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连续硬膜外阻滞在单侧下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ASA Ⅰ~Ⅱ级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和连续硬膜外阻滞组(B组)各30例.A组行神经刺激仪辅助下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腰丛阻滞剂量为0.5%罗哌卡因20 mL,坐骨神经阻滞剂量为0.5%罗哌卡因15 mL;B组行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试验量无异常后,给予0.5%罗哌卡因10~15 mL,分别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即刻(T1)、手术开始即刻(T2)、手术开始后30 min(T3)和手术结束时(T4)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及运动恢复时间,同时记录舒芬太尼使用率及术后不良事件(恶心、瘙痒、低血压及尿潴留)的发生率.结果 A组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T0的HR、MAP、RR和SpO2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T1、T2、T3和T4的HR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T4的MAP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舒芬太尼使用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率(恶心、瘙痒、尿潴留及低血压)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单侧下肢手术中,与连续硬膜外阻滞相比,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好,起效快,而且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应用于老年病人下肢手术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比较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病人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及术后的不良反应.方法择80例临床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n=40)和硬膜外麻醉(B,n=40)两组,分别施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和硬膜外麻醉.A组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两点分别给予0.4%罗比卡因0.3 ml/kg(坐骨神经)、0.5 ml/kg(腰丛);B组则选择L 2~3或L 3~4间隙行硬膜外麻醉,予0.75%罗比卡因0.3 ml/kg.记录麻醉前、麻醉后15、30、60、90 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升压药的用量、术中输液量、尿潴留发生率等并记录病人麻醉及术后的不良反应,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及恢复时间.结果:与麻醉前比较,两组病人麻醉后的血压均显著下降,B组病人在麻醉后15 min、30 min的SBP、DBP明显低于A组(P<0.01),随后60 min及90 min的DBP仍明显低于A组(P<0.05);手术期间B组的晶体输入量(1425±361)ml明显高于A组(1010±329)ml(P<0.01).曾用麻黄碱针的病人B组(16例)显著多于A组(1例)(P<0.05).B组尿潴留发生率(11/40例)显著高于A组(0/40例)(P<0.01).结论: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不良反应少,是老年病人行下肢手术理想的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将90例70岁以上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A、B两组,每组各45例.A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正确定位腰丛和坐骨神经后分别给予0.375%罗哌卡因20~25ml和0.5%罗哌卡因15~20ml,然后进行硬膜外穿刺备用,以防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不全,同时进行术后镇痛.B组选择硬膜外麻醉,L3~4间隙为穿刺点,给予0.75%罗哌卡因10~15ml.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阻滞效果及其术后并发症.结果 A组42例单纯应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仅3例复合了硬膜外麻醉,而且硬膜外给予的麻醉药量明显减少.B组麻醉后30min(T1)、1h(T2)时点与麻醉前(基础值)及A组比较MAP降低、HR升高;B组患者术后24h内恶心、呕吐、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结论 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复合硬膜外麻醉适用于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并发症少,麻醉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辅加腰1脊神经椎旁阻滞用于单侧大隐静脉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期行单侧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手术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A,B两组(n=15).A组患者腰丛穿刺成功后给予0.5%利多卡因和0.25%罗哌卡因混合液共40 ml,坐骨神经穿刺成功后给予1%利多卡因和0.5%罗哌卡因混合液共15 ml;B组患者腰丛穿刺成功后给予0.5%利多卡因和0.25%罗哌卡因混合液共33 ml,腰1椎旁穿刺成功后给予0.5%利多卡因和0.25%罗哌卡因混合液共7 ml,坐骨神经穿刺成功后给予1%利多卡因和0.5%罗哌卡因混合液共15 ml.结果 两组患者腰丛阻滞给药后下肢曲膝动作消失时间以及坐骨神经阻滞给药后跖屈动作消失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A组中有6例患者腰1脊神经感觉分布区在切皮测试时感明显疼痛(VAS评分7分以上),术中实施局麻;3例患者腰1脊神经感觉分布区在切皮测试时无痛觉;5例患者腰1脊神经感觉分布区在切皮测试时诉有轻微痛觉(VAS评分在3~5分),辅加静脉镇痛药后可行手术.B组14例患者腰1脊神经感觉分布区获得满意阻滞效果.A组患者中共有11例患者术中需要辅加局麻、静脉镇痛药等完成手术.B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中有1例患者麻醉完成、平卧后发现单侧T9平面以下感觉消失.B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对侧T11,L1,L2和L3平面感觉消失.结论 大隐静脉手术患者采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辅加腰1脊神经椎旁阻滞,操作简单,效果确切,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老年危重患者单侧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方法:57例拟行单侧下肢手术且合并症较多的老年患者,按入院时间随机分成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麻醉组(A组),腰-硬联合麻醉组(B组),全身麻醉组(C组)。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15、30、60min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麻醉30min内,B、C组患者收缩压明显降低,需要行升压处理,A组血压维持基础水平,无明显变化;B组发生恶心、呕吐3例,尿潴留10例,腰背痛5例;C组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4例,A组未见发生。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成功率高,血流动力学稳定,并发症少,镇痛时间较长,是危重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较好的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6.
