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地屈孕酮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先兆流产保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异同。方法:选择82例患者,其中地屈孕酮组口服地屈孕酮10mg/次,Bid,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组肌注HCG2000IU/d,均持续用药至胎龄10周以上,比较两组治疗成功率以及治疗时间和新生儿体重。结果:两组治疗时间和新生儿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地屈孕酮组早产率低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组(P<0.05),两组妊娠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屈孕酮片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先兆流产治疗周期相似,对胎儿体重无明显影响,且地屈孕酮治疗后能有效减少早产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因不明复发性自然流产(URSA)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对其免疫功能和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42例URSA患者和102例正常妇女进行心理状况调查,URSA患者知情选择分为淋巴细胞主动免疫组、心理干预联合黄体酮组和单纯黄体酮组,并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治疗前、后Thl(IFN-γ、TNF-α)和Th2(IL-4、IL-10)细胞因子水平,并观察妊娠结局.结果:URSA患者SCL-90自评总分、总均分、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前URSA患者IFNY、TNF-α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L-4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S).主动免疫治疗后IFN-γ、TNF-α水平降低(P<0.05),IL-4和IL-10水平升高(P<0.05);心理干预联合黄体酮治疗后IFN-γ、TNF-α水平降低(P<0.05).随访至足月分娩,主动免疫组、心理干预联合黄体酮组和黄体酮组妊娠成功率分别为85.71%(54/63)、83.67%(41/49)和73.33%(22/30),黄体酮组的妊娠成功率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反复自然流产可以影响妇女的正常心理活动,较差的心理状态干扰机体免疫功能,适当心理干预可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治疗效果,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地屈孕酮和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0月到2013年10月收治的140例先兆流产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在观察组中给予患者地屈孕酮口服治疗,而对照组患者给予黄体酮肌肉注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孕酮水平、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与对照组患者在孕酮水平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保胎成功、新生儿畸形、新生儿体重以及治疗时间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高于对照组的5%,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屈孕酮和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的效果均较为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免疫原的淋巴细胞进行主动免疫治疗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SA,URS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1995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就诊260例URSA患者进行主动免疫治疗,免疫原根据临床情况采用三种:丈夫的淋巴细胞、男性或女性无关第三个体的淋巴细胞。结果除外胚胎绒毛染色体异常的病例(10例)所得纠正妊娠成功率:接受丈夫的淋巴细胞成功率为87.28%(151/173);接受男性无关第三个体淋巴细胞为75.81%(47/62);接受女性无关第三个体淋巴细胞为86.67%(13/15)。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成功率为84.40%(211/250),同时采用三种免疫原免疫均未见明显副反应。结论对URSA患者采用不同免疫原的淋巴细胞进行主动免疫,具有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主动免疫治疗对原因不明性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spontaneous abortion, URSA)患者调节性T细胞(T regulatory cells, Treg)/辅助性T淋巴细胞17(Helper T lymphocytes 17, Th17)免疫平衡的影响。方法 95例URSA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主动免疫组(n=51)与非免疫组(n=44),比较两组封闭抗体转阳率、外周血Treg、Th17细胞比率及免疫指标和妊娠结局。结果妊娠12周,主动免疫组Treg细胞比率、Treg/Th17比值高于非免疫组,Th17细胞比例低于非免疫组(P 0.05),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 IgG)、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 IgM)低于非免疫组(P 0.05),白介素(interleukin)-10、IL-4、IL-35、叉头框螺旋转录因子P3(forkhead box P3,Foxp3)m RNA高于非免疫组,IL-17、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etinoic acid-related orphan receptorγt,ROR-γt)低于非免疫组(P 0.05);主动免疫组封闭抗体阳性率、保胎成功率、足月分娩率高于非免疫组(P 0.05)。结论主动免疫治疗可调节URSA患者Treg/Th17细胞平衡,维持母胎免疫耐受,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供者及配偶白细胞免疫疗法治疗母胎免疫识别低下型反复自然流产(R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封闭抗体缺乏的RSA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供者白细胞(静脉)与配偶白细胞(皮内加静脉)行免疫治疗。