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TIGIT是一种在效应T细胞、Th细胞、CTL细胞、NK细胞以及Treg细胞上表达的有效免疫检查点蛋白。它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由一个细胞外免疫球蛋白可变区(IgV)、一个I型跨膜区和一个带有ITIM和Ig尾部酪氨酸(immuno-globulin tyrosine tail, ITT)样基序的细胞质尾部组成[1]。TIGIT可表达于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中,与相应的配体结合后在癌细胞上表达上调,抑制免疫监视。  相似文献   

2.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除可通过相关表面分子受体主要感染CD4+T淋巴细胞外,还能影响CD8+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的功能和数量,甚至Th1/Th2的平衡也会发生改变。而这些改变与宿主感染HIV后病情进展的相关机制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发现,同时也为疫苗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是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病原微生物.1981年发现首例AIDS患者以来,全球已经有4 000万人感染HIV,1 600万人死于AIDS.  相似文献   

4.
艾滋病世界范围的流行已经使之成为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威胁最大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发展安全、有效、免疫原性好的疫苗势在必行。本文介绍了艾滋病疫苗研究的历史背景,描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艾滋病疫苗的特点,并概述了艾滋病疫苗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6.
有关支原体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关系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曾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的关注,近年来相关文献报道较少,多数研究认为支原体是HIV感染和致病的辅助因子,然而也有研究呈现出不一致的结果和结论.作者从HIV感染人群中支原体的分离及流行状况、支原体对细胞的黏附及侵入机制、HIV与支原体之间细胞杀伤作用的协同效应、支原体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等方面对既往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开展关于支原体在HIV感染和艾滋病(AIDS)病程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7.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的感染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巨噬细胞和其他宿主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调节蛋白的表达水平,蛋白的翻译和修饰,以及蛋白的细胞内定位和分泌都与之相关。因此,研究识别HIV调节的宿主蛋白是非常重要的。蛋白质组学因其高通量和高灵敏度而成为一种很好的技术。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作为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指导研究者探寻蛋白质表达和HIV之间的相关性,中医药在治疗HIV方面已经取得良好的疗效,运用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中医学的科学本质。  相似文献   

8.
HIV感染相关性肿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玉娥  李灼琴  杨丽 《医学综述》2014,(8):1404-1406
近年来我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率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发病率持续上升,控制HIV感染及改善HIV感染者预后的形势严峻。HIV感染后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引发机会性感染和相关性肿瘤。HIV感染相关性肿瘤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卡波西肉瘤、侵袭性宫颈癌、肺癌、头颈部肿瘤等。HIV感染相关性肿瘤已成为HIV感染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该文对近年来HIV感染相关性肿瘤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随着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 )的推广应用,AIDS患者生命质量不断提高,但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及 AIDS 相关的心脑血管病却相继增加,成为AIDS患者死亡的重要威胁。近来研究表明,HIV本身可致心脑血管病,其中 HIV包膜糖蛋白gp120(HIV gp120)具有致病性,对 HIV/AIDS性心脑血管病发生发展起潜在作用。笔者综述HIV gp120介导心脑血管病分子机制,以期为防治HIV/AIDS性心脑血管病提供新的分子靶点和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10.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是目前针对HIV/AIDS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自应用于临床以来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由于病毒潜伏库的存在,目前的HAART不能彻底清除HIV,因此需要改善现有疗法,以实现治愈AIDS的终极目标。本文对治疗HIV/AIDS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HIV检验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疾病。为有效遏止HIV的蔓延,除寻求更加有效的疫苗和治疗药物外,HIV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其早期诊断主要靠实验诊断,包括病原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  相似文献   

