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雷公藤总甙(TⅡ)中三萜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雷公藤总甙(TII)中分离出五个三萜化合物,T_1,T_2,T_3,T_6,T_28.除T_1未经药理试验外,其他四个化合物均具有抗炎作用。经波谱和其他理化常数分析,其中T,T_6,T_28三个化合物再经X-Ray单品衍射结构分析,确证了它们的分子结构,T_(?)为雷公藤内酯甲;T_2为3β,22β-二羟基-△~(12)-齐墩果烯-29-羧酸,是一个新的化合物,命名为雷公藤三萜酸B;T_3为雷公藤三萜酸A;T_6为木栓烷类的Orthosphenic acid;T_(28)为3β.22α-二羟基-△~(12)-乌索烯-30-羧酸,命名为雷公藤三萜酸C.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雷公藤属植物昆明山海棠的免疫抑制活性成分。方法运用各种硅胶柱色谱、凝胶渗透色谱以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对昆明山海棠氯仿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以各种有机波谱法鉴定化学单体结构,并通过体外淋巴细胞转化实验进行化学成分的免疫抑制活性研究。结果从中分离鉴定出6个二萜类化合物,分别为雷酚萜酸(triptobenzene H,Ⅰ)、雷藤二萜醌A(triptoquinone A,Ⅱ)、雷藤二萜醌B(triptoquinone B,Ⅲ)、雷藤二萜醌H(triptoquinone H,Ⅳ)、雷酚萜醇(triptonediol,Ⅴ)、雷酚萜(triptonoterpene,Ⅵ)。结论化合物Ⅰ~Ⅲ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Ⅵ均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3.
雷公藤中新成分雷藤三萜内酯 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雷公藤去皮根部中分离得到一种五环三萜内酯化合物——雷藤三萜内酯 A(Triptotriterpenoidal lactone A),分子式为 C_(30)H_(46)O_3,熔点为322.5-326.5℃。通过对该化合物及其乙酰化衍生物的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质谱的分析,鉴定了化学结构式。为国内外在卫矛科植物中迄今尚未报道过的一种新成分。  相似文献   

4.
大叶香茶菜中的三萜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叶香茶菜中的三萜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大叶香茶菜叶的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出4个三萜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熊果酸(化合物1)、2α,3α-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化合物2)、2α,3α,24-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化合物3)、2α,3β,23-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化合物4)。结论4个化合物均为三萜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大叶香茶菜中获得。  相似文献   

5.
桐花树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道敬  张偲  吴军 《医学教育探索》2007,(11):1601-1603
目的研究桐花树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分离纯化,薄层色谱及波谱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桐花树树皮的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分得6个化合物,其结构鉴定为16α,28-dihydroxyl-3-oxo-12-oleanene(Ⅰ)、5-O-methylembelin(Ⅱ)、豆甾醇(Ⅲ)、α-菠甾醇(Ⅳ)、岩藻甾醇(Ⅴ)、棕榈酸(Ⅵ)。结论化合物Ⅰ为新三萜化合物,命名为桐花树素(aegicornin),Ⅲ~Ⅵ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从昆明山海棠根中分得三个新二萜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昆明山海棠Tripterygium hypoglaucum(Levl.) Hutch根中分得三个新二萜化合物。化合物1分子式为C_2H_(28)O_4;化合物Ⅲ分子式为C_(21)H_(28)O_3。两者均通过MS,IR,1~HNMR,~(13)CNMR(DEPT),~1H-~1HCOSY,NOESY和~1H-~(13)CCOSY鉴定,分别命名为雷酚二萜酸(triptonoterpenic acid)和雷藤二萜酸(triptoditerpenic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合欢皮的化学成分.方法:用色谱法分离合欢皂苷及皂苷元,用化学和波谱法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一个三萜皂苷(1)和四个三萜皂苷元(2~5),化合物1的结构为3-0-[β-D-吡喃木糖(1→2)-β-D-吡喃呋糖(1→6)-β-D-葡萄糖]-21-0[(6S)-2-反式-2羟甲基-6-甲基-6-O-β-D-吡喃鸡纳糖-2,7-辛二烯酸]-金合欢酸-28-β-D-吡喃葡萄糖(1→3)-[o-L-呋喃阿拉伯糖(1→4)]-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酯,化合物2,3,4,5的结构分别为金合欢苷元B,合欢三萜内酯甲,剑叶沙酸内酯,金合欢酸甲酯.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从合欢皮中分离得到,即合欢皂苷Prosapogenin-10.  相似文献   

