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与汉族心悸病各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对符合要求的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各地区主要中医医院833例心悸病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应用单因素方差统计方法分析回族与汉族心悸病中医证型分布,进一步探讨回汉族心悸病中医证型在年龄、性别分布差异性。结果①回汉族证型分布规律:汉族各证型分布规律,384例汉族人群心悸证分布规律,虚证:心脾两虚证﹥阴虚火旺证﹥心虚胆怯证﹥心阳不足证﹥水饮凌心证;实证中血瘀气滞证﹥痰浊中阻证。449例回族人群心悸证各证型分布规律,虚证中心虚胆怯证﹥心脾两虚证﹥阴虚火旺证﹥心阳不足证﹥水饮凌心证;实证中痰浊中阻证﹥血瘀气滞证。②回汉族证型分布组间差异。中医证型在回汉民族同性别分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型在回汉民族不同年龄段分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脾两虚证及血瘀气滞证为宁夏地区汉族人群心悸患者的主要证型。心虚胆怯证及痰浊阻滞证为宁夏地区回族人群心悸患者的主要证型。心悸中医证型在不同民族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分布呈现差异性。研究显示宁夏回汉人群的心悸怔型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及特殊性,为中医临床提供辨证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壮族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方法:对382例壮族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壮族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各证型的性别、年龄分布规律。结果:各中医证型分布人数从高到低依次为痰瘀互结型141例(36.91%)、阴虚阳亢型112例(29.32%)、肾气亏虚型62例(16.23%)、肝火亢盛型28例(7.33%)、其他证型28例(7.33%)、气滞血瘀型11例(2.88%);壮族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型在不同性别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壮族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其与脉压及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7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检查的481例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建立数据库,分析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找出其与脉压及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方面,481例高血压病患者中,以痰湿壅盛证最多,占 54.5%(262/481),其他从高到低依次为阴阳两虚证[占 26.8%(129/481)]、肝火亢盛证[占12.7%(61/481)]和阴虚阳亢证[占6.0%(29/481)]。(2)性别、年龄、脉压及高血压分级与中医证型分布关系方面,不同性别、年龄、脉压的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不同高血压分级的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性别方面,除阴阳两虚证外,各中医证型的男性患者分布比例均高于女性患者;在年龄方面,以肝火亢盛证的平均年龄最低,阴虚阳亢证的年龄最高,而痰湿壅盛证与阴阳两虚证组的年龄无明显差异;在脉压方面,由大到小依次为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肝火亢盛证;在高血压分级方面,Ⅰ级、Ⅱ级、Ⅲ级高血压的中医证型分布比例均为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3)脉压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面,宽脉压组和非宽脉压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63.0%(223/354)及47.2%(60/127),宽脉压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宽脉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中医证型分布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面,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分别为42.6%(26/61)、57.6%(151/262)、71.3%(92/129)、48.3%(14/29),其中阴阳两虚证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以痰湿壅盛证最为常见,性别、年龄、脉压等因素对其中医证型分布存在一定影响,宽脉压组及阴阳两虚证患者更易发生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相关客观指标的比较,探讨H型高血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差异性特征。方法: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将90例H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肝火亢盛、痰湿壅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4型。比较各证型间年龄、性别、病程、血压、体重指数(BM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大小及性质、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心脏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等指标。结果:各证型间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病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火亢盛型患者年龄小于其余3型,病程短于其余3型。肝火亢盛型、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男性患者居多。阴虚阳亢型患者体重指数低于肝火亢盛型、痰湿壅盛型。各证型间合并心律失常者所占百分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阴阳两虚型患者更多见合并有心律失常。各证型间高血压病1级者所占百分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阴阳两虚型中高血压病1级最少见。各证型间混合斑所占比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痰湿壅盛型更多见混合斑。各证型间左右两侧PWV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火亢盛型患者PWV较其他证型更高。各证型间TG、TC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火亢盛型患者TG、TC较其他证型更高。