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卒中后抑郁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发病率、致死率逐年上升,中西医近年来都在致力于研究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方法,目前普遍认为卒中后抑郁发生发展的原因在于大脑的一些神经递质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含量的减少,影响认知、情绪,出现慢性应激反应损害海马的功能和结构,导致出现情绪障碍。肠道菌群作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为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方向和思路,文章将以菌群-肠-脑轴为切入点,结合现代医学,对近年来中医治疗卒中后抑郁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2.
鹿乔兰  梁妮 《环球中医药》2023,(7):1469-1474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是一种由血栓形成或出血性事件引起的永久性组织损伤的疾病,也是脑卒中发病后常见的情感障碍性疾病。PSD不仅可导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神经功能恢复延迟,影响其治疗有效率及康复疗效,还显著增加卒中复发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并给患者、家属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PSD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且具有关联性,而早期识别和积极防治PSD意义重大。中医药改善PSD症状疗效确切,具有个性化、多靶点、多通路联合治疗、不良反应少等优势。文章通过检索近五年中药治疗PSD的基础研究文献,从单味中药提取物及中药复方降低白细胞介素类、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炎症反应,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及氨基酸能神经递质,调节神经营养因子,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提高海马神经元可塑性,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调节脑-肠轴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单味中药提取物的研发及中药复方治疗PSD的实验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疏脑解郁汤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择中医辨证为气郁血瘀痰阻型卒中后抑郁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口服疏脑解郁汤免煎剂,对照组口服盐酸帕罗西汀片,疗程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的变化情况;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粪便中菌群多样性及各分类学水平分布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HAMD评分、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ADL评分明显上升(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P<0.05),HAMD评分、NIHSS评分、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27/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3%(19/3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χ2=5.863,P<0.05)。②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Chao1指数、Observed species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s enness指数组内均值均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ood′s coverage指数组内均值基本无变化;门水平上,拟杆菌门丰度增加;在科水平上,拟杆菌科丰度增加;在属水平上,拟杆菌属丰度增加。结论 疏脑解郁汤能够有效改善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减轻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而且能够使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其在各分类学水平的丰度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基于肠道菌群、脑肠轴以及相互作用关系,梳理两者对便秘的影响,探讨便秘机理。以期能将先进的医疗理念和手段(如肠道微生态制剂)与祖国传统中医药相结合,为临床治疗便秘提供新思路,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帕金森病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帕金森病抑郁是帕金森病较为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可贯穿于帕金森病整个病程。目前对于帕金森病抑郁的治疗以采用西药改善症状为主,长期服用弊端众多,而临床上运用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抑郁的效果逐渐凸显。在中医认识中帕金森病抑郁属“颤证”与“郁证”合病,以往治疗帕金森病抑郁多从肝肾论治,而忽略了脾胃在帕金森病抑郁发病中的重要性,本文从“脑-肠轴”理论阐述从脾胃论治帕金森病抑郁的理论基础,旨在为临床从脾胃治疗帕金森病抑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指发生于脑卒中后,表现出脑卒中症状以外的一系列以情绪低落、兴趣缺失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碍综合征,常伴有躯体症状。微生物-脑-肠轴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之间持续的双向沟通,微生物-脑-肠轴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现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就微生物-脑-肠轴在脑卒中后抑郁中的主要作用进行探讨,以期为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为主要原因的全身性代谢疾病,随着对该疾病的研究不断深入,对于骨质疏松的治疗方式多样且疗效显著。肠道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人体的独特的微生物群,肠道微生物通过某种“特殊作用”将肠道和大脑之间联系起来,形成微生物、肠脑轴,许多物质可通过此轴影响该疾病的发展进程,进而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发展。基于此,文章综述了肠道菌群的作用及与疾病的相关性、微生物、肠脑轴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关系、脑肠轴与肠脑轴的相互作用以及中药通过微生物调节骨关系对骨质疏松的作用,以期为临床深入研究肠道微生物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关系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卒中后抑郁属于一种情感和认知功能障碍,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临床症状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甚至出现自杀倾向等,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目前西方医学对其发病机制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临床常给予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为主的药物干预,治疗方法单一,治疗周期较长,还容易引起胃肠道反应,加重肝肾代谢负担等,效果欠佳。相比之下,中医药可以从多靶点、多角度干预卒中后抑郁,具有经济实惠和不良反应少等优势,近年来得到了患者的普遍认可。现笔者从卒中后抑郁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和用药疗效方面总结近年来中药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年龄依赖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医学认为,肠道菌群和脑肠轴类似于脾胃及脑与脾胃间的关系。对于脾胃气机不畅的问题,辛开苦降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疗法。