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肝门部门静脉、肝实质与肝后段下腔静脉之间的解剖关系,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内支架分流术(TIPSS)中经下腔静脉直接穿刺门静脉分支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观察10例新鲜人体尸检正常肝脏标本的肝后段下腔静脉与肝脏以及门静脉分岐部、门静脉左右主支与肝脏和肝后段下腔静脉间的解剖关系,并对10%福尔马林固定后的标本做光镜下观察。结果:10例标本中,肝后段下腔静脉的一部分通过肝尾状叶与门静脉分歧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肝门部门静脉、肝实质与肝后段下腔静脉之间的解剖关系,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内支架分流术(TIPSS)中经下腔静脉直接穿刺门静脉分支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观察10例新鲜人体尸检正常肝脏标本的肝后段下腔静脉与肝脏以及门静脉分歧部、门静脉左右主支与肝脏和肝后段下腔静脉间的解剖关系,并对10%福尔马林固定后的标本做光镜下观察。结果:10例标本中,肝后段下腔静脉的一部分通过肝尾状叶与门静脉分歧部相连。门静脉分歧部及左右主支均位于肝外。门脉分歧部与门脉左右主支的上壁、后上壁与肝实质连接紧密。光镜下见门静脉分歧部、门静脉左右主支与肝实质间存在致密结缔组织。结论:肝外门静脉分歧部、门静脉左右主支均可作为TIPSS术中的安全穿刺点;经下腔静脉直接穿刺门静脉分支,在一些情况下,可以作为一种新的TIPSS入路。  相似文献   

3.
二三级肝管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以来,我们先后收集60个新鲜肝标本,对肝内胆管的解剖进行了研究,侧重观察:(1)二三级肝管的走行和距肝表面的深度;(2)二三级肝管与伴行血管,特别是门静脉分支的关系。发现了显露和切开某些二三级肝管的途径和方法,应用于治疗广泛肝胆管结石、肝胆管狭窄和胆道出血,获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二三级肝管的应用解剖 新鲜肝标本具有易灌注造影剂,易解剖,更接近临床实际等优点。解剖前先用硫酸钡灌注肝内胆管,拍不同方位X线片,根据X线片影像的指引,从肝门向肝内进行解剖,追踪观察二  相似文献   

4.
作者对10例肝细胞癌患者同时作肝动脉和门静脉栓塞,旨在使包括肿瘤在内的部分肝脏连同肿瘤组织完全坏死,克服单纯作肝动脉栓塞(HAE)因肿瘤未完全坏死而复发的缺陷。栓塞采用1×1×2mm的明胶海绵颗粒与造影剂混合后注入肝动脉和门静脉。在HAE后,以经皮经肝门静脉造影的方法,将5F血管造影导管引导鞘经皮经肝置入门静脉,继以50cm长的5F导管作门静脉系选择性插管,将导管尖端楔入耙静脉后,作门静脉栓塞。作者对此疗法的疗效进行了临床病理研究,4例栓塞后肝切除标本及1例尸解标本病理检查显示  相似文献   

