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任  苏庆全  黎运 《抗感染药学》2021,18(5):724-726
目的:分析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危险因素,为防治DILI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7月-2018年9月收治的肺结核患者62例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期间是否发生肝损伤分为观察组(n=27,有肝损伤)和对照组(n=35,无肝损伤),统计其患者性别、年龄以及饮酒史、吸烟史、肝病史等基础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相关因素及其防治对策.结果:分析后发现,抗结核药物治疗致DILI与患者年龄≥40岁、BML28、酗酒、吸烟、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未用保肝药、营养不良等影响因素(P<0.05)具有相关性;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40岁)、酗酒、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营养不良、未应用保肝药为导致肺结核患者发生DIL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40岁)、酗酒、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营养不良、未应用保肝药等均为导致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DILI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在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以积极防治DILI发生,确保抗结核分枝杆菌治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肺结核是我国常见的传染病,在治疗上也必须联合多种抗结核药进行长期的治疗.抗结核药的主要药物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均具有肝毒性,而且长时间联合治疗极易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产生,笔者对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予以腺甘蛋氨酸治疗,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中南药学》2015,(9):1003-1006
目的探讨初治肺结核(PPTB)患者出现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在长沙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2140例PPTB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的临床特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入组本研究的2140例PPTB患者中,发生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者为182例(8.50%),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患者中有44.50%无临床症状,86.26%患者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发生在服抗结核药2个月内,其中89.01%需更改化疗方案完成疗程。性别与发生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无明显相关性(P>0.05),高龄、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非酒精性脂肪肝、低蛋白血症、长期饮酒、化疗方案中含吡嗪酰胺及合用其他增加肝毒性药物是发生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针对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发生特点,临床医师应密切监测高危人群肝功能关键指标,并根据患者特点采取合理、有效的个体化治疗,避免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环醇预防抗痨药物引起HBV携带者的肺结核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及机制,为有效降低肝损伤的发生率提供预防策略。方法收治的240例肺结核患者中,120例为HBsAg(+),120例为HBsAg(-),将120例HBsAg(+)初治继发型肺结核患者平均分为A组和B组,两组患者各60例,均采用2HRZE/4HR方案对两组患者行抗结核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环醇治疗。120例HBsAg(-)患者未应用任何保肝药物。结果A组中共有4例患者发生发生可逆性中度转氨酶增高,发生率为6.67%B组中共有19例患者发生了发生可逆性中度转氨酶增高,发生率为31.67%,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120例HBsAg(-)初治继发型肺结核患者中共有10例患者发生可逆性中度转氨酶增高,发生率为8.33%。结论针对HBsAg(+)患者行抗结核治疗已发生不良反应。双环醇对抗痨药物引起HBV携带者的肺结核患者药物性肝损伤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抗痨药物激活体内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同时引起HBV再激活使HBV复制活跃,可能加重了患者药物性肝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在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结核治疗中肝损伤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7—2012年收治的39例确诊为肺结核使用抗结核药物同时合并有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与对照组19例,对照组服用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吡嗪酰胺、乙胺丁醇6~8个月并给予常规的保肝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阿德福韦酯10mg口服,1次/d,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以及HBV DNA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肝功能优于对照组,在治疗结束时观察组HBV DNA为(3.1±0.2)lg拷贝/ml,对照组为(7.3±0.5)lg拷贝/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肝炎复发情况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能够降低合并有慢性乙型肝炎的肺结核患者在服用抗结核药物时的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对预防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标志物阳性患者抗结核药对肝损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首治合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肺结核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拉米夫定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抗结核治疗方案(乙胺丁醇0.75 g qd+吡嗪酰胺1.5 g qd+利福平0.45 g qd+异烟肼0.3 g qd);拉米夫定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拉米夫定100 mg qd。比较2组患者肝损伤发生例数、严重程度及HBV-DNA下降病例数。