本文以分析肠道菌群、脑肠轴和AD之间的联系为基础,提出运用辛开苦降法来治疗AD的新思路,旨在为临床AD治疗带来新的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局部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RA的起病不仅与基因等先天因素相关,而且与饮食、微生物感染等环境因素相关。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和免疫器官,定植其中的微生物促进了肠道的物质代谢、屏障保护和免疫调节功能。随着对RA发病和治疗研究的深入,肠道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与RA发病、进展具有的潜在联系不断被揭示。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RA关节炎症与受损的肠道屏障功能、失调的免疫细胞及紊乱的肠道菌群几乎同时可见。“肠-关节轴”理论与中医的整体观念高度一致。在近期对中药治疗RA的药理研究中,人们发现治疗RA的有效中药复方及成分同时发挥了抑制炎症、保护关节和维持肠道功能的作用。因此,该文总结了“肠-关节轴”的基本内涵和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改善微生物代谢来发挥肠道的屏障保护和免疫调节作用,从而缓解RA的机制。该综述为RA中“肠-关节轴”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陶芳  孔薇 《天津中医药》2019,36(10):973-976
肠-肾轴理论主要是指肠肾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肠道通过一些代谢物质影响肾脏功能的调节,对慢性肾脏病的发展或并发症产生影响。现通过对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分析,旨在结合现代肠-肾轴理论探寻中药灌肠能有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骨骼疾病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越来越多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肾虚型骨骼疾病关系密切,肠道菌群-肠-脑轴可能是多种肾虚型骨骼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笔者全面总结了肠道菌群在骨质疏松症、膝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多种肾虚型骨骼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对肠道菌群-肠-脑轴从短链脂肪酸、血清素、炎症细胞及相关免疫因子等方面调控肾虚型骨骼疾病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肾虚型骨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卒中后抑郁( 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继发于脑卒中后的一种最常见的精神障碍类疾患,主要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淡漠迟钝、食欲减退等,甚至出现幻想、妄想、自杀等心理倾向及行为[1].其发生机制众说纷纭,尚无定论,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原发内源性机制"和"应激反应性机制"两种假说[2].原...  相似文献   

14.
曹雅茜  王杰 《光明中医》2023,(12):2418-2421
近些年来,“脑-肠轴”理论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大量研究证实了从肠治脑的可行性。此文在“脑-肠轴”理论与中医理论的共同指导下,探讨了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发病机制、PSCI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联、调节肠道菌群治疗PSCI的针灸思路及其中医理论基础,发现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肠道菌群,可以大大改善PSCI的治疗基础,而基于“脑-肠轴”理论针刺治疗PSCI是中西方医学融合的结果,在以后的临床研究中应该对比PSCI患者肠道菌群的不同,尽可能建立统一的诊疗标准,结合“脑-肠轴”理论,以调控肠道菌群的正常生态为目标,研究新的针灸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传统中医早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临床观察经验,而现代医学关于“菌群-肠-脑轴”学说认为,肠道内环境的微生物菌群的稳态与神经内分泌网络失调机制疾病密切相关。本研究提示,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胃肠脾运化功能失常可能是失眠的重要机制,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肠-脑轴的平衡,成为失眠临床治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偏头痛发病机制不明,许多假说仍需推敲,近年有学者提出肠道微生物通过脑肠轴可以诱发偏头痛。文章从中医角度分析胃肠与头窍的关系,简述“肠道菌群-肠脑轴”理论,通过列举中医药影响肠道菌群防治偏头痛的研究,指明中医从胃肠论治偏头痛的可行性,为中医药防治偏头痛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胡芬  林冕  诸剑芳 《新中医》2022,54(16):151-155
以肠道菌群作为认识的切入点,基于肠道菌群介导的脑肠轴理论探讨分析针灸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思路。分析总结认为,在现代医学上,肠道菌群能够通过脑肠轴这一途径进一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而中医学认为,脑与肠在脏腑生理功能上互相关联,在病理上互相影响。基于肠道菌群介导的脑肠轴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脑肠轴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有重要的影响。针灸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调节脑肠轴、有效降低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最终实现从肠治脑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因此,在针灸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时,可重视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以及腹部腧穴的应用以达到良效。  相似文献   

18.
据2019年国际糖尿病联盟报告显示,全球已有4 . 63 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 2045 年将上升至 7亿[1].而我国现有1. 16 亿糖尿病患者,居世界首位,其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患病率最高.T2 DM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缺陷和(或)生物学作用障碍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9.
<正>脑血管疾病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性疾病的总称。卒中为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类型,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本病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和痛苦[1]。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类寿命的延长,对脑血管疾病认识的提高,脑卒中(脑血管意外)本身所导致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而卒中后抑郁(PSD)正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延缓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康复的绊脚石,成为脑卒中复发和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卒中后抑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发生与脑肠轴密切相关,针刺治疗PSCI的疗效肯定但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本文通过梳理PSCI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脑肠轴对PSCI的影响,从针刺调节肠道菌群、脑肠肽、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等多个角度,探讨针刺通过调控脑肠轴治疗PSCI的作用机制.发现针刺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