8.
毛叶香茶菜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研究毛叶香茶菜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方法 利用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和纯化化合物,用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毛叶香茶菜叶中分离鉴定5个化合物:(1)木脂素(+) - 1- hydroxypinoresinol;(2 )三萜2 α-羟基乌苏酸;(3) hyptadienic acid;(4)黄酮胡麻素;(5 )胡萝卜甙。结论 化合物3为首次从香茶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和4为首次从毛叶香茶菜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从昆明山海棠[Tripteryaiumhypolaucum(Levl.)Hutch]根的氯仿提取物中分得三个单体,经光谱分析鉴定晶1为已知物雷藤二萜酸(triptoditerpenic acid),晶2和晶3为新二萜化合物,分别命名为雷藤二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赤芝Ganoderma lucidum子实体中三萜酸类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用硅胶柱色谱、反相ODS柱色谱、反相HPLC等方法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利用波谱学方法鉴定它们的化学结构,并进一步确定各化合物对乳腺癌SKBR3细胞的生物活性。结果 分离得到13个三萜酸类的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灵芝烯酸C(1)、灵芝酸C2(2)、灵赤酸A(3)、灵芝酸G(4)、灵芝烯酸B(5)、灵芝酸B(6)、灵芝酸H(7)、灵芝烯酸A(8)、灵芝酸I(9)、灵芝酸A(10)、灵芝烯酸K(11)、灵芝烯酸D(12)、灵芝酸D(13)。化合物6在20 μmol/L浓度下对人乳腺癌细胞SK-BR-3的抑制率为40.3%。结论 化合物11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6对人乳腺癌细胞SK-BR-3显示了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他化合物在该浓度下未显示活性。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ABCA7 is a member of the ABCA subfamily that shows a high degree of homology to ABCA1 and,like ABCA1,mediates cellular cholesterol and phospholipid release by apolipoproteins when transfecte...  相似文献   

12.
目的:整合素β1-ICAP1α复合体在细胞黏附等过程中介导双向跨膜信号转导,并与囊泡特异性标记物共定位.文中构建并鉴定ICAP1α基因及其突变体T38A、I138A真核表达载体. 方法:以pCMV-SPORT6/ICAP1α质粒为模板,PCR扩增ICAP1α基因片段,双酶切后与AAV载体重组连接.同时采用重叠PCR定点突变法构建其突变体pAAV-T38A、pAAV-I138A表达载体.重组质粒经酶切鉴定和DNA 序列测定, 筛选出重组pAAV-ICAP1α、pAAV-T38A和pAAV-I138A真核表达载体. 结果:阳性重组质粒酶切后测序比对鉴定,与预期序列完全相符.结论:成功构建pAAV-ICAP1α、pAAV-T38A和pAAV-I138A真核表达载体,可为ICAP1α基因及其突变体T38A、I138A的生物学功能研究提供基因材料.  相似文献   

13.
近来的研究进展表明,在炎症的急性期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能稳定地分泌S100A8/A9,而S100A8/A9又能招募和激活更多的炎性细胞,从而形成炎症中的正反馈效应。在多种肿瘤细胞培养中,人为地加入S100A8/A9,发现其具有促凋亡作用,且其促凋亡作用具有锌离子依赖性,并能被抗氧化剂所逆转。  相似文献   

14.
睡眠接受众多因子调节,腺苷是其中主要参与者之一。大脑不同部位腺苷浓度不等,其受体亚型分布也存在差异,其中腺苷A1R和A2AR在睡眠调节中起主要作用。各脑区的睡眠调节并非独立,腺苷在不同脑区的睡眠调节作用彼此不同又互有联系。现就腺苷及其受体在基底前脑,蛛网膜下隙,下丘脑核区,脑干等部位的睡眠-觉醒调节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膀胱肿瘤RASSF2A及NORE1A启动子甲基化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膀胱癌中,RASSF2A、NORE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技术检测54例膀胱癌组织及其相应癌周正常组织RASSF2A、NORE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结果(1)RASSF2A检出率仅为2/54,NORE1A仅为0/54;(2)相应癌周正常组织和3例正常膀胱组织均未发现该基因高甲基化改变;(3)甲基化状态与膀胱癌临床病理参数无明显相关性。结论RASSF2A、NORE1A在膀胱肿瘤中的甲基化率较低,并不适合进行临床筛查。  相似文献   

