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2次取精在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2年8月316个夫精IUI周期,分析2次取精的各项精液指标及妊娠率;按注入宫腔内的前向运动精子总数(IMC)分为Ⅰ组(IMC10×106个,281个周期)和Ⅱ组(IMC10×106个,35个周期),比较2组的妊娠率。结果:两次取精的精液量、精子密度差异显著(P0.01),而a级、b级精子比率无显著差异(P0.05)。二次取精获得的IMC[(74.84±4.497)×106]显著高于一次[(48.60±3.105)×106](P0.01);二次的妊娠率高于一次,但无显著差异(25.4%vs 16.7%,P0.05)。Ⅰ组的妊娠率显著高于Ⅱ组(19.57%vs 8.57%,P0.05)。结论:两次取精在夫精IUI中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供精精液参数与受精妇女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生殖中心实施供精人工授精(AID)治疗的1903个周期,对女方年龄、授精精液采集后冷冻保存前和冻融复苏后各项参数和同一周期授精次数与术后妊娠结局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精子采集后冷冻保存前活动率(OR=1.982,P=0.042)、精子冻融复苏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OR=1.699,P=0.031)和同一周期授精次数(OR=2.178,P=0.010)显著影响受精妇女的妊娠几率。结论:精子采集后冷冻保存前活动率>70%、精子冻融复苏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30×106、同一周期授精2次能提高受精妇女的妊娠几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授精时机和次数对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中心行IUI的195例不孕患者共379个IUI周期,随机分成4组:于h CG注射后24 h行IUI,即排卵前单次授精组(A组,n=93)和排卵后单次授精组(B组,n=102);于h CG注射后48 h再次行IUI,即排卵前、后各行1次IUI的双次授精组(C组,n=84)和均在排卵前行IUI的双次授精组(D组,n=100)。分析精液处理后活动精子总数(processed total motile sperm,PTMS)、授精时机和次数与各组IUI周期妊娠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当PTMS5×106时,仅B组妊娠1例,其余各组未妊娠;当PTMS≥5×106时,各组妊娠率均有显著提高,B组周期妊娠率(32.22%)显著高于A组(14.12%)、C组(20.00%)和D组(17.39%)(P0.05),A组、C组和D组之间周期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TMS≥5×106是IUI获得理想妊娠率的首要条件,h CG注射后24 h排卵后行单次授精可获得理想周期妊娠率,若此时仍未排卵患者行双次授精亦不能显著提高周期妊娠率。  相似文献   

4.
精索静脉曲张程度对性激素和精液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临床型、亚临床型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症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对精液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临床型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症患者(A组)、亚临床型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症患者(B组)、正常生育者(C组)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定量测定法(ELISA)测定其外周血性激素水平,用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仪测定精子密度、活动精子、前向运动精子、快速前向运动精子以及畸形精子百分率。结果:①A组与C组比较,FSH、LH明显升高,而T明显下降(P<0.05),B组与C组,以及A组与B组之间FSH、LH、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组与B组与C组比较,精子密度、活动精子、前向运动精子、快速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均有明显下降,畸形精子百分率升高(P<0.05),同时A组与B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精索静脉曲张程度越重,其对外周血性激素水平及精液参数影响越大。早期发现亚临床型精索静脉曲张对治疗男性不育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步射精法在人精子优选技术中提高前向运动精子回收率的有效性。方法:40例少弱精患者随机分为:完整精液组(20例)和部分精液组(20例)。禁欲4-5d,手淫连续完成射精和分步射精获取精液,应用上游法优选精子。比较二组精子密度、活动率、前向运动精子比率和上游后前向运动精子回收率等参数的差异。