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前后病人血浆IL-1的动态变化的意义。方法:拟在体外循环下行换瓣术风湿性心脏病病人20例,动态观察血浆IL-1的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术中各时点IL-1活性均或高I(P<0.01),峰值出现在主动脉开放15min,结论:体外循是否 时有明显的类症反应,且主要发生于主动脉阻断(缺血后),峰反应时间在主动脉开放后(再灌注(15min。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下小剂量抑肽酶对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20例择期瓣膜替换术病人,随机分为抑肽酶组(n=10)和对照组(n=10)。分别观察各时点TNF-α的活性,分别于术前,主动脉阻断前,主动脉阻断后30分钟,主动脉开放15分钟、60分钟分别从桡动脉采血5ml,测血浆中各时点TNF-α。结果 TNF-α各时点与术前相比,对照组在主动脉开放15分钟、60分钟明显升高(P<0.05),而抑肽酶组各时点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一时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小剂量抑肽酶用于体外循环时,不能有效抑制CPB诱发促炎因子TNF-α的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分析66例成人重症心脏病手术病人采用晶体停搏液与氧合血停搏液联合应用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6例采用晶体停搏液与氧合血停搏液联合心肌灌注方法的成人重症心脏病手术病人的体外循环的资料,包括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自动复跳率,心脏停搏时间,主动脉开放后心肌复跳时间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体外循环时间为63~268 min,平均(131.5±47.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8~146 min,平均(88.4±45.1)min,自动复跳64例(97%),心脏停搏时间15~220 min,平均(87.9±63.1)min。主动脉开放后心肌复跳时间5~700 s,平均(181±159)s。电击复跳2例(3%)。转中尿量300~800 ml,平均(422±110)ml。转中常规超滤及零平衡超滤,超滤液1 200~2 500 ml,平均(1 600±420)ml。术中出血量300~1550 ml,平均(630±240)ml,术中输血量600~1 200 ml,平均(840±230)ml。术后死亡1例(1.5%),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其余患者顺利出院。结论采用晶体停搏液与氧合血停搏液联合应用于重症心脏病手术心肌保护方法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小剂量抑肽酶对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20例择期瓣膜术病人,随机分为抑肽酶组(n=10)和对照组(n=10)。分别观察各时点TNF-α的活性,分别于术前,主动脉阻断前,主动脉阻断后30分钟,主动脉开放15分钟、60分钟分别从桡动脉采血5ml,测血浆中各时点TNF-α。结果 TNF-α各时点与术前相比,对照组在主动脉开放15分钟、60分钟明显升高(P<0.05),而抑肽酶组各时点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一时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小剂量抑肽酶用于体外循环时,不能有效抑制CPB诱发促炎因子TNF-α的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右腋动脉插管体外循环(ECC)、选择性顺行脑灌注在主动脉夹层手术中应用的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8年7月采用深低温停循环(DHCA)加右腋动脉插管选择性顺行脑灌注(ASCP)手术治疗I型主动脉夹层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24~63岁,平均(41.7±12.0)岁。升主动脉+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术中支架置入术5例,升主动脉+全弓置换2例,升主动脉+右半弓置换3例。结果本组主动脉阻断时间83~258min,平均(132.3±52.8)min。深低温停循环时间8~53min,平均(29.10±18.30)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8~58min,平均(33.4±18.5)min。手术死亡2例,1例因术中出血、体外循环时间长不能脱机,1例因术后低心排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暂时性脑损害2例,均治愈出院,无永久性脑损害发生。结论右腋动脉插管灌注和顺行脑灌注在主动脉夹层手术中可提供有效的脑保护,其操作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小儿体外循环术中、术后TNF-α、IL-6、IL-8等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体外循环炎性反应的机制.方法 9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分别于麻醉后(T1)、体外循环开始后10 min(T2)、升主动脉阻断后10 min(T3)、停机后10 min(T4)、术后2 h(T5)、术后24 h(T6)6个时间点采动脉血.酶标免疫放射法分别测定IL-6、IL-8、TNF-α.结果 TNF-α于升主动脉阻断后开始升高,停机时达峰值,术后24h恢复至正常水平;IL-6于停机后升高,术后2 h达峰值,术后24h仍高于正常;IL-8停机后达峰值,术后24h恢复正常(P<0.01).结论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可诱发全身炎性反应,表现为细胞因子IL-6、IL-8、TNT-α的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麻醉处理。方法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小儿63例,年龄3月~3岁,ASAⅢ~Ⅳ级。