结论:H型高血压病的肝火亢盛型更多见年轻、初发者,且肝火亢盛型患者PWV、TG、TC较其他证型更高;痰湿壅盛型更多见混合斑,阴阳两虚型更多见合并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清海  李桂明  李典鸿 《新中医》2005,37(11):26-27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的规律,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将186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气虚痰浊型4型,分析其证型分布的规律性。结果:高血压病出现率最高的是气虚痰浊型,其余依次为阴虚阳亢型、肝火亢盛型、阴阳两虚型。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无相关性,但与年龄有相关性。肝火亢盛型多属于体重较重者,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收缩压(SBP)肝火亢盛型、阴阳两虚型明显高于阴虚阳亢型和气虚痰浊型(P〈0.05);舒张压(DBP)肝火亢盛型明显升高,与其他3型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以气虚痰浊型为多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的规律及其与血浆血栓素B2(TXB2)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 将252例高血压病患者根据辨证分为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气虚痰浊型4型,检测各证型TXB2的含量,分析证型分布及与TXB2的关系.结果 高血压病出现率最高的是气虚痰浊型,其余依次为阴虚阳亢型、肝火亢盛型、阴阳两虚型.各证型TXB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布规律为阴虚阳亢型>气虚痰浊型>肝火亢盛型>阴阳两虚型,其与血压的高低不成比例.肝火亢盛型、阴阳两虚型收缩压高于阴虚阳亢型、气虚痰浊型(P<0.05),肝火亢盛型舒张压高于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和气虚痰浊型.结论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以气虚痰浊型为多见,阴虚阳亢型与气虚痰浊型TXB2含量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各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10月邢台市中医院及河北省中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的高血压患者175例,男女比例为1.13∶1.00,平均年龄54.32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血压病以痰湿壅盛证为最多,占32.0%;高血压病各中医证型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40岁的高血压病患者以肝火亢盛证为主,40岁的患者以痰湿壅盛为主;各中医证型在不同BMI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超重的以阴虚阳亢及痰湿壅盛证居多,肥胖者以痰湿壅盛证为主;吸烟的高血压病患者各中医证型分布虽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饮酒及高血压家族史分布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饮酒的高血压病患者以肝火亢盛为主要证型,高血压家族史的患者中医证型以阴虚阳亢为主。结论:高血压中医证型在分布上以痰湿壅盛证为主;年龄49岁,超重和肥胖可能是痰湿壅盛证的危险因素;饮酒及家族史可能分别是肝火亢盛证及阴虚阳亢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10年发病风险,探讨二者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6月-2018年12月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317例高血压病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症状、既往史、个人史、生化检查资料,辨证分为肾气亏虚证、阴虚阳亢证、痰瘀互结证、肝火亢盛证,运用Framingham心血管危险评分表、国人ICVD10年发病风险评估表2种心血管风险预测模型计算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ICVD 10年危险度,总结证型与危险因素相关性。结果 317例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经Framingham心血管危险评分表测得心血管病10年发病风险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6.493,P=0.000),阴虚阳亢证、痰瘀互结证高于肝火亢盛证、肾气亏虚证(P0.05);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患者心血管病10年发病风险与吸烟、总胆固醇(TC)、收缩压呈正相关(P0.05,P0.01);肾气亏虚证患者心血管病10年发病风险与收缩压呈正相关(P0.05),与TC呈负相关(P0.05);阴虚阳亢证患者心血管病10年发病风险与吸烟、收缩压呈正相关(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负相关(P0.01);痰瘀互结证患者心血管病10年发病风险与年龄、吸烟、TC、收缩压呈正相关(P0.01)。经国人ICVD10年发病风险评估表测得不同证型高血压病患者ICVD10年发病风险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4.781,P=0.000),痰瘀互结证高于肝火亢盛证、肾气亏虚证、阴虚阳亢证(P0.05);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患者ICVD 10年发病风险与TC、收缩压、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呈正相关(P0.01);肾气亏虚证患者ICVD10年发病风险与年龄、收缩压、BMI、糖尿病呈正相关(P0.01);阴虚阳亢证患者ICVD 10年发病风险与收缩压、糖尿病、吸烟呈正相关(P0.01);痰瘀互结证患者ICVD 10年发病风险与年龄、TC、收缩压、BMI、糖尿病、吸烟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 317例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经Framingham心血管危险评分表测得心血管病10年发病风险度,阴虚阳亢证、痰瘀互结证高于肝火亢盛证、肾气亏虚证;经国人ICVD10年发病风险评估表测得ICVD10年发病风险度,痰瘀互结证高于肝火亢盛证、肾气亏虚证、阴虚阳亢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156例高血压患者,采用问卷调查和中医辨证论证的方法。结果:辨证分型从高向低依次为肝火亢盛型>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4型证型的体重、病程、性别、年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身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探讨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对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之间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峰速(E)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速(e)的比值变化规律。