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病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诊断明确的84例ITP患儿分别进行人类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疱病毒Ⅱ、EB病毒特异性IgM的检测和34例ITP患儿进行乙肝抗原、抗体的检测;采用被动凝集法检测18例ITP患儿的支原体抗体;采用金标法检测33例ITP患儿的幽门螺旋杆菌抗体。结果巨细胞病毒抗体、风疹病毒抗体、单疱病毒Ⅱ抗体、EB病毒抗体、乙肝抗原、抗体、支原体抗体、HP抗体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4%(12/84)、11%(9/84)、11%(9/84)、26%(9/34)、6%(5/77)、22%(4/18)、48%(16/33)。结论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可能与多种病原体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与EB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相关联系。方法选取临床已确诊的8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A组),与8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对照组),检测两组人群血清中EB病毒抗体、巨细胞病毒抗体,样本血清中游离的EB病毒DNA、巨细胞病毒DNA含量。结果 8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VCA-IgA、CMV-IgM的阳性率分别为91.5%、45.1%,与之相应的对照组阳性率分别为4.9%、3.8%;然而在RA组患者血清中检测到的EB病毒DNA、巨细胞病毒DNA阳性率分别为8.5%、6.1%,与之相应的对照组阳性率分别为4.9%、3.8%。结论 EB病毒、巨细胞病毒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但其感染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无直接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感染婴儿中人巨细胞病毒母乳感染率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24例确诊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母亲的母乳和全血中HCMV-DNA含量,并同时测定母亲血浆中HCMV-IgM。结果 FQ-PCR检测HCMVDNA乳汁的阳性率为69.4%,全血的阳性率为23.4%;HCMV-IgM阳性率27.4%。母乳HCMV-DN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全血HCMV-DNA及特异性抗体IgM的阳性率(P<0.05)。结论感染巨细胞病毒患儿的母乳中带毒率高,母乳感染HCMV可能是婴儿获得性巨细胞感染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江咏梅  宋波  于丹 《中国医药》2009,4(4):304-305
目的探讨儿童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的病原学及临床动态变化特点。方法对60例外周血液涂片异型淋巴细胞〉2%的患儿,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EB病毒DNA、巨细胞病毒DNA及乙肝表面抗原病毒DNA;采用咽拭子分泌物PCR法检测支原体DN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腺病毒IgM抗体、EB病毒IgM抗体;同时进行咀液涂片及瑞氏染色,对异型淋巴细胞进行记数并按病程进行动态观察。结果49例(81.7%)患儿被检出有病毒或支原体感染;EB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异型淋巴细胞增多所占百分比较高,恢复正常所需时间亦较长,其他感染所占百分比较低,恢复正常所需时间较短。结论引起儿童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的病原除EB病毒、巨细胞病毒、支原体、腺病毒外,其他感染亦会引起其增多,其中以EB病毒所占比例最多;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的异型淋巴细胞数量有很大的差异性,并随病程的发展而发生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大同地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5种常见病毒感染状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血清中5种病毒[腺病毒(ADV)、柯萨奇病毒(CBV)、巨细胞病毒(CM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单纯疱疹病毒(HSV)]特异性抗体IgM。结果 367例急性下呼道感染患儿血清中,检出病毒IgM阳性例数为217例(59.1%),其中单一病毒IgM阳性149例(40.6%),≥2种病毒IgM阳性68例(18.5%),ADV、CMV、RSV为主要病毒病原体;男性患儿病毒IgM阳性率为54.1%,女性患儿为57.8%,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05);病毒IgM阳性率最高的年龄段为6个月~1岁,阳性率为63.5%,2~3岁次之,阳性率为57.5%;气温较低的冬春季节以RSV感染为主,随着气温的升高则以ADV感染为主;以毛细支气管炎病毒检出率最高(58.1%),其次是支气管肺炎(57.9%),大叶性肺炎最低(19.2%)。结论该院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检出率较高,且有季节及病种的规律性。应重视病毒病原学检测,及早明确感染病原,以利于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提高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传单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时做出诊断和治疗,防止误诊。方法对传单综合征的患儿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巨细胞包涵体病毒(CMV),腺病毒IgM抗体,HCV-IgM和乙肝二对半均为阴性,EB病毒(EBV),并做嗜异凝集试验,EB-DNA-PCR拷贝。结果 11例MP-IgM>1︰80呈阳性,腺病毒IgM抗体、EB病毒(EBV),HCV-IgM和乙肝二对半、巨细胞包涵体病毒(CMV)抗体阴性,应用红霉素治疗14~28d痊愈。结论 MP感染可致传单综合征,临床症状多样,应用红霉素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本地区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及临床特点以提高治愈率。方法:采用ELISA法做了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检测,(流感病毒Flu、呼吸道合胞RSV、腺病毒Adv);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测定;血EB病毒PCR检测。结果:病毒感染已成为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婴幼儿对于Flu、RSV、Adv和EB病毒普遍易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肺炎支原体感染仍以年长儿为主;对于病程较长、病情较重、临床迁延不愈者要注意EB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及耐药菌感染。  相似文献   

