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中医“治未病”思想是先进、科学而超前的医学思想,主要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其中蕴含的理念与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重视对心理疾病的预防、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高度契合。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高校心理育人实践,应未病先防,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应既病防变,加强对心理困扰学生的识别帮扶;应瘥后防复,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把中医“治未病”思想,应用到高校心理育人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亟待进一步推广和挖掘。  相似文献   

2.
张恩欣 《新中医》2010,(6):122-122
<正>"治未病"始见于《内经》提出的"上工治未病",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步构成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丰富理论体系,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防治方法,预防为主是"治未病"的核心内容。肿瘤已成为常见病、疑难病,肿瘤的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未病"思想始见于《黄帝内经》,是中医预防治疗学的特色和优势。将"治未病"思想贯穿于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能够显著降低高血压病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改善临床症状。具体表现为:未病先防,防止高血压病的发生;有病早治,防止高血压病的发展;既病防变,防止高血压病并发症;瘥后防复,防止高血压病的反复。  相似文献   

4.
刘莹  马银虎 《西部中医药》2012,25(10):86-88
从中医眼科治未病思想的起源入手,指出治未病思想对于眼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从“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等方面阐述青光眼的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自然流产防治中的具体运用进行综述,根据治未病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大原则,分为孕前和孕后两个阶段进行分述,其中孕前阶段包括孕前调护、孕前检查及孕前调治三方面,孕后阶段则重在运用养胎保胎。  相似文献   

6.
江琪  王国玮 《北京中医》2011,(2):123-124
中医"治未病"理论内容丰富和完整,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五个原则。无病阶段的指导原则是防止发病,有病阶段的指导原则是防止疾病发作、加重和传变,病愈阶段的指导原则是防止疾病复发。目前恶性肿瘤发病率高、病程复杂、治疗方法多、预后不理想,在肿瘤防治的各个阶段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指导,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治未病"是《内经》、《难经》时代提出的预防为主的思想,由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阐发,后经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步完善,总体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具体而言,治未病就是以健康为核心,疾病未生时无病养生以防患未然;疾病未发时见微知著以救其萌芽;疾病未传时已病早治以防其传变,避免多脏受损,以致疾病趋于深笃;疾病未复时病后调摄以防止复发。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其发生率、致残率、病死率均很  相似文献   

8.
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虽然近年来在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胃癌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据2012肿瘤年报显示胃癌仍居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病死率的第三位。胃癌的发生是多基因改变、多因素参与及多阶段发生的复杂过程,受环境及遗传因素的双重影响,其机制至今仍不十分明确,也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恶性肿瘤的发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防可控,世界卫生组织在2006年正式将肿瘤列入慢性病的范畴。  相似文献   

9.
“治未病”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治未病”就是指事先采取个性化调摄、整体干预等措施,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这一理论具有广泛的含义。在护理实践领域中,应用“治未病”理论,引入中医护理理念,对于保障“预防疾病、减轻痛苦、促进健康”这一护理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就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胃癌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呈一个缓慢发展的渐进过程,中医药在防治胃癌的领域已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主要就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预防胃癌的发生、阻断癌前病变的发展、预防胃癌复发和转移及对放化疗的减毒增效等方面作用做一阐述,发现一些尚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人禽流感是由禽A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997年中国香港首次报告了人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死亡病例,随着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暴发,逐步蔓延到中亚、欧洲、非洲及中东等10多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在社会一度引起恐慌。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禽流感是对人类造成潜在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我国已经将高致病性禽流感列入甲类传染病管理的病种。我国中医“治未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相似文献   

12.
应用治未病的防治理论,指导临床应用。针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老年慢性病,从未病先防、即病防变、临床实践和调摄养身等方面,提出了系统的临床治疗思想。应用治未病的思想指导临床中风先兆的预防、辨证施治、保健和调摄养身。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思想起源于我国古代的《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治未病"的思想价值在于倡导人们珍爱生命,重视养生,防患于未然,是治疗疾病的最高境界。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和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导致的临床常见的综合征,其致死率、致残率高,治疗周期长,花费巨大,已成为了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思想在先兆流产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并结合临床治疗先兆流产的未病先防的体会,来探讨防治先兆流产的诊疗规律,以拓宽防治先兆流产的思路和方法 。  相似文献   

15.
亚健康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而提出的新概念。现代医学认为。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如不及时加以干预。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疾病,采取积极的治疗可使机体恢复到健康状态。这种理念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有体现,已有两千多年积淀的中医学在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方面存在很大优势。在亚健康的研究中引入中医“治未病”思想,将进一步促进亚健康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6.
从无病重防、欲病防作、既病防变、病瘥防复四方面探讨"治未病"思想在股骨头坏死防治中的应用。认为"治未病"思想对股骨头坏死的防治具有指导作用,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治股骨头坏死发生和恶化的重要途径。从精神情志、饮食习惯、药物干预等方面进行调治,借助现代医学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并结合中医养生保健,能有效预防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改善股骨头坏死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脏病(CKD)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对其早期防治意义重大。《内经》中"治未病"的实质包括未病先防、将病防发;既病防变及早期诊治。概而言之,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及早期诊治以防止疾病转深转重。强调以"预防为主"。分别从未病先防、将病防发;既病防变及早期诊治几个方面来论述《内经》中"治未病"思想在慢性肾脏病防治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田玲  孙伟 《湖南中医杂志》2019,35(7):108-110
慢性肾脏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对其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发生;既病阶段,防止疾病传变;病愈之后,防止疾病复发。本文从"治未病"思想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探讨中医药在防治慢性肾脏病中的作用,为中医药预防医学提供一定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9.
王岗  郑成强  刘颖  程泓  周天秀 《光明中医》2013,28(9):1808-1809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的转变,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疾病的防治中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对如何在糖尿病的防治中灵活运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治未病"思想作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肾衰竭病情危重,病死率高,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运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对慢性肾衰竭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未病先防:1.积极治疗原发病;2.慎用肾毒性药物;3.起居有常。既病防变:1.饮食合理;2.补虚扶正;3.控制可逆因素;4.辨证治疗;5.中药结肠透析。以降低慢性肾衰竭的发病率,降低尿毒症的发病率,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入终末期肾病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