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影响超早期溶栓治疗脑梗塞疗效可能的因素 ,将 5 4例患者分为溶栓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 ,治疗后 2 4h、 3个月分别进行 ESS、Barthel指数和 Rankin评分 ,比较分析前后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提示 :早期CT扫描的结果、溶栓治疗前病情的轻重是影响溶栓治疗效果的独立因素 ,而病因、起病形式、溶栓后早期再灌注等可能对溶栓的效果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6例行静脉溶栓治疗的ACI患者,按照溶栓后是否发生脑出血转化将其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差异,分析溶栓后脑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86例患者中有17例发生溶栓后脑出血转化;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发病到溶栓时间、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血糖和溶栓后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至溶栓时间长、溶栓前NIHSS评分高、溶栓前血糖高、溶栓24 h后收缩压高是溶栓后发生脑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发病至溶栓时间长、溶栓前NIHSS评分高、溶栓24 h后收缩压高、血糖高可能是ACI静脉溶栓发生脑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临床应给与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苏畅 《大家健康》2014,(9):179-180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现早期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014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溶栓后的24h进行头颅CT的复查,观察患者颅内的出血情况。结果:溶栓后各种出血有14例,脑出血有14例,症状性颅内出血有2例。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现早期颅内出血的原因有糖尿病、心房纤颤、继发感染和尿激酶剂量。结论: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现早期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可能有糖尿病、心房纤颤、继发感染和尿激酶剂量。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梗塞早期溶栓疗法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塞的早期溶栓疗效。方法 随机设置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用甘露醇、低分子右旋糖酐、钙离子拮抗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尿激酶(UK)150 ̄400万单位静脉滴注溶栓治疗,部分病人溶栓治疗后加用肝素(总量200mg)抗凝治疗48h,治疗前后行ESS评分,比较溶栓的疗效及并发症,找出最佳UK剂量。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2h后ESS评分、治愈率、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的早期溶栓疗效。②方法随机设置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用甘露醇、低分子右旋糖酐、钙离子拮抗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尿激酶(UK)150~400万单位静脉滴注溶栓治疗,部分病人溶栓治疗后加用肝素(总量200mg)抗凝治疗48h,治疗前后行ESS评分,比较溶栓的疗效及并发症,找出最佳UK剂量。③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2h后ESS评分、治愈率、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3.39,χ2=13.08,5.63,P<0.05,0.01)。④结论急性脑梗塞早期溶栓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再灌注后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394例AMI患者均在尿激酶天普洛欣(UKTP)溶栓治疗梗塞相关血管(IRA)再通后第7日采用^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SPECT)检测心肌缺血面积(IMA)。将可能影响IMA的10种因素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IMA分别与发病至溶栓时间、发病年龄、溶栓前心律失常和左心衰竭、梗塞面积、UKTP剂量及溶栓开始至再能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早期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对近年我院收治的72例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多因素Logistic回顾分析,入院前LDL-C水平3.1mmol/L、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3h与早期神经功能障碍改善独立相关,糖尿病史、心房颤动是其危险因素。结论:rt-PA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重要疗法之一,但需合理控制治疗时间窗、LDL-C及血糖水平,以提高早期疗效,对伴心房颤动者需选取其他有效安全疗法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从而筛选出适合静脉溶栓的患者。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统计101例于发病4.5小时内行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分析其数据资料,以静脉溶栓后24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溶栓前减少≥4分或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完全消失视为有效,评分较溶栓前增加4分视为加重,比较显效组和加重组患者的性别、定位、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溶栓前后的NIHSS评分、溶栓前后影像学、个人史、家族史、既往是否有脑梗死病史、发病前是否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否存在脑动脉狭窄及其他相关病史。结果静脉溶栓早期有效率为31.68%,显效者32例;加重者11例。结论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溶栓前NIHSS评分、糖尿病病史、房颤与早期疗效相关。  相似文献   

9.
①目的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影响。②方法对73例AMI溶栓治疗患者在溶栓前、溶栓后4小时、溶栓后1周及出院前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③结果下壁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明显长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为(47.8±24.5)ms和(42.9±22.3)ms(P<0.001);以心率校正的QTd(CQTd)也明显长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为(53.8±28.7)ms和(48.8±26.5)ms(P<0.05)。溶栓成功组QTd和CQTd明显缩短;而未成功组QTd和CQTd无明显下降,甚至在出院前反而仍高于溶栓前(P<0.05)。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4小时QTd及CQTd增加,与溶栓后24小时内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有关。④结论溶栓治疗对AMI患者QTd及CQTd有明显影响,溶栓成功者Q-T离散度明显下降;Q-T离散度增加与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关系;溶栓治疗的AMI患者Q-T离散度变化及其与AMI早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可能与梗死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早期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行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溶栓后24 h及病情加重时头颅CT或MRI判断有无脑出血转化,比较脑出血转化组和无脑出血转化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房颤、吸烟、发病至溶栓的间隔时间(<3 h或3~6 h)、溶栓前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溶栓前血糖、溶栓前纤维蛋白原、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药物类型(rt-PA或UK)。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与溶栓早期脑出血转化有关的因素。结果:本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98例,经溶栓治疗后发生脑出血转化(CHT)15例(15/98)。。CHT组心房颤动患者比率高于无CHT组(40%vs 12%,P=0.015),CHT组溶栓前NIHSS评分高于无CHT组(14 vs 10,P=0.025),CHT组溶栓后收缩压高于无CHT组(161±23 vs 139±20,P=0.0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前NIHSS评分(OR=1.181,95%CI:1.037~1.346,P=0.012)、溶栓后收缩压(OR=1.079,95%CI:1.031~1.128,P=0.001)与溶栓后早期脑出血转化独立相关。结论: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早期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有溶栓前NIHSS评分和溶栓后收缩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因素,为临床医学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在收治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30例,依照Rainkin量评分分为良好组12例和不良组18例,整理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影响治疗预后的因素。