8.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白三烯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白三烯水平在毛细支气管炎及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半胱氨酰白三烯水平及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IgM抗体.结果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原体分析,呼吸道合胞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率为43.0%.毛细支气管炎组血清白三烯水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1).不同病毒感染组与对照组血清白三烯水平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不同病毒感染组间血清白三烯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原体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为主,存在多种病毒混合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白三烯水平升高,可能是引起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和哮喘因素之一.不同的病毒种类对白三烯的产生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贾利芳 《临床医药实践》2009,18(12):893-895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不同季节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及血清中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率的差异及其诊断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11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脑脊液及血清进行病毒检测,包括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风疹病毒、乙脑病毒、巨细胞病毒、肠道病毒。结果:脑脊液特异性IgM抗体阳性者55例(47.4%),其中乙脑病毒11例(20%),单纯疱疹病毒(HSV)10例(18.2%),巨细胞病毒(CMV)5例(9.1%),EB病毒(EBV)9例(16.4%),风疹病毒(RV)未检出,肠道病毒(EV)20例(36.4%)。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者70例(60.3%),其中乙脑病毒13例(18.6%),HSV12例(17.1%),CMV7例(10%),EBV11例(15.7%),RV1例(1.4%),EV26例(37.1%)。结论:EV为病毒性脑炎主要病原,病毒性脑炎发病主要集中在7-12月份;检测血清IgM与脑脊液IgM两者有相同检验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EB病毒感染与干燥综合征发病及致病作用的关系。方法通过回顾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山西大医院就诊的72例干燥综合征病例和60名健康体检者并收集其外周血样本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外周血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EB病毒抗体4项[抗早期抗原IgG抗体(EAIgG)、抗衣壳抗原IgM抗体(VCA-IgM)、抗衣壳抗原IgG抗体(VCA-IgG)、抗核心抗原IgG抗体(EBNA-IgG)],用实时荧光免疫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EB病毒核酸。比较2组各检测项目的阳性率,使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估2类检测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并根据EV病毒DNA阳性与否进行分组,研究EB病毒活动与干燥综合征临床表现是否相关。结果 (1)VCA-IgG在疾病组及健康对照组中的阳性率为97.2%(70/72)及98.3%(59/60)(χ2=0.182,P=0.670);EBNA-IgG在疾病组及健康对照组中的阳性率为95.8%(69/72)及95.0%(57/60)(χ2=0.052,P=0.819);EA-IgG在疾病组及健康对照组中的阳性率为11.1%(8/72)及5.0%(3/60)(χ2=1.600,P=0.206);VCA-IgM在疾病组及健康对照组中的阳性率为23.6%(17/72)及0(0/60)(χ2=16.261,P<0.01)。外周血单核细胞中EB病毒核酸在2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1.9%(23/72)及13.3%(8/60)(χ2=6.308,P=0.012)。(2)相同标本单个核细胞EB病毒核酸与血清EA-IgG、VCA-IgM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差(Kappa值分别为0.023和0.050)。(3)EB病毒活动与干燥综合征临床表现无相关性(P>0.05)。结论干燥综合征患者EB病毒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人群;EB病毒核酸与EB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较差;EB病毒活动与干燥综合征的病情无关。因此,EB病毒可能参与了干燥综合征的发病,而非促进病情活动。  相似文献   

11.