结果:部分精液组精子的密度、活动率、前向运动精子的比率及其回收率都明显高于完整精液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分步射精法在精子优选技术中能够明显提高前向运动精子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精子-透明质结合试验(hyaluronan binding assay,HBA)与精子常规参数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结局的相关性,探寻精子质量评估和授精方式选择的新指标。方法:对进入IVF-ET周期的136例患者进行HBA检测,并按HBA结合率将患者分为HBA结合率≥65%组(A组)与HBA结合率65%组(B组),统计分析HBA与精液常规参数、体外受精率、胚胎质量和临床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结果:A组与B组相比,精子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前者的前向运动(PR)精子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组总受精率和正常受精率均高于B组(P0.01),而可利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及活产婴儿出生率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BA反映精子活动力,对体外受精率具有指示作用,对于临床选择体外辅助授精方式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常规IVF中受精失败相关因素及后续处理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常规IVF受精失败原因,以进一步提高IVF受精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常规IVF中受精率低下或受精失败患者的各种因素及后续处理结果。结果:438个常规IVF取卵周期中,受精率≤25%的周期30个(A组)(6.85%)。其中12个周期第1日行补救性ICSI或重复IVF,最终共20个周期进行了胚胎移植,但均未获得临床妊娠。与受精率正常的周期(B组)相比,A组精子密度、活率、a级精子比例、前向运动精子比例(PMS)及分离后的精子活率、PMS比例、精子密度等均显著降低(P均<0.05)。组间的获卵数无明显差别,但A组MI期及GV期卵的数量明显高于B组(P<0.01)。其他受精失败因素包括对精子因素导致受精失败的7例在随后的周期进行ICSI,5例获得临床妊娠。结论:受精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精液各参数下降及卵子发育不成熟是其主要原因;第1日行补救性ICSI或重复IVF的妊娠结局差;对于精子因素造成的受精失败,在以后的周期中行ICSI能获得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精液处理后活动精子总数(PTMS)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72例不孕患者共816个IUI周期的临床资料。按照PTMS数量将IUI周期分成4个区间组:PTMS<3×106(A组),3×106-5×106(B组),5×106-10×106(C组),>10×106(D组),分别比较各组间的IUI周期妊娠率。结果:816个IUI周期共获得110例妊娠,总周期妊娠率为13.5%。不同PTMS分组的周期妊娠率分别为3.8%,4.2%,14.8%和14.3%。其中A组、B组的周期妊娠率均显著低于C组和D组(P<0.05)。结论:PTMS是男性生育力评估及助孕方式选择的重要参考依据。当PTMS超过5×106时,可首选IUI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精浆左旋肉碱测定在男性不育症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按照第5版《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精液检查与处理实验室手册》的参考值,将不育男性按照精液常规分析结果分为精子活力正常组(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32%)(n=283)和弱精子症组(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32%)(n=892)。通过比色法检测精浆中的游离左旋肉碱含量,分析左旋肉碱浓度与精子活力、精液浓度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分析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确定左旋肉碱浓度的阈值,以阈值为分界点,将弱精子症组患者分为高于左旋肉碱阈值组和低于左旋肉碱阈值组,分析左旋肉碱与精子活力和精子浓度的相关性。结果:弱精子症组的精浆左旋肉碱浓度(384.14±188.81μmol/L)显著低于精子活力正常组(434.04±171.77μmol/L,P0.05)。精子活力正常组和弱精子症组精浆中的左旋肉碱含量与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和精子浓度的相关性极低或不相关(r0.2)。肉毒碱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592,阈值为380.9,低于左旋肉碱阈值弱精子症组与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有较弱的正相关关系(r=0.329,P=0.000)。结论:对于拟行辅助生育的不育男性患者,精浆中左旋肉碱浓度作为精浆生化的指标之一,可能对弱精子症患者有一定的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供精人工授精(AID)成功的影响因素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中心实施AID的2 467对不孕夫妇共5 470个周期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AID临床妊娠率的相关因素及妊娠结局。