封闭抗体及抗其独特型抗体分析采用单向混合淋巴反应封闭试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封闭抑制试验、细胞毒试验及封闭抗体的流式细胞分析。结果经供者或配偶白细胞免疫后,封闭抗体及抗其独特型抗体呈明显升高(P<0.05,P<0.01)。再次妊娠成功率为86.2%;新生儿体重为3300±116g(x±s),与同期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封闭抗体的动态分析显示,配偶白细胞免疫疗法优于供者白细胞免疫疗法;但再次妊娠成功率及新生儿体重在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供者或配偶白细胞免疫,能有效刺激母胎免疫识别低下型RSA患者产生封闭抗体及抗其独特型抗体,并导致妊娠成功。白细胞免疫疗法对新生儿体重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对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再次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因早发型子痫前期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终止妊娠,再次妊娠后在本院定期产检并终止妊娠的患者共99例为研究对象。分为A组: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57例,B组:未应用低分子肝素42例,两组均为单胎妊娠,比较两组再次妊娠结局。结果:A组延长妊娠时间、新生儿存活率、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均多于B组,A组新生儿窒息、胎儿生长受限、早发型子痫前期、子痫前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均小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本次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新生儿存活率均大于前次妊娠,严重并发症、胎儿生长受限、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均小于前次妊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本次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均大于前次妊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两次妊娠严重并发症、新生儿存活、胎儿生长受限、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再次妊娠时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可降低子痫前期的复发率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围生儿结局,不增加出血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早发型子痫前期(PE)患者再次妊娠时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因早发型PE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终止妊娠后再次妊娠时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的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的两次妊娠结局。结果:再次妊娠时的妊娠时间、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存活率均大于前次妊娠,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均小于前次妊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次妊娠时的产时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妊娠时发病组的FIB、D-DT大于未发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发型PE患者再次妊娠时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可降低PE的发病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再次妊娠时围产儿的结局,不增加出血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淋巴细胞主动免疫(LIT)疗法次数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孕妇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妇幼保健院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38例接受LIT疗法的URSA孕妇,将接受1~4次LIT疗法治疗者分为A组、接受5~8次治疗者分为B组、接受9~11次治疗者分为C组,比较三组封闭抗体(BA)转阳率、妊娠结局、免疫功能及母体与胎儿不良反应。结果 C组、B组BA转阳率、妊娠成功率均高于A组(P 0.05);治疗后,C组、B组CD4+辅助性T细胞及CD4+/CD8+均升高,且高于A组,CD8+抑制性T细胞均降低,且低于A组;三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随着LIT疗法次数的增加,URSA孕妇BA转阳率提升,妊娠结局、免疫功能均改善,且并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免疫治疗(lymphocyte immunotherapy,LIT)联合阿司匹林和/或注射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 CG)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就诊、病历资料完整且LIT结束后1年内妊娠的URSA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单纯LIT(A组,n=61)、LIT联合阿司匹林(B组,n=109)、LIT联合hCG(C组,n=35)、LIT联合hCG及阿司匹林(D组,n=65)的妊娠成功率、活产率,分析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并监测孕期并发症及随访出生儿情况。结果妊娠成功率B组为75.2%、C组为82.9%、D组为83.1%均显著高于A组(59.0%,P0.05),活产率B组为71.6%、C组为82.9%、D组为80.0%,均显著高于A组(55.7%,P0.05),B组、C组、D组的妊娠成功率及活产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D组发生孕期并发症的风险(7.69%)相对增加(A~C组分别为0.00%、0.92%、0.00%)。结论 LIT联合阿司匹林、LIT联合hCG、LIT联合h CG及阿司匹林较单纯LIT治疗URSA可明显提高妊娠成功率及活产率,联合治疗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及推广,但LIT联合hCG及阿司匹林的孕期安全性需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11.
