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震 《中国健康教育》2011,(12):898-901
目的了解北京市大学生生殖健康的现状及知识需求情况,为高校开展生殖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对北京市2所高校1053名大学生进行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对避孕知识、艾滋病预防知识了解较少,但对艾滋病3大传播途径认知较好,10.5%的大学生赞成在校期间发生性行为,10.3%的大学生有过性行为,其中每次采用避孕措施的占30.6%。92.1%的大学生希望了解生殖健康相关知识,希望获取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的途径依次是学校的健康教育(64.6%),报刊杂志、书籍(56.2%),网络(45.0%),仅有21.2%的大学生主动寻求过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结论北京市大学生避孕知识认知较低,部分大学生对性态度宽容且有无保护性性行为,他们普遍对生殖健康教育有需求,应在大学生中开展生殖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
广西大学生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广西在校大学生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开展性病/艾滋病宣传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被试,对抽取的2015名大学生进行匿名自填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的大学生中,8.73%有过性行为,其中34.96%存在多性伴关系,最近1次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为31.47%;艾滋病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均超过95%;对于非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有一定了解,57.82%的人认为艾滋病对每一个人和家庭都存在威胁。结论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艾滋病非传播途径和性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影响,为大学生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4年10月对驻廊坊一所国家某重点大学和一所全日制普通大学在校大学生618人进行自填式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两所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3种主要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达90%以上,但赞成婚前同居者占33.49%,赞成婚外性行为者占33.98%,与异性发生过性关系者占10.36%,与两个异性发生性关系者占3.56%。获得艾滋病知识最重要的途径为电视占89.81%,其次是报刊占83.98%,广播占65.21%。结论:两所大学大学生对艾滋病3种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但其相应的态度(信念)和行为与知识水平相互脱节,说明在大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不仅要提高其知识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转变其不正确的态度(信念)和行为,做到知、信、行3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沈阳市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关喆  白春玉  张迪  陈容 《中国公共卫生》2005,21(12):1486-1487
目的评价在沈阳市大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近期效果,为制定沈阳市大学生预防性病艾滋病宣传教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沈阳市4所高校的1 546名在校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所大学随机分为一个对照组和7个干预组,每组2、3年级各半。结果通过健康教育,干预组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正答率普遍好于对照组,对艾滋病及艾滋病病人的态度也随艾滋病知识水平的提高而有所改善。同时,参与式教学较其他干预方法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参与式教学方式在大学生中展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在校女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及知识获得途径,为学校的健康教育策略及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2011年采用无记名、无纸化网络问卷调查方式,在学校公共计算机课堂上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了2 132名在校女大学生。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的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大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对"蚊子不会传播艾滋病"、"使用安全套可以预防艾滋病"等深层次的问题知晓率偏低。有76.3%的女大学生是通过电视宣传、宣传册、报刊杂志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结论在校女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不全面、不均衡,健康教育有待加强。不断丰富艾滋病相关知识宣传途径,使宣传途径多样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及获得知识的相关途径,为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辽宁省锦州市某高校一、二、三年级共8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现场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获得艾滋病知识的相关途径,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性行为史及安全套使用情况。结果大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为78.76%,其中男生知晓率为76.09%,女生知晓率为82.35%,女生知晓率高于男生(P<0.05),一、二、三年级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1.48%、81.35%、83.95%,知晓率呈随年级增加趋势(P<0.05);大多数学生对艾滋病3大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知识知晓率较高,均>90%,对蚊虫叮咬是否传播艾滋病等非传播途径知识了解较少;64.02%的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存在歧视;7.39%的学生发生过性行为,第一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比例为39.29%,每次均使用安全套占40.91%,14.29%学生发生过商业性行为。结论在校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不高、且年级性别差异明显,应加强艾滋病及安全性行为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高危行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为更加有效开展大学生艾滋病宣传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法,对山东省滨州职业学院2006-2008年入学新生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知识调查。