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应用基于三维超声(3D-US)的灰阶中位数(GSM)定量评估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8月在陆军总医院就诊且存在颈动脉斑块的患者207例,其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02例(脑梗死组),非脑梗死患者105例(对照组)。应用血管斑块定量分析(VPQ)软件自动获取颈动脉斑块的GSM值。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构成、吸烟、饮酒、糖尿病史及高血压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患者颈动脉斑块GSM值、厚度、面积狭窄率及体积等超声参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GSM测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78±11.58 vs 54.36±11.99,t=7.70,P0.01),脑梗死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1±1.20)mmol/L vs(3.10±1.07)mmol/L,t=1.58,P0.05];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体重指数、吸烟、饮酒、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斑块厚度、斑块面积狭窄率及斑块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基于3D-US-VPQ技术的颈动脉斑块参数GSM值能有效地反映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在临床颈动脉斑块风险评估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测量GSM/TPV比值Q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神经内科颈动脉斑块患者149名,排除斑块位置较深及QLAB-VPQ软件无法识别的共17名,无颅脑影像资料的25名,余107名为受试者为样本总数。据受试者颅脑的CT、MRI等影像结果将受试者分成两组,A组为脑卒中组,共66人;B组为非脑卒中组,共41人。受试者均行三维超声,通过QLAB-VPQ软件获取斑块的灰阶中位数(Gray-scale Median, GSM)及斑块体积(Total Plaque Volume,TPV),并计算出GSM与TPV的比值Q。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Q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 结果 A、B两组Q值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统计量Z=-4.857,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将全部Q值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Q的OR值为1.015(1.007-1.024)。Q值可作为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Q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具有一定相关性, Q值越低发生脑卒中可能性越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临沂市康复医院2021年4月—2023年4月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及同时期非脑血管病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非脑血管病变患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颈动脉血流参数、斑块位置和狭窄程度。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且以扁平斑、软斑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颈动脉血流参数中收缩峰值速度(PSV)、舒张末期速度(EDV)低于对照组,阻力指数(RI)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斑块均主要发生在颈内动脉分叉处,两组各部位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狭窄总发生率49.00%高于对照组的8.00%(P <0.05)。结论: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检测出斑块分布情况以及斑块的类型,并可观察到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测量颈动脉斑块的灰阶中位数(GSM)和斑块总体积(TPV),分析GSM、TPV及二者比值(Q)与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颈动脉斑块患者107例,根据其颅脑CT和MRI检查结果,将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发生部位为同侧者66例判定为脑梗死组(A组),将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发生部位为异侧者41例判定为非脑梗死组(B组)。两组患者均行三维超声检查,应用QLAB-VPQ软件获取GSM和TPV,并计算其比值Q,分析GSM、TPV及Q值与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比较GSM、TPV及Q值诊断缺血性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和95%可信区间。结果 A、B组GSM、TPV及Q值行Wilcoxon秩和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644、-4.515、-4.857,P=0.032、0.043、0.000)。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SM的OR值为1.078(1.024~1.135),TPV的OR值为1.037(1.019~1.056),Q值的OR值为1.015(1.007~1.024)。ROC曲线显示GSM诊断缺血性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为0.812,95%可信区间0.729~0.894(P=0.000);TPV诊断缺血性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为0.806,95%可信区间0.729~0.891(P=0.000);Q值诊断缺血性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为0.821,95%可信区间0.743~0.899(P=0.000)。结论 GSM、TPV及Q值均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具有一定相关性,Q值的诊断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三维造影成像技术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伴有颈动脉粥样软斑块73例患者按照临床有无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32例)和非脑梗死组(41例),对其颈动脉粥样软斑块行超声三维造影成像检查,按统一标准测量并记录各斑块体积及斑块内新生血管指数(VI),作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软斑块的血管指数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P=0.023),而两组患者斑块体积、最大厚度及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三维造影成像技术可对颈动脉粥样软斑块内的新生血管行定量检测,为研究斑块内的微血管灌注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韦玉亚  朱婷  方静  唐文静 《现代医用影像学》2022,(6):1175-1178+1188
目的:分析多模态超声检查技术诊断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价值。方法:选取于本院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的患者84名,依据患者术前半年是否存在短暂性脑缺血或缺血性脑卒中情况分为无症状组和有症状组,将有症状组记为研究组(42名),无症状组记为对照组(42名)。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斑块造影定量、半定量、弹性及病理性结果,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多模态超声检查技术诊断颈动脉稳定性价值。结果:研究组斑块厚度比对照组厚(P<0.05),回声分布构成与对照组存在差异(P<0.05),溃疡斑块、较大脂质核心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斑块造影半定量分级、斑块造影定量评定、斑块弹性以及斑块病理分型与对照组均存在差异(P<0.05);多模态超声检查技术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结果和金标准比较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值=0.861,P<0.01),诊断的准确度、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91.67%、88.10%、91.67;根据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多模态超声检查技术诊断颈动脉稳定性的AUC为0.981(95%CI:0.883...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与踝肱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对23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观察组)和260名健康人(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使用多普勒超声仪测量踝肱指数,并分析踝肱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和稳定性的相关性。