5.
门静脉转流下入肝血流阻断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设计一种可避免门静脉淤血的动物模型,排除门静脉淤血对肝脏功能恢复的影响,从而为肝脏耐受缺血时限的实验研究提供理想的实验模型。方法:利用大鼠肝脏解剖特点,分别阻断肝左、中、右叶肝蒂( 约占全肝95 % ) ,造成受累肝叶完全缺血;保留尾叶血供作为肝蒂阻断期间门静脉血经肝脏回流入下腔的通道,到预定观察终点,去除肝蒂阻断夹即恢复肝脏血流,切除尾状叶。经血管造影及染料示踪法观察肝蒂阻断后门静脉流出道的完整性及肝脏缺血的完全性以及肝蒂阻断前后血液动力学变化;并观察了肝脏再灌流后24 h 的病理变化及动物7 d 存活率,与单纯入肝血流阻断组做对照。结果:这种新设计的门静脉转流下入肝血流阻断动物模型,肝脏缺血可靠,门静脉流出道完整,阻断肝蒂前后血液动力学稳定;肝脏病理变化及动物术后7 d 存活率转流组与单纯入肝血流阻断组有明显差异,前者好于后者。结论:该模型复制方法简单、重复性高、对机体附加创伤和生理干扰小,是研究大鼠对入肝血流阻断耐受时限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6.
为了评定胆管与门静脉之间的解剖关系,作者对17例正常尸体肝脏进行了研究。总胆管、门静脉和肝动脉内插入导管后分别注入空气、稀释的造影剂和轻质液状石腊。将肝脏置解剖学位置行CT检查。作者见到,在肝左叶外侧段,胆管位于门静脉之前的有7例,位于门静脉之后的有7例,二者盘曲绕行的有3例。在肝左叶内侧段,胆管在前的4例,胆管在后的4例,盘曲绕行的3例,6例未显示。在肝右叶,胆管在前的9例,胆管在后的5例、盘曲绕行的1例,2例未显示。在肝门处,胆管在门静脉之前的10例,在后的1例,5例绕行盘曲,1例没有显示。组织学所见证实了上述的胆管与门静脉的前后位置。上述发现纠正了通常认为肝内胆管  相似文献   

7.
门静脉转流下入肝血流阻断动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设计一种可避免门静脉淤血的动物模型,排除门静脉淤血对肝脏功能恢复的影响,从而为肝脏耐受缺血时限的实验研究提供理想的实验模型。方法:利用大鼠肝脏解剖特点,分别阻断肝左、中、右叶肝蒂(约占全肝95%)。造成受累肝叶完全缺血;保留尾叶血供作为肝蒂期间门静脉血经肝脏回流入下腔的通道,到预定观察终点,去除肝蒂组断夹即恢复肝脏血流,切除尾状叶。经血管造影及染料示踪法观察肝蒂阻断后门静脉流出道的完整性及肝  相似文献   

8.
肝—门静脉积气征(hepatic portalvenous gas,HPVG)又称门静脉积气(PVG),是指门静脉及其肝内分支和胃肠道属支的各级血管内出现气体,它的主要征象是在X线片上显示肝脏内门静脉分支积气,近年来多称其为HPVG。  相似文献   

9.
肝-门静脉积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门静脉积气征(hepatic portal venous gas,HPVG)又称门静脉积气(PVG)。是指门静脉及其肝内分支和胃肠道属支的各级血管内出现气体,它的主要征象是在X线片上显示肝脏内门静脉分支积气,近年来多称其为HPVG。  相似文献   

10.
对30具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肝脏的肝静脉和肝门静脉的主要分支进行了观察和测量。重点探讨了肝内门 分流术中建立肝静脉与门静脉之间永久性肝内分流通道时经常选用的血管段的部位、管径、穿刺点间物距离、各主要分支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以及定位方法。结果表明,肝右静脉或中脉近端1-2cm处与肝门静脉左支横部中点至角部的血管段之间是建立肝内分流通道的理想部位,为临床应用提供了详尽的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1.
肝脏门静脉段和亚段的显示对放射科医师越来越重要。为在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评价现行的影像学技术和分段方法确定肝段和亚段解剖的可靠性,作者采用人肝血管腐蚀模型进行研究,具体方法包括:在10具尸体的门静脉和下腔静脉内注射不同颜色的丙烯酸树脂,待树脂硬化后,将整个肝脏取下,行腐蚀;然后对10个腐蚀肝模型行螺旋CT扫描;依  相似文献   

