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由气单胞菌引起的群体性腹泻等食源性疾病在不断增加,在本市就发生过多起气单胞菌性食物中毒。据调查该类事件常与食用不洁贝(甲)壳类海产品有关,对贝(甲)壳类海产品在食用习惯大多为生食或半生食,存在食用危险性。因此,检测贝(甲)壳类海产品中致病性气单胞菌的种类,了解其分布,对防止致病性气单胞菌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食品安全和卫生学意义。由于国内对贝(甲)壳类海产品中携带致病性气单胞菌情况了解甚少,探讨其卫生学意义更少见报道,为此我们采集宁波市场上贝(甲)壳类海产品进行致病性气单胞菌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宁波市贝(甲)壳类海产品中致病性气单胞菌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市售新鲜贝(甲)壳类海产品中致病性气单胞菌的携带及分布。方法用分步筛选的方法,筛检测贝(甲)壳类海产品中疑似致病性气单胞菌,再对疑似菌株进行系统生化定型。结果从13类2431份市售贝(甲)壳类海产品中检出致病性气单胞菌8种1946株,检出率为80.05%。检出的致病性气单胞菌以嗜水气单胞菌数量最多,占总数的38.26%;海产品带菌率最高为海瓜子,达145.31%。牡蛎、淡菜、海螺3类海产品检出的致病性气单胞菌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同一样品中检出2种以上致病性气单胞菌有542份,占22.23%。结论检测发现市售新鲜贝(甲)壳类海产品携带致病性气单胞菌较普遍,贝壳类的致病性气单胞菌携带率高于甲壳类。结果提示,市售新鲜贝(甲)壳类海产品是一类诱发气单胞菌疾病的危险因子,而本地居民对该海产品的食用习惯多为生食或半生食,进一步增加了食用不安全性。因此,建议食用时应注意烹饪方法,以减少气单胞菌等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宁波市贝(甲)壳类海产品易损气单胞菌检出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贝(甲)壳类海产品中易损气单胞菌的携带及分布。方法 用分步筛选方法检测贝(甲)壳类海产品中易损气单胞菌。结果 从13种2024份样品中检出易损气单胞菌84株,检出率为4.15%,其中以圆蛤最高达8.2%,牡蛎、淡菜、海螺3种海产品未检出。结论 证实贝(甲)壳类海产品携带易损气单胞菌较普遍,本地居民对该类海产品多有生食或半生食的食用习惯,提示我们应注意食用安全性,以减少易损气单胞菌腹泻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我市有380公里漫长的海岸线,贝(甲)壳类海产品资源很丰富。其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被人们广泛食用,但常因食用不当而引起食物中毒与腹泻,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为此我们进行卫生细菌学调查,对市场上零售的贝(甲)壳类海产品作人肠菌群检测,以了解其携带频度,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样品来源:采集11个县(市)区集市零售的贝(甲)壳类海产品13种1530份,其中甲壳类有梭子蟹、沙蟹、鲟蟹、海虾4种621份,贝壳类有蛏子、泥螺、长柄螺、菲律宾蛤仔、圆蛤、牡蛎、海瓜子、泥蚶、淡菜等9种(909)份。1.2检测方法按照…  相似文献   

5.
部分海产品携带致病性孤菌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朝 《现代预防医学》2001,28(2):192-192,194
目的:调查分析贝(甲)壳类海产品携带致病性孤菌情况。方法:采用直接分离和增菌后分离两种分离方法对162份海产品进行检测。结果:检出8种致病弧菌361株,检出率依次为副溶血性孤菌50.4%、溶藻孤菌21.6%、非O-I群霍乱孤菌15.2%、拟态孤菌5.8%、河孤菌3.9%、创伤孤菌1.4%、费尼斯孤菌1.1%和海鱼孤菌0.6%,未检出霍乱孤菌。结论:贝(甲)壳类海产品携带致病性弧菌普遍且具种别多样性,不宜生食或半生食;同时应用两种分离方法能较全面地反映贝(甲)壳类海产品的致病性孤菌携带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贝(甲)壳类海产品中致病性气单胞菌种类和数量,分析卫生学意义。方法用分步筛选的方法检测贝(甲)壳类海产品中致病性气单胞菌,了解携带及分布。结果从13种2024份贝(甲)壳类海产品中检出致病性气单胞菌7种1667株,检出率为82.4%。菌株的检出率以嗜水气单胞菌最高,达42.0%,威隆气单胞菌最低,仅为1.1%。海产品中带菌率以海瓜子最高,达188.4%,牡蛎、淡菜、海螺3种海产品检出的气单胞菌较低。结论证实贝(甲)壳类海产品中携带致病性气单胞菌较普遍,与临床和气单胞菌食物中毒报道的嗜水气单胞菌是主要病原菌结论相一致,其卫生学意义不容忽视,应引起有关部门关注。对该海产品的食用习惯上,本地居民多为生食或半生食,增加了食用不安全性,是一类诱发疾病的危险因素,提示我们应注意食用安全,以减少气单胞菌引起的腹泻等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部分海产品携带致病性弧菌情况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调查分析贝(甲)壳类海产品携带致病性弧菌情况。方法采用直接分离和增菌后分离两种分离方法对162份海产品进行检测。结果检出8种致病性弧菌361株,检出率依次为副溶血性弧菌50.4%、溶藻弧菌21.6%、非O-I群霍乱弧菌15.2%、拟态弧菌5.8%、河弧菌3.9%、创伤弧菌1.4%、费尼斯弧菌1.1%和海鱼弧菌0.6%,未检出霍乱弧菌。结论贝(甲)壳类海产品携带致病性弧菌普遍且具种别多样性,不宜生食或半生食;同时应用两种分离方法能较全面地反映贝(甲)壳类海产品的致病性弧菌携带情况。  相似文献   

