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评价颞下颌关节穿刺灌洗术治疗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关节上腔灌洗术治疗30例因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而引起张口受限的患者。结果:张口受限病程在6个月之内,关节冲洗疗效显著。结论:关节上腔灌洗术所需器械价廉易得,操作简单,疗效显著,在我国目前关节镜的普及率较低的情况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应用颞下颌关节镜上腔灌洗术治疗临床表现为张口受限合并关节区疼痛的中老年颞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保守治疗无效的16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引起张口受限合并关节疼痛的中老年患者,行颞下颌关节镜上腔灌洗术,分析治疗前后不同时期患者的疼痛值(疼痛直观模拟标尺VAS)、张口度和健侧侧向运动度变化,并通过MRI检测治疗前后关节盘位置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张口度35mm、健侧侧向运动≥6mm的患者占87.5%(14/16),不同时期的张口度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01),特别在治疗后1个月内增加明显,疼痛亦有显著缓解(P〈0.001),无并发症的发生。MRI显示,有1例患者的关节盘部分复位。结论:颞下颌关节内窥镜下的上腔灌洗术直视下操作准确,能有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患者,明显改善张口度和缓解疼痛。颞下颌关节镜治疗技术安全有效,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颞下颌关节上腔灌洗术与扩张术治疗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通过对比评价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62例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引起张口受限的患者,分成两组,其中一组31例行关节上腔灌洗治疗;另一组31例行关节上腔扩张术,分析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月患者张口度与疼痛值的变化情况并对其结果进行处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张口度与疼痛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治疗后1个月,灌洗组患者的平均张口度增加11~34mm,达正常水平;扩张组的平均张口度增加6~29mm,仍处在张口受限的水平。两组患者张口度的改善有显著差异(P<0.01)。疼痛的改善在两组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颞下颌关节灌洗术与扩张术均能改善不可复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的张口度,缓解疼痛。灌洗术的疗效较扩张术的疗效显著,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的治疗可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创伤小到创伤大的顺序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颞下颌关节上腔封闭-扩张术联合灌洗及粘弹补充疗法治疗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9例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行关节上腔封闭-扩张治疗,3~5d后行灌洗术,结束时注入1%透明质酸钠1ml.在治疗的同时配合被动张口训练.以配对t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封闭-扩张术后张口度及健侧侧向运动度较治疗前、灌洗及粘弹补充治疗术后张口度及健侧侧向运动度较灌洗术前均有显著增加(P<0.01),疼痛基本消失.治疗过程中有5例患者出现健侧关节疼痛,经用封闭-扩张治疗后疼痛消失,张口度相应增加3~5mm.结论(1)颞下颌关节上腔封闭-扩张联合灌洗及粘弹补充疗法能有效改善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的张口度及侧向运动度,缓解关节疼痛.(2)封闭-扩张术与灌洗及粘弹补充疗法两者有互补及累加作用.(3)及时发现对侧关节的隐匿病变并进行治疗,能提高整体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颞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引起的严重张口受限的非手术疗法。方法 对59例不可复性盘前移(包括36例旋转移位)的张口受限患者,行多次关节灌洗,配合木楔被动张口训练,透明质酸腔注射治疗。结果 经3次治疗后颞颌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大(P<0.01)。基于无痛,无并发症。关节造影显示:仅3例关节盘部位复位。结论 该法操作简单,可反复进行,是治疗不可复性盘前移(包括旋转部位)引起张口受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颞下颌关节灌洗术治疗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韩正学  哈綨  杨驰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9,34(5):269-271,I022
目的 评价颞下颌关节上腔灌洗术治疗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38例因不可复性关节盘多位引起张口受限的患者行关节上腔灌洗治疗,分析治疗不同时期患者的疼痛值、下颌运动度变化,通过关节造影判定治疗前后关节盘位置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不同时期的下颌运动均较治疗前的显著增加(P〈0.001),特别在治疗后1个月内增加明显,疼痛亦有显著缓解(P〈0.01)。关节造影显示仅有2患者的关节盘部分复位。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颞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引起的严重张口受限的非手术疗法。方法 对 5 9例不可复性盘前移 (包括 3 6例旋转移位 )的张口受限患者 ,行多次关节灌洗 ,配合木楔被动张口训练 ,透明质酸腔内注射治疗。结果 经 3次治疗后颞颌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大 (P <0 .0 1)。基本无痛 ,无并发症。关节造影显示 :仅 3例关节盘部分复位。结论 该法操作简单 ,可反复进行 ,是治疗不可复性盘前移 (包括旋转移位 )引起张口受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患者行关节盘复位锚固定术,探讨关节盘锚固定术治疗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疗效。方法 对根据临床症状及磁共振成像诊断为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患者15例(20侧关节)行关节盘锚固定术。结果 15例20侧关节接受关节盘复位固定术,手术后MRI显示12例16侧达到优,2例3侧达到良,有效率为95%,仅有1侧为“差”,占5%。所有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术后3、6、12个月较术前的疼痛改善依次为90%、95%、90%,下颌最大侧向运动改善依次为0.4、3.2、5.9 mm,最大张口度改善依次为8.6、16.2、22 mm。结论 关节盘锚固定术治疗不可复性盘前移位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9.
