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硬化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脏纤维化、再生结节和假小叶形成为特征的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晚期阶段。其晚期肝硬化腹水系中医四大难症之一,病机与肝脾肾密不可分,本文从肝硬化腹水的发病机理及临床症状与肝脾肾受损相关,阐述关于肝硬化腹水的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2.
《山东中医杂志》2017,(5):430-433
高脂血症属中医痰湿、浊阻范畴,对从痰浊论治高脂血症的理论基础及临床研究从病因病机、脏腑辨证两方面进行综述。认为本病病位以脾、肝、肾三脏为主,病机为脾失健运,脂浊停留;肝失疏泄,津留为痰;肾失气化,水凝为痰。对于高脂血症的治疗宜从脾、肝、肾三脏论治,注重脏腑相关的整体化治疗,化痰泄浊,促进血脂转运及排泄。参考文献30篇。  相似文献   

3.
肾病综合征是小儿常见肾系疾病,湿邪停聚为其重要病理机制,与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三焦气化不利相关,中医辨证治疗强调以祛湿为主。  相似文献   

4.
COPD为临床常见慢性肺系疾病,主要表现为不可逆的持续性气流受限。脾肾二脏在COPD发病、转归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其稳定期中医以肺脾肾虚衰为主。本文从传统中医角度对肺与脾、肺与肾的相关性进行探讨,强调了COPD稳定期健脾益肾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由于外邪犯胃、情志内伤、劳倦过度等多种因素引起胃失和降、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病位在胃,与肝、脾相关。临床中多使用疏肝和胃、健脾益气、调和寒热、益木扶土等方法治疗。肝脾相关理论体现了中医整体观思想,在以辨证论治为指导原则的中医临床实践中,通过运用肝脾相关理论,在指导确定证型和用药选择上发挥独特优势。该文旨在探讨肝脾相关理论在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发挥的作用,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6.
随着肠道微生态学的不断发展,糖尿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在中医理论中,脾不布精、肝失疏泄、真阴枯竭都是消渴发病的主要病机.文章立足于中医肝、脾、肾相关理论,探讨肠道菌群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求丰富和发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发病机...  相似文献   

7.
高催乳素血症是以内分泌紊乱为主的一种妇科疾病,在中医上属于"闭经""乳泣""不孕"等范畴。运用中医学整体观念并结合辨证辨病方法,本文对高催乳素血症发病的病因病机从肾精不足,水不涵木;肝失疏泄,肝气上逆;脾失健运,肝脾不调三个角度来分析,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肝脾肾三脏及冲任二脉相关,临床分型以肾虚肝郁、肝脾不调及脾虚痰阻兼瘀型多见,治疗原则以补肾疏肝、健脾化痰,调理冲任为主。通过对高催乳素血症的中医学辨证论治探讨,以希对临床治疗高催乳素血症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肾脏疾病,随着病程进展,最终可发展至终末期肾脏疾病,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檀金川教授认为,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肾失开阖,三焦气化失司,是该病的基本病机,肺、脾、肝、肾4脏为基本病位,其中以脾肾为主,尤以肾为关键,因久病入络,所以又以肾络为重点,湿、热、痰、瘀为基本病理产物。治疗上强调辨病诊治、辨证诊治和阶段论治,辨病治疗结合西医辨病和中医辨病,辨证治疗中强调无症辨证、病初辨本证、病进辨变证、病中辨并发症、肾脏病理辨证,阶段论治中应该审证求因,动静结合,从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使用前、使用中和病久3个阶段分别结合临床实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9.
肝纤维化的主要病机是肾虚应从肾论治。中医认为"虚极及肾",从病程、肝细胞再生能力、肝细胞端粒长度、卵圆细胞、肝细胞EMT现象、甲胎蛋白、白蛋白、肥大细胞、TGF-β通路、Wnt/β-catenin通路等方面看,肝纤维化时肝细胞的再生能力转而弱于间质的增殖修复能力,说明肝细胞生机不足;肝组织开始出现胚胎化特征,说明已"损及胎元",所以肝纤维化应从肾论治。目前对肝纤维化的辨证主要有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湿热中阻和气滞血瘀,从肾论治为主者极少。在肝纤维化病理中,如果主要着眼于"纤维"就会更注重"实证";如果主要着眼于"肝细胞"就会更注重"虚证"。尽管肝细胞占肝脏细胞总数超过80%,但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病理生理作用一直被忽略。即使目前重视程度提高,但主要也集中在其产生纤维方面的作用,而相对忽视其衰老和增殖修复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医脏腑相关理论,探讨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机理。认为代谢综合征人群普遍存在于中医的体质偏颇状态,其形成原因主要在于禀赋、饮食、劳欲和情志四途。肝脾肾三脏在其发生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其中脾不升清为核心,与肾实、肾虚和肝失疏泄共同影响着气血津液的正常输布,为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提供了"体质土壤"。  相似文献   

11.
肾性骨病在祖国医学中通过症状表现可对应为“骨痹”“骨痿”等病名,其与五脏的密切程度以肾、脾、肝三脏为要,心肾的水火既济、肺肾的金水相生也发挥重要作用。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肾精不足、脾化源不足使得成骨的根基不足,肝主筋之功能减弱,影响约束骨节的功能;标实为脾失健运、肺失通调而蕴结湿浊,君火相火焦灼血液、肝气郁结而瘀血阻滞。本文通过详解肾性骨病的五脏相关病机、治法,旨在发挥中医药优势缓解患者病痛。  相似文献   

