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对臭参正丁醇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反相、凝胶和高效液相等色谱法结合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等分离和鉴定臭参正丁醇萃取部位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分别为7R,8R-苏式-4,7,9,9-四羟基-3-甲氧基-8-O-4'-新木脂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儿茶素-7-O-β-D-葡萄糖苷(2),紫丁香酚苷(3),松柏苷(4),党参苷II(5),(Z)-4-羟基肉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6),2-羟甲基苯基-1-O-β-D-葡萄糖苷(7),苄基-6-O-β-D-吡喃木糖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8),(2E)-2-(β-D-吡喃葡萄糖氧基)-3-苯基-2-丙烯酸(9),(2Z)-2-(β-D-吡喃葡萄糖氧基)-3-苯基-2-丙烯酸(10),2-苯乙基-6-O-β-D-吡喃木糖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11),党参苷I(12),3-羟基-2-{4-[(1E)-3-羟基丙-1-烯-1-基]-2-甲氧基苯氧基}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3),(2E)-4-羟基-2-己烯酸(14),(2E)-3-甲基-2-戊二酸(15),5-乙酰莽草酸(16),色氨酸(17),腺苷(18),烟酸(19),咖啡因(20),5-(甲氧羰基)-2-吡咯烷酮(21)。结论:21个化合物均为已知化合物,其中化合物8、9、11、13和21为首次从臭参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附子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附子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 的子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MCI 以及 Sephadex LH-20 柱色谱等分离,运用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附子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烟酰胺(1)、尿嘧啶(2)、次黄嘌呤(3)、腺苷(4)、尿苷(5)、5-羟甲基-吡咯-2-甲醛(6)、马齿苋酰胺E(7)、顺-对香豆酸-4-O-β-D-葡萄糖苷(8)、顺-阿魏酸-4-β-葡萄糖苷(9)、反-阿魏酸-4-β-葡萄糖苷(10)、异麦芽酚-葡萄糖苷(11)、2,4,6-三苯基-1-己烯(12)。结论: 除化合物 2 以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青龙衣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青龙衣醇提取物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常规硅胶柱、反相ODS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进行分离制备,利用各种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青龙衣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羟基-4-(3′-羟基苯酚)丁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乙酯(1)、4-羟基-4-(3′-羟基苯酚)丁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甲酯(2)、1,4,8-三羟基萘-1-O-β-D-吡喃葡萄糖苷(3)、1,4,8-三羟基-3-萘甲酸乙酯-1-O-β-D-吡喃葡萄糖苷(4)、(4S)-4,5,8-三羟基-α-四氢萘酮-4-O-β-D-吡喃葡萄糖苷(5)、(4S)-4,5,8-三羟基-α-四氢萘酮-5-O-β-D-[6′-O-(3″,4″,5″-三羟基苯甲酰基)]吡喃葡萄糖苷(6)、(4S)-4-羟基-α-四氢萘酮-4-O-β-D-(6′-O-4′′-羟基苯甲酰基)吡喃葡萄糖苷(7)、(4S)-4,5-二羟基-α-四氢萘酮-4-O-β-D-(6′-O-4′′-羟基苯甲酰基)吡喃葡萄糖苷(8)。结论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胡桃酚苷P和胡桃酚苷Q。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鲜竹沥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大孔树脂柱色谱、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分析和相关资料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鲜竹沥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1),5,5’-二甲氧基落叶松树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2),丁香脂素4’-O-β-D-葡萄糖苷(3),(-)-4-epi-南烛木树脂酚(4),(-)-南烛木树脂酚-2α-O-β-D-吡喃葡萄糖苷(5),(+)-南烛木树脂酚(6),8,8’-bisdihydrosiringenin glucoside (7),2,4,6-三甲氧基苯酚1-β-D-葡萄糖苷(8),threo-8S-7-methoxysyringylglycerol(9),红景天苷(10),(7S,8R) syringoylglycerol (11),丁香醛(12),2,6-二甲氧基-1,4-苯醌(13),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苷(14)和焦谷氨酸正丁酯(15)。