朱梦然  魏煦  孙卫斌  朱锋 《口腔医学》2021,41(11):1000-1003,1051
目的 探讨对急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保守治疗的认识及治疗策略的选择.方法 总结2018年5月—2020年5月本院颞下颌关节专科门诊诊治的20例急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行手法复位结合稳定型咬合板治疗,3个月后对所有患者的关节盘复位情况和最大主动张口度进行评价,采用SPSS 24.0对数据进行检验分析.结果 20例患者最大主动张口度明显改善,由治疗前的(27.15±5.91)mm增加到(41.35±4.82)mm;20例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复查MRI显示关节盘复位13例(占65%),仍然不可复性盘前移位7例(35%).治疗3个月后最大主动张口度以及关节盘复位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手法复位结合稳定型咬合板治疗急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可以有效恢复患者张口度,改善关节功能以及对于恢复盘-髁关系有较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颞下颌关节镜手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镜手术治疗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对96例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采用关节镜手术(松解加灌洗术)治疗,详细记录其并发症。结果关节镜外科手术治疗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51%),其中以术后疼痛、咬合无力和暂时性面瘫所占比例较大。结论关节镜手术可产生一定并发症,应注意选择适应证及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袁健  龚忠诚  凌彬  林兆全 《口腔医学研究》2012,28(11):1145-1148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钠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患者临床表现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为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可复性或不可复性),进行关节下腔灌洗及透明质酸钠注射治疗.观察分析治疗前、治疗1、2、3次和治疗后3个月临床疗效和Helkimo指数分析。结果:治疗1、2、3次、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前相比较,临床疗效及Helkimo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次与治疗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透明质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具有良好的效果,治疗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12.
Arthroscopic surgery was applied to correct various disorders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 Lysis and lavage of the upper TMJ compartment proved of value in patients with 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out reduction ("closed lock"), because it increased the range of mouth motion and alleviated pain in the TMJ. Because this beneficial arthroscopic intervention did not encompass repositioning the disc, its surgical relocation when attempting to overcome dysfunction and pain in the TMJ is questioned.  相似文献   

13.
颞下颌关节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颞下颌关节疾病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颞下颌关节疾病外科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以及手术方法。方法 :对 1988年至 2 0 0 0年共收治的 76 5例颞下颌关节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共 4 18例 ,颞下颌关节外伤 15 9例 ,颞下颌关节强直 131例 ,髁状突肥大 38例 ,颞下颌关节肿瘤 18例 ,颞下颌关节感染 1例 ,其中 6 37例进行了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中 2 18例行颞下颌关节内窥镜术 ,2 1例行颞下颌关节盘复位术 ,91例行颞下颌关节盘修补术 ,11例行陈旧性关节脱位开放复位术 ;131例行颞下颌关节成形术 ;10 9例行髁状突骨折开放复位术 ;38例行髁状突截骨术和正颌手术 ;18例行颞下颌关节肿瘤切除术。结论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损伤、关节强直、肿瘤、畸形以及其他关节疾病的手术适应证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颞下颌关节外科的手术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良。颞下颌关节外科手术治疗正向着微创和恢复关节功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颞下颌关节镜手术的并发症,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1997年5月—2009年9月在我院进行关节镜手术治疗的2034例(2431侧)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少见的并发症,包括知名血管出血、咬肌神经损伤、器械折断、排异反应、外耳道穿孔等,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结果:2034例(2431侧)患者中,知名血管出血5侧,咬肌神经损伤5侧,器械折断3侧,排异反应2侧,外耳道穿孔2侧。结论:关节镜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此项技术需由有经验的医师进行操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out reduction,ADDWoR)的危险因素。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ADDWoR患者纳入病例组,无ADDWoR症状的其他疾病患者或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分析两组人群面型、咬合因素、精神状况、口腔不良习惯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差异,计算各因素的比值比(odds ratio,OR),比较对该疾病的危险度。结果病例组132人,平均年龄26.55岁;对照组128人,平均年龄26.97岁。病例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均衡。危险度较大的暴露因素有偏侧咀嚼(OR=3.16)、下颌中线偏斜(OR=3.074)、功能性错畸形(OR=2.917)。结论ADDWoR是多致病因素的疾病,牙功能紊乱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而下颌运动异常和不良的咀嚼习惯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磁共振评价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患者关节镜盘复位后的髁突改建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2月间因颞下颌关节盘移位而接受关节镜关节盘复位术且随访期超过6个月的26例青少年患者(38侧关节),在术前和随访磁共振图像上对斜矢状位和冠状位的髁突高度、前后径和内外径分别进行定量测量,应用SPSS13.0软件包中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17.7岁,术后平均随访间隔期为15个月。