12.
巨细胞病毒(CMV)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共感染率极高,当伴有活动性CMV感染时,将加速HIV感染者向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进展。虽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后,CMV终末器官疾病的发生率大大降低,但是CMV感染仍然是HIV感染者远期非AIDS相关死亡以及导致免疫衰老的一个重要因素。CMV感染对HIV感染者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后的免疫重建、异常免疫激活、炎症、心脑血管疾病、免疫衰老、HIV储存库的大小均有重要影响,而CMV特异性的T细胞与B细胞免疫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阐明相关机制并寻求可行的预防性治疗策略,如开发CMV疫苗,将有助于更好地临床管理CMV与HIV共感染患者。  相似文献   

13.
刘青  张阳根  王厚照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5):2577-2579
防御素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昆虫体内的重要的内源性抗微生物肽家族物质,具有广谱、高效的抗微生物活性,是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要综述其种类、组织分布、结构性质及其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作用。  相似文献   

14.
肖文  余兵 《广西医学》2010,32(4):462-465
全世界每年有几十万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有关的新发肿瘤患者,其中宫颈癌最常见,而且被广泛认为是由HPV引起。研究表明HPV感染也与阴道、肛门、阴茎肿瘤和少部分头颈部肿瘤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T细胞第二信号受体-CD28分子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中的异常改变,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IV/AIDS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表面CD28分子的表达,对278例未接受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对其中59例接受规律HAART的患者于开始治疗前,治疗后第1、3、6、9、12月末进行随访。以56例健康献血员作为正常对照。结果HIV/AIDS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表面CD28分子表达显著下调(P<0.001),且CD28分子表达比例与其CD4 T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484,P<0.001),与血浆病毒载量呈负相关(r=-0.300,P<0.001)。给予HAART1个月后CD4 T细胞的CD28表达比例中位数由75%快速恢复至90%(P<0.001)。HAART期间6个时间点的CD28表达比例中位数与病毒载量中位数呈负相关(r=-0.829,P=0.042),与CD4 T细胞计数中位数之间未发现显著相关性。结论HIV/AIDS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表面CD28分子表达明显减少,HAART可有效重建CD4 T细胞功能亚群(CD4 CD28 T)的数量,HAART后CD28表达上调可能与病毒载量的控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人类感染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以获得性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特征的疾病。在抗HIV病毒过程中,机体特异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T细胞受体的互补决定区3与HIV抗原结合,介导T细胞免疫,通过对T细胞受体的互补决定区3的测定来表征特定T细胞克隆扩增的程度,从而反映出T细胞的功能和状态,进一步为艾滋病的诊断、治疗及疫苗研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 1)侵入宿主细胞除需要有CD4分子外还必需要有某些趋化因子受体作为辅助受体。这一发现促进了对HIV 1致病机制的研究 ,同时为抗HIV 1的治疗开辟了一个新途径。一、趋化因子受体与HIV 1感染1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 :趋化因子是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纤维母细胞、肿瘤细胞等分泌的小分子肽类物质 ,绝大多数分子中均含有 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cysteine ,Cys ,C) ,根据其第 1个和第 2个Cys的排列形式…  相似文献   

18.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在病毒学上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目前发现两种HIV,分别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2(HIV-2),两者具有相似的病毒结构和传播途径。HIV-2毒力和传播力都低于HIV-1,它引起的艾滋病(AIDS)病程也较缓和。HIV-1是目前引起全世界AIDS流行的主要病原,其感染人群占全球HIV感染者的  相似文献   

19.
丁玉兰  赵树进  蒋琳兰  陈晓晖 《广东医学》2004,25(11):1342-1344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rmntm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病原。在过去的20多年里,大约有3千万人死于该病。目前,中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84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约8万例。HIV/AIDS的流行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高丽  杨绍敏 《医学综述》2009,15(19):2912-2914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丙型肝炎病毒有共同的传播途径,在静脉注射毒品、性混乱者及输注血制品的人群中更易引起混合感染,并可导致病毒生物学行为改变,使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化,给治疗带来更大的困难。本文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混合感染人群的流行病学、二者的相互影响及其特点、混合感染的治疗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