12.
于本文中,作者将由于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的功能性重新分配而形成的肝内动脉-门静脉分流(intrahepatic arterial-portal venous shunts, IHAPVSs),皆定义为功能性肝内动脉-门静脉分流(functional IHAPVSs或F-IHAPVSs);以此从概念上区别于由于肝内动脉-门静脉瘘或直接交通而形成的器质性肝内动脉-门静脉分流(organic IHAPVSs或O-IHAPVSs),如伴发于进展期肝细胞癌和其他恶性肝脏肿瘤的O-IHAPVSs以及伴发于先天性肝脏血管畸形、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和肝脏外伤(包括医源性损伤)等的O-IHAPVSs。在F-IHAPVSs中,最常见的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向肝性门静脉血流减少而致肝动脉血流代偿性(或继发性)增多所形成的F-IHAPVSs,其形成机制分为3类:经肝窦性,如伴发于肝硬化的F-IHAPVSs;窦后性,如伴发于布加综合征患者急性期的F-IHAPVSs;窦前性,如伴发于胃肠道出血性休克患者的F-IHAPVSs。另一种F-IHAPVSs常见于一些原发性肝动脉血流增多的肝脏疾患,如伴发于富血型肝海绵状血管瘤、血供丰富的小肝细胞癌和肝胆炎性病变等的IHAPVSs,皆归之于F-IHAPVSs范畴;然而,此类F-IHAPVSs的形成机制是随其基础疾病而不同。临床上,依据下列3个要点可作出F-IHAPVSs的影像诊断:①首先是伴有肝内动脉-门静脉瘘或直接交通的各种肝脏疾病(已如上述)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皆已经被排除;②肝动脉DSA动脉期像上显示门静脉早显的特征性表现;或(和)③肝脏CT/MR动态增强成像动脉期像上显示一过性肝实质强化(THPE),特别是如同时见到门静脉早显,则可确认为F-IHAPVSs无疑。但是,在鉴别诊断上,F-IHAPVSs必须仔细地与O-IHAPVSs、肝脏迷走静脉或体循环的异常向肝性引流静脉等所引起的局部肝实质灌注作鉴别;此外,伴发于肝硬化的小THPE如呈现为孤立小结节状时,则需谨慎地与小的肝细胞癌灶作鉴别。  相似文献   

