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新生儿窒息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胶乳免疫比浊法对20例健康新生儿及38例不同程度窒息新生儿进行D-二聚体检测,比较各组间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差异。结果对照组、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血浆D-二聚体测定值分别为(1.1±0.5)、(3.9±1.2)、(9.0±2.5)μg/mL ,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由此提示新生儿体内凝血功能出现紊乱、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2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其中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43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3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48例,与50例对照组比较,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CS各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STEMI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NSTEMI组(P<0.05)和UAP组(P<0.05)。结论 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增高对ACS的防治和病情的观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血浆纤溶指标对脑出血血肿的影响,为脑出血血肿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在该院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的152例脑出血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到该院体检的14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并比较观察组患者血肿和外周血标本,以及对照组健康者外周静脉血标本中的D-二聚体、纤溶酶原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外周血和血肿中测得D-二聚体和纤溶酶原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外周血中D-二聚体和纤溶酶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肿和对照组外周血中D-二聚体和纤溶酶原的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肿和外周血中纤溶酶原呈正相关,D-二聚体无相关性。结论血浆中纤溶酶原的检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血肿内的纤溶酶原水平,对临床上脑出血血肿的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20例CVST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CVST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VST组80%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0.5 mg/L,即阳性.结论 血浆D-二聚体可以反映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后继发的纤溶亢进,可能会成为CVST患者有意义的实验室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耐量减低(IGT)及IGT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纤溶受抑状态。方法97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IGT组33例,IGT+ACS组32例,ACS组32例;正常对照组20例。检测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及D-二聚体的水平,并计算出PAI-1/D-二聚体的比值。结果IGT组、IGT+ACS组和ACS组血浆t-PA、PAI-1和D-二聚体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IGT组和IGT+ACS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增高幅度则显著低于ACS组(P<0.05,P<0.01);IGT组和IGT+ACS组的PAI-1/D-二聚体比值分别比正常对照组及ACS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IGT患者存在纤溶受抑状态,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结合PAI-1/D-二聚体比值能反映患者纤溶受抑的状态及预后。  相似文献   

6.
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升高不仅可以作为机体凝血、纤溶系统双重激活的主要指标,也是继发性纤溶亢进敏感的重要指标。目前,已有研究认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纤溶凝血系统的激活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白血病细胞中的异常促凝物质不仅可能会引起促凝和导致凝血活性的增高,还可能会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通过检测我院收治的7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D-二聚体含量,分析其化疗前后的差异,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血浆D-二聚体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浆D-二聚体检测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实验项目,是目前临床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及进行溶栓治疗监测的重要指标。尤其对深静脉血栓、肺栓塞、DIC、急性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等具有早期诊断的价值,现综述如下:1何谓D-二聚体D-二聚体(D-dimer,DD)是在纤溶酶作用下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其水平的增加反映继发性纤溶活性的增强,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2检测方法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很多,有胶乳凝集法:此法简便快速,可半定量,小型基层医院即可开展…  相似文献   

8.
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的升高反映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亢进,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对高凝状态及纤溶亢进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均具有广泛应用价值,近年来,随着方法学的不断进步,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就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水平与肾病综合征(NS)及肾功能衰竭(RF)高凝及纤溶活性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德国BE全自动血凝仪测定78例NS组和76例RF组患者及80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结果NS组和RF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D-D的检测对NS和RF的高凝状态和纤溶系统变化的观察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血浆GMP-140、D-二聚体在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和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体内浓度的变化,探讨OSAHS患者CHD发病率增高的机制。方法对重度OSAHS组18例、CHD组22例、OSAHS合并CHD组12例和健康对照组2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GMP-140与D-二聚体浓度,应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OSAHS组、CHD组和OSAHS合并CHD组(合并组)血浆GMP-140浓度分别为(18.84±1.99)ng/ml、(18.82±1.59)ng/ml和(18.88±1.79)ng/ml,与正常对照组(12.79±1.32)ng/ml有明显差异(P<0.05);三组的D-二聚体浓度分别为(0.43±0.003)mg/L、(0.50±0.001)mg/L、(0.50±0.004)mg/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0.22±0.001)mg/L(P<0.05)。而OSAHS组、CHD组和合并组之间GMP-140浓度、D-二聚体浓度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且GMP-140与D-二聚体浓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γ=0.69,P<0.05。结论重度OSAHS患者因乏氧体内存在血管内皮(包括冠脉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凝血系统激活和继发性纤溶系统功能亢进,这些可能是OSAHS患者CHD的发生、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血浆B型钠尿肽(BNP)和D-二聚体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AMI患者104例作为观察组,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血浆BNP检测采用化学发光法,D-二聚体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时血浆BNP和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570.10±187.20)pg/m L,(3.40±1.32)m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04±2.11)pg/m L,(0.22±0.01)m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治疗后,观察组血浆BNP浓度和D-二聚体含量(162.30±102.00)pg/m L,(1.62±1.07)mg/L均降低,与治疗前(570.10±187.20)pg/m L,(3.40±1.32)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浆BNP和D-二聚体对AMI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毅 《临床医学》2010,30(10):29-30
