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八邪操联合经络按摩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AVF)促成熟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我院接受动静脉内瘘成型术的80例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收治于奇偶数病室的病例各为40例,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按动静脉内瘘成型术护理常规施护,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八邪操与经络按摩,对两组术后4周、8周、内瘘首次穿刺血流量,内瘘穿刺时间及成功率,由专业的医生对并发症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包括切口渗血与肢体肿胀、血管栓塞与吻合口狭窄,对两组动静脉内瘘成型术者治疗前后进行疼痛度测评。结果试验组在首次穿刺、术后4周、8周血流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首次穿刺时间和穿刺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切口渗血、肢体肿胀、血管栓塞与吻合口狭窄严重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均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八邪操联合经络按摩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开展护理,可以显著提升内瘘使用时的血流量,降低术后疼痛感受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促内瘘成熟作用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医结合品管圈护理在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60例于该院接受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结合品管圈护理、比较两组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SF-36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结合品管圈护理可提高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成功率和SF-36评分,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的采用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健康指导,比较两组并发症、内瘘完好率、使用寿命、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内瘘闭塞、感染、肿胀手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内瘘完好率、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使用寿命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的健康指导干预,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内瘘使用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在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瘘患者中采取优质护理干预对减少并发症发生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3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67例)与优质组(6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优质组采取优质护理干预。对照两组患者动静脉瘘并发症发生率、对护理的满意度评分、舒适度评分及护理干预前、后动静脉瘘健康知识掌握评分对照。结果:优质组患者护理后动静脉内瘘发生率为2.98%,对照组护理后动静脉内瘘发生率为14.9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对动静脉内瘘健康知识掌握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护理干预后,优质组患者对动静脉内瘘健康知识掌握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优质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舒适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采取优质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患者动静脉瘘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与舒适度,并直接提高患者对动静脉瘘的相关知识掌握,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7月收治的60例行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内瘘使用时间、患者负面心理评分、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内瘘使用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负面心理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存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既可延长内瘘使用时间,又能缓解患者负面心理、提高生存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严艳  阮可菲 《基层医学论坛》2023,(3):103-105+118
目的 观察内瘘护理专项健康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护理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90例实施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根据干预措施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n=45)采用常规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n=45)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内瘘护理专项健康教育干预。采用自制自我护理能力调查表和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评估2组干预前后自我护理及自我管理能力状况,同时比较2组干预期间血栓形成、内瘘狭窄、内瘘感染、内瘘动脉瘤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干预前各项自我护理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各项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期间内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瘘护理专项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护理及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内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症状管理理论的慢性肾脏病病人动静脉内瘘术后症状管理效果。方法:采用类实验研究设计,便利选取84例拟行动静脉内瘘术的慢性肾脏病病人,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41例与观察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症状管理理论的护理干预。评估2组病人动静脉内瘘术后患肢出血、肿胀及血栓形成等症状发生情况,比较2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术后患肢出血、肿胀及血栓形成均少于对照组(P<0.05~P<0.01)。干预前,2组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基于症状管理理论的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慢性肾脏病病人动静脉内瘘术后患肢出血和肿胀等症状发生,有助于提高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PDCA循环管理应用于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4月宜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7例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38例)和护理组(39例),参照组行常规护理管理,护理组行PDCA循环管理。统计分析2组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并发症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前,2组患者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健康知识评分、依从性评分、自护技能评分以及透析态度评分等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护理组各项自我护理能力指标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护理前2组患者生理功能、心理状态、角色功能以及社交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护理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2.56%,低于参照组的18.42%(P<0.05)。护理组护理满意度97.44%,高于参照组的84.21%(P<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应用于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可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疼痛教育联合渐进性放松训练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的干预效果,为实施疼痛管理提供帮助。