12.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与肝脾密切相关,调肝理脾理论在指导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从调肝理脾理论的理论渊源,在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病机、临床治疗、基础研究等方面的运用进行论述,指出存在的问题,促进调肝理脾理论在临床的应用,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再生障碍性贫血从肝论治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治疗多从脾肾气血方面着手,但临床辨证与肝有关者亦不少见。通过肝对脾肾作用的理论探讨及治则治法的分析,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提出了再生障碍性贫血从肝论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均为慢性全身性疾病,RA早期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甚至关节变形,患者出现一系列活动受限症状,其病理本质是滑膜的炎性病变。MS早期表现为体力降低,身体沉重,头脑发昏等,进而出现功能受损症状,其核心特征为胰岛素抵抗。但RA与MS进入疾病后期均可出现肢体肿胀,腰膝酸软,胸闷气短,心悸失眠等临床症状。笔者通过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及收集大量临床诊疗经验可得知,RA与MS发病的病因病机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肝失疏泄,肝失所养,脾失健运,脾气虚弱,肾精亏虚等均可导致RA与MS的发生。本文将首先从肝、脾、肾三脏的角度出发,着重探讨RA与MS的发病机制。此外,肝、脾、肾受损日久可导致病理产物痰、湿、瘀血的产生,痰、湿、瘀血痹阻关节筋骨可加重RA患者的疼痛,痹阻日久还可使患者代谢功能受损,进而导致MS的发生。故可得知RA与MS病因病机其本在肾,与肝脾关系密切,其标为痰、湿、瘀血,属于本虚标实之病。临床中采用肝脾肾同调,痰湿瘀共治的标本兼治,消补兼施的中医特色治疗,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五脏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冠心病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脾为后天之本,可灌溉四旁,与心、肺、肝、肾四脏相互作用,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中,重视对脾脏调理可取得一定临床效果。故以脾为立足点,分别从脾肺论治、肝脾论治、心脾论治、脾胃论治、脾肾论治5个方面归纳探析中医之脾在论治冠心病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压力逐渐增大,以及三胎政策的放开,不孕症已成为继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后的女性第三大疾病。中医认为不孕症病因病机以“肾”为主,与肝、脾两脏联系密切。通过探讨肾、肝-肾、脾-肾与不孕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从肾论治不孕症典型医案,总结相关治疗经验,为临床运用从肾论治不孕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肝脾功能的失常与其发病及进展密切相关,肝失疏泄、肝郁气滞、中焦脾胃不和而致的肝脾不和是其重要病机之一,在脏腑失和基础上,气血不和、阴阳不和又产生各种病理产物。四逆散是《伤寒论》经方,为调和肝脾祖方,其药性药效、升降配伍之精妙皆在于“和”。基于消渴肝脾不和的病机,结合现代药理及临床研究,四逆散可发挥和肝脾、和气血、和阴阳的作用,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注重病证结合,活变活用以达到治疗疾病、预防进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从国内中医治疗慢性肝病的研究现状出发,系统地阐述了补肾健脾法在慢性肝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及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病所展现出的特色优势,并对涉及的慢性肝病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疾病转归做了相应研究,为补肾健脾法治疗慢性肝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从中医藏象相关理论及五行生克制化角度探讨肝、脾、肾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述了补肾健脾法与慢性肝病的理论溯源及中西医相关机制的研究,从而更加有效地明确了慢性肝病的病位虽然在肝,其发生、发展、预后、转归与脾肾两脏密切相关。因脾土亏虚,中焦失健,运化失职,而致土壅木郁,肝木失疏;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而致肝体失养,肝络失和,木失条达,从而导致各种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进而影响脏腑、气血、阴阳。通过从补肾健脾角度对慢性肝病的研究与探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脾肾亏虚是慢性肝病发病的致病因素,也是慢性肝病进展的关键环节与病理演变的最终归宿。补肾健脾法可以提高慢性肝病患者机体免疫调节能力,扶正以祛邪,促进脏腑气血调和,对临床症状的改善、病程的延缓及疾病的预后转归有积极意义。补肾健脾法作为主线应贯穿于慢性肝病治疗的始终。  相似文献   

19.
从痰瘀学说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辨治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灿立  张龙江 《新中医》2007,39(11):5-6
从痰瘀学说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辨证论治思路进行探讨。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因系饮食失调,或感受湿热疫毒,或情志失调,或久病体虚。病位在肝,与脾、胃、肾等脏腑密切相关。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郁结,瘀血阻滞而最终形成痰瘀互结,闭阻肝脏脉络。治疗应以活血化痰为根本大法,或以治痰为主,或以治瘀为主,或痰瘀同治,又或从脾论治,或从肝论治,或肝脾肾同调。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7,(7):1407-1409
肌肉衰减综合征是伴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一种肌肉不自主性丢失的慢性疾病,是多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退行性变化。中医认为肌肉衰减综合征属于"痿证"范畴,病位在筋脉肌肉,其发生与肝脾肺肾相关,而脾在体合肉、主肌肉四肢,肌肉的壮实及其功能的发挥与脾运化功能的健运密切相关,故肌肉衰减综合征的发生与脾关系最为密切。刘晓亭教授认为,肌肉衰减综合征当从"补益脾气"入手,在针刺加四君子汤的治疗基础上,运用中医穴位贴敷的方法对肌肉衰减综合征进行治疗,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显著疗效,为中医治疗本病提供了有效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