陈丹  刘仲伟  陈慧  孟昱时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7,33(12):910-914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不明原因反复胚胎种植失败(RIF)患者的疗效及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的变化。方法:对研究组83例不明原因RIF的患者进行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LIT);对照组96例不明原因RIF患者移植前不给予特殊处理。并按照胚胎移植属性分为鲜胚移植和冻胚移植,所移植胚胎均为卵裂期优质胚胎,接受LIT后新鲜胚胎移植为研究组A(51例);未行LIT接受新鲜胚胎移植为对照组A(57例)。接受LIT后冷冻胚胎移植为研究组B(32例),未行LIT接受冷冻胚胎移植为对照组B(39例)。比较各组的临床妊娠情况,并观察LIT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变化。结果:(1)研究组A的临床妊娠率(47.06%)高于对照组A(22.81%),研究组B的临床妊娠率(46.88%)高于对照组B(23.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的临床妊娠率与研究组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治疗前相比,LIT后外周血CD3~+CD4~+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率下降,CD3~+CD8~+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率上升、CD4~+/CD8~+比值下降,NK细胞(CD3-CD16~+CD56~+)占淋巴细胞的比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对RIF患者成功妊娠有促进作用,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可能促使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向增强母胎免疫耐受的方向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地屈孕酮联合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地屈孕酮+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采用地屈孕酮+小剂量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对照组足月产80例(80.00%)、早产17例(17.00%)、流产3例(3.00%);研究组足月产60例(60.00%)、早产25例(25.00%)、流产15例(15.00%)。研究组妊娠结局优于对照组(χ2=9.524,P=0.002)。研究组免疫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7,P=0.594)。结论 地屈孕酮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可改善妊娠结局,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行阴道分娩(VBAC)的可行性及对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江苏省淮安市妇幼保健院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行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TOLAC)孕妇159例为研究组,分为VBAC组(106例)和TOLAC失败组(53例),并选择同期非瘢痕子宫经阴道分娩孕妇120例为对照组,分析各组分娩结局的差异。结果本组VBAC成功106例,成功率66.67%;和对照组相比,VBAC组孕前BMI指数、引产比例增高、总产程缩短、新生儿出生体重略低(P 0.05);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VBAC组相比,TOLAC失败组孕妇的年龄、孕周及孕前BMI指数均显著增高,总产程延长、引产比例、产后出血比例、产后发热比例增高,产后出血量增多、新生儿出生体重较重、住院时间明显延加(P 0.05),但新生儿其他相关指标与VBAC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经阴道分娩可行,VBAC可减少围产期并发症,降低剖宫产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DQ分型在免疫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3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确诊为URSA、封闭抗体(BA)为阴性的患者243例,根据患者治疗前是否检测自身及供血者的HLA-DR/DQ分型,分为观察组130例(HLA相容位点≤1个为A组107例,相容位点有2个为B组23例)和对照组113例(治疗前未检测患者及供血者的HLA-DR/DQ分型)。比较各组治疗后的BA阳性率及成功妊娠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A组BA阳性率及成功妊娠率分别高于对照组及B组,对照组BA阳性率及成功妊娠率高于B组(均P0.05)。在A组中选择与患者有0或1个HLA相容位点的供血者,患者治疗后,成功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35岁时,观察组成功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选择配偶或第三方供血,患者治疗后,成功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主动免疫治疗后BA阳性及成功妊娠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HLA-DR/DQ分型可提高URSA患者免疫治疗后BA阳性率及成功妊娠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CD4+CD25+Tr细胞)的比例和功能在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RSA)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荧光标记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15例URSA患者(流产组)、15例正常非妊娠妇女(正常非孕组)和13例正常妊娠妇女(正常妊娠组)外周血中CD4+CD25+Tr细胞的比例.采用磁珠分选方法从3组妇女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分离CD4+CD25+Tr细胞和CD4+CD25-T淋巴细胞,通过体外增殖抑制实验计算抑制率来评价CD4+CD25+Tr细胞对CD4+CD25-T淋巴细胞的抑制功能.