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生儿心律失常发生的基础是新生儿心脏传导系统发育不成熟.常见的原因包括:新生儿器质性心脏病(感染性心肌炎、心肌损害、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新生儿窒息缺氧,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及药物过量.针对不同的心律失常(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实施不同的治疗,主要是治疗原发病,去除诱因,加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并对症保护心肌治疗.  相似文献   

2.
对200例小儿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将其分为正常组、无器质性心脏病早搏组及器质性心脏病组。正常组小儿检出早搏16%,房室传导阻滞8%,窦性心律失常100%,早搏组经2~10年随访,早搏自行消失或好转占65.7%,器质性心脏病组通过对心律失常监测,对明确诊断、估计预后、指导治疗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3.
本院393例连续作二维+M型超声心动图的病儿左室假腱索(LVFT)检出率21.9%((?)6例)。其中33例心律失常者检出率84.8%,且多为室早。14例早搏作运动试验:运动后室早消失10例、无变化1例,房早仅1例减少,无变化2例。86例LVFT中无器质性心脏病但有心前区1~3/6级收缩期杂音者占68.6%,而无LVFT的307例中无器质性心脏病而有同样杂音者占36.5%。提示LVFT可能为功能性室早及心前区1~3/6级收缩期杂音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CAST简介     
心律失常抑制试验 (thecardiacarrtythmiasuppressiontrial,CAST)是一个多中心、随机化和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 ,目的是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梗后无症状性或轻度症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 ,检验是否能降低心律失常性病死率。结果显示服用恩卡尼或氟卡尼药物治疗组心律失常性病死率高于对照组 3 6倍 ,致使试验被迫终止。CAST试验的结果给人们以很大的启示 ,单纯抑制室性异位搏动不一定能降低猝死发生率。病死率增加可能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有关。因此 ,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5.
小儿心律失常以过早搏动(简称早搏)最多见,除器质性心脏病外,临床很难区别其为病理性或良性,而两者的处理则明显不同。我们利用心电图功能量机进行踏车运动试验检查了小儿心律失常过早搏动78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小儿室性早搏与植物神经系统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重点阐述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失衡所致的室性早搏(VPC)。小儿心脏植物神经系统正处于逐渐完善阶段,故其功能尚不稳定,当某些生理或病理因素累及交感或迷走神经时可诱发VPC,为小儿原因不明VPC的重要原因之一。其预后良好,一般毋需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而器质性心脏病累及植物神经者,其预后与潜在心脏病的严重度有关,故对病因治疗同时权衡利弊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儿心律失常的治疗与转归.方法 对经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的72例心律失常的儿童进行6~29年随访.观察其治疗与转归.结果 55例频发性早搏患儿,早搏均减少或消失;12例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者(其中2例为同一家族),8例传导阻滞消失,1例好转,3例无明显变化;5例室上性心动过速者经射频消融治愈.结论 小儿心律失常预后良好,未见心肌病征象,部分不需要抗心律失常药治疗,严重心律失常需心肌营养药及短期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小儿室性早搏的临床意义(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蓉 《临床儿科杂志》1993,11(6):412-414
室性早搏(VPC)是儿科常见的心律失常,约占小儿心律失常的26.3~38.7%。临床上区别功能性或病理性VPC十分重要,近年发现严重的VPC亦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健康儿童,反之,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儿也可表现为单源性VPC。本文就近期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了12例小儿并行心律。病毒性心肌炎引起者5例,疑为病毒性心肌炎5例,急性肾炎和癫痫各1例。病程短者2月,长者3年。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能减轻症状和减少早搏次数,但无1例早搏消失者。在讨论中介绍了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加速的室性节律在成人中多有报告,常见于心肌梗塞、其它心脏病或洋地黄中毒的患者中,而在无心脏病的人中则罕见。过去仅见报告过1例小儿患者。本文报告4例患儿均为男孩,年龄各为13、11、6和14岁。前3例均无明显症状,在常规体检中被发现。通过X线胸片检查(3例)、超声心动图检查(2例)、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2例),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检查可见数段加速的室性节律,并能为增快的窦性心率或心房起搏所抑制。其中1例(例3)还可见到室性二联律,早搏的QRS波形态与加速的室性节律的QRS波相同,电生理研究证实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1.
早搏是儿科最多见的心律失常,对某些顽固病例,一般抗心律失常药物常难奏效,为此,儿科医生甚感棘手,自1983年开始,我院儿科对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的顽固性早搏,服用乙胺碘呋酮(下称胺碘酮),效果较好。现将观察的18例介绍如下。临床资料:18例中年龄最小者1岁7个月,最大者13岁。其中室上性早搏5例(房性3例、交界性2例),室性早搏13例。诊断为心肌炎的10例,疑似心肌炎6例,心律不齐2例。18例都分别用过异搏停、心得安、  相似文献   

12.
对50例无症状性早搏小儿进行24小时Holter心电图监测,分析其早搏数量、级别、形态、昼夜变化规律及远期预后结果,并制订抗心律失常药治疗指征及探讨可能发病机制。本组仅6例需用抗心律失常药治疗。其室性早搏及房性早搏按Lown及Kleiger分级均以1~2级为多。按Yanaga分类法以日间型为多。早搏高峰期与心率高峰期基本一致,夜间心率慢,早搏减少57.6%,级别严重度降低48.5%。白天活动后心率快,早搏虽增多,但无自觉症状。本组经2~10年随访,早搏自行消失或好转占65.7%,仅1例转为多源性早搏。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心律失常具有自身的特点和重要的临床研究价值.由于患儿年龄幼小,各系统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增加了诊断的难度,而且药物的选择也受到一定的限制.预激综合征是小儿最为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在新生儿常表现为无休止性心动过速,而且抗心律失常药物难以控制.持续心动过速可导致心功能不全,当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时,更增加了猝死的风险.新生儿房性心动过速常表现为紊乱性、持续无休止性,可引起心功能失代偿.新生儿心动过速时射频消融受到限制,多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但治疗效果不理想.目前可供儿科医生选择的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极为有限,可供新生儿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尤为如此.  相似文献   