目的探讨D-二聚体含量与冠心病临床类型、病变程度的关系,以了解D-二聚体在冠心病诊断和预后判断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18例、稳定型心绞痛(SA)24例、健康者30例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D-二聚体含量UA组明显高于SA组和对照组(P〈0.01),且AMI组D-二聚体含量又明显高于UA组(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凝血和纤溶功能异常,且异常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D-二聚体(D-dimer,D-D)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的检验项目,是临床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亢进及进行溶栓治疗监测的重要指标。其检测方法有胶乳凝集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荧光抗体法、免疫金标法[1]。在凝血级联反应过程的后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临床表型冠心病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分析其意义。方法选择2001-07/2004-04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心五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0例。选择同期辽宁省血液中心沈阳中心血站体检健康献血者20名为对照组。用发色底物法测定各组对象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反映人体纤溶功能;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用凝固法测定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反映机体血液是否处于高凝状态。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0例、健康人20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明显低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对照组(t=2.88~3.41,P<0.01)。②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对照组(t=23.65~28.54,P<0.01)。③血浆D-二聚体水平: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与对照组(t=4.24~35.01,P<0.01)。④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对照组(t=2.96~8.01,P<0.01)。结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血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测定有助于了解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儿童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川崎病(KD)患儿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研究川崎病血管损伤的机制,并探讨D-二聚体改变与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乳胶凝集法(Latex法)检测52例KD患儿、45例健康对照组儿童的血浆D-二聚体.结果 KD患儿组血浆D-二聚体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D)组血浆D-二聚体明显增高,D-二聚体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NCAD)组,与NCA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在KD患儿血管损伤发生发展中有着密切关系.D-二聚体的升高反映了川崎病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纤溶异常和血栓形成倾向,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并发症具有很大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变严重程度与血浆D-二聚体、脑利尿钠肽(NT-proBN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80例ACS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NT-proBNP水平差异及其与ACS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NT-proBN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将观察组80例患者按照冠脉病变支数不同分为单支组16例、双支组38例、三支组26例,比较三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NT-proBNP水平,结果与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变严重程度与血浆D-二聚体、脑利尿钠肽(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性,临床可通过检测血浆D-二聚体、脑利尿钠肽(NT-proBNP)水平来辅助ACS诊断和评估治疗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肺癌患者血中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肺癌患者63例、肺炎患者15例、健康人对照20例分别进行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检测,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肺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血中D-二聚体水平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高于肺炎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肺癌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联合检测可为区别诊断肺癌和肺炎提供有用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与D-二聚体、P-选择素的关系。方法 用Sysmex1500全自动血凝仪及BIO-TEK酶标仪对31例正常对照组,21例单纯糖尿病组(DM),及17例DR组的D-二聚体、P-选择素进行检测并分组比较。结果 DM及DR二组血浆P-选择素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DR组P-选择素高于DM组(P<0.05); DM组D-二聚体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而DR组D-二聚体显著高于DM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DR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继发纤溶亢进及血小板活化征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检测高龄孕妇血浆D-二聚体(D-D)和FDP含量的变化了解体内纤溶活性。方法采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健康未孕妇女、正常早孕(孕周≤8周)的适龄孕妇和高龄孕妇血浆D-二聚体和FDP含量。结果高龄孕妇组的血浆D-二聚体和FDP分别为(0.40±0.27μg/ml、3.68±2.21μg/ml)含量均高于健康妇女(0.22±0.18、2.58±1.21μg/ml),(t D-D=3.91,t FDP=3.09,P均小于0.05);高龄产妇组血浆D-二聚体和FDP也高于适龄孕妇组(0.23±0.16、2.69±1.32μg/ml),(t D-D=3.71,(t FDP=3.01,P均小于0.05)。高龄孕妇组血浆D-二聚体和FDP均高于其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50例高龄产妇的D-二聚体阳性率为14(28%),FDP阳性率为16(32%),D-二聚体和FDP均阳性的有8例(16.0%),出血率为2(4.0%)。结论通过测定血浆中的D-二聚体和FDP含量有助于早期了解高龄孕妇的纤溶活性,特别应注意D-二聚体和FDP均阳性的孕妇,适时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防止孕妇出血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损伤与纤溶活性之间是否存在一定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172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溶栓治疗后纤溶活性通过血浆D-二聚体水平反映。172例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静脉给予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 PA)100 mg或链激酶(SKZ)1 500 000 U,6 h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液。比较溶栓治疗前后患者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分析冠状动脉再灌注组与未灌注组血浆总D-二聚体水平差异,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灌注的相关性。结果溶栓治疗后再灌注组患者及未灌注组患者血浆总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但再灌注组与未灌注组患者治疗后其血浆总D-二聚体水平则无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血浆总D-二聚体水平不是反映冠状动脉的再灌注的因素(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血浆总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但其不是影响冠状动脉再灌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