16.
Eph在颞叶癫痫大鼠齿状回苔藓纤维出芽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匹罗卡品致痫大鼠Eph A5和ephrin A3在海马齿状回的表达变化与苔藓纤维出芽和突触重建的关系.方法:急性诱导癫痫持续状态及慢性颞叶癫痫形成后,采用Neo-Timm银染观察苔藓纤维出芽及突触重建,并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phrin A3基因的动态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ph A5蛋白的动态变化.结果:在内嗅皮质区(EC)仅有Eph A5的表达,致痫后第7天,Eph A5的表达下调,降至最低点(P<0.01),此后逐渐回升,但第15天时仍低于对照组(P<0.05),第30天时回归至对照组水平(P>0.05).在齿状回(DG),Eph A5及ephrin A3在致痫后第7天明显较对照组降低(P<0.01),此后逐渐回升,但第15天时仍低于对照组,在第30天和第60天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内嗅皮质区EphA5和齿状回Eph A5及ephrin A3的表达下调可能是癫痫持续状态(SE)后苔藓纤维出芽至齿状回内分子层的分子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以人胚肺二倍体细胞分离出的甲型肝炎病毒作抗原,以马抗人IgM经纯化后的抗体为捕捉抗体,以纯化甲型肝炎恢复血清为特异性抗体,过碘酸钠法标记酶,以OPD为底物制成抗-HAV IgM诊断试剂盒,建立了ELISA捕捉法检测抗-HAV IgM,结果:甲型肝炎暴发点84例均为阳性,流行性出血热及健康成人各30例均为阴性。322例急性黄疸型肝炎住院患者中192例阳性(占59.6%)。12例第一病日患者11例阳性(占91.6%),证明该方法对甲型肝炎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湘A1号、2号对免疫缺陷模型小鼠T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为研究中药复方防治艾滋病的机制,探讨湘A1号、2号对免疫缺陷模型小鼠的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经腹腔注射环孢菌素A建立以CD4+T细胞数目减少为主要特征的免疫缺陷小鼠模型.试验设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物组,湘A1号低、中、高剂量观察组,湘A2号低、中、高剂量观察组,每组10只.灌胃给药,每次0.7ml/只,2次/d,连续给药1周,最后一次给药后禁水、禁食8h,取标本进行T细胞亚群检测. 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湘A1号中、高剂量能显著上调CD4+T细胞亚群的百分率(P<0.01或P<0.05),低、中、高剂量组能下调CD8+T细胞亚群百分率(P<0.01或P<0.05),调整CD4+/CD8+T细胞比值(P<0.01或0.05);湘A2号中、高剂量组能显著上调CD4+T细胞亚群的百分率(P<0.01),下调CD8+T细胞亚群的百分率(P<0.01或P<0.05),调整CD4+/CD8+T细胞比值(P<0.01或0.05),其中中剂量组对CD8+T细胞亚群百分率的下调作用和对CD4+/CD8+T细胞比值调整作用的效果优于对照药物. 结论:湘A1号、2号能调节环孢菌素A所致的免疫缺陷动物模型CD4+、CD8+ T细胞亚群的百分率和CD4+ /CD8+T细胞比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激活素A(activin A,ACTA)、抑制素A(inhibin A,INHA)对小鼠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in vitro maturation,IVM)及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①分别将ACTA、INHA分3个浓度水平(50ng/mL、100ng/mL、200ng/mL)进行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寻找ACTA、INHA最佳的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浓度;②比较ACTA、INHA、ACTA+INHA与对照组对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③比较对照组与ACTA组、INHA组和ACTA+INHA组对小鼠卵母细胞受精率及囊胚形成率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组之间相较,无论是ACTA还是INHA,100ng/mL和200ng/mL组的卵母细胞成熟率均比50ng/mL组高(P<0.05);100ng/mL、200ng/mL浓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TA组(100ng/mL)、INHA组(100ng/mL)和ACTA(100ng/mL)+INHA(100ng/mL)组的卵母细胞成熟率、成熟卵母细胞受精率、囊胚形成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各实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TA和INHA均对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受精及胚胎发育潜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的添加浓度以100ng/mL为宜。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甲型肝炎免疫水平和流行情况,建立甲型肝炎传播动力学模型,预测对18月龄儿童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以及对未接种的2~18岁儿童补种的甲肝免疫策略的长期效果。方法在Berkeley-Madonna软件中构建甲型肝炎的传播动力学模型(S-E-I-R-V),根据文献资料确定甲肝传播动力学模型参数;通过敏感性分析评价参数变化时模型预测结果的稳定性。结果不接种疫苗时,从2010年至2030年,预测甲肝累计发病人数将达到780×104,发病率为38.8/105;对18月龄儿童接种疫苗及2~18岁未接种儿童补种,在疫苗覆盖率达到38%~57%的情况下,至2030年甲肝累计发病人数为436×104~475×104,发病率为17.5/105~19.4/105。与不接种相比,发病人数将减少306×104~345×104,发病率下降幅度接近54%。敏感性分析提示,甲肝疫苗接种率高低对甲肝发病率影响明显,接种率为38%时,2030年甲肝发病率为19.4/105,接种率为90%时,2030年肝发病率为16.0/105。结论实施甲型肝炎的疫苗免疫接种,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甲型肝炎的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