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重庆市2016—2019年输入性疟疾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例管理情况,评估重庆市疟疾的防控工作薄弱环节,为重庆市消除疟疾防控措施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从国家寄生虫病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6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重庆市辖区内报告的疟疾病例个案信息,对病例在时间、空间、人群的分布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病例在发病到初诊和初诊到确诊的间隔时间按年度和病情程度进行比较。结果共报告确诊境外输入疟疾131例,其中恶性疟102例,间日疟16例,卵形疟10例,混合感染2例,三日疟1例。病例以在非洲地区务工的青壮年男性为主。有28个区县有病例报告,其中渝中区30例,沙坪坝区27例,万州区和渝北区均报告9例,4个区县报告病例数占全部病例的57.3%。病例初次诊单位主要在县级医疗机构占37.4%,其诊断正确率为63.3%(31/49)。病例从"发病-初诊"和"初诊-确诊"间隔时间的中位数分别为1 d和2 d。症状较重住院治疗病例占58.0%。住院治疗病例从"初诊-确诊"间隔时间高于门诊治疗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庆市疟疾疫情以非洲输入恶性疟为主,病例从发病到确诊用时较长,症状较重住院治疗的病例占比较高,应加强对境外务工人员的疟疾防治知识培训,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疟疾诊疗技术培训,设立疟疾定点医疗救治机构减少疟疾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重庆市2016—2019年输入性疟疾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例管理情况,评估重庆市疟疾的防控工作薄弱环节,为重庆市消除疟疾防控措施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 从国家寄生虫病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6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重庆市辖区内报告的疟疾病例个案信息,对病例在时间、空间、人群的分布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病例在发病到初诊和初诊到确诊的间隔时间按年度和病情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共报告确诊境外输入疟疾131例,其中恶性疟102例,间日疟16例,卵形疟10例,混合感染2例,三日疟1例。病例以在非洲地区务工的青壮年男性为主。有28个区县有病例报告,其中渝中区30例,沙坪坝区27例,万州区和渝北区均报告9例,4个区县报告病例数占全部病例的57.3%。病例初次诊单位主要在县级医疗机构占37.4%,其诊断正确率为63.3%(31/49)。病例从“发病-初诊”和“初诊-确诊”间隔时间的中位数分别为1 d和2 d。症状较重住院治疗病例占58.0%。住院治疗病例从“初诊-确诊”间隔时间高于门诊治疗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重庆市疟疾疫情以非洲输入恶性疟为主,病例从发病到确诊用时较长,症状较重住院治疗的病例占比较高,应加强对境外务工人员的疟疾防治知识培训,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疟疾诊疗技术培训,设立疟疾定点医疗救治机构减少疟疾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达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达州市新冠肺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20年1—2月达州市报告的42例新冠肺炎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达州市7个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人群以30~<50岁为主,无未成年人确诊病例报告;发病高峰在2020年1月26日—2月5日,临床症状以发热(59.52%)和咳嗽(64.29%)为主,早期CT检查肺部异常率90.48%;19例输入性病例中18例有武汉旅居史或停留史;患者发病到住院、确诊到出院和持续排毒时间中位数分别为5.5 d、18.5 d和7.0 d,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5.5 d、8.0 d和 6.0 d。结论 达州市1月份以输入性疫情为主,2月份本地病例不断增加,2月下旬疫情逐渐控制;将发热、咳嗽作为新冠肺炎临床筛查指征,CT检查可作为早期筛查手段;患者住院时间和持续排毒时间较长,应做好长时间治疗准备及治疗过程中心理疏导,提高患者配合度;达州市聚集性疫情程度较重,基层工作有差距,新周期需进一步落实各项防控工作,严防因境外输入引发本地病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2016年我国15例疟疾死亡病例的原因,为减少疟疾病例死亡提供借鉴和依据。方法 收集2016年1月—12月我国疟疾专报系统中报告的15例疟疾死亡病例数据和医疗机构病案资料,通过临床医疗和疾病控制专家会商,分析病例死亡的可能原因。结果 15例死亡病例中,男性14例、女性1例,以出国务工的青壮年为主,均为恶性疟感染,输入来源地均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死亡病例回国至出现发热症状的平均时间差为5.27 d(中位数4 d),初次发热至初次就诊平均时间差为3.07 d(中位数1 d),初次就诊至确诊的平均时间差为5.40 d(中位数3 d),确诊到死亡的平均时间差为2.00 d(中位数1 d),回国至死亡的平均时间差为15.73 d(中位数13 d)。结论 医疗机构诊治能力不足导致的确诊不及时和病例防疟意识较低导致的就医延迟可能是死亡病例发生的主要原因,需提高医疗机构的疟疾诊治能力和加强出国人员疟疾防治相关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12—2019年浙江省报告疟疾病例诊断情况,防止消除疟疾后再传播,为消除后疟疾工作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系统中2012—2019年浙江省报告的疟疾病例信息、流行病学调查等资料,对其诊断方式、诊断单位、诊断间隔时间等进行描述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2—2019年浙江省共报告1 543例疟疾病例,全部为输入性病例,疟疾类型以恶性疟为主(71.2%)。RDT的使用率从2012年的62.86%(88/140)升高到2019年的88.76%(158/178)。