大剂量芬太尼静脉复合七氟烷吸入全身麻醉,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和(或)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体外循环中至手术结束维持PEEP 2~5 mmHg,以减少肺水。维持PCO2在30~35 mmHg,CVP在7~15 mmHg。开放主动脉前10 min开始静脉泵入多巴胺5~10μg/(kg.min)、硝普钠0.5~2.0μg/(kg.min)和米力农0.5~1.0μg/(kg.min)。其中,在术前肺动脉压>45mmHg的患儿中,多巴胺的给药途径为经左房导管泵入。结果所有患儿术中血流动力学均稳定,开放升主动脉后,58例心脏自动复跳,4例心内1~2 J除颤1次,1例除颤2次后复跳。所有患儿均顺利停体外循环辅助。术前彩超提示有8例右向左或双向分流的患儿在术后2 d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导管,其余患儿均在术后1 d拔除气管导管。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儿,首先应保证合理的容量负荷,体外循环转机前保持一定的体循环压力以减少右向左分流,体外循环后通过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使用,降低肺动脉压并维持体循环阻力,以使血流动力学平稳。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我院微小切口直视心脏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2011年10月—2013年2月进行的微小切口(右胸前外侧微小切口)直视心脏手术52例,均经外周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术中采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装置(VAVD),经胸阻断主动脉,冷血停跳液(4:1)顺行灌注保护心肌,直视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其中房间隔缺损修补40例(合并动脉导管结扎术1例,合并三尖瓣成形9例),二尖瓣置换9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矫治1例,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1例,主动脉窦瘤破裂修补1例。结果全部病例均完成微小切口直视心脏手术,全组无围术期死亡病例。手术时间115245(152±23.6)min,体外循环时间46245(152±23.6)min,体外循环时间46202(86.3±66.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8202(86.3±66.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8165(62.3±40.2)min;呼吸机辅助时间4165(62.3±40.2)min;呼吸机辅助时间451(14.3±10)h,术后24h胸腔引流液量6051(14.3±10)h,术后24h胸腔引流液量60480(179±86)ml,ICU停留时间1480(179±86)ml,ICU停留时间14d;术后住院时间54d;术后住院时间510(7.3±1.8)d,无心脏及股动静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与传统直视心脏手术相比,微小切口直视心脏手术具有创伤小、切口美观、出血少、无胸骨破坏、疼痛轻、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丙泊酚与异氟烷在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时 ,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 6例患者分为丙泊酚组和异氟烷组。分别于麻醉前、术中和术后测定血浆肌钙蛋白I(cTnI)、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白介素 6 (IL 6 )和乳酸浓度。结果 两组血浆cTnI于术后 4h显著升高 ,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丙泊酚组IL 6值在术中、术后 4h低于异氟烷组 ;丙泊酚组术中和术后 4h乳酸值也有所降低。结论 丙泊酚或异氟烷用于非体外循环CABG手术时 ,在减轻心肌损伤程度方面作用相似 ,而在抑制心肌炎性反应和改善心肌代谢方面 ,丙泊酚优于异氟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超滤方法对于低体重先心病体外循环手术病人围术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改良超滤前后13例低体重(<15 kg)先心病体外循环手术病人的临床状况,其中常规超滤(CUF)组6例,常规超滤+改良超滤(CUF+MUF)组7例,对比指标包括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转流前后的血球压积及血红蛋白,术后引流量,术后呼吸机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围术期红细胞悬液用量,呋塞米的使用情况。结果体外循环前后Hct、Hb和总细胞悬液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呋塞米用量和胸腔引流量CUF+MUF组明显小于CUF组(P<0.05)。结论改良超滤技术可以改善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病人的器官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尿胰蛋白酶抑制剂(UTI)对行体外循环术(CPB)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及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并评价其对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24例行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UTI组及对照组,每组12例.UTI组患者于术中CPB转机前静滴UTI 5 000U/kg,术后第1~3天静脉用UTI 5 000U/kg,每12h一次;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静脉推注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麻醉后主动脉阻断前、主动脉开放后及CPB术后4、8、24,48、72h等8个时间点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应用BET-24A内毒素分析仪检测血浆内毒素浓度.