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定位下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短期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微创组)患者和46例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常规组)患者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血肿量、有无脑疝、有无急性脑积水、手术时机和术后1个月GCS和生存情况。比较2组患者病死率和术后1个月GCS及影响微创组患者短期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微创组与常规组短期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8%vs 15.2%,P=0.132)。微创组术后GCS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02)。手术时机和术前GCS是影响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短期疗效的主要因素(OR=4.140,95%CI:1.15314.862,P=0.029;OR=5.199,95%CI:1.10914.862,P=0.029;OR=5.199,95%CI:1.10924.386,P=0.037)。结论 CT定位下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短期疗效确切,早期行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可显著改善患者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行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进行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的80例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病例资料,对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的年龄、家庭人口数、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脑中线移位、脑出血量、脑疝及破入脑室情况以及患者意识状态对患者的术后生理健康具有显著影响;家庭人口数、是否与子女同住、婚姻状况、意识状态均是影响患者术后心理健康评分的显著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人口数(OR=1.941,95%CI 1.175~3.206)及脑中线位移(OR=0.589,95%CI 0.363~0.956)、脑出血量(OR=10.253,95%CI 6.099~17.235)是影响患者术后生理健康的独立影响因素;婚姻状况(OR=0.487,95%CI 0.357~0.664)及是否与子女同住(OR=5.392,95%CI 5.145~5.652)是影响患者术后心理健康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家庭人口数、脑中线位移、脑出血量与患者生理健康评分呈显著负相关,婚姻状况与心理健康评分呈显著负相关,与子女同住与心理健康评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行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后的生活质量与患者的家庭人口数、脑中线移位、脑出血量、婚姻状况以及是否与子女同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微创锥颅立体定向软通道置管血肿引流术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核区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8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高血压基底核区出血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患者行微创锥颅立体定向软通道置管血肿引流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和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血清炎性因子[包括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Barthel指数、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GCS评分、SSS评分、血清CRP、PCT水平及Barthel指数、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周GCS评分、SSS评分、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血清CRP、PCT水平及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锥颅立体定向软通道置管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核区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可更有效地减轻患者炎性反应,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2月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78例,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每组39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近、远期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近、远期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的效果确切,能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脑出血(ICH)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1年8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收治的184例ICH患者,所有患者行微创穿刺清除术或小骨窗开颅手术。于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MES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将术后3个月MESSS评分≤15分患者纳入轻度组,>15分患者纳入中重度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情信息〔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是否破入脑室〕、治疗情况(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有无二次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是否接受早期康复治疗)、生化指标〔入院时白细胞计数、血糖、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ICH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3个月184例患者中,轻度神经功能缺损103例(56.0%),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81例(44.