①目的比较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对于膝关节置换手术生命体征的影响和麻醉效果的差异。②方法择期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组,B组为腰硬联合麻醉组。A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器定位技术,于腰丛给予0.33%罗哌卡因30mL,坐骨神经给予0.33%罗哌卡因20mL;B组选择13,4间隙入路穿刺,给予0.5%的罗哌卡因2mL。观察两组患者阻滞后心率、血压、变化及感觉神经阻滞效果、运动神经阻滞效果。⑧结果A组的血流动力学较B组稳定,而两组麻醉方法的起效时间,阻滞效果无显著差异,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A组较B组少见。④结论PNS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应用于下肢骨科手术,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起效迅速,麻醉效果较完善,术后并发症少,是膝关节置换手术一种较为适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和硬膜外麻醉在老年人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比较两者临床麻醉起效和恢复时间、术后镇痛效果、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及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48例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NER)和硬膜外麻醉(EPI)。记录麻醉前,手术开始后15、30、45、60min,术后1h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以及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及恢复时间、镇痛维持时间、效果及术前、术中、术毕的血浆皮质醇、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结果:手术开始后15min,EPI组病人DBP降低明显,随后30、45、60min及术后1hEPI组病人的SBP、DBP均明显低于NER组;NER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小于EPI组,恢复时间明显长于EPI组;两组血浆皮质醇、血糖、胰岛素均较术前明显升高,EPI组升高幅度小于NER组。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效果佳,且有效抑制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双重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实施单侧下肢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60例进行临床观察,随机分成2组后给予对照组30例老年患者实施常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处理,给予观察组30例老年患者实施双重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处理,对比2组老年单侧下肢手术患者之间的麻醉效果.结果:2组老年单侧下肢手术患者之间对比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麻醉药物使用剂量、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麻醉有效性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P<0. 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实施老年单侧下肢手术治疗患者给予双重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十分显著,术后麻醉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高危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中应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的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效果的比较。方法:58例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8~91岁,ASAIII~IV级,随机分为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NER,n=30)和硬膜外麻醉(EA,n=28)两组。NER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的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麻醉,EA组行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评分。结果:NER组在手术过程中的MAP、HR较EA组平稳;两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NER组感觉、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明显长于EA组(P<0.01)。结论:NER用于高危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可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且起效快,镇痛维持时间长,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方秀春  李艳 《河北医学》2013,19(4):487-490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PNS)定位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下肢骨科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行下肢骨科手术的7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35例,患者采用PNS定位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对照组35例,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麻醉相关时间参数、术中输液量、术后V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术中输液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术后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T1、T2、1r3、T4、B时段的SBP、DBP指标值均比对照组稳定(P〈0.05)。结论:PNS定位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应用于下肢骨科手术的麻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辅助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单侧下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96例单侧下肢骨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麻醉方案不同分为A、B两组,每组48例。A、B两组均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A组在此麻醉前加用右美托咪定辅助镇静,比较两组麻醉效果。T0、T1、T2、T3分别表示麻醉前、麻醉开始10 min、切皮操作时、骨折复位时。