结果拉米夫定组肝损伤发生率为2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肝损发生率50.00%(P<0.05);拉米夫定组出现肝损伤的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4周之内,拉米夫定组只出现1例肝损,低于对照组9例;拉米夫定组有2例患者因中重度肝损伤停止抗结核治疗显著低于对照组10例患者因中重度肝损伤停止抗结核治疗(P<0.05);治疗2个月后,拉米夫定组有17例患者出现乙型肝炎DNA下降显著高于对照组2例(P<0.05)。结论拉米夫定能通过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辅助,降低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治疗时肝损伤发生率并减轻肝损严重程度,减少治疗中断患者,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乙肝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肺结核合并乙肝患者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2组患者同时口服葵花牌护肝片进行预防性保肝治疗,观察组给予异烟肼+利福平注射液+左氧氟沙星+乙胺丁醇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完成抗结核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胃肠道及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烟肼、利福平注射液、乙胺丁醇、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肺结核合并乙肝效果显著,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临床上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合并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的肝损伤及如何抗HBV治疗。方法从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合并肺结核患者中选取198例,并随机分为A、B、C、D四组,人数分别为57人、51人、48人、42人。分别对四组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并检测其肝功能。结果 A,B,D三组患者的肝损伤发生率均在20.00%左右,明显低于C组的肝损伤发生率,通过数据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此次研究成果表明对于感染了肺结核且HBsAg阳性、HBV-DNA阳性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同时应用核苷类似物进行抗HBV治疗。而对于患有肺结核且HBsAg阳性、HBV-DNA阴性患者,可暂不进行抗HBV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诱导肝损伤后三种再次给药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于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抗结核药物诱导肝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依据治疗方式随机分为治疗A组、治疗B组、C组,每组30例;治疗A组:单纯转氨酶升高而无胆红素升高或黄疸者,待转氨酶<3倍ULN时,可加链霉素(或阿米卡星)联合乙胺丁醇、异烟肼,每周复查肝功能,肝功能进一步恢复则加利福平或利福喷丁,待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后,视其肝脏基础情况决定是否加吡嗪酰胺。治疗B组:转氨酶升高伴胆红素升高或黄疸者,待转氨酶降至<3倍ULN,胆红素<2倍ULN,可加链霉素(或阿米卡星)联合乙胺丁醇、左氧氟沙星;如果肝功能进一步恢复则加异烟肼,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后视其肝脏基础情况决定是否加利福平和吡嗪酰胺。 C组为对于肝损伤合并过敏反应(伴发热、皮疹)的患者,待机体过敏反应全部消退后逐个试用抗结核药物。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比三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未见明显差异(P>0.05)。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比三组患者肝损伤再发率,结果显示治疗A、B组非常低(P<0.05);C组中再次用药后仍以吡嗪酰胺导致肝损伤较多,其次为利福平。结论:A、B两组不同再次给药方案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符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与处理专家建议的要求。但三组中吡嗪酰胺发生再次肝损伤较多,其次为利福平,异烟肼排在第三位,C组病例中建议不再应用吡嗪酰胺、利福平和异烟肼。  相似文献   

10.
高智  蒋之  万轲 《安徽医药》2012,16(12):1853-1854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程度。方法以2009年3月至2011年5月期间在该院治疗肺结核疾病的431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结核病患者HBVM是否阳性将431例患者分为两组,HBVM(+)组和HBVM(-)组,HBVM(+)组共97例,HBVM(-)组共334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出现肝损伤的例数,ALT值、TBL值、肝损伤出现的时间和肝损伤恢复时间。结果 HBVM(+)组肝损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HBVM(-)组(P<0.05);HBVM(+)组出现肝损伤的时间明显比HBVM(-)组快,而肝损伤的恢复时间也明显较长(P<0.05)。结论 HBV阳性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后更易发生肝功能损伤,HBV阳性的肺结核患者时应密切监测患者肝功能,预防肝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肺结核合并糖尿病对吡嗪酰胺、左氧氟沙星、对氨基水杨酸钠异烟肼、利福喷丁的血药峰浓度的影响,为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患者为观察组,单纯肺结核为对照组,服用抗结核药物7d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患者抗结核药 物(吡嗪酰胺、左氧氟沙星、对氨基水杨酸钠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和对抗结核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总结252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中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情况,以757例非糖尿病肺结核患者作为对照。结果合并糖尿病肺结核组肝损害24例,发生率为9.5%,对照组66例,占9.4%(P>0.05),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糖尿病组肝功能平均恢复时间为35.2d,对照组为18.12d(P<0.0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糖尿病对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无促进作用,但发生肝损害后,合并糖尿病组较对照组恢复时间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甘草酸二铵在肺结核抗结核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肺结核抗结核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行门冬氨酸钾镁治疗,试验组使用甘草酸二铵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KP)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草酸二铵可有效改善肺结核抗结核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肝功能,减轻临床症状,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姜宏伟  叶虹 《医药导报》2012,31(12):1590-1591