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GCS评分〔9~11分:OR=2.061,95%CI(1.131,3.754);≤8分:OR=2.312,95%CI(1.312,4.074)〕、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OR=2.427,95%CI(1.492,3.946)〕、出血量〔OR=2.317,95%CI(1.341,4.003)〕、出血破入脑室〔OR=1.860,95%CI(1.031,3.355)〕、手术时机〔早期:OR=1.879,95%CI(1.007,3.504);延期:OR=2.029,95%CI(1.147,3.589)〕、术后并发脑梗死〔OR=1.941,95%CI(1.087,3.467)〕、术后接受早期康复治疗〔OR=1.961,95%CI(1.074,3.579)〕、入院时白细胞计数〔OR=2.160,95%CI(1.209,3.858)〕、入院时血清hs-CRP〔OR=2.097,95%CI(1.160,3.790)〕为ICH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ICH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因素包括入院时GCS评分、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出血量、出血破入脑室、手术时机、术后并发脑梗死、术后接受早期康复治疗、入院时白细胞计数、入院时血清hs-CRP,故应针对上述一些可控因素进行干预,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襄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30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2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开颅术,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I)评分、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u=4.205,P0.05)。观察组存活患者术后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出血量、脑疝形成及破入脑室为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能够有效改善脑出血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临床疗效确切,且并发症少;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较低、出血量大、脑疝形成及破入脑室为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时机微创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基底核区出血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6年8月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血压基底核区出血患者136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8例;并根据手术时机将观察组患者分为早期组(≤8 h)46例、中期组(8~24 h)63例及晚期组(24 h)27例。对照组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患者行微创血肿清除术。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患者术后14 d、2个月ADL。结果术后14 d观察组患者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个月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ADL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2个月早期组患者有效率高于中期组、晚期组(P0.017),而中期组与晚期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微创血肿清除术可有效地改善高血压基底核区出血患者ADL,且早期微创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基底核区出血患者ADL分级的改善效果优于中、晚期微创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8.
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预后因素。方法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5例,存活51例,死亡14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患者出血量、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手术时机和再出血或继续出血等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单因素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GCS评分、出血量、手术时机、再出血或继续出血为影响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0d的预后因素(P〈0.05)。结论出血量、术前GCS评分、手术时机和再出血或继续出血等因素可以作为评价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3D-Slicer软件辅助神经内镜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长轴型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安康市中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长轴型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81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33例和B组48例。A组患者行3D-Slicer软件辅助神经内镜颅内血肿清除术,B组患者行开颅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再出血发生情况、血肿清除率、重症监护时间、术后7 d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分级。结果 A组患者手术时间、重症监护时间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血肿清除率高于B组,术后7 d GCS评分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组患者ADL分级优于B组(P0.05)。结论与开颅手术相比,3D-Slicer软件辅助神经内镜颅内血肿清除术可有效缩短长轴型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手术时间和重症监护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血肿清除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开颅血肿清除术后镇静治疗效果,并探讨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6年3月在邯郸市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镇静组和非镇静组,每组39例。非镇静组患者于开颅血肿清除术后给予常规重症监护,镇静组患者在非镇静组基础上静脉泵注咪达唑仑,持续治疗3 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 h、12 h、24 h、48 h血压、躁动发生率,随访3个月再出血发生率及预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开颅血肿清除术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时间与方法在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与方法在SBP、DBP上主效应显著(P0.05);术后12 h、24 h、48 h镇静组患者SBP、DBP低于非镇静组(P0.05)。(2)镇静组患者术后1 h、12 h躁动发生率低于非镇静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48 h躁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镇静组患者随访期间再出血发生率低于非镇静组,预后良好者所占比例高于非镇静组(P0.05)。(4)不同预后患者性别、血肿量、血肿位置、年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手术时间、SBP、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者中血肿破入脑室者所占比例、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BP-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 DBP-SD)、24 h收缩压平均真实变异性(24 h SBP-ARV)、24 h舒张压平均真实变异性(24 h DBP-ARV)低于预后不良者,镇静治疗者所占比例高于预后不良者(P0.