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2006 年欧洲泌尿外科学会将尿源性脓毒血症定义为泌尿道或男性生殖器官感染所导致的脓毒症[1]。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共收治12例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钬激光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病人术后出现尿源性脓毒血症的护理。[方法]对413例输尿管钬激光术后病人进行早期评估、识别是否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并及时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结果]5例出现尿源性脓毒血症的病人均治愈。[结论]加强输尿管钬激光碎石术后合并尿源性脓毒血症的护理有利于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结石大小及形态、穿刺通道、尿培养结果与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患者并发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4月至2022年2月海南西部中心医院接受PCNL的患者168例,其中并发尿源性脓毒血症的22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未并发尿源性脓毒血症的14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并发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结石大小及形态、穿刺通道、尿培养结果联合预测并发尿源性脓毒血症的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体重指数、职业、合并高血压占比、合并脑血管疾病占比、结石部位、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合并高血糖占比、结石大小>3 cm占比、结石形态为鹿角形或铸形的占比、穿刺通道为标准通道的占比、术前尿培养结果阳性占比、术前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术前尿白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手术时间后,结石大小、结石形态、穿刺通道大小、术前尿培养结果仍与并发尿源性脓毒血症相关(P<0.05)。结石大小及形...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腔镜碎石术后并发尿源性脓毒血症致感染性休克临床特点,总结护理措施。[方法]对8例行腔镜碎石术后并发尿源性脓毒血症致感染性休克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在术前做好充足的术前准备,提高警惕性,术后加强病情观察,积极抗感染及抗休克,加强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重视基础护理。[结果]经过积极的抗感染、抗休克治疗及精心的护理,所有病人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均治愈出院。[结论]在泌尿外科护理工作中护士除了要严密观察病情外,还应该熟悉尿源性脓毒血症及感染性休克发生的高危因素及临床表现,早期识别尿源性脓毒血症的症状和体征,及早对病人采取针对性的治疗与护理干预,以有效减少和预防尿源性脓毒血症致感染性休克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尿源性脓毒血症早期临床特点,提高对上尿路手术并发脓毒血症的警惕性、预见性、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以欧洲的脓毒血症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行输尿管镜手术(URL)和经皮肾镜手术(PCNL)术后并发的脓毒血症17例的临床资料,分析17例患者术前临床特点、术中手术情况、术后各项实验室检查(尤其血浆内毒素、肾盂尿和血培养)及术后临床表现.结果 本组17例中有15例能及时诊断尿源性脓毒血症存在,及时选用敏感抗生素或亚胺培南西司他丁,72 h内逐渐恢复;1例19岁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和烦躁的精神症状约12 h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4d后恢复;1例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患者,术后1d肾盂尿培养出真菌,术后第6天方逐渐恢复.结论 上尿路结石腔内手术后并发尿源性脓毒血症并不少见,术前可将有糖尿病史、功能性独肾、复杂的肾鹿角型结石的患者(尤其老年人)视为“高危患者”提高警惕性;术前良好控制尿路感染、术中调控灌注压力和术后保证引流通畅有利于减少脓毒血症发生;术中留肾盂尿培养和药敏、术后仔细临床观察和检测血浆内毒素有利于早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肾结石应用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后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抽选我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80例肾结石患者的病历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术后出现尿源性脓毒血症6例(7.50%)。按照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对应用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与分析。6例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中男2例,女4例;肾结石直径(2.58±1.61)cm。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发生与性别、糖尿病史、尿培养阴阳性、结石直径、尿白细胞计数、通道大小等因素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发生与结石直径2.5cm、尿培养阳性、通道20F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临床应对结石直径2.5cm、尿培养阳性、通道20F的肾结石高危患者加强重视,积极排除危险因素,确保围手术期安全。  相似文献   

7.
