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复苏救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损伤控制性复苏观察组和传统正压液体复苏对照组,各30例。监测及比较两组患者入院24h内输注液体量、浓缩红细胞量及血浆量,乳酸清除时间、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DIC发病率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24h内输注的晶体液量、胶体液量及浓缩红细胞悬液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血浆量明显增多,乳酸清除时间、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及DIC发病率、死亡率明显缩短或降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损伤控制性复苏治疗严重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可纠正代谢异常及凝血功能障碍,快速恢复体温,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的救治策略。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救治的130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死亡25例,占19.0%,其中3例死于严重多发伤难治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7例死于颅脑损伤。结论建立健全的抢救应急机制,重视"黄金1小时"抢救时间窗观念,遵循损伤控制外科原则,注重创伤救治的整体性,积极防治休克,合理使用限制性液体复苏,院内积极构建一体化的救治模式,对于提高多发伤伤员的救治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并创伤性休克患者临床救治方法及其救治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0例四肢骨折并创伤性休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传统液体复苏治疗,实验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救治,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意识恢复时间、四肢变暖时间、汗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肢骨折并创伤性休克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救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46例多发伤合并失血此休克患者的急诊科急救治疗。结果本组死亡34例,病死率9.82%;好转290例,占83.82%,无变化22例,占6.36%。结论建立有效的抢救流程,早期合理的液体复苏,尽早施行针对病因的手术治疗是急救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张友其  刘灿芬  彭韦霞 《现代医药卫生》2013,(19):2900-2901,2903
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方法。方法选取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82例,随机分成三组,A组患者采用充分液体复苏,B组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C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配合使用升压药。监测三组患者在1、2 h时复苏液体量,血小板,血红蛋白,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血乳酸及氧合指数。结果三组患者在1、2 h时复苏液体量,血小板,血红蛋白,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血乳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h时三组患者在氧合指数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充分液体复苏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减少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改善代谢性酸中毒,限制性液体复苏配合使用升压药在防止肺损伤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妇产科失血性休克出血未控前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价值。方法将我院于2011年12月-2013年月12月收治的64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和对照组(传统液体复苏组),每组32例。两组均在确诊后5min内完成基本抢救,在此基础上,研究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措施,即初期快速输入复苏液体,快速输注林格氏液10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或羟乙基淀粉500ml(晶/胶比例为2-3:1),在止血前维持MAP在40-60mmHg,对照组则按常规快速充分输液。监测两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动脉血气、肝肾功能、PLT、APTT、PT、Hb等实验室指标,比较2组实验室指标变化及平均输液量、治愈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研究组的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
  白明显高于常规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红蛋白则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液体输入量为(1632±441)ml,对照组液体输入量为(2812±497)ml,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治愈32例(100%),发生ARDS 1例(3.13%),MODS1例(3.13%),死亡0例(0%);对照组治愈30例(87.5%),发生ARDS5例(15.62%),MODS 3例(9.38%),死亡2例(6.25%)。2组患者ARDS发生率、MODS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愈率、死亡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术适用于妇产科失血性休克出血未控前的救治,在手术止血后根据失血量的情况再进行充分液体复苏,可以提高妇产科失血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疗效。方法:将我科2008年7月~2009年8月所接诊的168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编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及常规液体复苏两种方法进行复苏治疗,对两组的治愈率与死亡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评价两种复苏方法疗效情况。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平均输液量为(1865±324)mL,治愈率为54.8%,死亡率为45.2%;常规液体复苏组平均输液量为(2638±656)mL,治愈率为42.6%,死亡率为5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石彪 《中国医药指南》2014,(33):149-149
目的研究并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科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失血性休克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进行复苏,试验组采用限制性液体进行复苏,对比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治疗方式后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结果试验组采用的限制性液体复苏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治疗34.0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对于失血性休克的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较为明显,有效的缩短了患者的抢救时间,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较为满意,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因此值得我们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应用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在2009年3月~2012年9月期间收治的60例产科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液体复苏方法的不同分为充分液体复苏组(对照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观察组),每组各30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且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以及满意度情况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的血压值、凝血酶原时间、血气剩余碱(BE)、死亡率分别为(51.66±11.21)mm Hg、(12.6±1.2)s、(2.6±1.1)mmol/L、6.7%,而观察组则分别为(62.56±10.23)mm Hg、(14.5±2.6)s、(1.9±1.2)mmol/L、3.3%。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各个方面治疗结果均良好,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科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方法,可通过复苏液体量及速度控制,有效维持重要脏器的灌注和氧供,减少妊娠期失血性休克的再出血率及死亡发生率,对休克治疗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8月间187例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抢救病例。结果本组病例抢救成功171例,抢救成功成功率:91.44%。结论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处治是一切治疗的基础、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析限制性输液复苏方法治疗妊娠失血性休克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52例妊娠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6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抢救方法 ,实验组患者使用限制性输液复苏方法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输液量、输血量、实验室指标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其输液量为(455.67±109.29)ml,输血量为(538.98±109.97)ml低于对照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与对照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限制性输液复苏对妊娠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刘远飞  刘向红  张赣华  周宇明 《江西医药》2010,45(12):1169-1172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高渗液体复苏-出血未控制前允许性低血压状态(即:复苏改良策略)对多发性创伤伴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效果。方法复苏改良策略及常规复苏方法救治多发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78例,随机分为改良策略复苏组(46例),常规方法复苏组(32例),对2组患者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输入液体量、血清乳酸值、血气碱剩余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两组住院期间ARDS、ARF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改良策略复苏组液体输入量为(1866±357)ml,常规方法复苏组液体输入量为(3502±436)m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复苏前血乳酸值及碱剩余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24h后血乳酸值及碱剩余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治愈67例(85.9%),死亡11例(14.1%),发生ARDS 16例,ARF 8例,2组治愈率、死亡率、ARDS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改良复苏策略在救治多发性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方面,能有效地改善组织器官血液灌注,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复苏方法。  相似文献   

13.