结果:T1~T3时两组HR、MAP都低于T0时,A组T1、T2时的HR、MAP低于B组,以上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T1、T2时SPO_2较T0时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T1、T2时SPO_2明显低于T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与苏醒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与B组的4.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辅助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单侧下肢骨科手术中效果显著,能维持血氧平稳,缩短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与苏醒时间,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陕西医学杂志》2017,(6):748-750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中,连续腰丛联合后路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择期拟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66例,ASA Ⅱ或Ⅲ级,随机分为:A组33例,腰硬联合麻醉(CSEA),经硬膜外间隙自控镇痛(PCEA);B组33例,连续腰丛联合后路坐骨神经阻滞(LPB),连续腰丛神经阻滞自控镇痛。记录两组患者的围术期血压、心率、麻醉镇痛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麻醉方法都能很好的满足手术需求,对阻断手术应激反应的作用都较强。与A组比较,B组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无需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稳定,术后12hVAS、12h和24h肌力恢复评分均优于A组(P<0.055),总体镇痛满意度均可达Ⅱ~Ⅳ级,但达到Ⅳ级(优)A组15例、B组51例,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管留置延长、低血压等副作用发生率B组低于A组(P<0.05)。两组均发生因镇痛不满意、导管脱落改为PCIA或者伍用氟比洛芬酯止痛病例。结论:连续腰丛联合后路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可作为单侧下肢手术患者的麻醉选择,定位准确、成功率高、镇痛完善、血流动力学稳定,恶心呕吐、镇静过度等并发症发生率低,无神经损伤、感染、血肿发生,尤其适用于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或多系统器官功能退行性改变造成经典麻醉方式选择管理困难的老年患者,并能较好的应用于围术期镇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高龄患者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为手术寻找更有效安全的方法。方法将55例下肢手术高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与观察组28例,观察组在手术中应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对照组应用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种麻醉方法的效果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对照组麻醉后血压较麻醉前显著下降(P〈0.05),且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在注药15min时心率较观察组明显增快(P〈0.05);观察组在感觉阻滞、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头痛、恶心、感觉异常、尿潴留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麻醉效果无明显差异。结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技术应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中,效果明显,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应用于高龄病人单侧下肢骨科手术的效果.方法 68例年龄≥75岁、拟行单侧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根据麻醉方法 随机分为组Ⅰ、组Ⅱ,各34例.组Ⅰ行常规腰硬联合麻醉,组Ⅱ以神经刺激器定位,实施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观察两种方法 的麻醉效应,以及对病人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满意,组Ⅰ病人麻醉后10min,切皮时出现血压下降,呼吸频率增加,组Ⅱ循环、呼吸平稳;术后尿潴留发生率组Ⅱ明显低于组Ⅰ.结论 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高龄病人下肢手术阻滞成功率较高,对循环功能影响较少,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侧轻比重腰麻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将50例老年下肢手术患者按麻醉方法分为单侧腰麻组(A组)和普通腰麻组(B组),每组25例。A组给予0.75%布比卡因2mL+灭菌注射用水3mL(轻比重)共3.0~3.5mL,15~20s内给完;B组予0.75%布比卡因2mL+10%葡萄糖注射液1mL,共1.5~2.0mL,15~20s内给完。记录患者麻醉前(T0)、给药后5min(T1)、给药后10min(T2)、给药后30min(T3)、手术后(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观察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等情况,并进行运动神经阻滞评定。结果 T1、T2、T3时间点A组MAP下降较B组程度轻(P<0.05),B组血压术前高于术后(P<0.05);T3时B组患者HR减慢较A组明显(P<0.05);A组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低于B组(P<0.05);麻醉效果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晚于B组(P<0.05);A组最大Bromage评分小于B组(P<0.05)。结论单侧轻比重腰麻应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具有麻醉效果良好、操作简便、循环干扰小、患者清醒、无明显不适感、术后恢复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儿下肢手术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应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可行性.方法:25例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儿,入室后浅麻醉,患侧在上侧卧,通过髂后上棘作棘突连线的垂线,此线外1/4与内3/4交点做棘突连线的平行线,在平行线上髂骨边缘向头端1 cm处为腰丛穿刺点;分别作股骨大转子与髂后上棘的连线(股髂线)和股骨大转子与骶裂孔的连线(股骶线),通过股髂线的中点作垂线,此线与股骶线的交点为坐骨神经穿刺点,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分别行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结果:25例患儿均成功诱导出相应的肌肉运动,均成功在浅全麻复合神经阻滞下完成手术,术后镇痛平均时间为(4.8±1.6)h,术中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均无显著变化,术后无尿潴留、呼吸抑制、躁动和呕吐等并发症.腰丛穿刺位置与患儿年龄和体重显著相关.结论:小儿腰丛和坐骨神经的穿刺位点在体表有固定的解剖关系,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效果好,可应用于小儿下肢手术.  相似文献   

17.