结果:①年龄35岁和≥35岁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21.49%和1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孕年限≤5年和5年者比较,妊娠率有统计学差异(22.09%vs 16.45%,P0.05);③自然周期和控制性促排卵周期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21.92%和1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不同授精方式宫颈内授精(ICI)、宫腔内授精(IUI)及ICI/IUI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20.61%、16.52%和18.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每周期授精次数对AID的妊娠率有显著影响,1次和2次授精的成功率分别为10.64%和21.26%(P0.05);⑥注入前向运动精子总数40~60×106和60×106的妊娠率有统计学差异(19.32%vs26.07%,P0.05);⑦第1、第2、第3、第4周期的累计妊娠率分别为20.02%、33.40%、41.06%、43.70%,随着授精次数的增加,累计妊娠率显著升高(P0.05);⑧1 110例妊娠者中33例(11.98%)流产,13例(1.17%)发生宫外孕,多胎率为3.15%,出生缺陷发生率为0.67%。结论:①在AID治疗中女方年龄、不孕年限、治疗方案、授精次数及注入前向运动精子总数均是影响成功妊娠的相关因素;②AID技术安全有效,患者至少应进行3~4个周期的AID治疗,未成功者应及时求助于试管婴儿等其他辅助生殖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有生育需求中老年男性精子参数的变化。方法:42例50~58岁有生育需求男性的精液标本,按照其既往生育史分组,A组:继发性不育23例,平均年龄52.9±2.2(50~58)岁;B组:原发性不育19例,平均年龄52.7±2.7(50~58)岁。按世界卫生组织手册(WHO,2010)方法,检测患者的精子活动率、前向运动精子率、精子浓度、精子畸形率、畸形精子指数和精子顶体完整率。结果:A组的畸形精子率显著低于B组(P0.05),其它精子参数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WHO手册(2010)的参考值对照,A、B组的精子活动率均数、前向运动精子率均数和B组的正常形态精子率均数低于参考值下限。A组和B组分别有11例(47.8%)、5例(26.3%)的精子活动率、前向运动精子率、精子浓度和正常形态精子率达到WHO的参考值范围,但达到WHO参考值的例数比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50~58岁有生育需求中老年男性的精子参数低下,但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探讨多种因素对供精人工授精(AID)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本中心治疗的10 690个AID周期,对女方年龄、不孕年限、治疗方案、输卵管通畅程度、子宫内膜厚度、每周期排卵数、每周期A I D授精次数、精子冻融复苏后浓度、精子冻融复苏后活动率、精子冻融复苏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与术后妊娠结局进行χ~2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30岁妇女的妊娠机会是年龄35岁者的1.934倍(OR=1.934,P0.001)、年龄31~35岁妇女的妊娠机会是35岁者的1.511倍(OR=1.511,P0.001),自然周期妇女妊娠机会是促排卵周期者的1.307倍(OR=1.307,P0.001),每周期AID授精2次的妇女妊娠机会是1次组的1.486倍(OR=1.486,P=0.001),每周期AID授精3次的妇女妊娠机会是1次组的1.338倍(OR=1.338,P=0.020),每周期排卵2个的妇女妊娠机会是排1个卵组的1.362倍(OR=1.362,P=0.001),每周期排卵3个的妇女妊娠机会是排卵1个组的1.499倍(OR=1.499,P=0.004),精子冻融复苏后活动率60%的妇女妊娠机会是≤60%组的1.211倍(OR=1.211,P=0.038),精子冻融复苏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35×10~6的妇女妊娠机会是≤25×10~6组的1.319倍(OR=1.319,P=0.011)。结论女方年龄≤35岁、每周期排卵2~3个、每周期AID授精2~3次、精子冻融复苏后活动率60%和精子冻融复苏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35×10~6能提高授精妇女的妊娠几率;在患者无明显排卵障碍的情况下,应首选自然周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有热水浸浴习惯的不育患者精子参数的变化。方法:精液标本按照男子既往热水浸浴习惯与否进行分组,A组:26例,婚后多年未育,长期较热温度水(37℃)浴缸浸浴习惯;B组,26例,婚后多年未育,没有热水浸浴习惯。检测A、B组的精子活动率、前向运动精子率、精子浓度、精子畸形率和精子核空泡率。结果:与B组的精子参数比较,A组的精子活动率、前向运动精子率、精子浓度和正常形态精子率均有显著降低(P0.01),精子核空泡率显著升高(P0.01)。结论:较热温度水浸浴对睾丸精子发生过程有不良效应,导致精子参数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4.