8.
用直接分离法检测贝(甲)壳类海产品中的致病性气单胞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贝 (甲 )壳类海产品中致病性气单胞菌的携带状况。 [方法 ]对市售贝 (甲 )壳类海产品标本用直接分离和 1%氯化钠胨水增菌后分离分别检测致病性气单胞菌。 [结果 ]从 40 0份样品中 ,直接分离法检出致病性气单胞菌 7种 480株 ,增菌分离法检出 6种 45 2株 ,检出率分别为 12 0 .0 %和 113.0 % ,两者符合率为 94.2 % ,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检出的致病性气单胞菌以嗜水气单胞菌为主 ,分别为 45 .4%和 46 .9%。 [结论 ]直接分离法能应用于贝 (甲 )类海产品中致病性气单胞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培养基对贝(甲)壳类海产品中致病性气单胞菌检出率情况。方法:我们用ASBA10、麦康凯琼脂、4号琼脂3种培养基对气单胞菌进行分离鉴定,统计分析比较了它们的检出情况。结果:527份海产品检出294株气单胞菌.其中ASBA10检出率最高,ASBA10和麦康凯琼脂组合使用对气单胞菌的分离最为合适。结论:在实际工作中,AS—BA10和麦康凯琼脂组合使用是分离气单胞菌快速、简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分离致病性气单胞菌,目前多采用增菌后分离的方法,以提高检出率[1]。现行分离法有利于优势致病性气单胞菌的检出,尤其适合于检测病人标本,但不能较全面地显示致病性气单胞菌的频度和种类。为了解贝(甲)类海产品中携带致病性气单胞菌频度,必需寻找一种简捷、全面的适宜于带菌状况分析的分离方法。我们试用直接分离的方法,对携带致病性气单胞菌较多的贝(甲)类海产品进行检测,与增菌后分离比较,探讨直接分离法应用于检测致病性气单胞菌的可能性。现将探讨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贝(甲)壳类海产品中致病性气单胞菌检测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贝 (甲 )壳类海产品中致病性气单胞菌检出率 ,对直接分离和增菌分离法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直接分离法用于致病性气单胞菌检测时 ,受温度影响较为明显 ,提示夏、秋季宜用直接分离法。冬、春季宜用增菌分离法  相似文献   

12.
贝(甲)壳类海产品中气单胞菌的生化鉴定与药敏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单胞菌是常见的腐物寄生菌 ,它引起人类感染常见的病变为腹泻及创伤感染等。近年来 ,关于该菌的报道日益增多。本文报道了从 5 2 7份贝 (甲 )壳类海产品中分离到气单胞菌的生化鉴定与药敏结果。1 材料与方法1.1 样本来源 从余姚城区农贸市场销售的新鲜甲壳类海产品石蟹 3 8份、沙蟹 3 3份、梭子蟹 5 0份、海虾 43份、对虾 3 5份 ,共 5种 199份 ;贝壳类海产品黄蛤 3 2份、泥螺 90份、蛏子 5 5份、海瓜子 12份、蛤蜊 15份、淡菜 2 0份、白蛤 45份、花蛤 17份、毛蚶 42份 ,共 9种 3 2 8份。两类海产品合计 14种 5 2 7份。1.2培养基、试剂…  相似文献   