结论化合物1~11,14~15为首次从鲜竹沥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和15为提取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篦齿虎耳草Saxifraga umbellulata var. pectinata的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多种色谱层析方法(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等)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理化性质结合现代波谱学(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等)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篦齿虎耳草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得到3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S,4S)-6-(4-羟基苯基)已烷-2,4-二醇(1)、(4R)-4-羟基-6-(3,4-二羟基苯基)己烷-4-醇(2)、(2R)-6-(3,4-二羟基苯基)-2-羟基己烷-4-酮(3)、6-(4-羟基苯基)已烷-2,4-二醇(4)、(E)-9,10-二羟基-苯已基-2-烯-4-酮(5)、rhododendrin(6)、对香豆酸(7)、对羟基苯丙酸(8)、异落叶松脂素(9)、(5S)-5-丁氧基-7-(3,4-二羟基苯基)-1-(4-羟基苯基)-3-庚酮(10)、(5S)-5-丁氧基-1,7-二(4-羟基苯基)-3-庚酮(11)、1-(4-羟基苯基)-7-(3,4-二羟基苯... 相似文献
7.
8.
通过MCI树脂、Sephadex LH-20和反相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方法相结合,从赤芍乙醇提取中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个15化合物,经MS和NMR,CD等波谱技术分别鉴定(+)-(7R,8R)-1-(4-羟基-3-甲氧基苯基)-1,2-异丙叉基丙二醇(1),(-)-(7R,8S)-1-(4-羟基-3-甲氧基苯基)-1,2-异丙叉基丙二醇(2),senecioyllomatin(3),O-angeloyllomatin(4),(+)-cis-3'-senecioyloxy-4'-angeloyloxy-3',4'-dihydroseselin(5),二氢欧山芹素(6),2,5-二羟基苯乙酸苄酯(7),3,6-二甲基-5-羟基苯并呋喃(8),(S)-楝叶吴萸素A(9),2,3-二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10),2,5-二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11),2,5-二羟基-4-甲基苯乙酮(12),4-羟基苯甲酸乙酯(13),香草酸(14),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15)。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9均为首次从芍药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既能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又能促进肿瘤细胞浸润转移,在肿瘤的发展进程中具有关键作用。为了研究中药莲子心是否对该酶活性有影响,该文首先对莲子心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提取分离,得到12个单体化合物,其中N-甲基乌药碱、山柰酚、金圣草素-7-O-新橘皮糖苷和甘露醇为首次从该药材中分离得到。随后该文研究了莲子心中主要的生物碱成分N-甲基乌药碱、莲心碱、异莲心碱和甲基莲心碱对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活性的影响,首次发现它们均具有抑制蛋白二硫键异构酶活性的作用,其中N-甲基乌药碱活性最强(IC501.4μmol·L~(-1))。 相似文献
10.
吴茱萸水提取物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果实水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小孔树脂凝胶(MCI),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吴茱萸果实的水提物中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包括5个酚酸及其苷,分别为绿原酸(1),新绿原酸(2),隐绿原酸(3),松柏苷(4),咖啡酸(5);4个黄酮及其苷,分别为槲皮素-3-O-α-D-吡喃阿拉伯糖苷(6),金丝桃苷(7),芦丁(8),槲皮素(9);1个柠檬苦素苷,为limonin diosphenol 17-β-D-glucopyranoside(10);1个生物碱,为去氢吴茱萸碱(11)。结论:化合物2~4,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通过二维核磁波谱确证,首次完整报道化合物10的氢谱数据。鉴于吴茱萸的基原有3个(吴茱萸、石虎和疏毛吴茱萸),通过对照品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分析,对3种植物基原的吴茱萸药材进行成分确认,从石虎和疏毛吴茱萸中首次鉴定出绿原酸(1),新绿原酸(2)和隐绿原酸(3),从石虎中鉴定出金丝桃苷(7)。 相似文献
11.