摘要目的探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在嗜酒肺结核患者中预防抗结核药物的肝损伤作用。方法肺结核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均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四联强化抗结核方案治疗,治疗组加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456 mg,po,tid。共观察8周。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累计肝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1.1%,31.1% (P<0.05)。结论多烯磷脂酰胆碱可以预防嗜酒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损伤,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预防性保肝治疗在无高危因素结核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结核病患者38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200例和对照组180例。观察组抗结核治疗同时给予预防性保肝治疗,对照组仅予抗结核治疗,比较2组肝功能损伤情况。结果观察组肝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各组均未出现急性肝衰竭及致命情况。2组所致肝损伤均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观察组治疗后AST、ALT、TBIL、ID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抗结核治疗中给予预防性保肝治疗可有效降低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由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肺结核合并慢性肝病患者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状况。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46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药物性肝损害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合并有基础肝病的肺结核患者其DILI发生率显著高于未合并基础肝病者(P<0.05)。慢性HBV感染者与慢性HCV感染者的DILI发生率高于其他肝病者(P<0.05)。结论对于肺结核合并慢性肝病的患者,在抗肺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引发药物性肝损害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在临床治疗中要对患者的肝功能进行密切监测,以便尽早发现肝损害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吡嗪酰胺3种给药方案治疗肺结核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选择最佳的给药方案.方法:筛选1994~2014年采用异烟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Z)、乙胺丁醇(E)治疗肺结核的相关文献96篇,按照吡嗪酰胺的给药方案,分为一天一次给药组(A组)、一天两次给药组(B组)、一天三次给药组(C组),对比分析三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A、B、C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9.5%、88.3%、81.9%,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2.5%、29.9%、38.9%.A组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最低.结论:吡嗪酰胺一天一次给药方案治疗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应当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分析恩替卡韦治疗高病毒量HBV感染并肺结核肝损害的效果以及护理干预的方法。方法:随机把某院接收的60例高病毒量HBV感染并肺结核患者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仅予以常规抗结核治疗,治疗组化疗前两周应用恩替卡韦治疗,同时予以相应的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二者治疗肝损伤的发生、治疗前后肝功能各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肝损伤发生率(3.3%)少于对照组;治疗前后治疗组肝功能指标变化不明显,治疗后对照组AST、ALT明显上升,和治疗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恩替卡韦治疗高病毒量HBV感染并肺结核患者,同时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可预防和减少肝损伤事件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
李扬  刘佳 《抗感染药学》2019,16(10):1679-1682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对肺结核伴慢性肝病患者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其对抗结核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被确诊为初发初治肺结核患者926例资料,分析其患者按正规抗结核方案(2HREZ/4HR)治疗过程中致药物性肝损害与有无慢性肝炎、合并不同类型慢性肝炎、肝损害程度及其临床分型的相关性,以及对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影响。结果:926例初发初治肺结核患者(其中236例患者伴有慢性肝炎,690例无肝脏基础疾病)治疗过程中,690例无肝脏基础疾病患者出现药物性肝损害213例(30.87%);236例伴有慢性肝炎患者治疗中出现肝损害104例(44.07%);有慢性肝病的肺结核患者肝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肝脏基础疾病患者(P<0.05);伴有慢性乙型肝炎的肺结核患者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高、肝功能损害程度重;药物性肝损害较易出现在抗结核药物治疗强化期内。结论:有慢性肝病的患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中应密切监测其肝功能的变化,尤其是在抗结核强化期内,必要时调整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或停用抗结核药物治疗,以免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肺结核合并慢性肝病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临床情况。方法选择2018年1-12月十堰市郧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肺结核患者80例,回顾性分析合并慢性肝病抗结核药物肝损害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合并基础肝病患者肝损害数量较无基础肝病患者高(P<0.05);肝损害患者慢性HCV感染、其他慢性肝病发生率均高于无肝损害患者(P<0.05)。结论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容易发生肝损害,因此需要相关人员重视肺结核疾病的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