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联合国国际救援队伍分级测评,已经成为任何一支国际救援队实施国际救援任务的准入证明.在多次地震灾害救援中,国内已形成现场急救、方舱(帐蓬)医院、后方医院三级救治体系,伤病员救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国内医疗救援队伍建设还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尤其是灾害现场医疗救援队,在队伍注册、人员配置、专业设置、行动方案、装备配置和后勤保...  相似文献   

2.
战伤分级救治体系对灾害医学救援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野战外科学与灾害医学存在许多共同点:如组织管理、分级救治、独特的医学理论、救治对象为大批伤(病)员、救治条件甚为困难等。目前许多国家的军队医院相继设立了长期战备医疗机构-特种医疗部队,以便发生灾情时能快速进入灾区。这同时也表明了战时环境下伤员救治体系与平时条件下灾害医学救援体系的兼容性与互通性。现着重从战伤分级救治体系的起源、发展趋势以及对灾害医学救援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分级医疗救治体系在北川地震灾区医疗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海军总医院抗震救灾第一医疗队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开展医疗救援工作。根据受灾地区的地理特征,医疗救援采取一级救治体系救治伤员。第一级为前出救治小分队,深入地震受灾的核心区,工作重点是分批、分组在废墟区进行搜救,全力救治幸存者。第二级为野战救护所,设在县城郊区交通咽喉地段,伤员必经之地,重点抢救大批量外科病员,开展卫生防疫、为转运伤员做好医疗保障。基本保证近100公里的后送途中伤员生命体征平稳,避免二次损伤,同时防疫队员对搜救队员和灾区群众进行集中消毒。第三级为伤员转运和后方医院救治,工作重点是专科救治,重症监护和心理疏导.实践证明此三级救治体系能有效地提高医疗救援效率。  相似文献   

4.
感染已被证实为战创伤伤员负伤5d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其防治一直是创伤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战时环境下伤员救治体系与平时条件下灾害医学救援体系存在兼容性与互通性,故战伤批量伤员感染救治策略对灾害发生后批量伤员的感染防控措施的制定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介绍了战伤分级救治和时效救治过程中的抗感染策略,进而提出了灾害医学救援分级救治过程中的抗感染措施、时效要求及处置原则,明确了本领域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军队医务人员要经常面对突发事件的挑战,“5·12”汶川地震,武警总医院派出三支医疗救援队作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医疗队执行震后搜救、现场救护、医疗巡诊、伤员后送、灾后心理疏导等救援任务。  相似文献   

6.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参加了此次救援行动。第一时间进行废墟现场搜救;第一时间展开流动医院进行救治;第一时间“走村人户”进行巡诊;第一时间与当地医院实施联合救治;第一时间联合当地医疗机构开展卫生防疫与心理干预。总结出:①携带足够的制氧设备;②实时补充大量水分;③加强后勤保障质量;④及时对高原反应给予对症治疗;⑤实施轮班工作制度。这些经验对医疗队急进高原实施医疗救援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灾害护理学已伴随救援医学应运而生,护理工作尤其在灾害救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展开救援行动,笔者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参加了本次现场救援行动。在此次救援行动中,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共成功救出49名地震灾害中的幸存者,经过现场及时、有效的救护,幸存者被救出后无1例死亡和伤情加重;对现场搜救队员的外伤处理268人次,无伤口感染发生,圆满完成了此次救援任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海峡西岸的福建省与海峡东岸的台湾省均为"自然灾害高发区".军队应急机动卫勤力量在海峡西岸重大灾害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灾害救援中,军队应急机动卫勤分队被派遣参与医疗救治,转运伤员、转运伤员,开展疫病防治,维修或保持医疗器械的应用,开展心理咨询等援助.和地方医疗部门相比,军事医疗救援队有明显优势,表现在快速反应、独立保障、环境适应和现场救治能力上.最先进的二代应急机动野战方舱,可以建立一个县级规模具有自我保障能力的野战医院,能够昼夜处理300名患者,同时开展4台手术.福建省的许多医疗机构都有必备的先进器械和实践经验,应加强地方和军队部门的相互协作,建立军地联合卫勤救援机制.  相似文献   

9.
介绍俄罗斯“涅夫斯基”列车脱轨事件的基本情况和医学救援情况。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列车事故医学救援:①加强平时准备,包括建立救援预案、进行技术培训、保障急救药材和构建救治体系;②统一指挥,多部¨协作;③统一医疗文件,包括文件的形式、内容与管理,以保障伤员救治及时合理;④加强现场急救,力争实现与院内救治的尤缝链接;⑤实施立体后送,尤其要重视列车和空运后送。  相似文献   