曹海育  李建英  刘英权 《河北医药》2007,29(11):1199-1200
目的 通过对斑秃患者血清人巨细胞病毒水平的检测,明确巨细胞病毒感染与斑秃发病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斑秃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和TNF-α与IL-2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秃斑患者62例与健康志愿者90例,比较2组HCMV-IgM水平以及HCMV-IgM阳性率,TNF-α与IL-2水平;同时比较斑秃活动期与稳定期之间HCMV-IgM的阳性率.结果 斑秃组HCMV-IgM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HCMV-IgM阳性组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5),IL-2水平明显降低(P<0.01);且斑秃活动期HCMV-IgMB阳性率高于稳定期.结论 巨细胞病毒感染与斑秃发病明显相关,并提示机体的细胞免疫缺陷在斑秃患者发病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邹吉敏  马立人  袁宝军 《河北医药》2009,31(19):2550-2551
目的观察EB病毒特异性抗体在肺癌患者血清中的变化,探讨EB病毒感染与肺癌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接荧光免疫方法检测102例肺癌患者血清EB病毒衣壳抗原(VCA)IgG、IgM抗体、EB病毒早期抗原(EA)IgG抗体及EB病毒核抗原(EBNA1)IgG抗体,并结合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肺癌患者血清EB病毒VCA-IgG、EA-IgG、EBNA1-IgG抗体阳性百分率分别为71.57%、21.57%、83.33%,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与组织学类型有关,肺鳞癌血清EBV病毒VCA-IgG、EA-IgG、EBNA1-IgG抗体阳性百分率分别为89.19%、29.73%、94.59%,明显高于小细胞肺癌组(P〈0.05);但与肿瘤部位、临床类型、TNM分期无关(P〉0.05)。结论EB病毒感染可能影响肺癌的病理生理,EB病毒感染与肺鳞癌的关系尤为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黄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在舟山市妇幼保健医院诊治的9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随机研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2组患者均给予抗病毒、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大黄素辅助治疗,比较2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3 (IL-23)、白细胞介素-17 (IL-17)、可溶性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T)、左室舒张末期内经(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IL-23、IL-17、sCD40L、CK、CK-MB、cTnT、LVEDd与柯萨奇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P<0. 05)。观察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大黄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能有效降低血清IL-23、IL-17、sCD40L水平,改善心肌酶学水平及心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张琳 《河南医药信息》2010,(14):103-104
目的探讨人微小病毒B19(HPVB19)感染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30例ITP患儿和20例健康儿童的血清标本进行检测,并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结果病毒感染阳性患儿的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A明显高于病毒感染阴性患儿(P均〈0.05);ITP组患儿血清中HPVB19-DNA阳性率40.0%(12/30)显著高于对照组(0)(P〈0.05)。结论 ITP患儿血清中HPVB19-DNA阳性率高,病毒感染可导致血小板相关抗体升高而致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抗-EBV检出情况及临床分析。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体外测定人血清或血浆中抗EB病毒衣壳抗原(EBV-CA)IgM抗体。采用血凝集试验法检测嗜异性抗体。结果 45例患儿血清中抗EBVIgM阳性率82.2%;嗜异性抗体阳性率73.3%。结论 EBV特异性抗体阳性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重要诊断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震  李海滨  刘坤申 《河北医药》2004,26(5):385-386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与人巨细胞病毒 (HCMV)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 10 2例胸痛患者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正常对照组 2 8例、病变组 74例 (单支病变组 3 2例、两支及以上病变组 42例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各组血清HCMV IgM抗体 ,并对各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及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 2 8例中HCMV IgM抗体阳性 4例 ( 14 .2 8%) ,病变组74例中阳性 3 2例 ( 4 3 .2 4%)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且两支及以上病变组HCMV IgM抗体阳性率 ( 5 7.14 %)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 ( 2 5 %) (P <0 .0 5 )。