13.
作者用几种影象学方法研究肝硬化的肝脏结节性病变的血供。用经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造影CT(下称CTAP)观察门静脉的血供情况;用肝动脉造影、CT血管造影、肝固有动脉内灌注碘油1~2天后CT扫描或者肝动脉内注入CO_2微球后超声检查判断肝动脉的血供情况。共对74例84个小肝癌病灶,22例25个腺瘤性增生(AH)病灶进行了研究。结果在CTAP上,96%的AH有门静脉供血,而肝癌只有6%出现门静脉供血。相反,94%的肝癌病灶比周围肝组织肝动脉供血增加,而AH病灶仅4%显示有肝动脉供血。研究显示,各种类型的肝细胞结节病灶,从良性腺瘤性增生,作为癌前病变的伴有非典型肝细胞的腺瘤性增生,分化较好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内肝动脉、肝静脉和胆道等管道系统的螺旋CT三维重建在囊性肝包虫病的应用研究及意义。方法8例囊性肝包虫病患者术前进行肝内管道包括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及胆管螺旋CT造影扫描,多轴向投照容积重建法三维重建,观察分析三维重建图像中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及胆管的主要分支显影、形态、分布、受压和移位情况,分别将肝包虫囊肿的空间位置关系,与“外膜内完整摘除术”中实际情况进行对照。结果肝脏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清晰地显示病变与肝内管道的三维空间关系,包括管道的受压移位并与包虫囊肿呈半抱球状。部分肝门静脉、肝管左右支夹角增大,部分胆管壁嵌于包虫外囊壁内。8例“外膜内完整摘除术”均成功,术中证实三维图像与实际情况相符。结论利用CT三维重建技术,对囊性肝包虫进行术前的准确定位、对指导囊性肝包虫“外膜内完整摘除术”的操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前多排CT因其扫描速度快、图像分辨率高,在临床扫描过程中应用高压注射器,可分别对肝动脉期、肝动静脉混合期及肝、门静脉期进行观察。肝脏的多期增强扫描有利于了解肝内病变的供血情况;对肿块及其结节性病变的定性或鉴别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总结经埋置式给药装置肝脏肿瘤门静脉造影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51例肝肿瘤患者,术中行门静脉插管,并将埋置式给药装置(IDDS)埋置于腹壁皮下,术后经IDDS进行直接门静脉造影及摄片,分析总结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门静脉系统显影均良好,门静脉造影主要影像学表现有肿瘤染色,肝内门静脉主支附近的细小分支异常增多呈“树叶征”样改变、门静脉分支伸入肿瘤内参与其血液供应(4例),门静脉主干被癌栓部分或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运用多层螺旋CT研究脾静脉(SpV)和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流在门静脉内和肝内的分布规律,为临床提供相应的影像解剖学数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动脉期SpV强化而SMV未强化的165例患者的CT资料,观察门静脉主干内SpV与SMV血流的分布情况.分别测量平扫和增强动脉期门静脉左支(LPV)与门静脉右支(RPV)、肝脏左叶与右叶CT值;分析SpV和SMV的血流在门静脉内和肝脏内的分布区域及规律.结果 (1)SpV和SMV血流在门静脉主干内分布情况:分层分布(A组)占61.81% (102/165);螺旋形分布(B组)占24.85% (41/165);紊乱分布(C组)占13.33% (22/165).(2)动脉期LPV的CT值>RPV占84.24%(139/165),<RPV占15.76% (26/165),肝脏左叶CT值>右叶占85.45%(141/165),<右叶占14.55% (24/165);动脉期门静脉左右支、肝脏左右叶CT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平扫无统计学差异(P>0.05).A、B、C三组组内动脉期门静脉左右支、肝脏左右叶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pV和SMV血流在肝门静脉内存在分层分布、螺旋形分布、紊乱分布.84.24%的患者SpV血液主要流入LPV进入肝左叶,SMV血液主要流入RPV进入肝右叶.  相似文献   

18.
肝脏纤维化进展和恶性病变发生时病灶组织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量会发生明显改变,测量肝组织血流量对于检测肝脏组织病变进展和监测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价值。PET/CT是将PET与CT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解剖、功能和分子成像的先进成像设备。采用PET/CT和正电子核素示踪剂能够无创、精准获得肝脏组织总血流量,以及肝动脉、门静脉所占的血流量比例。特别是采用动脉输入图像派生法替代传统采集动脉血样的方法后,使得测量肝脏血流量的方法更加简便,因此该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前期研究和临床研究。就无创PET/CT分子成像设备测量肝脏总血流量以及肝动脉、门静脉血流量的方法和应用进展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9.
肝内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或MR动态增强成像、高分辩力DSA和彩色Doppler超声扫描(CDUS)等新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广泛应用,不仅明显提高了伴发于肝脏疾病和累及门脉血流的肝外病变中的肝内器质性或功能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aerial portal venous shunt,APVS)的检出率,而且可以显示血液动力学改变引起的局部肝实质密度或信号强度增高(即局部肝实质一过性灌注异常),甚至还可辨别肝内APVS对门静脉血流方向的影响。于此文中,笔者主要通过近期文献的复习,对肝内APVS的研究进展作了较全面的综述,以供同道参考讨论。  相似文献   

20.
肝-门静脉间的直接交通〔肉眼可见的肝内肝-门静脉分流(IPHVS)〕罕见,作者研究了5例。MRI清楚地显示了各例中肝-门静脉分流所表现的“流空现象”。1例表现为多发弥漫性分流;4例为单发性分流,后者呈管状、局灶性扩张或葡萄状改变。门脉系统与全身静脉系统分流分为三个基本类型:①肝外离肝型分流。②肝内微小成功能性分流。③肝内肉眼可见的肝-门静脉分流。肝外离肝型分流放射学检查能很好地显示,而肝内微小分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