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效果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按照国家血吸虫病疫情控制评估要求,评估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控制的效果.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03-2007年间全省血吸虫病防治各项指标数据;2007年采用现场调查方法调查居民和家畜的感染情况,钉螺分布情况,核查防治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结果 2003-2007年全省居民感染率从0.16%降至0.08%;家畜感染率为从3.68%降至0.18%;急性血吸虫病逐年下降,从58例降为0;实有钉螺面积从7 018.62万m2降至2 568.88万m2;感染性钉螺从626只降至0.2007年现场调查24个县72个村,人群平均感染率为0.19%,有23个村查出阳性患者,以村为单位感染率最高为1.37%;耕牛平均感染率为0.13%,有4个村有病牛,以村为单位感染率最高为1.92%;查出有螺环境388处,22.538 9万 m2,活螺平均密度为0.18只/0.1 m2,无阳性钉螺.血防资料完整,能够反映当地的血吸虫疫情和防治工作情况,及逐年动态变化情况.资料核查和走访调查表明,2007年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发生.结论 2004年以来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逐年下降,各项指标已达到了我国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2.
扩大化疗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血吸虫病新流行区化疗前后病人抗体水平的变化欧阳桂芬,彭喜松,杨瑞青,刘启立,张志刚,尹红雨,何志辉,贺正才,赵雅琴1990~1991年我们采用COPT、IHA、ELISA对血吸虫病新流行区299例粪检阳性病人进行了化疗前后的抗体水平测定,结果如下。1...  相似文献   

4.
潜江市是血吸虫病重流行区,为加速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1990~2003年,潜江市紧紧围绕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大力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施水旱轮种和开展人畜同步查治病,加速发展农村经济,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且对控制血吸虫病传播效果明显。1疫区概  相似文献   

5.
血吸虫病控制战略的成本——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7.
8.
血吸虫病是一种与自然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气温、雨量、土壤、植被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均影响血吸虫病的传播范围和传播程度[1,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已经并将继续发生巨大变化,这对全球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9.
日本血吸虫病与肝癌死亡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日本血吸虫病与肝癌死亡率的关系,对江苏省原昆山县1984-1986年15周岁以上有或无日本血吸虫病史人群中肝癌死亡病例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定群研究。结果发现,无论男女,有日本血吸虫病史人群的肝癌死亡率显著高于无日本血吸虫病史人群,有晚期日本血吸虫病史人群的肝癌死亡率理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控制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2004~2008年荆州市9个县(市、区)血吸虫病疫情资料。2008年考核评估时现场随机抽查人群、耕牛血吸虫感染情况,并核对2004年以来防治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结果2008年全市人群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3.36%和2.58%,分别比2004年下降了64.03%和65.33%。人群病情分层无一、二类村,耕牛血吸虫感染率无5%以上的村。发生急性血吸虫病例3例,比2004年下降了94.44%。连续3年未发生突发疫情。现场考核评估,人群和耕牛平均感染率分别为1.24%和1.58%。结论2004年以来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逐年下降,2008年各项疫情指标已达到国家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血吸虫病与胃癌的相关性.方法 对11例胃血吸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胃血吸虫病并发胃癌的比例为54.5%(6/11),其中高、中分化腺癌占83.3%( 5/6);虫卵沉积处的黏膜有明显肠上皮化生、腺体增生、异型上皮灶及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等病理改变.结论胃血吸虫病可显著提高胃癌的发病几率.胃血吸虫病无特征性表现,症状与慢性胃炎酷似.因此,生活于血吸虫病疫区并有类似慢性胃炎的患者,需要增加在胃窦幽门区及小弯侧的活检次数,一旦确诊为胃血吸虫病的患者,要定期接受胃镜检查以监控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阳新县农村群众防治血吸虫病知信行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湖北省阳新县不同人群的血防知信行情况,为血防大众传播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在湖北农村于2006年5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调查本地成人294人,流动人口126人,学生344人,对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区的血防知信行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流动人口的血防知信行普遍低于本地成人;成人的大部分血防知识、态度和行为在不同性别间无差异;学生年级越高,知识的知晓率越高,学生受教育程度与态度、行为无相关性;疫情越轻的地区,人们知识的知晓率和态度、行为的正确率越低。结论学生和流动人口是血防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宣传内容要有人群针对性和地区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血吸虫病防治历程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曾是全国血吸虫病重度流行省份之一,经过50多年的积极防治,全省于1987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199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1996年转入监测巩固阶段,血防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了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健康与贫困的关联程度,分析健康贫困风险的关键影响因素,为摆脱健康贫困问题找到路径。 