结果: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溶栓前NISS低、溶栓前血糖低以及发病急等因素。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存在溶栓前血糖低以及NIHSS低的患者需要重点对待,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因素,为临床医学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在收治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30例,依照 Rainkin 量评分分为良好组12例和不良组18例,整理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影响治疗预后的因素。结果: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溶栓前NISS 低、溶栓前血糖低以及发病急等因素。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存在溶栓前血糖低以及 NIHSS 低的患者需要重点对待,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1年来对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艾通立溶栓治疗的护理进行总结。方法 使用艾通立溶栓治疗AMI,并在溶栓前、中、后实施全程护理。结果 18例患者均痊愈出院,住院天数缩短。结论 艾通立溶栓疗效好,可减少并发症,提高存活率。而护士在早期积极配合溶栓用药,观察和护理,也是获得成功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塞(AM I)溶栓再灌注后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394 例AM I患者均在尿激酶天普洛欣(UKTP)溶栓治疗梗塞相关血管(IRA)再通后第7 日采用99m TC-M IBI心肌灌注显像(SPECT)检测心肌缺血面积(IM A)。将可能影响IM A 的 10 种因素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IM A 分别与发病至溶栓时间、发病年龄、溶栓前心律失常和左心衰竭、梗塞面积、UKTP剂量及溶栓开始至再通时间呈显著相关关系(P< 0.05 或 0.01)。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无相关关系(P 均> 0.05)。结论 溶栓治疗AM IIRA 再通后 IM A 受多种因素影响,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对提高AM I的临床疗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背景 静脉溶栓治疗仍是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进行再灌注治疗的主要方法,但是仍然有部分STEMI患者采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后未能实现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目的 分析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失败的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溶栓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住院并行静脉溶栓后早期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131例。根据患者冠状动脉造影IRA的再通情况,将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和溶栓失败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再灌注治疗参数以及住院治疗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STEMI患者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 131例STEMI患者中溶栓再通组99例,溶栓失败组32例,溶栓失败率为24.4%。与溶栓再通组患者相比,溶栓失败组患者年轻、体质指数和体表面积大、溶栓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短、溶栓后血小板聚集率高(P<0.05)。溶栓失败组血栓抽吸比例、支架置入比例、溶栓后肌酸激酶(CK)峰值、溶栓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均高于溶栓再通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溶栓再通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表面积及溶栓后APTT是STEMI患者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失败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溶栓失败的STEMI患者具有年轻、体表面积大、溶栓后APTT短、心肌梗死面积大和心功能差等特点。年轻、体表面积大及溶栓后APTT短可能是STEMI患者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失败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效果及好转后恶化(DFI)危险因素。方法对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成溶栓组(n=37)和非溶栓组(n=48),其中溶栓组又分成好转后恶化(DFI)亚组(n=5)和非DFI组(n=32)。分析溶栓组和对照组、DFI和非DFI组的基本资料,比较DFI和非DFI组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h、24h、7d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溶栓组和非溶栓组、DFI和非DFI组治疗前和治疗90d的改良的Rankin评分(mRS),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后DFI的危险因素。结果溶栓前及溶栓后2h、7d,DFI和非DFI组患者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4h,DFI组NIHSS评分显著高于非DFI组(P<0.01);治疗90d,DFI组mRS评分显著高于非DFI组(P<0.05),溶栓组mRS评分显著低于非溶栓组(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急性期血糖升高、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靶血管再栓塞与溶栓后DFI发生呈正相关关系(P<0.05,P<0.01)。结论高龄、急性期血糖升高、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靶血管再栓塞可能增加溶栓后DFI发生,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但溶栓治疗患者预后优于非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修正评分法在脑梗死溶栓救治中的运用效果。方法 观察组病人在入院前经基层医生进行了修正评分法评分,对照组病人入院前未进行修正评分法评分,对两组病人溶栓治疗率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病人溶栓治疗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病人溶栓后各阶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应用修正评分法初步诊断脑梗死能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早期诊断并提高溶栓治疗率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并发症的预防和早期护理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允香 《吉林医学》2010,(1):130-131
急性脑梗死(ACI)是一种严重损害人类健康的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其起病较急,临床上以发病年龄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为主要特征。超早期静脉溶栓是ACI最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国内外已越来越多地采用尿激酶(UK)超早期溶栓治疗并取得了肯定的效果。但是溶栓后随之而来的颅内出血、再灌注性脑损伤、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治疗的效果,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地减少和预防溶栓后并发症的发生。2003年10月-2008年12月,我院对接受UK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ACI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焦臣泽  吴晓球  邓可 《医学综述》2014,(9):1607-1610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同时有血管再闭塞、继发出血、再灌注损伤等并发症。为了尽可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静脉溶栓要在4.5 h内进行,同时高龄、心房颤动、高血压、高血糖、溶栓前较重的病情、溶栓后早期影像学梗死面积的扩大、肥胖等因素增加了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进行静脉溶栓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要对这些因素进行严格监控。下面对这些因素进行总结,以此来指导临床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意义。方法:观察糖尿病并AMI发病6小时内静脉溶栓治疗的48例患,按溶栓后冠脉有无再通分与再通组(32例)和未通组(16例),测定溶栓治疗前和溶栓后2小时的Q-T离散度。结果:糖尿病患AMI溶栓前两组Q-T离散度无差异,溶栓后Q-T离散度再通组明显低于未通组(P<0.01)。结论:糖尿病患AMI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可缩短Q-T离散度,改善心肌电稳定性和植物神经功能,并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价值,提示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与Q-T离散离显增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