林旭  张林 《中国医药指南》2013,(18):200-201
目的研究并分析限制性液体在创伤与失血性休克院前与院内急救中的重要价值。方法我院2008年12月1日至2012年10月1日期间一共收治了创伤与失血性休克患者210例,以患者入院1h内液体复苏的补液量为主要依据,将其分为三组,即患者入院1h液体复苏补液量<1000mL为A组;液体复苏补液量为1000~2000mL为B组,液体复苏补液量>2000mL为C组,将三组患者的临床急救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本组210例患者的成功救治率为81.9%,复苏成功之后,9例患者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创伤病死率患者29例;患者入院1h内液体复苏补液量1000~2000mL组,即B组患者的临床救治率明显优于另外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与失血性休克中的价值显著,患者入院1h内的补液量为1000~2000mL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限制性液体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效果及对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影响.方法 6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为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为非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液体输液量、复苏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尿毒血症发生率、病死率.结果 观察组的NO、ET及cTnI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复苏后,观察组的输入液体量、PT、APTT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尿毒血症发生率、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能有效调动患者机体凝血机制以及其他代偿机制,有利于重要脏器血流灌注的维持,有效降低血清NO、ET、及cTnT水平,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碳酸氢钠林格注射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复苏效果。方法选取义乌市中心医院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70例进行随机对照研究,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在常规救治基础上, 对照组给予充足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复苏治疗, 观察组给予限制性碳酸氢钠林格注射液复苏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相关指标、凝血功能和乳酸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氧饱和度、休克指数、血压脉率差、尿量分别为(76.53±2.56)%、(0.43±0.07)、(38.56±6.52)mmHg(1 mmHg=0.133 kPa)、(35.62±4.21)mL/h, 均优于对照组的(65.32±3.21)%、(1.21±0.13)、(23.56±4.23)mmHg、(23.65±5.68)mL/h(t=16.15、31.25、11.42、10.06, 均P < 0.001)。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分别为(17.65±0.83)s、(1.69±0.89)g/L、(39.68±0.52)s、(17....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2013年我院产科接诊的14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充分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分析和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经研究发现,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血气剩余碱(BE)、血压值和病死率分别为(14.8±2.4)s、(1.8±1.1)mmol/L、(63.3±11.4)mm Hg和0%(0/7),明显要优于对照组的(11.8±1.3)s、(2.7±1.4)mmol/L、(51.2±13.5)mm Hg和14.3%(1/7),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科中,给予失血性休克患者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整体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改善病情和预后,控制病死率的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急诊外科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7月~2018年8月本院和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急诊外科接收的80例多发伤患者纳入至本次研究中,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救治方法,研究组则实施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救治,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救治效果。结果在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乳酸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研究组均较对照组更低,而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抢救成功率分别是10.00%和90%;对照组分别是32.50%和65%,研究组均较对照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诊外科多发伤救治期间,应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救治,不仅可以及早恢复患者乳酸及凝血功能,同时有助于抢救成功率的提高,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急诊科常见的临床急危重症,其救治原则是尽快经静脉补充液体进行复苏.然而,近年研究表明,在休克活动性出血控制前积极、大量的液体复苏可能会增加出血量,严重扰乱机体内环境、增加病死率和并发症,进而提出了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1].本组资料分为充分液体复苏组(A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B组)两组进行观察,探讨对存活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崔和平  康书峰  张增军  王宝明  王鑫 《河北医药》2011,33(17):2628-2629
骨盆骨折是一种严重创伤,多由直接暴力挤压骨盆所致。骨盆骨折创伤1/2以上伴有合并症或多发伤。最严重的是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及盆腔脏器合并伤,救治不当有很高的病死率。本院急诊抢救了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患者18例,分别应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和羟乙基淀粉进行容量复苏,评价其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高渗盐水复苏宫外孕未控制失血性休克的疗效。方法将准备急诊手术、符合宫外孕未控制失血性休克患者81例随机分为高盐渗水复苏组(治疗组46例)和传统液体复苏组(对照组35例)。对两组患者液体复苏成功(术前)前后的心率、收缩压、复苏时间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的心率和收缩压液体复苏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渗盐水组术前准备时间(96.9±28.6)min明显短于对照组(120.4±31.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渗盐水联合胶体液对宫外孕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早期复苏急救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产生效果,以最快的速度恢复患者血压,为急诊手术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