方法将120例高血压病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为肝火亢盛证组、阴虚阳亢证组、痰湿壅盛证组、阴阳两虚证组,每组各30例,并设30例健康人做为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于心尖标准四腔心切面,使用脉冲频谱多普勒(PWD)与组织多普勒显像(TDI)同步分别检测E值、e值,计算E/e比值,并对各组E/e比值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病各中医证型组与对照组比较E/e比值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虚阳亢证组、痰湿壅盛证组、阴阳两虚证组与肝火亢盛证组比较E/e比值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阳两虚证组与痰湿壅盛证组比较E/e比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e比值可做为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客观量化评价指标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云浮地区原发性高血压(EH)各中医证型的分布,以及各中医证型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关系。方法:将200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浊壅盛4型,用色谱法检测EH患者与健康对照组(50例)血浆HCY水平。分析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与血浆HCY的关系。结果:云浮地区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中最多的是痰湿壅盛型,其余依次为阴虚阳亢型、肝火亢盛型、阴阳两虚型。EH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EH患者血浆HCY水平随着EH分级水平的升高而升高(P0.01),痰浊壅盛型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其余三组(P0.01),阴阳两虚型血浆HCY水平高于肝火亢盛型和阴虚阳亢型(P0.05),肝火亢盛型和阴虚阳亢型血浆HCY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云浮地区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证型中以痰湿壅盛证最多,EH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升高可作为中医证型痰浊壅盛型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及自由基损伤与中医证型的相关规律。方法 :将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肝火亢盛、肝肾阴虚组及健康对照组各选 4 8、 5 0、 30例 ,测定血中丙二醛 (MDA)、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水平等。结果 :高血压病组MDA、E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而CGRP显著降低 (P <0 0 1) ;并且证型组间也存在差异 ,肝火亢盛组ET显著升高 ,肝肾阴虚组CGRP显著降低 (P <0 0 5 ) ;NO含量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存在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 ;ET和MDA升高与肝火亢盛之实证有关 ,而CGRP的降低与肝肾阴虚之虚证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FINS和Hs-CRP与川南地区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对四川泸州及附近地区1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40例血压正常者测量血压,检测血浆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超敏CRP。结果: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血浆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超敏CRP的关系:FINS和IR在各证型中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间痰湿壅盛证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组(P<0.05),FINS在肝火亢盛证与阴阳两虚证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两者之间I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证型中Hs-CRP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个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RP浓度增高在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中普遍存在,且在痰湿壅盛证中CRP水平增高,从四个证型整体分析来看实证重于虚证。高血压病各证型中FINS基本呈痰湿壅盛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的趋势。在各证型中IR基本呈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阴阳两虚证的趋势。因此,以上几个指标可以作为判断高血压中医证型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统计高血压病合并抑郁症的发生率、相关影响因素、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为高血压病合并抑郁症的中医辨证施治及心理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纳入140例患者,进行病例采集及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单身等,并测量血压。根据抑郁自评量表将患者分为抑郁组及非抑郁组,研究影响高血压合并抑郁发病率的相关因素;将高血压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4个证型。比较各证型抑郁的发病率,总结高血压合并抑郁的证型分布规律。结果:(1)文化程度、是否单身、中医证型与高血压病合并抑郁症的发病率有显著相关性;(2)高血压病患者各证型间抑郁发病率差异较大,阴虚阳亢证最高,痰湿壅盛证次之,肝火亢盛证最低。结论:高血压病合并抑郁症的高危人群为单身、文化程度较高、证型为阴虚阳亢和痰湿壅盛证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102例确诊的H型高血压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共分为四型: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分析H型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血脂异常的发病情况与证型无直接联系;痰湿壅盛证TC水平较其余三组相比更高(P0.05),其余三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TG、HDL-C在四个证型间两两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比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具有更高的LDL-C水平;血脂异常组痰湿壅盛证分布最广。结论: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总胆固醇水平可作为痰湿壅盛证辨证依据之一,对于指导中医治疗H型高血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测量原发性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积分。