14.
有症状早搏患儿心率变异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有心前区不适儿童早搏发生率,明确早搏与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关系.方法 426例3~12岁有心前区不适儿童行24 h HRV时域分析;房性早搏(房早)、室性早搏(室早)按照Lown分级法分级,进行HRV分析.结果 (1)426例儿童中201例(47.2%)无任何心律失常.225例(52.8%)有早搏,其中单纯室早102例(23.9%),单纯房早77例(18.1%),同时合并房早、室早46例(10.8%).(2)在房早儿童中SDANN、PNN50值随着Lown分级升高而变化,差异具有显著性(F=4.39,P<0.05;F=3.55,P<0.05).2级以上房早儿童SDANN、PNN50值较0、1级儿童显著升高(P<0.05);(3)在室早儿童中SDANN、RMSSD、PNN50值随着Lown分级升高而变化,差异具有显著性(F=3.61.P<0.05;F=3.25,P<0.05;F=2.63,P<0.05).(4)有早搏儿童SDNN值较无早搏儿童差异无显著性(F=1.84,P>0.05),SDANN、RMSSD、PNN50值差异有显著性(F=4.28,P<0.05;F=2.72,P<0.05;F=3.27,P<0.05).结论 有心前区不适的儿童早搏发生率高于正常儿童,室早较房早发生率高.此类儿童有无早搏时心脏自主神经总张力是一致的,早搏的发生与交感神经张力增强、迷走神经紧张性抑制作用减弱有关.合并早搏时HRV均显著降低,室早降低最明显.无器质性心脏病儿童出现早搏可能系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应用HRV分析鉴别早搏的性质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心律失常具有自身的特点和重要的临床研究价值.由于患儿年龄幼小,各系统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增加了诊断的难度,而且药物的选择也受到一定的限制.预激综合征是小儿最为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在新生儿常表现为无休止性心动过速,而且抗心律失常药物难以控制.持续心动过速可导致心功能不全,当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时,更增加了猝死的风险.新生儿房性心动过速常表现为紊乱性、持续无休止性,可引起心功能失代偿.新生儿心动过速时射频消融受到限制,多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但治疗效果不理想.目前可供儿科医生选择的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极为有限,可供新生儿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尤为如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非良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与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14年我院NICU住院的非良性快速型心律失常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比较新生儿非良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特点,药物及直流电复律等方法的治疗效果、并发症等。结果非良性快速型心律失常新生儿共13例,其中男10例,女3例;足月儿8例,早产儿4例,过期产儿1例;室性心动过速8例,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原发疾病:重度窒息、败血症、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心肌炎、呼吸窘迫综合征及先天性心脏病等。其中9例(69.2%)由其他心律失常用药后转化而来。所有病例均使用了抗心律失常药物,10例(76.9%)联合使用了直流电复律治疗。13例中12例治疗有效(92.3%)。复律后短期复发或并发其他严重心律失常8例(61.5%),均使用了乙胺碘伏酮,其中4例治愈。室性心动过速患儿均有严重原发病及诱因,病死率50%(4/8);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无一例死亡。结论非良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可发生在新生儿各年龄段及各胎龄,其中室上性心动过速预后较好,室性心动过速预后差;运用直流电复律加抗心律失常药是治疗新生儿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抗心律失常药乙胺碘伏酮可能是较好的一种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心脏泵功能减退,导致患儿在安静状态下搏出量不能满足循环及组织代谢需要而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状态,故也称心功能不全。临床上出现的症状和体征称为心力衰竭综合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急症之一。一、病因 1、心血管疾病 (1)心肌炎:以病毒性心肌炎最为常见,宫内产道及婴儿室内均可感染。重型常因心衰死亡。(2)阵发性心动过速:无器质性心脏病,心率可达180~300次,经几小时或几天导致心衰,室上性心律失常多见。(3)先天性心脏病继发呼吸道感染最多见,(4)心内膜弹力纤  相似文献   

18.
小儿心房扑动的食管调搏转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在小儿心律失常中是较少见的 ,持续快速房扑患儿猝死率较高 ,是一个较为严重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特别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儿[1] ,因此及时终止房扑尤为重要。以往房扑治疗常首选抗心律失常药物 ,其次为直流电击复律。近年采用射频消融术能彻底根治房扑 ,然而该方法为创伤性 ,复杂而昂贵 ,在儿科中难以推广。本院运用食管心房调搏技术对 2年来在本院诊治的 5例房扑患儿进行超速起搏 ,均获成功。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5例均为本院专科住院患儿。男 3例 ,女 2例。其中 4例因心动过速来本院就诊 ,心电图均表现有房扑。经临床…  相似文献   

19.
小儿联律性及成对性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Zhang QZ  Li W  Li P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0):777-778
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eular constraction,PVC)在儿科临床上较为常见,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联律性和成对性PVC多属病理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constraction,PC),提示可能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变,并在治疗上应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多年来临床观察表明,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在小儿PVC的诊治方面存在着误区。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进一步探讨小儿联律性及成对性PVC对PC定性诊断及评估预后的价值以及是否全部病例都需要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0.
倍他乐克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是儿科后天性心脏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心律失常为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寻找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我们从1995年4月到1998年4月应用倍他乐克治疗50例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现将疗效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