根据Wilkes分类,术前7侧关节为IDⅡ期,26侧为Ⅲ期,2侧为Ⅳ期,3侧为Ⅴ期。随访磁共振显示,所有患者关节盘位于正常位置。与术前相比,在斜矢状位上,髁突前后径和高度分别平均增加了0.45mm(P〈0.05)和0.92mm(P〈0.05);而在冠状位上,髁突内外径和高度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在关节镜关节盘复位术后,髁突可出现以增生为主的明显改建,这种改建可能对改善面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关节盘前移位(ADD)患者和正常人开闭口运动中颞下颌关节(TMJ关节音的振动参数,探讨关节音频谱图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运用关节音分析仪记录43例ADD患者和15例正常人的TMJ表面振动参数,收集关节振动信号并进行提取处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1)病例组两侧TMJ的振动总能量、小于300Hz的振动能量、大于300Hz的振动能量、峰振幅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2)不可复性盘前移位者关节振动能量及峰振幅明显低于可复性盘前移位者(P〈0.05);(3)关节音频谱图对ADD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较高(分别为87.5%和86.7%)。结论ADD患者关节音振动的各个参数明显高于正常人,不同病变阶段的关节音亦不同,通过分析TMJ音频谱图,可能有助于鉴定异常关节音所属的病变阶段,有望成为ADD的无创辅助诊断和早期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介绍一种基于MRI上关节盘与髁突相对位置的颞下颌关节复发性前脱位分类方法,以及针对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经验。方法 选择2003年5月—2016年5月治疗的45例颞下颌关节复发性前脱位患者。依据MRI分为Ⅰ型(关节盘无移位)、Ⅱ型(关节盘移位)、Ⅲ型(骨关节病)及Ⅳ型(存在精神或神经功能障碍),依据分类选择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结果 Ⅰ型28例(62.2%),Ⅱ型12例(26.7%),Ⅲ型2例(4.4%),Ⅳ型3例(6.7%)。Ⅰ型患者采用关节结节增高术或关节镜下硬化剂注射术;Ⅱ型患者采用颞下颌关节盘复位固定术(锚固)及关节镜下关节盘复位固定术,辅助关节结节增高术;Ⅲ型患者根据临床症状进行手术;Ⅳ型患者均采用关节结节凿平术。随访期间未发现开口受限、开口疼痛、脱位复发。结论 基于MRI影像学特点对颞下颌关节脱位进行分类,对术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颞下颌关节镜盘复位固定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介绍一种颞下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新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的初步效果。方法:选取门诊就诊的颞下颌关节疾病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在初步诊断为结构紊乱后进行MRI检查,以获取评价关节盘情况的影像学依据,并按照Wilkes-Bronstein分期标准进行分期,将处于Ⅱ~Ⅴ期的患者纳入治疗范围,进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手术,主要操作要点为前附着松解和关节盘的水平褥式牵引缝合。术后连续对2004年8月—2007年3月期间接受关节镜下关节盘复位固定术的639例(764侧)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术后再次进行MRI检查,并根据自定的MRI评价标准,评价关节盘复位的效果。优为3个层面完全复位;良为2个层面完全复位;差为仅1个层面复位或完全未复位。将"优"和"良"定为有效,对复位"差"者再次进行手术、或改为开放性锚固术。结果:764侧关节中,术后MRI显示729侧为"优",占95.42%(729/764);24侧为"良",占3.14%(24/764);11侧为"差",约1.44%(11/764)。结论:颞下颌关节镜盘复位固定术是一种能将关节盘复位的有效术式,但其长期的稳定性尚需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20.
PURPOSE: To assess the influence of arthroscopic surgery on radiographically evident degenerative change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 The post-treatment course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joints that underwent arthroscopic lysis and lavage and those that underwent nonsurgical treatment. PATIENTS AND METHODS: Twenty-eight patients agreed to imaging follow-up examination of 35 joints. Twenty-four joints of 19 patients underwent only nonsurgical treatment (nonsurgical joints). Eleven joints of 9 patients failed the nonsurgical treatment and consequently underwent arthroscopic lysis and lavage (arthroscopic joints). The joints were assessed at first visit and at least 20 months later (mean, 79 months) for disc displacement, disc position, disc morphology, disc mobility, condylar morphology, morphology of the articular eminence, and horizontal condylar angle and size. Thereafter, interval change was assess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revalence of the progressive degenerative changes between the groups. In addi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hange of size and morphology of the condyle. However, a higher prevalence of improvement of disc mobility in the arthroscopic joints rather than the nonsurgical joints was significant (Goodness of fit test for chi(2), P < .05).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the post-treatment course of radiographically evident degenerative change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arthroscopy and nonsurgical treatment; however, arthroscopic surgery showed a greater ability to improve disc mobility. In imaging follow-up, arthroscopic lysis and lavage is a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modality that is equivalent to nonsurgical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