结果 流产组妇女外周血中CD4+CD25+Tr细胞的比例为(6.9±1.8)%,明显低于正常非孕组的(10.8±1.1)%(P<0.05)和正常妊娠组的(11.2±1.4)%(P<0.01).流产组妇女CD4+CD25+Tr细胞的抑制率为(75±6)%,明显低于正常非孕组的(89±4)%(P<0.05)和正常妊娠组的(90±4)%(P<0.01).正常非孕组与正常妊娠组妇女CD4+CD25+Tr细胞的比例和抑制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RSA的发生可能与外周血CD4+CD25+Tr细胞的比例下降和功能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自然妊娠和辅助生育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on technology,ART)妊娠双胎的母婴围产期预后。方法选择北京协和医院定期随诊并分娩的双胎211例,其中自然妊娠142例,ART妊娠69例,回顾性分析两组孕妇一般情况、围产期并发症、分娩情况及新生儿并发症。结果 ART组孕妇年龄[(34.23±4.13)岁]大于自然妊娠组孕妇[(32.02±4.45)岁],P〈0.05。两组孕妇围产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RT组新生儿平均孕龄小于自然妊娠组,(251.87±15.16)d比(256.04±12.26)d,且新生儿感染发生率低,5(3.7%)比26(9.4%),P〈0.05。结论与自然妊娠双胎相比,ART双胎妊娠不增加孕妇围产期并发症的风险,而且新生儿健康状态与自然妊娠双胎相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的疗效及治疗前后封闭抗体(BA)变化及对再次妊娠的影响.方法:对81例BA阴性的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进行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观察其治疗后BA的变化及再次妊娠的结局.结果:在81例治疗的患者中,有73例获妊娠成功,8例再次发生早期流产,妊娠成功率90.12%(73/81);淋巴细胞主动免疫后43例复查,其中35例BA转阳性,阳性率81.40%(35/43),BA阳性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35例BA转阳性者均妊娠成功,BA仍阴性者8例,继续进行3次主动免疫治疗后5例妊娠成功,有3例再次发生早期流产,妊娠成功率BA阳性者高于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能提高BA阴性的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再次妊娠成功率及提高BA的阳性率,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再次妊娠的结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孕产妇围产期保健中健康教育的疗效及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0月围产期孕产妇27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148例及对照组1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服期保健方法,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孕产妇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围产期并发症及产后情况等。结果观察组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2 h小时出血量也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围产期并发症发生率、高危妊娠率、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孕产妇围产期保健中加强健康教育,可增强孕妇的保健意识,丰富其孕期保健知识,使其正确认识、对待分娩,以降低围产期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9.
郑妍  何庭宇  何茜冬  易冰  季明芳 《生殖与避孕》2010,30(3):174-176,186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多态性对不明原因反复流产(URSA)免疫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①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URSA患者免疫治疗前、免疫治疗一疗程后封闭抗体(BA),并随访阳性者与阴性者的妊娠率。②采用52例封闭抗体阴性的URSA患者进行主动免疫治疗,随机抽取32例于免疫治疗前用SSP-PCR方法测定患者免疫治疗前及妊娠后血浆内的HLA-A、B、DR及G的表达率。结果:①免疫治疗后BA阳性者及阴性者的妊娠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HLA-G*010401及HLA*1502的表达频率在再次流产者中明显高于成功妊娠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P<0.05)。结论:HLA基因的多态性与免疫治疗妊娠结局似乎有更好的相关性,其中HLA-G*010401、HlA-DRB1*1502与免疫治疗后妊娠结局关系密切,有可能成为有价值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主动免疫治疗后对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Fas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来我院就诊URSA患者30例,采用荧光标记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经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前、一疗程结束后3周的外周血淋巴细胞Fas表达。同时选择同期正常育龄妇女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Fas表达情况。结果:①CD4+ T淋巴细胞的Fas表达,正常对照组与URSA组治疗前、后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URSA组治疗前的CD8+ T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Fas表达均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③URSA组治疗后的CD8+ T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Fas表达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URSA患者存在CD8+ T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异常激活,主动免疫治疗可以降低Fas在淋巴细胞上的表达,从而有利于胚胎的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