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鼠脾虚证的内分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2.
3.
4.
运用医学图象处理系统对经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的脾虚证患者及脾虚模型大鼠胃窦粘膜D、G细胞的数目、面积及平均免灰度值进行综合定量分析。结果提示:胃窦粘膜D细胞分泌功能亢进,G细胞分泌功能减弱,G/D细胞比值失调是脾虚证的一项重要病理学改变。同时也表明MIPS能较全面的、客观化的反映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相似文献   

5.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通过共有的化学信号分子神经递质、神经肽、激素、细胞因子及这些信号分子的受体在机体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资料表明脾虚证神经递质、神经肽、激素、细胞因子的水平如果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则这可能提示与之相关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也发生了相应不同程度的改变。近年来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复杂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即神经免疫调节(neuroim-munoregulation)或神经免疫内分泌学(neuro-immuno-endocrinology)。经过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的治疗,可以改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  相似文献   

6.
脾虚证与MOT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动素是一种重要的调节胃肠运动功能的脑肠肽,又称运动激紊,体内分布广泛,除胃肠粘膜外,还存在于中枢和外周的神经组织中.脾虚证本质研究发现脾虚失健运的诸多病理生理表现均与胃肠功能紊乱有关.因此本文同步地从MOT含量和MOT内分泌细胞两方面观察了脾虚模型大鼠与MOT的关系.目的:探讨"脾虚失健运"与MOT的关系.方法:用RIA法对脾虚造模7天和14天大鼠血浆、下丘脑、十二指肠、空肠中MOT含量进行测定,同时用SABC法对十二指肠粘膜和下丘脑组织中MOT内分泌细胞进行染色.结果:造模7天大鼠模型组织、血浆中MOT含量升高,Mo细胞数下降,强阳性细胞率升高,下丘脑MOT视经元数升高(P<0.01,P<0.05);造模14天组织、血浆中MOT含量下降,Mo强阳性细胞率升高,下丘脑MOT神经元数下降(P<0.01,P<0.05).结论:MOT含量及其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在脾虚证病程中呈动态改变.  相似文献   

7.
脾虚证与MOT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药学刊》2004,22(11):2028-2030
  相似文献   

8.
9.
10.
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符合中医病因病机的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方法:每日对造模组大鼠用塑料夹夹尾30分钟,刺激其厮咬、打斗或尝试转头咬掉塑料夹,并隔日禁食,禁食时将食物悬挂在鼠笼上方。结果:造模刺激14天后,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肝郁脾虚证造模组大鼠情绪、行为状态、睡眠状态、大便、毛发、饮食、叫声、体质量等出现肝郁脾虚证的表现。结论:采用塑料夹夹尾+隔日禁食+禁食时在鼠笼上方悬挂食物等多种方法模拟郁怒伤肝等致病因素可建立符合中医病因病机的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11.
中医脾虚证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中医脾虚证研究的进展陈家旭,杨维益(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脾虚证的现代研究,一直是学术界所瞩目的课题,研究所取得的累累硕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脾胃学说。随着国家“七五”攻关对脾脏本质研究课题的结束。胡氏[1]等对脾虚证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危...  相似文献   

12.
中医脾虚证动物模型研究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物模型的研制对医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医动物模型已成为中医科研方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中医证候及中药新药实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复制脾虚证动物模型将为关于脾本质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手段,同时亦为益气健脾治则与方剂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动物模型复制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医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及科学性.本文拟对以往脾虚证动物模型研制状况加以评价,以探讨脾虚证动物模型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了综合分析脾虚证发病率,比较其在不同疾病中差异.方法 利用期刊网数据库收集、整理公开发表的有关脾虚证临床研究资料,提取脾虚证在疾病总体发生率,比较它在不同疾病发生情况.结果 共收集符合标准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82篇;涉及病症43个,病例总数44138,脾虚证发生率为33.9%;结论 不同疾病人群中,脾虚证的发病率有很大差异,消化系统疾病脾虚证发生率明显大于非消化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14.
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建立适宜于抗脂肪肝肝郁脾虚证中药复方活性发现、药效评价、新药研发及中医方-证对应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方法:根据中医病因病机的演变规律和现代临床病理机制的研究,建立适宜于脂肪肝肝郁脾虚证模型评价的证候积分表,并选择联苯双酯滴丸和三七脂肝丸作为模型反证药物,模型组大鼠每天按分组给予不同配比的高脂低蛋白饲料和不同浓度的乙醇,每周2次腹腔注射猪血清,联苯双酯滴丸组按8.1 mg·kg~(-1)给药,三七脂肝丸组按2.7 g·kg~(-1)给药,连续给药14 d。实验期间,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日食量、日水量,并进行中医证候积分,实验结束后,检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并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体重、日食量、日饮水量增加缓慢,指标ALT,AST,γ-GT,TC,TG,LDL-C水平显著升高,HDL-C水平降低,病理学检查可见脂肪肝大鼠肝脏脂肪变性、脂肪粒,且行为学观察发现,大鼠出现的主证、次证均符合肝郁脾虚证的证候表现,表明3个模型组均造模成功,其中,模型1组有3只大鼠死亡,模型2组有1只大鼠死亡。反证药物组可不同程度改善上述病变表现。结论:脂肪肝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具有死亡率低、耗时短,可用于抗脂肪肝(肝郁脾虚证)中药复方活性发现、药效评价和临床方证相关性研究与机制探讨。  相似文献   

17.
王明明  郁晓维 《吉林中医药》2011,31(11):1035-1037
脾"四季旺不受邪",因此脾的生理功能还涉及免疫系统。对脾虚证免疫学的实验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发现,脾虚证与特异性免疫应答、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之间存在联系。例如补脾法可提升脾虚动物模型T、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可调节小肠上皮细胞的增殖功能,能提高IgM、IgG、C3、C4水平,可调整IFNγ-与IL-4的水平。实验研究结果为脾虚证中医药调节免疫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也有助于提高中医治疗脾虚证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郁脾虚证、脾虚证、肝郁证与神经肽CRF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足电刺激、大黄灌胃、电刺激 大黄灌胃方法分别复制肝郁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各组实验大鼠下丘脑和蓝斑CRF含量。结果肝郁组下丘脑CRF含量降低,脾虚组下丘脑CRF含量存在升高趋势,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郁组蓝斑CRF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组、脾虚组、肝郁脾虚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郁组下丘脑CRF降低,脾虚组CRF在下丘脑存在升高趋势;肝郁组蓝斑CRF明显升高。下丘脑CRF在肝郁组和脾虚组之间的差异,可能是肝郁证和脾虚证的中枢差异点之一;肝郁组蓝斑CRF升高,可能是肝郁证证本质的核心点。  相似文献   

19.
关于脾虚证研究的再思考张建华(北京中医医院北京100010)在过去的十多年中,脾虚证、肾虚证、血瘀证等和其它证型一样,被大规模地进行了研究。这些证的研究无论在临床上、基础上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已被许多综述和专著加以详细和系统的总结。从...  相似文献   

20.
脾虚证与血循环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脾虚证与血循环关系研究徐重明汪自源(解放军第四一一医院200081)聂天(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630020)脾有消化吸收、调节体液和管理血行的作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根据中医学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等脏腑理论,国内已对脾虚证与血循环的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