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对室间隔缺损(VSD)定位诊断和缺口大小定量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将118例VSD患者按照解剖学进行超声分型及测值,其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18例VSD按照广义粗略分型,超声符合率为98.3%;按照精确分型,超声符合率为83%。其中单纯膜部型易误诊为嵴下型,隔瓣下型和干下型易诊为膜周型。超声测量VSD大小与手术所见室缺大小有部分差异,差异较显著的是膜部VSD。结论超声心动图对VSD定位诊断有较高的准确率,对VSD大小的测量有部分差异,人体组织三维构像与超声二维切面的差异、“漏斗样”缺损、观察者径路、缺损边缘脱垂以及人为因素等,是造成超声与手术之间误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以及左室造影反映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膜部瘤情况的准确性,提高VSD介入封堵的成功率.[方法]行VSD介入封堵的38例VSD合并膜部瘤患者术前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左室造影检查,分别观察VSD的位置、大小、膜部瘤形态以及观察VSD与主动脉瓣环、三尖瓣的距离;并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左室造影对室缺合并膜部瘤的检出率为100%,彩超的检出率为94.8%,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彩超对各分型的检出率以及测量左室面缺损大小与左室造影结果无显著差异,但对VSD残端与主动脉瓣距离测值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封堵器腰部大小与术前测值相关性良好.[结论]彩超对先天性心脏病VSD合并膜部瘤的观察与左室造影相关性良好,可为临床介入封堵治疗提供较准确的依据,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膜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未成功相关因素,以期提高介入治疗膜部VSD的成功率.方法 对比分析20例封堵未成功膜部(VSI)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左心室造影(LVAG)及外科手术的相关资料.结果 TTE、LVAG及手术见VSD均位于膜部.5例残余分流、4例封堵器移位脱入右室及1例术后溶血患者VSD大小的TTE及LVAG测值均小于手术所见;4例主动脉瓣反流及2例心律失常患者TTE及LVAG测值与手术所见基本一致;3例封堵不完全患者TTE示2例为右室面多孔,LVAG与手术均为右室面多孔;导丝无法通过VSD 1例,TTE示单孔,LVAG示多孔,手术为筛孔.结论 TTE检测VSD时应多切面多角度扫查,严格把握介入治疗的适应证,以提高膜部VSD封堵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心动图结合空间-时间关联成像(STIC)技术对胎儿单纯性室间隔缺损超声定位分型及定量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结合STIC技术,采用目前外科常用的分型方法(膜周型、单纯膜部型、隔瓣下型、嵴下型、嵴内型、干下型、肌部型)对在北京安贞医院经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的33例单纯性室间隔缺损胎儿进行超声定位分型和定量诊断,并与胎儿产前二维超声心动图及新生儿超声心动图随诊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与33例新生儿超声心动图随诊结果比较,产前二维超声心动图与STIC技术联合检出的30例(膜周型10例,单纯膜部型3例,隔瓣下型3例,肌部型14例)单纯性室间隔缺损胎儿与产后超声心动图随诊结果相符合,定位分型诊断符合率为90.9%(30/33);漏诊1例膜周部小室间隔缺损,漏诊率为3.0%(1/33);误诊2例(6.1%,2/33),产前胎儿超声心动图诊断单纯性室间隔缺损而新生儿复查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产前超声心动图定量诊断胎儿限制性室间隔缺损 1例(1/33),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 32例(32/33),与产后随诊结果完全符合.结论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联合STIC技术和合理的超声切面可准确、直观、清晰显示胎儿室间隔缺损部位,产前行胎儿室间隔缺损超声定位分型和定量诊断可为胎儿出生后选择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超声心动图与心血管造影在室缺封堵术中的互补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及心血管造影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VSD封堵术成功患者221例,其中单纯膜部或膜周型209例,嵴内型9例,肌型3例。超声心动图及心血管造影于封堵术前确定VSD类型、大小,缺损残端距瓣膜距离、彩色分流宽度。术后测定封堵器腰大小。结果(1)VSD大小不同切面超声测定VSD大小及彩宽可有差别,心血管造影可测量膜部型VSD大小,对嵴内VSD显示欠佳;(2)VSD残端与瓣膜间距离超声所测VSD残端距主动脉瓣距离与心血管造影测值比较,五腔心切面(5CV)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VSD大小与封堵器型号大小及封堵器腰关系超声不同切面VSD大小、彩宽及心血管造影测值与封堵器型号大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大血管短轴切面(AOS)、5CV及心血管造影各测值与封堵器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X-线透视及心血管造影不能取代超声心动图在封堵介入治疗中的作用;同时,超声心动图尚不能完全替代X-线透视及心血管造影的作用,两者在封堵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是相互弥补。  相似文献   

6.
