病毒(IFVB)、副流感病毒(PIVs)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分别排在第2~4位。(2)RSV在春季检出率最高,MP、PIVs、IFVA、IFVB在夏季检出率最高。(3)MP、PIVs、IFVB检出率以及合并感染率和整体感染率与性别有关(P<0.05),女性高于男性。(4)幼儿组合并感染率最高(P<0.05),学龄前儿童组整体检出率最高(P<0.05);RSV在婴儿组检出率最高(P<0.05),MP、PIVs、腺病毒(ADV)、IFVB在幼儿组检出率最高(P<0.05)。(4)PIVs、IFVA、ADV及IFVB合并感染率高于单独感染率(P<0.05),MP、RSV、LP1单独感染率高于合并感染率(P<0.05),最易发生合并感染的是IFVB,占IFVB感染的66.7%。结论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为MP、IFVB、PIVs和RSV,一些病原体与季节、性别和年龄有关,MP是这9种病原体中最主要的病原体。通过IFA检测可了解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发病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903例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MP)检测,协助临床早期诊断MP感染。方法采用金标免疫斑点法检测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中MP抗体。结果在903例患儿中共检测出阳性395例,3~6岁阳性率明显高于6~12岁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不同性别之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MP感染与性别无关,3~6岁患儿多见。金标免疫斑点法测MP比较适宜一般医院开展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胸腺活化调节趋化因子(TARC)在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致哮喘发作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肺炎患儿73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除外)。在入院时(急性期)采集静脉血用被动凝集法检测MP-IgM并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其他7种呼吸病原体IgM, 并于-70 ℃保存部分血清;采集咽拭子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P-DNA。根据临床诊断和MP-IgM或MP-DNA拷贝数分为MP感染组和非MP感染组。在病情明显好转时(恢复期), 对伴有哮喘发作的患儿采静脉血分离血清, 置于-70 ℃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患儿血清中TARC的水平。评价血清中TARC水平在两组患儿之间以及急性期和恢复期之间的差异性。结果 MP感染组患儿中有哮喘发作的比例高于非MP感染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44, P=0.04)。MP感染组患儿的TARC水平高于非感染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 P=0.00)。MP感染组, 有哮喘发作患儿的TARC水平高于非MP感染组有哮喘发作患儿和无哮喘发作患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 P=0.01;t=5.21, P=0.00);TARC水平无哮喘发作患儿的高于非MP感染组无哮喘发作患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 P=0.05)。MP感染组和非MP感染组, 有哮喘发作患儿的TARC水平均高于无哮喘发作患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 P=0.04;t=2.03, P=0.05);有哮喘发作患儿恢复期的TARC水平较急性期均有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9, P=0.00;t=2.37, P=0.05)。结论 TARC在MP感染诱发哮喘发作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小儿血常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 (MP)感染后小儿血常规变化的规律。方法 对 6 0例MP感染后小儿和 6 0例同期健康小儿分别检测血常规 ,将两组小儿的血常规进行比较 ,采用t检验。结果 MP感染小儿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增高 (P <0 0 1) ,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下降 (P <0 0 1) ,单核细胞比例增高 (P <0 0 5 ) ,单核细胞绝对值增高 (P <0 0 1)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及血小板计数无明显改变。结论 通过小儿血常规变化可以初步推断是否感染MP。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MP)、沙眼衣原体(CT)的检出情况。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对1 393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同时进行MP、CT检测。结果 MP、CT总检出率为30.4%,其中MP为21.8%,CT为9.3%,MP合并CT为0.65%。在季节分布上,夏季MP和CT检出率最高。在年龄分布上,大于或等于3岁组的患儿MP的检出率要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1个月组患儿CT检出率要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夏季易检出MP和CT;3岁以上患儿较其他年龄段患儿易检出MP;新生儿较其他年龄段患儿易检出CT。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诊断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快速、敏感,特异性高。  相似文献   

19.
聂芳  罗俊 《临床荟萃》2023,(11):1008-1011
目的 分析epstein-barr(EB)病毒感染、EB合并肺炎支原体(MP)、EB合并人巨细胞病毒(CMV)及EB同时合并MP、CMV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其早期实验室检查相关指标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23年4月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入院或初诊确诊为EB病毒检出阳性的IM患儿163例,并分为单纯EB病毒感染组、EB合并MP感染组、EB合并CMV感染组及EB合并MP+CMV感染组。收集患儿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及早期实验室各项相关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组性别、年龄、发热、扁桃体肿大、淋巴结肿大等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EB病毒感染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谷氨酰转肽酶(GGT)均高于EB合并MP感染组;GGT高于EB合并CMV感染组;ALT及GGT高于EB合并MP+CMV感染组(P<0.05)。结论 IM患儿中单纯EB病毒感染者临床症状与EB合并感染者相似,但肝功能损害较EB合并感染者更严重,早期常规检测肝功能指标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治及预后。  相似文献   

20.
肺炎支原体(MP)是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可引起肺炎、支气管炎、咽炎等.近年来发现,MP感染与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密切相关,我们通过病例对照研究,试图探讨MP感染与AMI的关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