各年间疾控机构诊断比例从2012年的35.7%(50/140)下降至2019年的9.6%(17/178)(P0.05),医疗机构诊断比例由2012年的55.0%(77/140)上升至2019年的88.2%(157/178),各年间县级医疗机构诊断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初诊和初诊-确诊间隔天数的中位数均为1 d,各年份初次就诊-确诊时间间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恶性疟的初诊-确诊间隔时间短于其他虫种(P0.001),县级以下单位较其他层级单位的发病-初诊时间短(P0.001)。结论消除后阶段需继续加强医务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提高疟疾诊断水平和能力,提高群众就诊意识,防止输入性病例继发传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收集2019—2023年江苏省消除疟疾后输入性疟疾病例资料,分析全省消除疟疾后输入性疟疾疫情和当前防控措施,探讨下一步防控策略。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以及江苏省疟疾疫情数据库,收集2019—2023年江苏省疟疾病例信息,采用统计软件Stata 12.0和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9—2023年江苏省网络直报疟疾共534例,各年分别为244、90、32、36和132例,均为实验室确诊境外输入疟疾病例。2020—2022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输入性疟疾病例明显减少,多次出现疟疾病例零报告月。534例疟疾病例中,绝大部分为赴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和东南亚等国家务工、商务、国际学生或旅游归国人员。病例从发病到初诊的中位数及最小、最大天数分别为1(0,12)、1(0,8)、0(0,6)、0(0,10)和1(0,18)d,患者初诊时间差异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检验,P=0.03)。相较于隔离点外,医学观察隔离点内的疟疾病例能在更短时间被确诊(Fisher确切检验,P=0.007)。共报告重症疟疾...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15—2019年陕西省输入性疟疾病例诊断的情况,为消除疟疾后防止再传播的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整理2015—2019年陕西省报告的所有疟疾病例信息,对其诊断方式、初诊机构、实验室检测机构、诊断及时性等情况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或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9年陕西省共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409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快速诊断试剂(RDT)使用率由2015年的48.56%(36/74)提高到2019年的82.83%(82/99)。病例的初诊机构主要为地市级医疗机构(67.97%,278/409)和县级医疗机构(10.27%,42/409)。病例的初诊诊断正确率呈上升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77,P0.001)。实验室检测主要为市级医疗机构(69.44%)。病例的报告机构主要为地市级医疗机构(66.99%)。病例从发病到确诊时间中位数为4 d,其中发病-初诊时间中位数为2 d,初诊-确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627,P0.001),其四分位数间距由2015年最长的4 d缩短为2019年的1 d。不同虫种的疟疾病例初诊-确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15,P=0.028),以三日疟的初诊-确诊的中位数最长,为7 d。结论加强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以提高其就诊意识,持续提高医疗机构的诊断意识和水平,发挥医疗机构在消除疟疾后防止再传播监测工作中的哨点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广东境外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入境至确诊间隔时间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科学防控疫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广东省市两级卫健委官网公布的2020年3月1日~4月10日境外输入性COVID-19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对入境至确诊间隔时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统计学差异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广东境外输入COVID-19病例入境至确诊间隔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截至4月10日,广东累计报告179例境外输入病例,入境到确诊平均间隔时间为4.21 d,中位间隔2 d,69.8%集中在1~3 d;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次核酸检测阴性(OR=5.205,95% CI:1.100~24.640,P=0.038)、入境到检出阳性的间隔时间T>2 d(OR=85.654,95% CI:24.569~298.615,P<0.001)是境外输入性病例晚发现的风险因素。结论 初次核酸检测结果、入境到检出阳性的间隔时间是病例发现间隔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提示应该对入境人员执行严格的隔离和检测措施,以准确快速识别病例,阻断境外疫情向本土扩散。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广州市2010-2012年登革热病例诊断报告情况,探讨登革热病人发病后到疫情报告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加强疾病监测,避免登革热疫情扩散蔓延提供参考。方法对广州市2O10-2012年网络直报病例、部分现场调查病例的发病后就诊、诊断、报告等时间间隔特点进行分析,探讨登革热病人从发病至报告中各环节时间问隔的影响因素。结果 311例网络直报病例中,发病至诊断的时间为发病至报告的主要时间段(中位数7 d),原始报告为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及实验室诊断病例)的发病至诊断时间较原始报告为疑似病例的发病至诊断时间长(中位数相差1 d),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9例现场调查病例中,影响登革热病例从发病至报告的时间最主要的是发病至诊断的时间(中位数8 d)。