结果2006-2008年新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分别为61.90%,74.37%和78.12%;新生对艾滋病基础知识知晓率有上升趋势,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总知晓率较高,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则普遍较低;新生对艾滋病预防方法的知晓率均较高;新生对HIV感染者正向态度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年度男生得分都高于女生。结论高校应加强艾滋病基础知识、非传播途径和对HIV感染者态度的教育,注意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连云港市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态度及行为的现状,为制定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方案和开展有关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183名在校初中学生为调查对象,以被调查者匿名自填问卷方式进行现场调查。将所得资料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中学生对艾滋病的三种传播方式知晓率为90.16%~95.63%,但对不传播艾滋病的途径知晓率为39.34%~89.07%;专题知识讲座、网络、电视是中学生获得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的主要途径,从老师、同学处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较少。结论中学生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比较了解,但对不传播途径比较模糊,对艾滋病病人及病毒感染者有较高的恐惧、拒绝心理;应督促学校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艾滋病病人及病毒感染者的接纳和关心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解学校初中生艾滋病知识情况,引导中学生积极参与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探索提高初中生预防艾滋病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的方式。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使用统一的调查问卷进行基线调查,随后开展多种形式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活动,再进行终期效果评估调查。结果干预后,调查对象艾滋病基本知识的总知晓率由干预前的71.7%上升到87.3%,艾滋病相关知识及态度由67.1%上升到80.3%,对艾滋病宣传教育持有的正确态度率由92.6%上升到95.7%,艾滋病宣传教育愿意参与率由88.6%上升到89.7%,干预前后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学校是青少年获得预防艾滋病知识的重要场所及主要途径,开展初中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对艾滋病(AIDS)知识的知晓率、获得知识途径和其希望获得相关知识的途径,以及他们对待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态度;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对待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为学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某医学院1-3年级在校大学生中,抽得药学和检验两个专业的学生368人,进行现场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来源主要是网络、电视电台、报纸杂志、录像、学校、老师同学等.大多数学生对AIDS的3条主要传播途径和一般日常生活接触是否传播艾滋病知晓率较高(>90%),而对于一些易混淆的问题如蚊虫叮咬是否传播的知晓率却只有36%.对待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普遍存在歧视态度.[结论]医学院在校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和较为正确的态度,今后仍应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1.
了解南昌市低年级大学生艾滋病知晓状况和艾滋病歧视态度,为开展相关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南昌市4所不同类型高校内,根据年级与专业进行分层整群抽样,共1079名大学生参与艾滋病相关问卷匿名调查,收集有效问卷918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的态度以及教育需求.结果 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为61.7%,其中传播途径知晓率为73.9%,非传播途径及预防知识知晓率较低,分别为40.3%和35.5%;在艾滋病传播和非传播途径上,女生知晓率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低年级大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歧视现象普遍,且没有明显的性别、专业差异(P值均>0.05).65.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接受的艾滋病宣传和教育还不够,73.5%的调查对象愿意接受艾滋病病人对其进行宣传培训.结论 在校低年级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存在一定的歧视.  相似文献   

12.
侯智 《中国学校卫生》2003,24(3):240-240
艾滋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 ,其防治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为了配合教育部在普通高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关指示精神 ,笔者对西宁地区部分大学生艾滋病知识了解情况进行了调查。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选取西宁地区 3所普通高校一~四年级部分本科生共 12 0 0人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 760人 ,占 63 .3 3 % ;女生44 0人 ,占 3 6.67%。1.2 方法 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及危害 ,艾滋病的预防 ,性传播疾病的预防等 ,并就何时及如何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征求意见。共发放问卷 12 0 0…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绵阳地区大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获取途径,为制定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策略提供基本参考依据。方法选取绵阳市有代表性的5所大学,随机调查这5所学校的在校大学生1 052名,采取统一自设调查问卷进行艾滋病的基本知识、获取途径调查。结果调查1 052名大学生中艾滋病基础知识、传播途径的平均知晓率分别为50.1%、94%。获得艾滋病知识的途径主要是网络(70.06%)、电视(57.51%)报刊和书籍(47.24%)。结论大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正确回答率较高,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比较清楚,但对有关日常接触是否会传播艾滋病认识不全面。  相似文献   

14.