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 h SBP-SD[OR=10.381,95%CI(1.468,72.984)]、24 h DBP-SD[OR=12.984,95%CI(2.598,58.447)]、24 h SBP-ARV[OR=13.466,95%CI(1.768,102.687)]、24 h DBP-ARV[OR=13.416,95%CI(2.607,69.012)]及镇静治疗[OR=0.127,95%CI(0.027,0.595)]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开颅血肿清除术后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开颅血肿清除术后镇静治疗效果确切,能有效稳定患者血压,降低术后躁动、再出血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血压变异性和镇静治疗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开颅血肿清除术后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超早期与早期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核区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高血压基底核区出血患者80例,依据发病至手术时间分为超早期组(发病至手术时间6 h)和早期组(发病至手术时间为6~48 h),各40例。两组患者均行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并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及消化道出血等)发生率,术前及术后3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术后6个月再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均高于超早期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NIHSS评分、C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患者术后3个月NIHSS评分、CSS评分均高于超早期组,Barthel指数评分低于超早期组(P0.05)。早期组患者术后6个月再出血发生率低于超早期组(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与早期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核区出血各具优势,因此,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更适合的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27例,按照年龄分为老年组69例和中年组58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老年冠心病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饮酒史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女性比例、吸烟史阳性率、高血压病史和糖尿病病史阳性率及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中年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中年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2.18,95%CI(1.87,4.98)〕、吸烟史〔OR=2.13,95%CI(1.80,4.76)〕、高血压病史〔OR=2.28,95%CI(1.98,5.46)〕、糖尿病病史〔OR=3.57,95%CI(2.76,7.13)〕、TC〔OR=1.75,95%CI(1.47,4.09)〕、TG〔OR=1.88,95%CI(1.63,3.85)〕、HDL-C〔OR=1.35,95%CI(1.08,3.14)〕、LDL-C〔OR=1.59,95%CI(1.45,3.90)〕是老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女性、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TC、TG、HDL-C、LDL-C是老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微创治疗策略对老年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术后不同时期的神经功能和预后影响差异,比较2种术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2020年11月无锡市太湖医院收治的老年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292例,根据患者微创治疗方案分为A组144例[神经内镜(或显微镜)下皮质穿刺行血肿清除术]和B组148例(早期微创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的164例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上述入选者微创术后有无出现再出血现象,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再出血组(20例)与非再出血组(144例),记录两组入选者一般资料,分析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再出血组收缩压>200 mmHg、舒张压>120 mmHg占比均明显高于非再出血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80、7.097,P=0.005、0.003);两组年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高血压病程、合并糖尿病、术后躁动、彻底清除血肿、原发出血部位、脑疝、发病前服用阿司匹林占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8、0.522、0.017、0.347、2.648、1.343、0.123、0.347、1.457,P=0.343、0.470、0.898、0.556、0.104、0.247、0.726、0.556、0.136);再出血组入院时脑出血血肿量(≥60 ml)、发病至手术时间(<6 h)及凝血机制异常占比均明显高于非再出血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90、5.421、6.145,P=0.029、0.020、0.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收缩压>200 mmHg、舒张压>120 mmHg、入院时脑出血血肿量(≥60 ml)、发病至手术时间(<6 h)及凝血机制异常为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OR=3.768、4.091、3.385、3.353、3.905,P=0.007、0.005、0.037、0.026、0.008)。结论血压水平、入院时脑出血血肿量、发病至手术时间及凝血机制均为影响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因素,临床应通过控制血压,调节凝血功能等方式,帮助患者控制术后再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行PICC的脑出血患者246例,按是否发生PICC后导管相关性感染分为无PICC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组(A组)232例,PICC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组(B组)14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酗酒史、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血肿体积、血肿累及脑室情况、行CT定位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情况、昏迷时间、感染史、糖尿病发生情况,并分析PICC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吸烟史、酗酒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GCS评分为3分者所占比例、血肿体积、血肿累及脑室者所占比例、行CT定位下血肿钻孔引流术者所占比例、昏迷时间、感染史、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9.508,95%CI(5.039,15.528)〕、行CT定位下血肿钻孔引流术〔OR=3.025,95%CI(1.812,7.354)〕、昏迷时间≥1周〔OR=5.711,95%CI(1.123,19.780)〕、糖尿病〔OR=15.547,95%CI(1.382,74.898)〕为脑出血患者PICC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60岁、行CT定位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昏迷时间≥1周、糖尿病为脑出血患者PICC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2012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62例,均进行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价患者预后。