13.
气单胞菌在习惯上被认为是一类条件致病菌,在免疫力低下时引起机会感染。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确认气单胞菌具有感染性以来,气单胞菌的感染率在人群中不断上升,尤其是肝病患者,其败血症的死亡率高达28.0%,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加强对其致病性的认识尤为必要。气单胞菌的致病因子已发现多种,据报道,胞外蛋白酶和溶血素是气单胞菌主要的毒力因子,为了解8种致病性气单胞菌产生胞外蛋白酶、溶血素能力以及对小鼠的致死性,我们对分离于贝(甲)壳类海产品中的582株致病性气单胞菌进行测定,以了解细菌的毒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易损气单胞菌(A.trota)是新近发现气单胞菌一个新种.主要引起人类的腹泻,国内外已有从病人中检出该菌的报道,但对其在海产品中分布状况了解甚少.我们选择携带气单胞菌较普遍的贝(甲)壳类海产品进行调查,检测中发现用现行方法检测易损气单胞菌较繁琐、工作量大,且对大批量标本检测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根据其生化特性和国内外有关报道,为方便检测,选用分步筛选法进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甲型副伤寒由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以下称甲副)引起,是宁波市常见的肠道传染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流行病学调查,该市的甲型副伤寒以食源性为主,疾病的诱发因素主要与生吃、半生吃贝类海产品有关。对该类海产品的甲副检测,大多数实验室均采用国标方法,但尚无从食品特别是海产品检出甲副的报道。为查明食源性甲型副伤寒病原,提高食品中甲副的检出率,我们应用3种方法同步检测生吃、半生吃贝壳类海产品中甲副,并对增菌方法进行改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甲壳类、贝壳类海产品卫生状况调查徐景野,朱荷仙,邱华士(指导)张静,林朝,叶智军甲壳类、贝壳类海产品能携带多种病原微生物。自发现食用泥蚶引起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流行以来,人们常把肝炎、腹泻等疾病与该两类海产品联系在一起。因此许多沿海城市为防止传染病...  相似文献   

17.
甲壳类、贝壳类海产品卫生状况调查徐景野,朱荷仙,张静,林朝,叶智军甲壳类、贝壳类海产品能携带多种病原微生物,食用不当极易诱发疾病。为此,我们对该两类海产品携带致病菌频度进行了调查。1.材料与方法:(1)样品来源:采集市售新鲜的甲壳类、贝壳类海产品20...  相似文献   

18.
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鱼虾类捕捞渔场,有着广阔的海域和丰富的海产品,新鲜的海产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独特口味,本地居民喜欢生食或半生食此类海产品,其中副溶血弧菌(VP)污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已成为我市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分析了舟山市定海区农贸市场经济鱼虾类海产品的副溶血弧菌污染的动态分布、血清型别及毒力基因携带状况。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贝甲类海产品中创伤弧菌的检验方法。方法选用mCPC、CC和TCBS培养基比较创伤弧菌在3种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率,同时应用常规的生化鉴定方法、API20E生化试剂条和PCR-vvhA法对20株分离自牡蛎的可疑创伤弧茵进行鉴定,比较3种鉴定方法的符合率。结果20株创伤弧菌菌株在mCPC、CC和TCBS3种选择性培养基上的生长率(Pr)分别为(0.19±0.28)、(0.34±0.43)、(0.44±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CPC、CC培养基对人工染菌样品中不同浓度的创伤弧菌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CPC、CC培养基对31份天然污染的贝甲类样品中创伤弧菌的检出率均为22.6%(7/31)。常规生化鉴定、API20E生化试剂条、PCR.whA法对20株分离自贝甲类海产品的创伤弧茵可疑茵株的检出率分别为95%(19/20)、95%(19/20)和100%(20/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贝甲类海产品中创伤孤菌的检验选用以CC和mCPC培养基为基础的传统培养方法,结合使用分子生物学筛选及生化系统鉴定,可大大提高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青岛市农贸市场、超市甲壳类、软体类海产品中重金属相关污染物的含量,了解受污染的情况,为科学评估海产品中重金属的危害提供数据支撑。方法:2022年在青岛市10个市区农贸市场、超市采集120份甲壳类、软体类海产品,按照《食品中多元素的测定》(GB 5009.268—2016)、《食品中铅的测定》(GB 5009.12—2017)、《食品中镉的测定》(GB 5009.15—2014)、《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GB 5009.17—2014)等标准进行检测。结果:120份样品中铅、汞、镉、铬检出率分别为55.00%、36.67%、85.83%、81.67%,超标率分别为1.67%、0、13.33%、23.33%。结论:2022年青岛市市场销售的甲壳类、软体类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状况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