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宫内膜癌的淋巴转移途经可分为:宫体上部和宫底部癌可沿阔韧带上部淋巴管转移到卵巢,并向上直接引流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也可沿圆韧带转移到腹股沟深浅淋巴结,子宫中段癌引流至髂淋巴结,子宫下段到颈管癌的转移途径与子宫颈癌的相同、可使宫颈旁、闭孔、髂内及髂外组以及骶前、髂总等淋巴结受累。晚期癌可出现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腹股沟及锁骨上淋巴结位于体表,术前容易由触诊检查发现,而盆髂淋巴结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位于腹膜后,必须经手术探查及淋巴结活检才能诊断。故有些子宫内膜癌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逐年上升.手术仍然是目前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方法,手术的主要目的包括手术探查(手术分期)与实施全子宫切除、双侧附件切除及腹膜后淋巴结(包括盆腔淋巴结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1,2].双侧附件与腹膜后淋巴结均是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所以是手术分期与治疗必须切除的范围,这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关键所在,与其预后密切相关,尤其是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是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3.
盆腔淋巴清扫术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转移的相关因素及盆腔淋巴清扫术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 1981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行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清扫术患者 90例 ,淋巴结取样活检术患者 12例 ,分析这 10 2例患者淋巴转移与各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随机选取同期未行淋巴清扫术的 90例患者作为对照与行淋巴清扫术的 90例患者进行比较 ,寿命表法计算两者的生存率。结果  10 2例患者中 ,低分化、深肌层浸润、宫颈浸润、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附件浸润、远处转移者 ,盆腔淋巴转移的发生率升高 ,分别为 46%、42 %、44%、52 %、75%、10 0 %。盆腔淋巴转移患者的 5年累计生存率 (3 7% )低于无淋巴转移者 (89% ,P <0 0 1)。 90例行盆腔淋巴清扫术患者与对照者的 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 78%和 72 % ,两者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COX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盆腔淋巴清扫术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低分化、深肌层浸润、宫颈浸润、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附件浸润、远处转移是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转移的高危因素 ,有盆腔淋巴转移的患者预后差 ,但盆腔淋巴清扫术并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Ⅰ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清扫术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及盆腔淋巴清扫术对其预后可能的影响。方法:收集1997年8月至2005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202例,分析影响预后的各项临床病理指标,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比较盆腔淋巴清扫组与平行淋巴结清扫组的复发率,并发症。结果:Ⅰ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转移率1·53%。病理类型、腹腔细胞学、盆腔淋巴转移、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及CA125值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Ⅰ期低危患者,盆腔淋巴清扫术无助于提高生存率(P>0.05),其复发率也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并发症率明显增高(P<0.05);Ⅰ期高危患者,盆腔淋巴清扫术未能延长其生存期(P>0·05),但可减少复发的例数,并发症率无明显增多(P>0.05)。结论:特殊病理类型,腹腔细胞学阳性,手术-病理分期高,盆腔淋巴转移,深肌层浸润及CA125>100U/ml的患者预后较差(P<0.05)。Ⅰ期高危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清扫术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I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清扫术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及盆腔淋巴清扫术对其预后可能的影响。方法:收集1997年8月至2005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临床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202例,分析影响预后的各项临床病理指标,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比较盆腔淋巴清扫组与平行淋巴结清扫组的复发率,并发症。结果:I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转移率1.53%。病理类型、腹腔细胞学、盆腔淋巴转移、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及CA125,值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I期低危患者,盆腔淋巴清扫术无助于提高生存率(P〉0.05),其复发率也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并发症率明显增高(P〈0.05);I期高危患者,盆腔淋巴清扫术未能延长其生存期(P〉0.05),但可减少复发的例数。