胡敬锋  朱剑斌  姜闽英 《广东医学》2016,(12):1850-1852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仪引导的腰丛以及坐骨神经阻滞和硬膜外麻醉在下肢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需要进行下肢手术6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予腰丛以及坐骨神经阻滞和硬膜外麻醉;比较麻醉后血压、心率、麻醉效果、阻滞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术中血压和心率没有出现明显的波动情况,与对照组相似;观察组患者运动神经阻滞和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与对照组相似,但维持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麻醉效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老年下肢手术中应用神经刺激仪引导的腰丛以及坐骨神经阻滞效果好于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18.
郑建宇 《吉林医学》2015,(7):1433-1435
目的:对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腰硬联合阻滞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的临床应用进行比较,探讨两种麻醉方法在高龄患者下肢手术的优缺点。方法:选取行下肢手术的高龄患者(年龄>70岁)5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26例患者。A组在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下手术,正确定位腰丛和坐骨神经后,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给予腰丛阻滞0.375%罗哌卡因20~25 ml,给予坐骨神经阻滞0.375%罗哌卡因15~20 ml。B组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手术,选L3-4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用腰麻穿刺针经硬膜外针穿破蛛网膜,有脑脊液流出后,缓慢注入0.375%罗哌卡因2~3 ml。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阻滞平面与效果,麻黄素使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B组患者在手术中各个观察时点的SBP和DBP明显低于A组(P<0.05),感觉神经阻滞平面B组明显高于A组,改良Bromage评分两组无差别,术中麻黄素使用量B组多于A组(P<0.05),不良反应A组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和腰硬联合阻滞都能很好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具有更加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更少的不良反应,在高龄患者下肢手术中具有特别的优势,尤其适宜合并有其他慢性内科疾病或者不宜行椎管内阻滞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神经刺激器定位在老年人下肢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先花 《当代医学》2010,16(7):148-148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老年人单侧下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0例择期单侧下肢手术病人,ASA1~3级,年龄60~86岁。患者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预先输入平衡盐溶液补充血容量。病人采取侧卧位,根据体表解剖标志定位腰丛及坐骨神经穿刺点、皮丘浸润后,用1%利多卡因+0.45%罗哌卡因混合液25~30ml分别实施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尿量等指标变化。结果腰丛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能满足几乎所有单侧下肢手术,未出现低血压、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通过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绝大部分病人麻醉效果满意、损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老年患者单侧髋部手术中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效果。方法50例ASAⅠ~Ⅲ级拟行单侧髋部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n=25)和硬膜外麻醉组(B组,n=25)。A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两点分别给予0.45%罗哌卡因30ml(腰丛)、20ml(坐骨神经);B组行硬膜外麻醉,给予0.75%罗哌卡因10~15ml。观察2组血流动力学变化、阻滞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结果A组在手术过程中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较B组平稳;A组用麻黄碱的患者显著少于B组;2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A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B组围术期出现恶心、呕吐、尿潴留不良反应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单侧髋部手术不仅可满足手术需要,而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镇痛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