探讨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与这些指标的相关性,为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客观化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6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阴阳两虚证(10例),痰湿壅盛证(14例),阴虚阳亢证(28例),肝火亢盛证(8例)及30例正常血压对照组,应用高分辨力超声对颈总后壁的内膜内表面到中膜外表面的距离(IMT)测量,同时注意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数量及斑块性质等。结果:高血压病各证型与正常对照组的IMT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高血压病组各证型之间IMT比较,差别也非常显著,高血压病各证型之间IMT值比较,阴阳两虚、痰湿壅盛>阴虚阳亢>肝火亢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比较,差别也非常显著,高血压病各证型之间斑块积分值比较,痰湿壅盛>阴阳两虚>阴虚阳亢、肝火亢盛。结论:颈动脉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法可作为高血压病中医分型的辨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血管紧张素原基因M235T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的关系,力图进一步揭示高血压病各证型的本质及演变规律,也将筛选出能反映临床疗效的客观、敏感指标。方法以泸州地区140例高血压病患者和40名正常对照者为对象进行病例一对照相关研究。结果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M235T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2χ=34.087,P=0.000<0.05):高血压组TT型,MT型和MM型分别为57.1%,38.5%,4.4%,对照组分别为22.5%,42.5%,35.0%;高血压组M等位基因频率为23.6%,对照组为56.3%;T等位基因频率为76.4%,对照组为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31.157,P=0.000<0.05)。高血压病各中医证型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M235T正常对照组除与肝火亢盛证差异不显著外(P>0.05),与其它证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火亢盛证与痰湿壅盛证相比,无明显差异(2χ=1.979,P=0.372>0.05)。阴虚阳亢证与阴阳两虚证之间基因型无明显差异(2χ=2.110,P=0.348>0.05),其余各证之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原M235T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密切相关,TT基因型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易感基因型;中医实证和虚证之间基因多态性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脂与川南地区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检测四川泸州及附近地区1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40例血压正常者血压、血脂并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4种证型在上述指标中,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及痰湿壅盛证与正常组T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壅盛证和阴阳两虚证T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阳亢证与痰湿壅盛证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火亢盛证与痰湿壅盛证与正常组及阴阳两虚证T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病各证型中HDL在痰湿壅盛证下降最明显,且各证型与正常组比较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壅盛证与肝火亢盛证和阴虚阳亢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在中医各证型中阴阳两虚证升高明显,且与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正常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甘油三酯(TG)升高和HDL-C降低可以作为痰湿壅盛型辨证的客观化指标。(2)LDL-C升高可以作为阴阳两虚型辨证的客观化指标。(3)高血压病中医各证型中,痰湿壅盛型患者患动脉粥样硬化(AS)和冠心病(CHD)的风险性最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辨证论治联合泽泻汤加味方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影响,明确此种治疗方式更适合何种中医证型的高血压病。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40例,信封法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辨证论治方,另一组给予辨证论治方联合泽泻汤加味方,汤剂口服治疗,疗程28天,观察不同天数各证型中医症候积分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总体中医症候积分比较,第7天无差异性(P>0.05),第14、21、28天均有差异性,以观察组症候积分下降为优,并随治疗天数增加差异性日渐显著(P14<0.05、P21<0.01、P28<0.01)。两组同一证型间比较,肝火亢盛证第7、14、21、28天无差异性(P>0.05),其余3证型(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第7、14天无差异性(P>0.05),第21、28天有差异性,且随治疗天数增加日渐显著;其中,阴虚阳亢证:P21<0.05、P28<0.01,痰湿壅盛证:P21<0.05、P28<0.01,阴阳两虚证:P21<0.01、P28<0.01。结论辨证论治联合泽泻汤加味方较单纯辨证论治具有更好的改善中医症候积分作用,较适用于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ACE基因I/D多态性的分布及与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472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采用临床问卷调查,填写高血压病患者登记表格及中医症候分级量化表后进行辨证分型,分为无症状者、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痰湿壅盛型、阴阳两虚型、证型不明确者,分析其证型分布规律性。采空腹血6ml,分离白细胞,用苯酚一氯仿法从白细胞中抽提DNA。使用聚合酶链反应、琼脂糖电泳法进行ACEI/D基因分型。结果各证型组在各基因型之间均未见显著差异。但肝火亢盛、痰湿壅盛属于中医实证证型组的DD基因型与D等位基因的频率均明显低于其他属于虚证或虚实夹杂的证型组。结论ACE不同基因型分布对中医辨证分型可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