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等)、动脉瘤情况(位置、直径、走向、术前破裂情况及破裂次数等)、发病至手术时间、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程度、术前Hunt-Hess分级、术后并发症情况(脑梗死、脑积水、脑水肿、动眼神经麻痹等)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62例患者中预后良好45例(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17例(预后不良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冠心病发生率、高胆固醇血症发生率、动脉瘤位置、动脉瘤直径、动脉瘤走向、发病至手术时间、术后动眼神经麻痹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动脉瘤破裂发生率、动脉瘤破裂次数、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程度、术前Hunt-Hess分级、术后脑梗死发生率、术后脑积水发生率、术后脑水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程度≥Ⅲ级〔OR=2.008,95%CI(1.926,3.054)〕、术前Hunt-Hess分级≥Ⅲ级〔OR=2.648,95%CI(1.552,4.463)〕、术前动脉瘤破裂〔OR=1.784,95%CI(1.142,2.864)〕、动脉瘤破裂次数〔OR=3.665,95%CI(1.158,5.167)〕、术后脑梗死〔OR=2.368,95%CI(1.228,4.032)〕、术后脑积水〔OR=1.883,95%CI(1.012,2.654)〕及术后脑水肿〔OR=1.630,95%CI(1.039,2.357)〕是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程度≥Ⅲ级、术前Hunt-Hess分级≥Ⅲ级、术前动脉瘤破裂、动脉瘤破裂次数、术后脑梗死、术后脑水肿及术后脑积水是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头颅CT血肿形态特征对立体定向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脑出血患者131例,分为血肿形态规则组84例和血肿形态不规则组47例,受试者均接受立体定向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手术;观察2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及预后。结果与血肿形态不规则组比较,血肿形态规则组血肿残余量、拔管时间、血肿残余率明显降低,术后1、2周GCS明显升高,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P0.01)。与入院时比较,血肿形态规则组术后1、2周NIHSS评分明显降低,术后2周GCS明显升高(P0.05)。血肿形态规则组预后不良发生率明显低于血肿形态不规则组(16.67%vs 72.34%,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不规则血肿影响预后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702、0.833,约登指数为0.535,曲线下面积为0.768。结论血肿形态规则提示立体定向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患者可获得良好效果,而血肿形态不规则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4年8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NSTE-ACS患者126例,根据NLR分为低危组(NLR≤2.6)38例、中危组(2.6NLR≤4.5)46例、高危组(NLR4.5)42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LR与SYNTAX评分和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绘制ROC曲线以评价NLR对NSTE-AC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3组患者性别、糖尿病发生率、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肌酐、C反应蛋白(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年龄、高血压发生率、心率(HR)、肌钙蛋白I、心功能分级、SYNTAX评分、GRACE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629,95%CI(1.071,2.409)〕、高血压〔OR=1.212,95%CI(1.006,1.617)〕、NLR〔OR=1.340,95%CI(1.212,1.460)〕、心功能分级〔OR=1.556,95%CI(1.229,2.083)〕可能是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15,95%CI(1.057,1.175)〕、高血压〔OR=1.019,95%CI(1.002,1.036)〕、NLR〔OR=1.182,95%CI(1.042,1.340)〕、心功能分级〔OR=1.627,95%CI(1.416,2.520)〕是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LR与SYNTAX评分和GRACE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43、0.495,P0.05)。NLR预测NSTE-ACS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69〔95%CI(0.577,0.761)〕,当其为3.14时,灵敏度为53.0%,特异度为71.5%。结论 NLR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2月巴中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43例,根据患者是否有慢性脑积水形成分为慢性脑积水组23例和非慢性脑积水组12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动脉瘤位置、出血次数、Hunt-Hess分级及Fisher分级等。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吸烟史和饮酒史阳性率及动脉瘤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脑积水组患者年龄、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大于非慢性脑积水组,高血压病史阳性率和出血破入脑室发生率高于非慢性脑积水组,出血次数多于非慢性脑积水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83,95%CI(1.21,2.59)〕、高血压病史〔OR=2.09,95%CI(1.46,3.14)〕、出血破入脑室〔OR=2.01,95%CI(1.27,3.09)〕、多次出血〔OR=1.95,95%CI(1.42,3.61)〕、Hunt-Hess分级较高〔OR=2.82,95%CI(1.79,4.28)〕及Fisher分级较高〔OR=2.12,95%CI(1.58,3.90)〕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有高血压病史、出血破入脑室、多次出血、Hunt-Hess分级较高及Fisher分级较高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易并发慢性脑积水。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性脑山血约70%发生在基底核区、大量的出血常导致脑疝,预后极差。对于脑疝前期的出血性卒中,一般采用传统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并行去骨瓣减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从2006年1月-2007年7月,对34例重症高血压基底核区出血的患者采用血肿清除加部分颞极切除内减压,骨瓣复位,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