10.
舟曲泥石流发生后,省级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参与了灾害的现场紧急医疗救援和伤员的长途转运工作。泥石流伤员的救援有其特点及原则,由于灾区的医疗资源有限及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大多伤员要及时长途转送到设备条件较好的医院进行救治,这也是灾害医疗救援的重点之一。而伤员转运的组织实施与协调,转运方式的选择,医疗人员及设备,转运途中患者病情的观察及处理,到达目的地后患者的交接等都是伤员安全成功转运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中国高原地区是地震多发地带。高原地震早期伤病发生基本规律是:骨折伤员占比大,急性高原病发生率高,易发生冻伤与感冒,伤员早期死亡多。本文采用技术效果指标和保障难度指标,对高原地震灾害现场急救技术进行筛选。建立起包括现场紧急救命技术、外伤/伤口处理、急性高原病现场诊治、冻伤现场防治、伤病员搬运等适宜技术。高原地震灾害现场急救适宜技术群的构建,有利于科学组织实施现场急救,提高救援力量的技术训练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总结鹤岗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在煤矿群体伤害中所实施的救治,为今后工业事故医疗救护提供依据。方法①快速反应,形成救援团队,三支医疗救援队在接到通知后30min内陆续赶到灾难现场;②分工合作与救治有序,检伤分类,现场抢救与送院治疗有序配合;③启动应急机制,领导高度关注与协调,从中央、省到地方的领导亲临现场,有效地调集人力、物力资源。结果146例伤员送院,抢救及时,无1例上井伤员死亡。结论应急机制的及时启动,院外、院内有序分工,积极有效的救治可大大降低灾难的死亡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13.
5.12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在高原山区,由于通信、陆路交通中断,给医疗救援工作的展开带来很大困难。四川省成都市解放军第452医院2d之内先后组建了3支医疗救援队,共计70人,分别奔赴重灾区北川县、映秀镇、理县等地实施山地空中医疗救援。医疗队充分利用军队作战资源,启动战时作战预案,使用军用手机、海事卫星电话等通讯设备,直接将第3支医疗救援队员15人及医疗救援器材药品空降到映秀镇,利用直升机空中转运伤员283人。通过早期实施快速检伤分类、快速空中转运、救援人员合理配备、中后期加强卫生防疫、开展心理卫生教育,顺利完成此次救援任务。通过此次汶川大地震空中医疗救援实践,提出要加强军民联合灾害救援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管理机制:加强灾时通讯保障;结合灾区环境不利因素,实施空中运输,保证后勤保障;军队应建立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预案,加强专业救援人员的训练。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组建多支医疗队,在灾区展开大量医疗救治工作,历时69d,医疗队的组建、拉动、转进、开展救治工作以及后期医疗工作中的成就和失误并存,需全面、客观总结。灾害早期的救援工作需高效、灵活的组织协调;救灾团体应具备独立保障、展开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必须贯彻“分类救治,分期救治,适时后送”的原则;后期以防疫工作为主,应及时调整医疗队人员构成,心理援助应由专业人员实施;各医疗单位应客观总结,常备不懈,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15.
根据模块化原理将野战医疗队的模块编组规模设定在15人左右或30人左右,其中医护人员在11人左右和22人左右。模块分为4类:分类模块、手术模块、重伤救治模块和医疗处置模块。通过地震伤员仿真模拟系统模拟不同规模的野战医疗队对地震伤员进行紧急救治的过程,以探索其急救能力。时间片被设定为1min,救治时间设定为1天20小时。试验结果表明增加医疗处置模块内的医务人员数量显著提高伤员通过量,增加重伤重伤救治模块内的医务人员数量次之,而增加分类米快和手术模块内的医务人员数量对伤员通过量无明显影响。若医务人员总数不变,分类模块内的小模块量降至1个,而其他3个医疗救治模块之一增加一个小模块,则手术模块增加一个小模块后对伤员通过量并无影响,而其他两个模块增加一个小模块后伤员通过量均能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规范移动式生命支持系统论证,为移动式生命支持系统研发、采购、升级改进及市场规范化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紧急医学救援伤病员搬运工具体系设计为基础,针对伤病员连续救治需求,对移动式生命支持系统的概念、分类、通用要求、基本技术性能及参数要求等开展论证与研究。结果提出了移动式生命支持系统的概念、分类,提出了典型装备的技术性能要求。结论在各类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过程中,移动式生命支持系统的建立和应用,确保了伤病员从抢运任务完成到伤病员在野外移动医院或就近固定医院实施救治期间持续的生命支持,为最大限度减低伤亡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7.
2010年7月20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因暴雨而引发洪灾.超过1600人罹难.中国国际救援队被派谴实施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任务.此次洪灾后救援是以医疗救治为主要任务,其特点:①以医疗救援为中心任务;②以医疗救治为主的针对灾后疾病与传染病的诊治及预防;③以保证医学职业安全与人身安全为重要任务.在重灾区信德省Thatta地区附近建立流动医院展开医学救援.特别是根据当地风俗建立1顶妇女儿童分诊帐篷,尊重及便于为弱势群体展开医疗服务.在医疗救助为期18天医疗工作日中,共接诊11 243人次,诊治11020例患者.受到巴基斯坦官方及人民的高度赞誉.总结此次救援经验:建立洪灾医学救援体系,制定洪灾医学救援预案,建立医学救援组织体系,建立适应洪灾医学救治体制,储备医学救援装备及配置,是应对洪灾医学救援对策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