HCMV IgM阳性患者冠脉积分明显高HCMV IgM阴性患者 (P <0 .0 0 5 )。结论 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与人细小病毒B19感染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分别对 6 3例ITP患儿的血清、38例ITP患儿的骨髓液检测人细小病毒B19 DNA。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 ① 6 3例ITP静脉血中人细小病毒B19 DNA阳性 12例 ,阳性率为 19 1% ,186例健康儿童 11例阳性 ,阳性率为 5 91%。血清的ITP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 (χ2 =9 6 8,P <0 0 1)。② 38例ITP患儿的骨髓液中人细小病毒B19 DNA 16例阳性 ,阳性率为 4 2 1% ,对照组 30例阳性 3例 ,阳性率为10 % ,骨髓ITP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 (χ2 =8 5 8,P <0 0 1)。③血清的ITP组 12例阳性病例中 ,11例是急性ITP ,阳性率为 2 3 4 % ;1例是慢性ITP ,阳性率为 5 9% ,差异有显著意义 (χ2 =3 0 9,P <0 0 5 )。骨髓的ITP组急性 2 9例 ,阳性 15例 ,阳性率为 5 1 7% ;慢性 9例 ,阳性 1例 ,阳性率为 11 1%。ITP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 (χ2 =4 6 5 ,P <0 0 5 )。男女之间无差异。结论 ①ITP人群有较高的B19感染率 ,一部分ITP病儿与人细小病毒B19感染密切相关。②临床上一部分ITP患儿的发病可能为人细小病毒B19感染所导致。③B19感染相关性ITP以急性ITP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人类巨细胞病毒 (HCMV)感染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其外周血巨细胞病毒抗体 ,同时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其C反应蛋白的水平。结果 冠心病组 6 0例 ,外周血巨细胞病毒抗体IgG阳性 2 6例 (4 3 3% ) ,健康对照组 6 0例中阳性 10例 (16 6 %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HCMV抗体阳性者 2 6例同时检测外周血CRP水平大于正常者 2 0例 (76 9% ) ,正常对照组2 6例CRP水平大于正常者 3例 (11 5 %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冠心病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肝炎(CMV-IgM抗体阳性)患儿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变化以及在巨细胞病毒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了69例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血清IL-6、IL-8水平,同时测定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然后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与68例健康小儿比较。结果 69例巨细胞病毒肝炎组血清IL-6、IL-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31例重症患儿血清IL-6、IL-8水平明显高于38例轻症患儿(P<0.01)。结论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血清IL-6、IL-8水平较正常明显增高,并且与肝脏的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人细小病毒B19感染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分别对63例ITP患儿的血清、38例ITP患儿的骨髓液检测人细小病毒B19-DNA.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①63例ITP静脉血中人细小病毒B19-DNA阳性12例,阳性率为19.1%,186例健康儿童11例阳性,阳性率为5.91%.血清的ITP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χ2=9.68,P<0.01).②38例ITP患儿的骨髓液中人细小病毒B19-DNA 16例阳性,阳性率为42.1%,对照组30例阳性3例,阳性率为10%,骨髓ITP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χ2=8.58,P<0.01).③血清的ITP组12例阳性病例中,11例是急性ITP,阳性率为23.4%;1例是慢性ITP,阳性率为5.9%,差异有显著意义(χ2=3.09,P<0.05).骨髓的ITP组急性29例,阳性15例,阳性率为51.7%;慢性9例,阳性1例,阳性率为11.1%.ITP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χ2=4.65,P<0.05).男女之间无差异.结论①ITP人群有较高的B19感染率,一部分ITP病儿与人细小病毒B19感染密切相关.②临床上一部分ITP患儿的发病可能为人细小病毒B19感染所导致.③B19感染相关性ITP以急性ITP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