方法将8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在干预期间接受常规动静脉内瘘穿刺护理,观察组患者在穿刺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疼痛教育及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为主的护理干预,共干预8 w。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状态焦虑、特质焦虑、自我效能感、舒适度及内瘘穿刺疼痛评分,分析此干预方法对缓解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2、4及8 w后的内瘘穿刺疼痛评分比对照组患者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P﹤0.01);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观察组患者的疼痛强度逐渐下降,以干预8 w后的疼痛程度下降最显著(P﹤0.001);干预8 w后,观察组患者的状态焦虑评分和特质焦虑评分比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均显著降低(均P﹤0.01),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评分、心理舒适度、生理舒适度、环境舒适度及整体舒适度水平均比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明显提高(P﹤0.01,P﹤0.05);社会舒适度未见明显改善(P﹥0.05)。结论疼痛教育联合渐进性放松训练有助于减轻动静脉内瘘患者穿刺疼痛引起的焦虑负性情绪、增强其自我效能感、提高舒适度,有效缓解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探讨维持性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将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74例按照统计学原理分为例数均为37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行针对性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舒适度评分、知识了解评分、护理满意度以及发生动静脉内瘘的比例。结果: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知识了解评分、舒适度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对照组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失功例数显然高于观察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原因有很多种,在患者治疗的时候予以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提高动静脉内瘘的安全性,提升患者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于护理敏感指标之过程指标的早期运动康复方案在脑卒中病人早期运动功能及神经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病人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脑卒中患者早期运动康复的护理方案》的护理过程指标监控。比较2组干预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结果2组干预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后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 < 0.01),且观察组干预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2组干预前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后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 < 0.01),且观察组干预后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借助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过程指标,在脑卒中病人早期运动护理方案的指导下,有助于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病人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9):115-118+122
目的探讨运动程序的感觉输入治疗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康复期脑卒中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运动程序的感觉输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肢体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负性情绪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7,P0.05),干预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5.788,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上、下肢肢体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89,-0.497,P0.05),干预后观察组上、下肢肢体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3.616,-8.093,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6,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6.220,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8、-0.393,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11.108、5.985,P0.05)。结论运动程序的感觉输入治疗较常规康复运动训练可明显提高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肢体功能、缓解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级步行运动方案对肺癌化疗病人癌因性疲乏(CRF)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肺癌化疗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化疗常规指导,干预组采用分级步行运动方案进行步行运动指导,共干预8周。比较2组步行运动量、CRF程度分布、癌因性疲乏量表(CFS)得分和6 min步行试验(6MWT)步行距离。结果干预组步行运动量为(8 295±912)步/天,对照组步行运动量为(31 02±1 113)步/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组化疗前和干预4周CRF程度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和干预后3个月,干预组CRF程度分布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2组化疗前和干预4周CFS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和干预后3个月,干预组CFS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干预组CFS得分在干预后逐渐降低(P < 0.01),对照组CFS得分在干预后逐渐升高(P < 0.01)。2组化疗前和干预4周6MWT步行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和干预后3个月,干预组6MWT步行距离均大于对照组(P < 0.05和P < 0.01)。干预组化疗前至干预8周,6MWT步行距离变化不明显(P>0.05),但干预后3个月6MWT步行距离均高于干预前、干预4周和干预8周(P < 0.05)。对照组在干预过程中6MWT步行距离变化呈下降趋势(P < 0.01)。结论分级步行运动方案能减轻肺癌化疗病人CRF,有效提高干预后6MWT步行距离,干预8周初显成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药物涂层球囊和普通球囊在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中的疗效。 方法选择42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药物涂层球囊组(DCB组)20例和普通球囊组(CB组)22例。DCB组病人采用紫杉醇释放高压分流球囊扩张成形术,CB组病人采用普通球囊扩张成形术。比较2组手术成功率和手术前后狭窄处内径、透析血流量,并比较术后1、6、12个月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率和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2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2组病人术前狭窄处内径及透析血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狭窄处内径及透析血流量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1),但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12个月,2组病人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DCB组初级通畅率高于CB组(P < 0.05)。2组病人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相比,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在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病变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可作为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安全、有效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0):135-139