泌尿系统结石是临床中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结石常见于肾、膀胱、尿道等位置,以肾脏和输尿管最为常见。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因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该技术已成为泌尿结石手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术式。术后常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包括发热、出血以及尿源性脓毒血症等。尿源性脓毒血症是PCNL围术期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尽管临床上对于手术患者均会给予抗生素预防性治疗,但无法完全避免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发生。本文拟对近年来PCNL的临床应用以及其严重并发症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风险评估下护理干预对预防上尿路结石腔内碎石术后并发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2月接受上尿路结石腔内碎石术病人2 348例为对照组,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接受上尿路结石腔内碎石术的病人2 35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术期护理,观察组给予风险评估下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率、确诊病人预后情况、循环功能、肾功能及肺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率、治疗期间使用血管活性药、激素治疗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体液复苏24h后观察组尿量、动脉氧分压、氧合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风险评估策略下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上尿路结石腔内碎石术后并发尿源性脓毒血症感染发生率,提高确诊脓毒症病人的预后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mPCNL)后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的相关独立风险因素,并建立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我院泌尿外科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因上尿路结石行mPCNL治疗的1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围手术期指标与mPCNL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关系,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并由此建立尿源性脓毒血症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计算OR值并构建诺模图。进行数据可视化处理,并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和校准曲线来测验该预测模型的拟合优度,评估其预测能力和准确性,并通过ROC曲线下面积来对预测模型的效能进行评定。结果 在本研究共计122例行mPCNL术的患者中,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的例数为10例,发生率为8.2%。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石最大直径、手术时间和mPCNL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有一定的关系(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结石最大直径、手术时间是mPCNL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逐步回归预测模型:Logit(P)=-7.556+...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急诊输尿管结石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白细胞介素-18(IL-18)与急诊输尿管结石术后并发尿源性脓毒症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急诊输尿管结石术后并发尿源性脓毒症的45例患者纳入脓毒症组,另将同期45例急诊输尿管结石术后未并发尿源性脓毒症患者纳入非脓毒症组。所有患者均接受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入院时患者均接受NLR和IL-18检查。统计患者基线资料,分析NLR、IL-18与急诊输尿管结石术后并发尿源性脓毒症的相关性。结果 脓毒症组鹿角型结石患者占比高于非脓毒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22%vs. 4.44%,P <0.05);脓毒症组NLR(11.13±3.05 vs. 8.75±2.39)、IL-18 (μg/L:95.42±15.35 vs. 79.69±12.57)、血白细胞计数(WBC)(×109/L:16.88±4.57 vs. 14.39±4.85)和C-反应蛋白(CRP)(mg/L:105.43±15.57 vs. 97.84±11.34)水平高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尿路结石术后尿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及早期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术后尿脓毒血症的疗效.[方法]本院泌尿外科收治的尿路结石且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2752例,其中发生尿脓毒血症患者167例作为尿脓毒血症组,剩下2585例患者作为正常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尿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将发生尿脓毒血症的患者按治...  相似文献   

12.