术前超声分型在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在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术前超声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例患者行经导管膜部瘤型VSD封堵术,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行术前筛选分型、术中监测及术后复查。术前超声检查将膜部瘤型VSD的解剖特点分为4种类型:1型为囊袋型,2型为漏斗型,3型为菜花型,4型为管状型。结果40例膜部瘤VSD中,囊袋型20例、漏斗型10例、菜花型4例及管状型6例,全部成功封堵,术中造影证实术前超声测量膜部瘤VSD部位、形态、大小(包括右室面缺损外口大小数目、左室面缺损内口、膜部瘤深度、宽度)与实际一致,封堵成功,5d后经胸超声检查未见残余分流。结论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在膜部瘤VSD分型封堵术前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超声心动图的室间隔缺损分型与外科手术路径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患者超声分型与外科手术路径选择的关系,探讨超声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案的价值.方法 200例先天性心脏病VSD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前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进行分型,将超声心动图分型结果与外科手术分型及手术路径对照分析.结果 术前超声VSD分型与术中外科分型完全吻合者160例,占80.00%;膜周型VSD、隔瓣下型VSD、单纯膜部型VSD采用右心房入路,干下型VSD采用主肺动脉入路,肌部VSD及部分巨大VSD采用右心室入路.较大的VSD或合并其他畸形者采用联合入路.结论 术前超声准确分型对外科手术路径的选择、减少创伤、降低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双动脉干下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与肌部流出道型VSD的经胸超声心动图特点,探讨二者的经胸超声鉴别方法.方法 对372例小儿双动脉干下型VSD及61例小儿肌部流出道型VSD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将超声检查结果与外科手术所见进行对照.结果 双动脉干下型VSD中,超声诊断正确353例,误诊为肌部流出道型18例,误诊为多发VSD 1例.肌部流出道型VSD中,超声诊断正确51例,误诊为双动脉干下型9例,误诊为膜周流出道型VSD 1例.结论 双动脉干下型VSD与肌部流出道型VSD容易混淆,但二者具有不同的超声心动图特点.多切面仔细扫查,有利于二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各类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产前超声特征,探讨产前超声检查对VSD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 对91例新生儿VSD的产前超声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对新生儿随访,比较产前诊断与产后诊断的符合率,分析各类VSD产前声像学特点,探讨产前超声检查对VSD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结果 本组VSD共91例,膜周部VSD 71例,肌部VSD 12例,双动脉瓣下VSD 6例,多发(2个部位以上)VSD 2例.漏诊7例,符合率92.3%(84/91).结论 超声心动图检查是产前发现VSD的重要手段,但双动脉瓣下VSD、肺动脉下VSD及小型VSD易漏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为经导管封堵术筛选室间隔膜周部缺损 (VSD)病例的作用。方法2 6例室间隔膜周部缺损患者实施经导管封堵术。封堵器为国产镍钛合金制成的双盘片结构封堵器。经胸壁超声心动图获取图像。结果  2 4例成功放置封堵器。VSD的大小平均为 6.4mm ,最大为 10mm ,最小为 4mm。放置封堵器的型号较相应VSD大 2mm ,最大为 12mm。VSD具体分型包括单纯膜部 5例 ,嵴下型 6例 ,隔瓣后型 13例 ,其中嵴下型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环下缘最小距离为 2mm ;隔瓣后型缺损下缘距三尖瓣隔瓣最小距离为 3mm。单纯膜部缺损易于封堵。 2 1例患者封堵术后即刻观察 ,穿隔血流消失 ,术后 1周超声复查 ,封堵器位置良好、稳定、无残余分流。 3例隔瓣后VSD在封堵术后即刻存在少量分流。术后 1月超声复查 ,封堵器位置良好、稳定 ,1例残余分流消失 ,2例残余分流减少。 2例VSD封堵术中因为引起主动脉反流而放弃封堵。结论 超声心动图选择合适的病例是保证VSD封堵术成功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室间隔缺损(VSD)为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对其分型方法很多,主要以缺损上缘所在位置为依据。从心脏外科角度看,VSD分型应有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和选择。多数学者将VSD分为膜周部、漏斗部、肌部缺损,其中以膜周部最为多见,该型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我院2002年5月-2004年12月经手术治疗VSD5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旨在评价超声心动图在行偏心性 Amplatzer室间隔封堵器经导管修补室间隔膜部缺损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行经导管偏心性 Amplatzer室间隔封堵术的患者 47例 ,年龄 3~ 3 7岁。超声心动图用于封堵治疗前患者的筛选 ,封堵术中封堵器放置的引导和监测以及术后的随访。结果  47例 VSD患者均在超声心动图引导和监测下成功地完成缺损封堵。术前超声检查测量室间隔膜部缺损直径 3~ 10mm,平均 (5.2 3± 0 .67) mm,左心室造影测量室间隔膜部缺损直径 3~ 11mm,平均 (5.45± 1.0 2 ) mm,超声测值与造影测值间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VSD距主动脉瓣环的残缘长度 ,超声测值小于造影测值约 3 mm。结论 超声心动图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检查手段 ,在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的术前病人筛选、术中的引导、监测以及术后随访中有着其他影像检查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经心导管介入方法治疗室间隔缺损(VSD)是近年来非外科治疗VSD的一种新方法[1 - 2 ] 。本文旨在探讨超声心动图在Amplatzer封堵器封堵VSD术前、术中、术后的作用及手术并发症的原因。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VSD2 9例、ASD VSD2例,均为膜周型,行经导管介入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术。男13例,女18例,年龄2~15岁,平均(8.1±4 .5 )岁。所有病例均经超声心动图确诊,室间隔缺损间距为3~12 mm,不合并有需手术矫正的心血管畸形和严重肺动脉高压导致的右向左分流,选用封堵器型号为4~14mm。使用仪器为东大阿尔派2 0 0 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相似文献   

14.