放免法检测血浆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8浓度.在麻醉后主动脉阻断前、主动脉开放后及CPB术后4h、8h等4个时间点测定心输出量指数(CI)、每搏量指数(SD、HR、平均动脉压(MA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动脉血气结果(PaO2、FiO2),根据呼吸监测指标计算肺动态及静态顺应性(CA和Cs)、氧合指数(OI).结果 UTI组与对照组血浆内毒素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UTI组血浆TNF-α、IL-β、IL-6、IL-8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CI、SI、Cs、Cd、OI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HR、MAP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UTI对CPB下心脏手术患者血浆内毒素浓度无明显影响,但可显著降低血浆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减轻术后全身炎性反应,且对循环和呼吸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有利于患者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果糖二磷酸钠(FDP)对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20例室间隔缺损患儿随机分为两组,FDP治疗组在主动脉开放后1h静脉泵入,对照组用等量葡萄糖泵入,分别于麻醉诱导前、诱导后、主动脉阻断开放后1h、术后第5天,采集患儿中心静脉血,检测患儿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并观察患儿术后拔管时间、术后第7天观察患儿左室射血分数(EF)。结果 FDP治疗组术后CK-MB、cTn-l、EF较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改善,拔管时间较对照组也明显缩短。结论 FDP在体外循环手术后能起到显著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及探讨5 kg以下低体重患儿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ECC)管理经验。方法系统性回顾、总结我科2009~2011年98例5 kg以下低体重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的ECC管理方法。所有患儿均在全麻ECC下完成心内畸形矫治手术,均进行联合超滤。其中浅低温高流量81例,深低温低流量15例,深低温停循环2例。结果本组患儿无术中死亡。ECC转流时间为50~12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25~90 min;2例停循环时间分别为20、22 min;15例低流量灌注时间为35~55 min。所有病例在开放主动脉后心脏均自动复跳,并成功脱离ECC。术后死亡3例,均证实与ECC无直接关系。结论应加强5 kg以下婴幼儿先心病ECC中耗材、预充、灌注、脏器保护等方面的管理,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环磷酸腺苷葡胺(M-cAMP)对体外循环下换瓣手术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30例在体外循环下行换瓣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M-cAMP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入预充液中经转机进入体内;测定切皮前(T0)、主动脉开放后5min(T1)、术毕(T2)、术后6h(T3)和术后18h(T4)血浆CK-MB、TNF-α、SOD、MDA含量。结果:两组血浆中SOD均明显下降,以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血浆CK-MB、TNF-α、MDA含量较术前上升,以对照组为明显(P〈0.05)。结论:M-cAMP可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SOD活性,减少心肌细胞MDA产生,有效保护心肌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控制骶骨肿瘤手术中出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资料与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骶骨肿瘤病人31例,其中16例行传统骨科切除术(常规手术组),15例于骨科术中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球囊阻断组)。记录术中球囊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及手术时间,观察手术效果及并发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病人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及手术时间。结果球囊阻断组均成功置入球囊,操作时间20~30 min,阻断时间30~45 min,平均(32±7)min。球囊阻断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及手术时间均明显少于常规手术组(均P0.05)。两组病人均未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肢体远端缺血性坏死和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结论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操作安全简便,能够有效地减少骶骨肿瘤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16.