白春玉  关喆  张迪  陈容 《中国公共卫生》2007,23(9):1066-1067
目的评价师范院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运用电化教学的手段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通过问卷方式对沈阳师范大学的478名1~3年级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健康教育后,健康教育组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得分高于健康教育前;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认识有所提高;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的来源为电视(66.90%)〉书刊(51.06%)〉专门宣传(45.15%)〉广播(41.84%)〉同学介绍(19.86%)〉课堂(18.44%)〉其他(4.96%)。结论采用电化教学的方式在师范大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广州市某高校在校大学生掌握艾滋病知识的现状,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广州市某高校全日制一至四年级在校大学生,采用2015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最新制定的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调查问卷进行知晓率调查。结果 共调查9 416名大学生,其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为78.98%;女生的知晓率为82.20%(5 587/6 797),男生的知晓率为70.64%(1 850/2 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级学生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一年级学生的知晓率(91.98%)最高;不同专业学生的知晓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文科生的知晓率(88.06%)最高;来源于珠三角地区的学生知晓率(80.92%)高于粤东、粤西、粤北和省外的学生(P<0.01);来自城市和城镇学生的知晓率高于农村学生(P<0.01)。在中学时期或在校外接受过艾滋病知识教育的学生知晓率(分别为81.33%、80.65%)高于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学生(均P<0.01)。答对全部8道知识题的学生有2 604人,占27.66%;以答对7道题的学生最多,有3 044人,占32.33%。结论 该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不同特征人群的知晓率存在差异;应针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开展精准教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大连市三所普通高校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为制定预防艾滋病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大连市三所高校900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艾滋病一般知识总的知晓率为76.3%;大学生艾滋病正确的态度为63.5%;医学院校比其他类型的院校对艾滋病人的态度好;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的获得途径最多来源于书刊报纸、广播电视,占75.0%以上,来自学校健康教育如教师授课和专题讲座获得知识的比例仅为23.0%。结论大部分大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有所了解。调查结果也反映了目前大学生对艾滋病的知识掌握不全面,对艾滋病病人的歧视态度。需要进一步加强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教育,尤其是非医学院校学生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泸州医学院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有效开展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年4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泸州医学院抽取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1 78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 787份,有效1 705份。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大学期间性健康教育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62.4%的大学生回答大学期间开设了性健康教育课程,仅33.5%认为效果很好。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血液或血液制品"、"性"以及"母婴"三个传播途径知晓率比较高,分别为97.7%、97.4%和96.0%;对"目前有无检测艾滋病的可靠方法"、"献血/输血者"是否为易感人群和"蚊虫叮咬"会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这3个问题的知晓率较低,依次为65.7%、57.0%和51.3%。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16分:农村占62.8%,城镇占69.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9,P<0.05);大一占44.3%,大二占60.1%、大三占73.0%,大四占86.4%,大五占79.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63,P<0.05);父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63.5%,初中占63.6%,高中(中专)占66.2%,大专及以上占7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P<0.05);母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62.8%,初中占63.5%,高中(中专)占73.0%,大专及以上占7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4,P<0.05)。0.9%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数为0种,3.5%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为9种,70.2%来源于医学书籍。结论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有待提高,性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有待改进,应加强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预防艾滋病校内传播,为今后正确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4所高校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贵州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情况及其态度和行为特征,为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于2005年11-12月对贵州省部分高校1 000名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贵州大学生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基本了解,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认知存在误区;被调查学生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70%以上来源于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来源于学校健康教育的相对较少;大多数学生对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有强烈需求。结论应对贵州省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高预防艾滋病知识水平,促进科学预防艾滋病行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防艾工程实施后广西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现状,探索适合在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模式。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南宁市10所高校的96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78.67%,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而对非传播途径的正答率较低。46.58%的学生对艾滋病人表示同情,43.58%的学生愿意提供帮助。同意婚前性行为、多个性伴侣、婚外情、商业性行为、性交时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28.6%,8.5%,8.5%,5.7%,9.3%,86.0%。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电视、广播、杂志和网络。59.52%的学生认为目前学校对艾滋病教育力度不够。结论高校艾滋病防治宣教措施存在不足,需加强对大学生艾滋病及性知识的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大一学生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的掌握情况、相关行为和态度及接受艾滋病教育的方式和来源,对今后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防控知识的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匿名方式,对杭州某高校900名大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采用Excel 2003软件录入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对调查结果进行χ~2检验。结果收回有效调查问卷825份,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2.67%,主要通过宣传活动、专题讲座、网络等途径获得艾滋病预防知识;入学前接受过艾滋病预防知识及性健康、性道德、预防和拒绝不安全性行为教育的学生占64.60%,48.24%的学生希望接受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的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46.24%的学生希望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接受艾滋病预防知识教育,86.54%的学生从没参加过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服务,95.99%的学生认为自己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很小或不可能,86.31%的学生不了解艾滋病的自愿检测咨询服务点,91.03%的学生表示可以接受艾滋病的检测。结论大一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水平及相关的行为态度有待提高,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及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艾滋病相关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