青钱柳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青钱柳的正丁醇部位中得到5个化学成分,经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推定了其中三个成分的化学结构,分别为槲皮素3-氧-α-L-鼠李糖苷、3-氧-咖啡酰基奎宁酸丁酯和3-0-[β-D-xylopyranosyl-(1-3)-α-L-rhamnopyranosyl,(1-2)-α-L-arabinopyranosyl]-28-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e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hederagenin,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13.
博落回是罂粟科博落回属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味苦,辛,性寒,温,大毒,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南岭以北的大部分省区,文献记载其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文献记载其具有祛风镇痛、解毒消肿等功用,主要治疗毒脓肿、恶疮溃疡、疥癣、滴虫性阴道炎等;亦有杀虫、止痒之功效。博落回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异喹啉生物碱,其中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原阿片碱和别隐品碱含量较高。此外,还含有苯丙素类、甾体类、有机酸类、酚类和挥发油等。博落回的药理作用主要为具抗菌、抗炎、抗肿瘤和改善肝功能等。在农业上可作为植物源杀虫剂和抑菌剂,也可当作饲料添加剂用于畜牧业。近年来,有大量关于博落回的文献报道,尤其是单体化合物的分离鉴定和活性研究。该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博落回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进行了系统总结,为博落回提取物及其单体化合物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分心木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分心木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ODS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分心木正丁醇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分心木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lyoniside(1)、nudiposide(2)、5'-methoxyisolariciresinol-9'-O-β-D-xylopyranoside(3)、4,5-二羟基-α-萘酮-4-O-β-D-吡喃葡萄糖苷(4)、4,5,8-三羟基-α-萘酮-5-O-β-D-吡喃葡萄糖苷(5)、4-羟基-α-萘酮-4-O-β-D-吡喃葡萄糖苷(6)、leonuriside A(7)、儿茶素(8)、胡萝卜苷(9)。结论:其中,化合物1~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17.
该文对辣木Moringa oleifera干燥叶的正丁醇萃取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采用大孔树脂HP-20,凝胶Sephadex LH-20和ODS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利用波谱数据(1H,13C-NMR,MS)进行结构鉴定,共分离鉴定17个化合物,分别为咔啉类2个tangutorid E(1),tangutorid F(2);酚苷类3个niazirin(3),benzaldehyde 4-O-α-L-rhamnopyranoside(4),4-O-β-D-glucopyranosidebenzoic acid(5);绿原酸及衍生物4个4-caffeoylquinic acid(6),methyl 4-caffeoylquinate(7),caffeoylquinic acid(8),methyl caffeoylquinate(9);核苷类2个uridine(10),adenosine(11);黄酮类1个quercetin 3-O-β-D-glucopyranoside(12);其他小分子类5个phthalimidineacetic acid(13),3-pyridinecarboxamide(14),3,4-dihydroxy-benzoic acid(15),5-hydroxymethyl-2-furancarboxylic acid(16),5-hydroxymethyl-2-furaldehyde(17)。其中化合物1-2,7,9-10,16-1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7,(4):30-32
目的研究中药白附子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各种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白附子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腺嘌呤核苷(1)、鸟嘌呤核苷(2)、2'-脱氧胸苷(3)、尿嘧啶核苷(4)、2'-脱氧尿苷(5)、胸嘧啶核苷(6)、胞嘧啶核苷(7)、尿嘧啶(8)、次黄嘌呤(9)、腺嘌呤(10)和2-氨基嘌呤(11)。结论化合物5为犁头尖属中首次发现,化合物2、3和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椿皮中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HP-20和Sephadex LH-20等分离手段对正丁醇萃取部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1H-NMR,13C-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白桦醇(1),熊果醇(2),白桦酸(3),红花菜豆酸(4),1-O-(6-O-α-L-rhamn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yl)-4-allylbenzene(5)。结论:化合物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