方法 以2012年CFPS成人数据库中35 719个访问对象作为样本,以国家贫困线作为判断低收入的标准,以自评健康状况作为健康标准,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了解健康贫困风险的社会因素和疾病因素。 结果 在调查的≥16岁成年人口中,自评不健康的人群占18 % ,存在健康贫困风险的人群占13 % ;不健康与低收入之间存在明显相关关系(P < 0.01),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地区不健康与低收入的关联程度更高;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均是导致健康贫困风险的关键社会因素(P < 0.01);导致疾病产生的贫困因素,并不在于贫困本身,而在于与贫困有关的低下的教育水平和有待改善的居住环境(P < 0.01);恶性肿瘤、血液疾病和生殖系统疾病因病致贫的效应更为显著(P < 0.01)。 结论 中国健康贫困问题是脱贫的关键,健康贫困与教育贫困和环境贫困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由于城乡社会人口结构的差异,健康贫困问题表现出不同的程度和特点,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需要根据社会特征和疾病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扶贫策略。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对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措施实施效果分析,为进一步完善传染源控制措施和巩固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07-2014年在湖北省选择8个行政村为研究点。每年开展钉螺调查,人群感染情况调查,耕牛感染情况调查。所有研究村均按照防治要求,实施以机械代替耕牛耕作措施。结果 2007-2014年,研究点的钉螺面积每年均维持在488 hm2左右。活螺平均密度呈波浪型变化,高点超过0.60只/0.1 m2;钉螺感染率和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均呈快速下降趋势,2007年与2014年相比,下降幅度为100%,2012-1014年连续3年未查获感染性钉螺。人群感染率从3.52%(2007年)下降至0.48%(2014年),下降幅度为86.40%。耕牛感染率自2007年5.59%下降至2012年1.02%,随后连续2年均为0,2013和2014年,研究点发现饲养耕牛900头次。结论 通过实施传染源控制措施,人群、耕牛和钉螺的血吸虫感染率均呈显著下降。但是,由于钉螺孳生环境依然存在,钉螺密度未明显下降,并存在耕牛,仍然存在血吸虫病高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用放射免疫法 (RIA)测定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及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血清(肝 )纤维化指标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438例晚血 (其中 5 2例切脾作肝活检诊断者 )和 2 6 0 0例慢性肝炎患者 (其中 2 80例作肝活检病理组织诊断者 ) ,用RIA法测血清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 (HA)、Ⅲ型前胶原 (PCⅢ )、Ⅳ型胶原 (Ⅳ -C)和层连蛋白 (LN)。作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及肝功能与乙、丙肝标志检测。结果 晚血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介于轻与中度慢性肝炎之间 ,而肝纤维化介于中度与重度肝炎之间 ,晚血炎症活动程度不明显。结论 血清纤维化指标不仅与肝纤维化程度 ,且与肝炎后活动程度有关 ,这些指标均有助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与慢性肝炎的鉴别 ,提示晚血抗肝纤维化治疗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我国居民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方法:对居民健康和经济发展进行熵值法评分,采用协整理论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居民健康和经济发展具有协整关系,居民健康和经济发展在短期的修正力度为-0.6216,经济发展水平是居民健康状况的Granger原因。结论:我国居民健康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短期波动的关系,经济增长可促进居民健康,但居民健康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封洲禁牧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及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江西省进贤县2005-2007年间开始实施封洲禁牧的爱国、新和、黄家、繁荣、丰富和曹门 6个村及相应的爱国牛洲、六零圩洲、黄家牛洲、大洲、勾连洲和犁头咀洲等6块草洲.每年采用单纯随机的方法抽取试点村约300名居民进行Kato-Katz病情调查,春秋两季对试点村相应的草洲进行系统抽样查螺;选择高程16.5 m以上富田大岸草洲进行螺情调查并翻耕和种植芝麻;对丰富和爱国村20~50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居民的基本情况及居民对实施封洲禁牧的认知情况,了解居民对封洲禁牧的依从性及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在实施封洲禁牧前,爱国、新和、黄家、繁荣、丰富和曹门村的人群感染率分别为11.35%(90/793)、4.00%(12/300)、4.00%(6/150)、8.00%(12/150)、3.17%(4/126)和6.64%(14/211),6个村实施封洲禁牧后,至2008年,其感染率分别下降至0.18%(1/551)、0.00%(0/348)、0.00%(0/316)、2.27%(7/308)、1.17%(5/428)和1.16%(5/430),除丰富村外(χ2=2.4,P=0.12),其他5个村人群感染率明显下降(χ2=126.77,P<0.01;χ2=16.31,P<0.01;χ2=18.79,P<0.01;χ2=10.39,P<0.01;χ2=14.17,P<0.01);6个相应的草洲中有5个草洲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只在单元性较差的大洲发现了3只感染性钉螺;2008年在富田大岸草洲种植经济作物,使得该草洲活螺密度从种植前的0.063只/0.11 m2(34/540)下降至种植后的0.0074只/0.11 m2(4/538),下降了88.25%(Z=12.47,P<0.01);发放调查问卷986份,获得有效问卷968份,综合评价显示爱国和丰富村居民对封洲禁牧的依从性分别是84.38%(216/256),75.42%(537/712).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居民对草洲放牧的危害性知晓情况、居民以机代牛的意愿和是否愿意在草洲上投入这3个变量是影响居民实施封洲禁牧的因素.结论 在单元性强的草洲实施封洲禁牧2~3年后,能有效控制感染性钉螺密度,降低人群感染率;影响封洲禁牧的主要因素是村民对在草洲上放牧危险性的认识程度,以机代牛的意愿和是否愿意在草洲上投入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