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目前,艾滋病仍缺乏根治的有效药物,临床上多采用综合治疗,其中以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为主。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在于不仅能够持续有效地抑制HIV的复制,而且可以推迟HIV感染后发展到艾滋病的时间。进行性免疫缺陷是HIV感染的特征,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以使这一过程逆转,有效地恢复  相似文献   

2.
史艳玲 《辽宁医药》2002,17(3):26-27
2002年8月6_日,东北制药集团公司东北制药总厂自行生产的齐多夫定(商品名:克度)原料药、片剂和胶囊剂,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国内上市批准文号,这是我国批准的第一例抗艾滋病病毒药品。齐多夫定为抗病毒药,用于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或与艾滋病有关的综合症患者及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严重表现的治疗。齐多夫定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美国FDA批准生产的抗艾滋病药品,因其疗效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目前世界上最新上市的抗艾滋病新药以及正在研究中的新化合物。方法通过对大量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归纳,介绍了2000年以来上市的抗艾滋病新药以及各类处于临床和临床前研究的化合物。结果发现抗艾滋病药物在近年来有突破性进展,除了传统的蛋白酶抑制剂,逆转录酶抑制剂外,最新发展的融合抑制剂类药物已上市,并且还有很多具有新型作用机制的化合物以及具有抗H IV-1活性的先导天然化合物正处于研究阶段。结论抗艾滋病药物的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抗艾滋病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目前世界上最新上市的抗艾滋病新药以及正在研究中的新化合物。方法 通过对大量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归纳,介绍了2000年以来上市的抗艾滋病新药以及各类处于临床和临床前研究的化合物。结果 发现抗艾滋病药物在近年来有突破性进展,除了传统的蛋白酶抑制剂,逆转录酶抑制剂外,最新发展的融合抑制剂类药物已上市,并且还有很多具有新型作用机制的化舍物以及具有抗HIV-1活性的先导天然化合物正处于研究阶段。结论 抗艾滋病药物的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医药导报》2009,28(6)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授权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th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制定各类人群艾滋病患者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6.
自1981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首次报道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lmmuv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以来,这种致命的传染病正以难以阻挡之势在世界各地蔓延,目前世界已有193个国家和地区发现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毒感染者。据联合国最新公布的资料,艾滋病已成为全世界第四号杀手,非洲的头号杀手。20年来全球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总人数已高达5800万(其中2180万已死亡)。  相似文献   

7.
艾滋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各国均积极投入抗艾滋病药物的研发与生产。本文详细分析了五类抗艾滋病药物的研究进展,包括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Is)、蛋白酶抑制剂(PIs)、进入抑制剂(entry inhibitors)、整合酶抑制剂(integrase inhibitors)的抗病机理、上市品种及副作用等情况。  相似文献   

8.
抗艾滋病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艾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导致人体防御机能缺陷,而易于发生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临床综合征。本文按照人免疫缺陷病毒复制周期中的不同环节,分别介绍融合抑制剂,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和整合酶抑制剂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核苷类抗艾滋病药物研发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婷婷  倪孟祥 《药学进展》2007,31(5):211-216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治疗仍是人类目前尚未攻克的一道医学难题。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介绍了近年来上市的、包括复方制剂在内的几种核苷类抗艾滋病新药以及正在研究中的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艾滋病防治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跨越国界的协作来防止HIV/AIDS”为主题的第4届亚太国际艾滋病会议于1997年10月25~29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来自亚洲各国及地区,以及部分欧美国家的代表2000余人参加了会议。他们中不仅有医疗卫生工作者,还有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家、企业家等,代表面非常广泛。菲律宾总统拉莫斯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词。他指出:“HIV/AIDS危害的问题已非常严重,使得国际专家宣称其为全球性的瘟疫和世界性的灾害。这问题不仅是卫生保健方面的,而已涉及到社会的几乎每一个方面”。并号召:“深刻地认识其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冲击,建…  相似文献   