体外循环手术麻醉中TNF-α、IL-6、IL-8、IL-10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 30例体外循环麻醉手术患者血清中TNF -α、IL - 6、IL - 8、IL - 1 0的动态变化。方法 :分两组 ,A组 :1 5例先心病体外循环麻醉手术患者 ;B组 :1 5例后心病体外循环麻醉手术患者 ,采用ELISA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浓度。结果 :30例心脏病体外循环麻醉手术患者 ,在心肺转流前开始 ,TNF -α、IL - 6、IL - 8、IL - 1 0均有显著升高 ,A、B两组的TNF -α值分别由 (3 .94± 1 .55)和 (4.89± 2 .60 )升高至 (2 1 .85± 9.93)和 (52 .36± 1 4 .79) ;A组的IL - 6由 (0 .1 6± 0 .0 5)升高(0 .95± 0 .48) ;IL - 8由 (0 .60± 0 .0 7)升高至 (1 .2 4± 0 .0 9) ;A、B两组的IL - 1 0分别由 (51 .2 1± 1 0 .60 )和 (78.50± 62 .40 )升高至(52 9.40± 2 57.1 2 )和 (1 1 51 .1 2± 62 4 .0 0 ) (P <0 .0 1 ) ,TNF -α、IL - 1 0先心病与后心病对比有显著差异。结论 :体外循环麻醉手术患者围手术期 ,TNF -α、IL - 6、IL - 8、IL - 1 0的表达提示免疫系统功能紊乱 ,且与术后感染、心功能不全有关 ,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术前口服卡托普利对腹主动脉修复患者主动脉阻断及再通后血压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2 5例肾下主动脉瘤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 (A组n =10 )和治疗组 (B组n =15) ,B组患者术前 3 0min口服卡托普利 15mg。记录主动脉阻断前后 5min、 2 0min及主动脉再通后 10min动脉压 (MAP)、中心静脉压 (CVP)变化 ,测定主动脉阻断前、后及再通后血浆血管紧张素 -Ⅱ (AT -Ⅱ )及内皮素 -Ⅰ (ET -Ⅰ )的浓度。结果 :A组主动脉阻断后MAP均明显高于阻断前 (P <0 0 1或P <0 0 5) ,其再通后的MAP则明显低于阻断前 ,(P <0 0 5)。B组主动脉阻断前后及再通后MAP变化不明显 ,与A组比较 ,B组阻断后 5minMAP明显降低 (P <0 0 5) ,再通后MAP则明显升高 (P <0 0 5)。A组阻断后CAP较阻断前明显升高 (P <0 0 5或P <0 0 1) ,B组变化不明显。A组阻断后及再通后AT -Ⅱ、ET -Ⅰ均显著升高 ,B组两种激素也有升高但幅度明显低于A组。结论 :在主动脉修复手术中 ,术前服用卡托普利能部分缓解患者主动脉阻断后的高血压及再通后的低血压反应 ,这可能与卡托普利对术中血管紧张素 -Ⅱ和内皮素 -Ⅰ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小儿体外循环(CPB)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拟行CPB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60例,随机分成4组,每组15例:小剂量乌司他丁组(A组,乌司他丁0.5万U/kg)、中剂量乌司他丁组(B组,乌司他丁1万U/kg)、大剂量乌司他丁组(C组,乌司他丁2万U/kg)、对照组(D组,等量生理盐水),在转机前一次性加入预充液中.于CPB前(T1)、主动脉开放前5 min(T2)、CPB结束后30 min(T3)、术后6 h(T4)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浆IL-6、IL-10、终末补体复合物TCC浓度;并记录主动脉阻断时间、CPB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24 h引流量.结果 与D组比较,在T2~T4时点,B、C两组IL-6降低(P<0.05),IL-10升高(P<0.05);与A组比较,在T2~T3各时点,B、C两组IL-6降低(P<0.05),IL-10升高(P<0.05);C组与B组比较,在T2~T4各时点,IL-6降低(P<0.05),IL-10明显升高(P<0.05);C组与其余3组相比较,24 h引流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 中剂量、大剂量乌司他丁均可抑制小儿CPB炎性反应,大剂量乌司他丁效果更明显,而且还可减少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围术期低氧血症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总结13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围术期发生低氧血症的情况,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42.5±10.4岁,术前氧合指数(PaO2/FiO2)降低(≤300)者5例。在深低温停循环下完成涉及部分或全主动脉弓部替换手术12例,单纯Bentall术1例,体外循环时间265.9±62.6min,停循环时间40.3±20.9min。结果术后8例(61.5%)患者并发低氧血症,氧合指数为76~172(132.6±34.8),经机械通气治疗,7例低氧血症得以纠治,顺利脱离呼吸机。术后低氧血症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与主动脉收缩压之比手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比术后并发低氧血症与无低氧血症两组患者体重指数、体外循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停循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前氧合指数降低患者组与正常患者组术后氧合指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低氧血症是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围术期的常见并发症,充分重视危险因素并积极防治后多可纠正,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3例较长时间供心缺血(367~542 min,平均465 min)的原位心脏移植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 1例二次手术者采用股动脉、股静脉及上腔静脉插管,另2例采用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采用中度低温(鼻咽温28.1℃~29℃),轻-中度血液稀释(血红蛋白82~119 g/L),50~83 ml/(kg·min)的流量进行体外循环灌注;供心保护方法:经主动脉根部灌注冷心脏停搏液,快速取下心脏,再灌注冷UW液,并放置于UW液中低温保存.结果 3例均顺利脱离体外循环机,术后康复出院.结论合理的灌注技术及良好的心肌保护,可使供心冷保存时间较长的原位心脏移植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