并发症率无明显增多(P〉0.05)。结论:特殊病理类型,腹腔细胞学阳性,手术-病理分期高,盆腔淋巴转移,深肌层浸润及CA125〉100U/ml的患者预后较差(P〈0.05)。I期高危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清扫术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发病率近年有上升倾向。根据国际癌瘤联合中心的汇编,世界各地的发病率差异很大。在美国的发病亦受种族因素的影响。子宫内膜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50~60岁。诊断时的平均年龄为57岁,75%发生在绝经后。有人认为雌激素与子宫内膜癌发病有关,但机理不清。病人的类脂醇生成、激素排泄及前趋病变正在广泛研究中。当体内男性素前身和雄甾烯二酮增加,或外源性性激素快速芳香化和转化为雌酮,均被认为是发展成子宫内膜腺癌的危象。这可说明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与子宫内膜癌淋巴转移相关的蛋白质。方法:提取正常子宫内膜、淋巴结阴性和淋巴结阳性的子宫内膜癌组织总蛋白,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分析鉴定差异蛋白点。结果:在淋巴结阴性和淋巴结阳性的子宫内膜癌中,共筛选出11个差异蛋白,与淋巴结阴性组比较,淋巴结阳性内膜癌中,热休克蛋白27、3种肌动蛋白、S100钙结合蛋白A9、丙酮酸激酶、α烯醇化酶、白蛋白和组氨酸三聚体核苷结合蛋白1表达上调,天冬酰胺酶样1蛋白和酯酶D/甲酰-谷胱甘肽水解酶下调。结论:淋巴结阳性和阴性子宫内膜癌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之间存在较明显差异。经鉴定的9种蛋白质可能在子宫内膜癌发生淋巴转移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肿瘤标记物与子宫内膜癌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肿瘤标记物与子宫内膜癌关系的初步研究孙红丰有吉张惜阴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加趋势,本研究测定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标记物CA125、CA199、CA27·29及铁蛋白的变化,探讨它们在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及预测预后方面的价值。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治疗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随访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评估并比较经不同方法治疗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Ⅰ期及未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接受手术+内分泌治疗者(n=87...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盆腹腔淋巴取样术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2月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手术治疗的21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其中,86例行盆腹腔淋巴取样术,127例行淋巴结切除术。手术方式根据手术切除淋巴结的情况分为两组。①取样组:淋巴取样术,筋膜外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次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术86例;②切除组:次广泛/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127例。结果取样组:切除淋巴结中位数18枚,淋巴结的转移10例。切除组:切除淋巴结中位数32枚,淋巴结转移11例。5年生存率分别为94.2%和94.5%。取样组无病发症发生,淋巴结切除组中有9例,分别是1例术中大出血(〉2000ml),淋巴囊肿感染6例,淋巴漏2例。结论在子宫内膜癌中淋巴结取样术可准确了解淋巴结的转移情况,适宜手术分期,并不影响生存率,是避免过度手术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因素,评价术中冰冻病理预测淋巴结转移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7月至2008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和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收治的共38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195例患者实施了盆腔淋巴结切除,其中43例同时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分析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相关因素,评价冰冻病理结果在预测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结果: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2.8%(25/195),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11.6%(5/43)。深肌层浸润(P<0.001)、宫颈累及(P<0.001)、ER阴性(P=0.001)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肿瘤细胞级别升高、病理类型(Ⅰ型、Ⅱ型)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性。低风险子宫内膜癌(排除G3和肌层深度≥1/2)患者的盆腔淋巴转移率为4.5%(3/67)。按冰冻结果制定4种预测模型,G1+限于内膜组,淋巴结阳性率为0;G1+<1/2肌层组,盆腔和腹主淋巴结阳性率均为2.4%;G2+<1/2肌层组,盆腔和腹主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4.8%、0;未发现G2+限于内膜的病例。淋巴结切除组的生存率高于未切除组(79.5%vs 75.9%),但无统计学差异(P=0.086)。结论:冰冻病理用于预测淋巴结转移的作用有限,建议对除G1限于内膜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其余均应实施全面的分期手术。  相似文献   

12.
卵巢癌的淋巴造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3.