结果236例观察组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83例(77.5%),对照组为60例(23.1%),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22例踝肱指数异常,发生率为9.3%;对照组有 6例踝肱指数异常,发生率为2.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组踝肱指数明显低于正常组,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组患者的踝肱指数明显低于增厚组(P <0.05),颈动脉内膜不稳定斑块组踝肱指数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P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踝肱指数与缺血性脑卒中明显相关(OR 分别为1.118、0.054,P 均<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有关,踝肱指数可作为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变化,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超声检测142例高血压患者的双侧颈动脉,高血压病可分为如下三组:①单纯高血压组(EH);②高血压伴心肌梗塞组(EHM);③高血压伴缺血性脑卒中组(EHS)。检测结果并与51名健康者作对比。结果:高血压病患者的斑块检出率、斑块面积、斑块指数和斑块积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伴心肌梗塞和缺血性脑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RTE)评价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并探讨其评价SSS-TOAST 1型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超声科常规超声检查伴有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SSS-TOAST 1型脑梗死患者113例,为脑梗死组,及选取伴有颈部动脉硬化斑块但未患有脑梗死的患者48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比较2组间弹性成像检查结果。将脑梗死组根据梗死后病情变化分为梗死后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比较2组间弹性成像检查结果。结果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间颈动脉斑块长轴长度、斑块厚度、斑块短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0.88、0.33,P均>0.05)。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弹性成像以黄绿色为主,非梗死组斑块弹性成像以绿蓝色为主。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弹性值、管壁弹性值及斑块硬度较对照组低,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1、10.77、4.52,P均<0.05)。脑梗死后进展组与非进展组间颈动脉斑块长轴长度、斑块厚度、斑块短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1.34、0.17, P均>0.05)。脑梗死组中梗死后进展组比非进展组颈动脉斑块弹性值、管壁弹性值及斑块硬度低,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9、2.30、3.80,P均<0.05)。结论 RTE可以评价斑块的软硬度以反映斑块的易损性,SSS-TOAST 1型脑梗死组患者斑块弹性值、管壁弹性值及斑块硬度较对照组低,其易损性高;且RTE对评价梗死后病情变化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CEUS定量参数与循环血白细胞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经头颅CT或MR证实的首发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患者62例(LAAS组),选取同期住院且年龄、性别匹配,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史的动脉硬化患者54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循环血白细胞指标与颈动脉斑块CEUS定量参数的相关性,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CEUS定量参数的影响因素。结果 LAAS组总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均高于对照组,而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P均< 0.05)。LAAS组颈动脉斑块CEUS参数时间-强度曲线(TIC)峰值强度(TIC-P)、强度均值(TIC-M)、伽马拟合曲线(FC)峰值(FC-P)、锐度(FC-S)和曲线下面积(FC-AUC)均大于对照组(P均< 0.05);且中性粒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FC-AUC值相关(r=0.298、0.739,P <均0.05)。总白细胞计数是TIC-P独立影响因素,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是FC-AUC独立影响因素(P均< 0.05)。结论 颈动脉斑块CEUS定量参数与循环血白细胞存在相关性。循环血白细胞计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增大可致斑块易损性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VPQ)技术在评价颈动脉斑块所致血管狭窄程度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2例颈动脉斑块患者共130处颈动脉斑块,应用实时三维超声VPQ技术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最窄处斑块厚度、面积狭窄率、标化壁指数(NWI)及斑块回声强度,根据局部面积狭窄率判定颈动脉狭窄程度,并与CTA所测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对照。结果实时三维超声VPQ测得颈动脉局部管腔轻度狭窄15处、中度狭窄78处,重度狭窄37处;CTA测得颈动脉局部管腔轻度狭窄11处,中度狭窄71处,重度狭窄48处。实时三维超声与CTA对颈动脉斑块所致管腔狭窄程度的一致性检验为Kappa=0.765;实时三维超声VPQ技术测得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者间NWI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时三维超声VPQ分析技术能够准确测定颈动脉斑块所致血管狭窄程度,并可对相关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VPQ检测技术与CTA血管成像技术分别测定颈动脉斑块所致血管狭窄程度,评价三维超声VPQ技术定量评价颈动脉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102例患者的颈动脉分别进行实时三维超声及CTA检查,评估共130个颈动脉斑块所致局部血管狭窄的程度。应用实时三维超声VPQ技术脱机分析测定面积狭窄率、内中膜厚度、最窄处斑块厚度、NWI(标化壁指数)及斑块回声强度等数值。同期应用CTA测定颈动脉狭窄程度,并与三维超声VPQ技术测得的狭窄程度对比。 结果 实时三维超声与CTA判定颈动脉狭窄程度相比较,诊断准确性高,可很好显示颈动脉斑块的位置、管壁结构并测得相关参数。实时三维超声测得颈动脉局部管腔轻度狭窄15处、中度狭窄78处,重度狭窄37处;CTA测得颈动脉局部管腔轻度狭窄11处,中度狭窄71处,重度狭窄48处。实时三维超声与CTA对颈动脉斑块所致管腔狭窄程度的检测具有高度一致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时三维超声VPQ技术测得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的NWI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实时三维超声VPQ技术能够准确测定颈动脉斑块所致血管狭窄程度,操作简便易行,可获得较二维超声更详细的参数,并对相关指标可进行量化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实时三维超声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技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定性和定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二维和实时三维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及斑块的形态,测量斑块面积以及三维体积,并比较实时三维超声和二维超声测量结果.结果二维及实时三维超声均可以显示斑块的位置、形态及结构,三维超声可显示斑块的立体形态,在钙化斑块也可显示远场的结构.实时三维超声测量斑块最大面积为(0.34±0.16)cm2,二维超声测量斑块最大面积为(0.19士0.12)cm2,测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技术测量的斑块面积存在高度正相关(r2=0.65,P<0.01).三维超声定量斑块的体积为(0.18±0.11)cm3.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定性及定量方面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联合颈动脉斑块在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表现特征,以便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8例列入研究组,同期体检健康者80例列入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Hcy和颈动脉斑块临床检测,并进行记录对比.