目的 评价热敏灸辅助配合渐进式康复训练在卒中后上肢痉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2月~2019年5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80例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在院病床尾号单双号不同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单号)开展渐进式康复训练,观察组(双号)在对照组基础上辅助热敏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评分(MA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MAS评级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评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患者FMA、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热敏灸配合渐进式康复训练在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中应用,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提升上肢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外周磁刺激联合中枢磁刺激的康复方法,观察该方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1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共42例为研究对象,经评定均存在上肢运动功能障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与观察组(22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中枢磁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外周磁刺激治疗。治疗前、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UL-FMA)评估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采用弥散张量成像评估患者受损神经纤维束修复情况。  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UL-FMA评分[32.50(15.75, 46.50)分]、MBI[76.50(59.50, 91.2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对照组UL-FMA评分[29.50(10.25, 40.00)分]、MBI[89.00(50.00, 90.00)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UL-FMA评分差值[12.00(9.75, 13.25)分]与对照组[7.00(5.00, 9.0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MBI差值[18.50(10.00, 22.50)分]与对照组[10.00(7.00, 13.7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受损的神经纤维束密度均有所增加。  结论  外周磁刺激联合中枢磁刺激促进了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将40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镜像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作业治疗,镜像组在作业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健侧上肢的镜像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 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运动功能状态量表(MSS)、Brunnstrom分期量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分别对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镜像组与对照组的FMA-UE、MSS、Brunnstrom评分、MBI均显著提高,且镜像组患者的以上评分明显优于治疗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镜像组和对照组组内的改良Ashwort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间改良Ashworth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镜像疗法联合作业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镜像疗法可作为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于健康赋权理论的护理干预在老年脆性骨折病人中的临床疗效。方法104例脆性骨折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取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基于健康赋权理论的护理,评估观察组病人健康赋权和自我效能水平,评估2组病人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关节僵硬、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及出院后3、6、9个月骨折愈合率。结果观察组病人健康赋权总均分(3.01±0.87)分。各维度得分分别最高为支持维度总均分(3.17±0.66)分,最低为重建自我维度,总均分(2.92±0.45)分。自我效能水平总分为(53.23±11.67)分,锻炼维度为(19.78±8.12)分,食钙维度为(33.45±5.72)分。观察组干预后3个月和6个月健康赋权总均分和各维度得分均较干预前有所提升(P < 0.05~P < 0.01),干预后3个月和6个月自我效能总分、锻炼维度和食钙维度均高于干预前(P < 0.05~P < 0.01),自我效能总分和锻炼维度干预后6个月显著高于干预后3个月(P < 0.01)。2组病人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关节僵硬、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出院3个月和6个月时骨折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基于健康赋权理论的护理干预能够增强老年脆性骨折病人自我效能和健康赋权水平,有利于病人术后骨折的提早愈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改善与肢体功能障碍康复相关性分析研究。方法 选取10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干预组53例。对照组53例患者进行包括运动治疗、作业治疗、传统康复等多种治疗方法在内的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53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另外进行呼吸肌反馈训练。每周5次,共训练4周。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评定、上下肢功能评定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对治疗后的患者呼吸功能与肢体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呼吸功能评定评分、上下肢运动功能简式Fugl-Meyer 量表(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 指数(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治疗后呼吸功能水平与肢体功能FMA、MBI评分呈正相关(r=0.425、0.478,P<0.05)。结论 呼吸肌反馈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脑卒中患者的呼吸功能改善与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恢复呈正相关,可以在临床上通过改善提高患者的呼吸功能水平以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80、100 kV)联合标准迭代重建技术对上肢动静脉内瘘(AVF)患者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将72例自体上肢动静脉内瘘功能不全的疑似患者随机编入120 kV、100 kV和80 kV管电压组,每组各24例,采用320排Toshiba Aquilion ONE完成CTA检查,低管电压组联合标准自适应迭代降剂量技术(AIDR 3D)以改善图像质量。采用轴位图像结合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等重建技术观察AVF血管显示情况。分别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血管内密度(VD)、噪声、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辐射剂量。结果:100 kV与80 kV组CTDIvol与DLP明显低于常规120 kV组(P<0.05),但100 kV与80 kV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标准迭代重建,随着管电压降低VD明显增高(P<0.05)。100 kV组与120 kV组图像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管电压降到80 kV时,其图像噪声比100 kV组及120 kV组大(P<0.05)。80 kV组SNR和CNR最高,比120 kV组分别高67.5%、78.6%,但与100 kV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管电压组与常规120 kV组图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图像质量均良好。结论:100 kV管电压扫描联合标准水平迭代重建算法方案可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获得高质量的上肢AVF图像,具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