宫颈癌与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检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甲蓝宫颈注射进行宫颈癌和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检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亚甲蓝宫颈注射后,17例宫颈癌和7例内膜癌患者接受腹腔镜(18例)或开腹(6例)盆腔淋巴结清扫和广泛子宫切除术,术中将蓝染淋巴结确定为前哨淋巴结.结果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检出率为94.12%(16/17),共44枚,占总切除淋巴结的8.84%(44/498),其中4枚癌转移.前哨淋巴结定位于闭孔窝40.91%(18/44),髂外36.36%(16/44),髂内18.18%(8/44),髂总2.27%(1/44),腹股沟深2.27%(1/44).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检出率为71.43%(5/7),共13枚,占总切除淋巴结7.74%(13/168).1例ⅢC期内膜癌左闭孔3枚,右闭孔1枚前哨淋巴结均见癌转移.结论亚甲蓝宫颈注射进行子宫恶性肿瘤前哨淋巴结的检测技术是可行的,但还需要大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4.
概念:通常情况下,把比正常组织或其它疾患更能发生癌的病理改变当做癌前病变处理。关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发生,多认为雌激素作用下经过子宫内膜增殖症即囊腺状增殖、腺瘤样增殖和不典型增生发展到原位癌,进而到腺癌(浸润癌)。因此,历来将“不典型增生”一词理解为癌前病变,原位癌则意味着癌的开始。但是,子宫体癌国际分期(FIGO)的0期定义,即将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看做同义词,换言之,二者之鉴别实在困难。由于这种原因,不仅把不典型增生,甚至于把子宫内膜增殖症  相似文献   

15.
宫腔镜对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宫腔镜检查对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6例具有临床症状伴子宫内膜高危因素者行宫腔镜检查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宫腔镜下诊断为子宫内膜癌及可疑癌共37例(18.6%),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22例,其中19例进行了手术,术后病理报告宫颈管未受侵15例,受侵4例,与术前宫腔镜诊断符合率94.7%。术中腹水细胞学检查阴性13例,阳性1例,可疑1例。206例中经病理证实Ⅰ~Ⅲ级非典型增生12例,宫腔镜诊断分别为:可疑癌4例,子宫内膜增生3例,正常或萎缩宫内膜4例,内膜结核1例。结论:宫腔镜检查直观病灶,准确定位活检,尤其适用于早期诊断。另外宫腔镜检查能够明确病灶部位和范围,提高宫颈管术前是否受侵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放射治疗是仅次于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治疗手段.目前放疗主要是用于不适合手术的中、晚期患者、复发患者及早期复发高危患者.现应用较多的是术后辅助放疗,而全放疗或术前放疗现已很少应用.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癌的放射治疗开始于 190 8年的巴黎。 194 7年Heyman[1] 报道用预先填镭的小球堵塞宫腔 ,并在随后数十年成为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方法[2 ] 。 2 0世纪 30年代 ,手术和放疗相配合 ,大大提高了子宫内膜癌的 5年存活率。由于麻醉、抗生素和手术技巧的进步 ,目前子宫内膜癌 ,尤其是早期的子宫内膜癌 ,首先考虑手术治疗。放疗多用于术前或术后辅助治疗 ,单纯放疗则主要用于晚期病例和手术禁忌证的病人。但是 ,单纯放疗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复发率不高[3 ] ,而且复发后易于治疗[4] 。1 后装腔内放疗技术的发展最近 2 0多年来 ,治…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是手术,选择性的配合术前术后放疗。晚期不宜手术者用放疗或孕激素等药物治疗。放疗的作用已被公认,手术与放疗综合治疗较单纯手术或单纯放疗为好。翁氏的单纯镭疗五年存活率50%,单纯手术组为74.4%,而镭疗后手术组为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癌的化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是以手术治疗为主,放射治疗为其主要的辅助治疗,特别是子宫内膜癌诊断时,大约70%是临床Ⅰ期,手术治疗有较高的治愈率,而放疗对控制局部复发效果好,因此子宫内膜癌患者大多无需进行化疗.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癌是在妇科领域中,继绒癌之后,已有远处转移仍能通过药物加以控制,甚至获得根治的第二个恶性肿瘤。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内膜癌恶性程度较低,生长缓慢,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局限于子宫,故在治疗方面沿用传统的手术或手术加放疗。因此,疗效没有任何重大突破,5年治愈率徘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