不同源性及不同参数精子对ICSI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不同源性精子、不同参数精子及冻融精子对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接受ICSI治疗的510对不育夫妇共进行了517个周期,分为6组。射出精液少弱畸精子症组(A组)82例,共进行85个周期;射出精液严重少弱精子症组(B组)170例,共进行174个周期;附睾细针穿刺抽吸精子组(C组)108例,共进行108个周期;睾丸细针穿刺抽吸精子组(D组)71例,共进行71个周期;冻融射出精子组(E组)34例,共进行34个周期;冻融附睾睾丸精子组(F组)45例,共进行45个周期;比较其妊娠结局。结果:6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组患者的受精率、优胚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源性精子、不同参数精子及冻融精子对ICSI结局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精子的来源对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因男性不育行ICSI的3 106个新鲜周期,按精子来源分为:射精组(A组)、附睾穿刺取精(PESA)组(B组)、睾丸穿刺取精(TESA)组(C组)、冻融PESA精子组(D组)及冻融TESA精子组(E组),比较各组ICSI后胚胎发育及妊娠结局情况。结果:C组2PN受精率、卵裂率显著低于A组及B组;B组临床妊娠率、胚胎植入率显著高于A组及C组,A组、B组及C组间分娩率、异位妊娠率、流产率及新生儿畸形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E组2PN受精率显著低于D组,但B组与D组之间、C组与E组间2PN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多胎率、流产率及异位妊娠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ESA/TESA-ICSI、冻融PESA/TESA精子技术是治疗梗阻性无精子症安全有效的方法,建议首先选择附睾取精,并可将剩余PESA/TESA精子冻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精液分析区域性外部质量控制实践中参评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结果的可比性。方法:制作2个水平的精子浓度、活动率和正常形态率的质控品发放给参评实验室进行外部质量控制测试,分析质控结果。评价指标为均值和实验室间变异系数(CV)。结果: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PR)和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NR)CV分别为34.09%、24.96%和62.01%;各实验室精子浓度、PR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部质控结果CV较大,尤其正常形态精子的检测结果,提示技术人员亟需进行规范培训,开展标准化精液分析质量控制活动,提高分析结果的重复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精子参数及来源与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ICSI)治疗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ICSI助孕治疗的413个周期,根据精子质量及来源分为4组,非严重少弱的新鲜射出精子组(A1组,244个周期)、严重少弱的新鲜射出精子组(A2组,61个周期)、睾丸精子组(B组,86个周期)、冻融的射出精子组(C组,22个周期).比较4组的ICSI治疗结局.结果:4组患者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早期流产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精子的质量及来源不影响ICSI治疗的受精及早期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处理后前向运动的精子总数(post-wash total mobile sperm count,PTMC)对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IUI)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因男方因素行IUI治疗的不孕夫妇的数据,并比较了PTMC(3.0~9.9)×10~6(研究组)及PTMC≥10×10~6(对照组)患者的IUI妊娠率。结果:共纳入139例(274个周期)患者。其中研究组87个周期,平均PTMC为(6.2±1.7)×10~6,对照组187个周期,平均PTMC为(25.6±13.7)×10~6,组间周期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39例患者中,有32例患者(55个周期)PTMC始终10×10~6,83例患者(149个周期)PTMC始终≥10×10~6,在4个周期后患者的累积妊娠率(cumulative pregnancy rate,CPR)分别为15.6%(5/32)和25.3%(21/83),组间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PTMC始终10×10~6组,在第4周期没有妊娠发生。结论:对于因男方因素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治疗的患者,即使PTMC10×10~6也可以尝试IUI,并能获得较好的妊娠率,但对于反复PTMC10×10~6患者,不建议患者多次反复尝试,在经过3次IUI后仍未孕者,可考虑行IVF助孕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男性精液参数与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妊娠率的相关性,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精子形态对精子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82个受精率100%的IVF-ET周期。以Diff-Quickstain方法染色,密度梯度离心法处理精液,WHO精子形态学标准评估精子形态,精子正常形态率≥14%为正常组,〈14%者为异常组。观察精液处理前后精子参数变化,比较妊娠组与未妊娠组的年龄、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和精液各参数的情况。比较精液处理前后精子正常形态率与两组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和妊娠率。结果:①密度梯度离心法处理后82例精液密度明显降低,活动力明显提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②精液处理前精子正常形态率:正常组11例(13.41%),异常组71例(86.59%);处理后正常组34例(41.46%),异常组48例(58.53%)。异常组精液处理后正常精子形态的比例提高,中位数(P25,P75)分别为8.15%(6.38%,10.50%)vs.12.41%(9.98%,18.5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精液处理前精子正常形态率正常组和异常组的密度和活动力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精液处理前后精子正常形态率正常组和异常组的妊娠率和优质胚胎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子正常形态率正常组的卵裂率高于异常组(P〈0.05)。⑤妊娠组和未妊娠组除男女双方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和各精液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精子形态对妊娠结局无预测,密度梯度离心法能提高正常精子形态百分数,需根据精液处理后的结果选择受精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男性精液参数与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妊娠率的相关性,探讨休外受精一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精子形态对精子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82个受精率100%的IVF-ET周期.以Diff-Quickstain方法染色,密度梯度离心法处理精液.WHO精子形态学标准评估精子形态,精子正常形态率≥14%为正常组,<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