结果 研究组患者Hcy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厚于对照组,颈动脉斑块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浓度提高、存在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指标之一,可早期发现脑动脉血管状况不良的患者,并做好预防,减少临床脑梗死的发病,降低致残致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斑块及颈动脉狭窄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458例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象,其中对照组168例为非脑卒中健康体检者,卒中组290例为缺血脑卒中患者。分析2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及不同狭窄程度发生率。结果卒中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发生率、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 05),卒中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及狭窄程度与缺血脑卒中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可有效提高脑卒中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8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72例对照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两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特征、程度。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将颈动脉斑块分为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软斑、溃疡斑)进行比较。结果:进展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展组颈动脉斑块以不稳定斑块(51.6%)为主,且进展组不稳定斑块(软斑、溃疡斑)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可以作为预测缺血性脑卒中进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颈部动脉宽块之间的关系,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参考方向。方法选取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缺血性脑卒中伴血尿酸升高的60例患者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单纯缺血性脑卒中的140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颈部动脉斑块与狭窄的情况。结果研究组颈部动脉斑块及狭窄Ⅲ级、Ⅳ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尿酸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颈部动脉斑块及狭窄程度的增加,患者血尿酸水平也不断升高(P〈0.05)。内中膜厚度大于或等于1.0mm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内中膜厚度小于110mm的患者(t=11.414,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颈部动脉斑块、狭窄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高尿酸血症直接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血尿酸的水平能够反映出颈部动脉斑块及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评级和血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动脉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7月宁波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患者159例,根据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及改良TOAST分型,选择其中动脉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及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别进入A组和B组,其中A组72例,B组7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评级和血Hcy检测,分别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评级、血Hcy水平与动脉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1)A、B组斑块厚度和斑块类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65、0.827,P值均0.05),超声造影评级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92.350,P0.01),以超声造影评级≥3级作为预测发生动脉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则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44%、94.74%;(2)A、B组患者间血Hcy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2.383,P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978,以血Hcy≥13.50μmol/L作为诊断标准,预测动脉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7.21%、90.80%;(3)以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评级≥3级或血Hcy≥13.50μmol/L作为诊断标准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8.71%、96.45%;(4)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评级、血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之间存在高度线性正相关(r=0.865、0.827,P值均0.01)。结论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评级和血同型半胱氨酸可作为动脉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检查手段,为临床二级预防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超声造影三维成像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低回声斑块内新生血管进行定量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 61例存在颈动脉低回声斑块患者根据是否存在脑梗死分为两组:脑梗死组27例,34例无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低回声斑块行超声造影三维成像,并对三维图像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处理,计算并记录斑块的体积和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条数,计算血管指数,所有参数进行两组间的对比分析. 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低回声斑块的血管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的斑块体积、最大厚度、横截面积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三维成像不仅能显示颈动脉低回声斑块内的新生血管的空间立体分布,还可以通过血管指数对斑块内新生血管进行定量评价,这为进一步研究斑块内微血管灌注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体质指数(BMI)与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浙江省人民医院登记的546例脑卒中高危患者的资料,分析其BMI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的关系,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BMI合并影响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对形成颈动脉斑块的危险。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是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53,95% CI:1.063~2.572,P=0.026)。超重组以及肥胖组合并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和高血压,糖尿病组颈动脉斑块的形成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合并高血压病史组的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率均显著高于无高血压组,分别是对照组的2.270、3.167和3.647倍(P0.01)。结论 随着BMI升高,特别是具有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风险也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