11.
12.
口服复方制剂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胜炎 《上海医药》2006,27(5):228-230
复方制剂使药物产生协同作用,减少不良反应、服用药物的数量,并改善患者的顺应性。近年来,国外口服复方制剂发展的趋势是一片片剂同时治疗两种不同症状、双重抑制作用联合用药,三药联合,治疗糖尿病药、心血管药、中枢神经系统和感冒药复方制剂系列化,个性化给药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小剂量复方制剂。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年来研制开发的几种新型耐β-内酰胺酶的复方抗生素制剂。β-内酰胺酶抑制剂包括克拉维酸、舒巴坦、三唑巴坦等几种,其复方抗生素制剂有安灭菌、特美汀、优立新、舒普深、Zosyn等,本文就其作用特点、临床应用以及制剂规格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结合审评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初步探讨开发与评价抗结核药物复方制剂临床研究应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医药市场发展的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朝贵 《上海医药》2001,22(3):112-114
伴随知识经济的崛起,世界医药市场格局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展望“十五”时期的医药市场,药品需求正出现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整个溶剂洗脱空间寻找最佳的分离途径,建立抗衰老中药复方的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测定方法。方法:100%水以10%为阶梯递减至0%,进行11次等度洗脱,在整个溶剂洗脱范围内,选取25个稳定响应,利用上述响应间的容量因子差之和作为分离优化指标函数,依据函数值最大走向的基本原则进行分离优化。结果:在有限洗脱时间内,实现了抗衰老复方指纹图谱分离条件的整体优化。结论:中药样品指纹图谱条件的优化方法不是一个最终优化模式的选择,而是在一定溶剂体系内稳定分离的一个局部最优条件的寻找,这需要在整个溶剂范围内寻找最佳分离路线,检测结果需要在整个检测范围内进行评价。结果同时表明对大量未知成分为主的复杂分析体系,通过简单的预试可以得到较好的分离,可为复杂分析样品的分离分析提供一个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测定市售制剂中罗汉果总皂苷含量.方法 运用水提正丁醇萃取后,过D101大孔树脂的方法提取制剂中罗汉果总皂苷,香草醛-高氯酸显色的方法进行显色,在589 nm处测定吸光度,计算罗汉果总皂苷的含量.结果 测得不同罗汉果制剂及提取物中总皂苷含量从0.6%~48%.结论 该方法稳定,重复性良好,可为含罗汉果的食品、保健食品及药物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市售制剂中罗汉果总皂苷含量。方法运用水提正丁醇萃取后,过D101大孔树脂的方法提取制剂中罗汉果总皂苷,香草醛-高氯酸显色的方法进行显色,在589 nm处测定吸光度,计算罗汉果总皂苷的含量。结果测得不同罗汉果制剂及提取物中总皂苷含量从0.6%~48%。结论该方法稳定,重复性良好,可为含罗汉果的食品、保健食品及药物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复方苯海拉明制剂中樟脑与薄荷脑的体外经皮渗透性。方法采用改良Franz直立式扩散池,分别用离体乳猪和裸鼠皮肤为渗透屏障,20%乙醇溶液为接收液,GC法测定接收液中樟脑与薄荷脑的含量,比较2种挥发性成分的体外经皮渗透性。结果离体乳猪皮肤渗透性试验中,乳膏中的樟脑与薄荷脑的渗透系数分别为(0.55±0.15)、(0.23±0.04)cm.h-1,搽剂中2种成分的渗透系数分别为(0.59±0.13)、(0.25±0.03)cm.h-1,而在裸鼠皮肤渗透性试验中,乳膏中的樟脑与薄荷脑的渗透系数分别为(2.91±0.44)、(0.70±0.09)cm.h-1,搽剂中分别为(3.71±1.88)、(1.44±0.65)cm.h-1。结论在乳猪与裸鼠皮肤中,2种制剂中樟脑的渗透系数均大于薄荷脑(P〈0.05),而不同制剂间2种挥发性成分的渗透系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20.
维酶素系阿氏假囊酵母菌(Eremathecium ashbyiicuilliermond)经固体发酵制得的口服制剂(片剂、胶囊剂),可作为一种治疗与营养复合剂.笔者就维酶素的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1 化学成分及检测方法 维酶素中除了含有大量的核黄素单核苷酸、核黄素二核苷酸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其中以维生素B2含量最高)、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7种微量元素、多糖以及2种重要的辅酶FMN(黄素腺嘌呤单核苷酸)、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1].对维酶素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常以维生素B2的含量为指标,常用的检测方法有荧光分光光度法[2]、高效液相色谱法[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