膜部室间隔缺损形态、大小与封堵器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膜部型室间隔缺损(VSD)各种形态的超声心动图特征,缺损形态、大小与封堵器选择的关系.方法 VSD封堵成功的209例膜部型VSD患者.超声心动图术前测量VSD大小、观察缺损口形态及判断缺损右室侧粘连情况.结果 209例VSD中有184例缺损口呈局限性向右室侧突出,形成不同形态,其中不规则形66例,漏斗形56例,瘤形38例,管形24例.不同形态的VSD大小不同,以管形较小,不规则形较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184例中有140例呈多孔,平均最大孔径(3.6±1.1)mm.结论超声心动图在术前准确的测量VSD的大小,观察缺损口形态、缺损右室侧分流口多少及周缘粘连的牢固性等,以筛选VSD封堵术的适应证及合适封堵器大小,保证VSD封堵术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室间隔缺损并主动脉瓣脱垂的诊断价值.方法: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室间隔缺损并主动脉瓣脱垂病人11例,并与手术结果作对照.结果:11例室间隔缺损均为干下型,超声测得室间隔缺损大小与手术所见相符者5例,略小于手术所见者4例,略大于手术所见者2例.结论:超声心动图可根据室间隔缺损部位进行分型,根据室水平分流压差排除失去手术时机的以右向左分流为主的重度肺动脉高压,检测室间隔缺损大小及主动脉瓣脱垂部位,评价主动脉瓣病变程度,并与主动脉窦瘤鉴别,为外科手术治疗缺损的室间隔和脱垂的主动脉瓣及室间隔缺损封堵筛选病例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并验证超声心动图与X线平片对诊断室间隔缺损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比较83例室间隔缺损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和其中75例X线平片诊断与手术所见的差异,显示各自在诊断室间隔缺损时的优势。结果:本文病例对室间隔符合率为88%,其只能大体推断有无室间隔缺损并估测缺损的大小,不能对缺损进行定位分型。结论:超声心动图是无伤性诊断室间隔缺损的首选方法:观察肺循环情况以X线平片为佳,再会得结合应用可能进一步提高室间隔缺损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室间隔缺损的价值.方法 应用超声心动图诊断仪采集35例室间隔缺损(VSD)患者的三维数据,应用QLab软件显示室缺切面图,逐帧对其进行测量及动态观察,并与二维超声和手术测值进行比较.结果三维超声心动图所测室缺最大径值较二维心动图所测数值与手术结果有更好的相关性(γ=0.91 vs γ=0.84).室间隔缺损随心动周期呈动态变化.结论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够准确评估室间隔缺损的大小和形态,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全面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7年来经双功超声和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技术检测,并经手术证实的室间隔缺损(VSD)77例。超声对VSD诊断准确率97.4%,其中由双功超声诊断的准确率95.35%,CDFI诊断准确率100%。超声测量VSD大小与手术中测量无明显差别(P>0.05),但超声有轻度低估。CDFI测量VSD大小的准确性高于双功超声。并且对VSD大小与主动脉径/主肺动脉径进行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9.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室间隔缺损诊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对室间隔缺损定性、定量诊断价值。方法 在离体猪心制备肌部和膜部室间隔缺损22个,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对室间隔缺损进行多个方位和切面观观察,测量室间隔缺损的横径、纵径和面积,与直视下观察和解剖测值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标本均可获得满意的实时三维图像,能即时显示室间隔缺损的位置、形态、大小、立体空间结构和与毗邻结构的关系,实时三维超声测量值与解剖测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二者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能即时显示室间隔缺损的空间解剖信息,对指导外科手术和介入性治疗具有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孟凡强  杨猛  曾维理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12):1715-1716
【目的】评价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例VSD患者术前由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在透视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室缺封堵器封堵VSD,术后1、3、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0例VSD患者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3~9.5(5.60±2.55)mm,成功封堵20例,封堵成功率10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0%(2/20),封堵术后3个月超声复查左室舒张末径较术前明显缩小。【结论】经导管治疗膜周部VSD是一种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疗效可靠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