<正>高鸟氨酸血症-高氨血症-高同型瓜氨酸尿症(Hyperornithinemia-Hyperammonemia-Homocitrullinuria Syndrome,HHH)综合征是一类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由编码线粒体内膜上1型鸟氨酸转运体的SLC25A15基因突变导致[1]。迄今为止,已有20多个SLC25A15基因突变被发现,但并没有明确的基因型-表型关系[2]。HHH综合征可以在任何年龄起病,其临床表现呈多样性[3],其中约2/3的HHH综合征患者存在以锥体束征和痉挛性步态为特征的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的患者外周血miR-223、miR-155-5p表达量及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行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的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将其分为观察组(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和对照组(术后未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每组各52例。比较两组常规感染标志物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miR-223、miR-155-5p表达量.分析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影响因素,评价外周血miR-223、miR-155-5p表达对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男性、术前尿常规阳性、手术时间>90 min比例,外周血PCT、CRP水平及miR-223、miR-155-5p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术前屎常规阳性、手术时间>90 min,外周血PCT、CRP水平及miR-223、miR-155-5p表达量均为经皮肾镜配合钬激光碎石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影响因素(P<0.05)。观察组患者外周血miR-223、miR-155-5p表达量与PCT、CRP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外周血miR-223、miR-155-5p联合诊断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AUC值最大,具有良好诊断效能。【结论】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的患者外周血miR-223、miR-155-5p均呈高表达,术后监测其水平,有助于尿源性脓毒血症早期诊断,对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是由于腹压增加使尿液不自主从尿道口流出,而非膀胱壁及逼尿肌收缩对尿液造成的压力所引起的漏尿[1]。我国中老年女性中发病率约为18.9%[2],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3],严重影响中老年妇女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治疗本病分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由于手术治疗具有创伤性,费用高,且术后并发症较多[4],而中医药方法治疗本病其成本低廉,风险小,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效果,易为患者所接受,为手术以外治疗方法的有效补充,故被临床广泛应用[5-6]。作者应用康复训练联合中医灸药方法治疗轻中度盆底组织松弛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皮肾镜手术患者术后并发尿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经皮肾镜手术患者120例,统计术后并发尿脓毒血症患者例数,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术后并发尿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术后并发尿脓毒血症的经皮肾镜手术患者共32例,单因素分析,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5例上尿路结石梗阻合并尿源性脓毒血症病人的围术期护理。[方法]选取我科自2012年以来收治的35例上尿路结石梗阻合并尿源性脓毒血症病人。实施包括抗感染性休克的护理、经皮肾穿刺造瘘术的护理、二期经窦道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术后护理等。[结果]35例病人行经皮肾穿刺造瘘术均一次成功,穿刺造瘘术后1例病人发生感染性休克转入重症监护室治疗,2例并发胸腔积液行胸腔闭式引流,所有病人术后7d~8d均行经窦道钬激光碎石术,手术顺利完成康复出院,效果满意。[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肾镜穿刺造瘘术是梗阻性脓毒血症治疗的关键,二期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能早期控制感染性休克的发展,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出血和感染的风险,围术期专科护理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病人痛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经皮肾镜碎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后并发尿脓毒血症的护理体会。方法收集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2010年4月至2012年12月PCNL术后并发尿脓毒血症患者31例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病情、术中术后病情变化和采取的治疗护理对策,总结早期识别PCNL术后并发尿脓毒血症患者的护理经验。结果经及时有效的对症治疗和积极护理,30例患者康复出院或行二期碎石术,1例因感染严重出现多器管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结论PCNL术后应密切观察病情,及早发现和及时处理尿脓毒血症,做好心理护理,以提高PCNL术后并发尿脓毒血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上尿路结石腔内碎石术后并发尿脓毒血症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10例上尿路结石腔内碎石术术后并发尿脓毒血症患者,行术前全面风险评估及原发症的控制,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手术中病情交接,术后护理观察等。结果10例患者在24-48h后逐渐停升压药物,1周左右体温和血常规恢复正常,康复出院。结论上尿路结石腔内碎石术后并发尿脓毒血症,加强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性治疗和护理,是降低上尿路结石腔内碎石术并发尿脓毒血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上尿路腔内取石术后尿源性脓毒症的早期观察及护理干预对尿源性脓毒血症预后的影响。[方法]以上尿路腔内取石术后并发尿源性脓毒症的16例病人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总结其早期观察要点和护理措施。[结果]16例病人通过积极的抗感染、抗休克治疗及有效的护理,术后1周~3周内体温和血常规恢复正常,无一例病人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均治愈顺利出院。[结论]早期观察识别和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提高上尿路腔内取石术后尿源性脓毒症病人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老年人骨质疏松易发生下肢骨折[1],又易受机体功能衰退、术后持续疼痛等影响肢体功能恢复。疼痛护理干预以控制患者疼痛为目标[2],在手术全周期进行疼痛控制以促进恢复。研究显示术后早期训练有助于骨折患者身体机能恢复[3]。术后疼痛呈阶段性发展,笼统的康复训练缺乏针对性,不符合疼痛护理理念,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护理中应用疼痛护理与常规康复训练存在局限性。循序渐进式康复训练是根据患者的恢复与疼痛情况进行循序渐进的针对性护理,既便于实现疼痛控制,又有助于患者的康复[4]。鉴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