结论广州市登革热疫情报告及时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病例诊断的及时性,各相关单位应提高及早发现病例、及早报告,及早处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石家庄市2018年疟疾疫情及流行特征,为完善全市疟疾疫情防控策略,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8年石家庄市疟疾疫情资料,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8年石家庄市共报告疟疾病例34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其中97. 06%的病例来源于非洲,各病例类型中恶性疟、卵形疟占、三日疟和间日疟分别占82. 35%、11. 76%、2. 94%和2. 94%。34例病例均为男性,发病年龄范围为18~56岁,职业构成以农民(58. 82%)为主,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其中7月报告病例最多(20. 59%),裕华区报告病例数占全市报告病例总数的97. 06%。34例病例中境外居留期间预防服药的仅占5. 88%,88. 24%的病例经过正规治疗痊愈出院。结论石家庄市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逐年增多,非洲输入性病例是最主要的防控对象。应加强对出国务工人员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其自我防护意识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周巾力  黄河秋  胡艳  姚慧 《中国热带医学》2020,20(11):1078-1081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的发生特点和流行规律,为制定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指南(试行第一版)》,对2020年1月13日—3月2日报告的27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及11例无症状感染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 信阳市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共发生51起,首例病例有武汉等地旅行或居住史者31起(60.78%),发病潜伏期中位数为7 d,传染人数中位数为2人。包括家庭聚集45起(88.24%),混合聚集4起(7.84%),工作聚集2起(3.92%)。共涉及139例确诊病例及10例无症状感染者,占全市总病例数的52.28%。输入性病例48例(32.21%),本地病例101例(67.79%);一代病例85例(57.05%),二代病例63例(42.28%),三代病例1例(0.67%)。暴露史有共同居住生活的84例(56.38%),共同聚餐的51例(34.23%),工作场所密切接触的12例(8.05%),娱乐场所聚集的2例(1.34%)。结论 51起聚集性疫情以家庭聚集性为主;病例的暴露史多为有共同居住生活史和共同聚餐史;多数聚集性疫情的首例病例有武汉等地旅行或居住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以神经外科急诊最为常见且最迫切需要紧急手术干预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为研究对象,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流行及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急诊入院筛查及围手术期管理流程。方法本研究回顾自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国内疫情相对集中时期(2020年1至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诊外科救治方面实行的应对管理方案,并通过对比2019年同期及不同防护级别下的急诊动脉瘤患者手术及预后情况,进一步分析在此管理方案下手术开展情况及疗效。结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20年1月20日至3月25日急诊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127例,其中42例(33.1%)急诊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多学科会诊,行急诊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急诊入院对患者开展新冠肺炎流行病学、实验室、影像学筛查,后期增加咽拭子病毒核酸筛查。同期急诊就诊患者中共筛查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9例,未发现筛查假阴性病例。相较去年同期,增加术前筛查后,急诊就诊到急诊开颅手术间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冠流行期间(37±17)h比去年同期(29±12)h;P=0.058]。围手术期不良事件以及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安徽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就诊和诊断情况,为制定消除疟疾后阶段阻断输入性疟疾再传播技术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2016—2019年安徽省报告的输入性疟疾病例就诊和诊断资料,对就诊和诊断机构、诊断及时性等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6—2019年安徽省共报告输入性疟疾421例,四种虫种均有,死亡3例。86.5%(364/421)的病例初诊单位在医疗机构,70.1%(295/421)的病例初诊即被正确诊断为疟疾,疾控机构初诊正确率(100.0%)高于医疗机构(6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级别越高的医疗机构初诊正确率越高(P0.05)。由医疗机构确诊的病例占总病例数的83.4%(351/421)。2016—2019年,确诊病例的医疗机构级别总体呈下降趋势,疾控机构所占构成比也呈下降趋势(P0.05)。5.9%的病例在发病的当天被确诊,49.6%的病例在发病后1~3 d内被确诊。各年份发病-初诊时间间隔天数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份初诊-确诊时间间隔天数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9年初诊当天确诊率高于其他年份;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的当天确诊率均呈上升趋势,各年份医疗机构的初诊当天确诊率均低于疾控机构(P0.05)。恶性疟就诊后和发病后0~3 d确诊率分别为86.4%和60.3%,高于其他虫种感染。轻症和重症恶性疟病例的发病-初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和轻症恶性疟病例初诊-确诊时间中位数(P25,P75)分别为3(1,5)d和1(1,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死亡病例在初诊时未被确诊,于发病后≥3 d确诊。结论安徽省输入性病例的初诊和确诊单位主要在医疗机构,尤其是县级以上医疗机构,需继续提高医疗机构的疟疾诊断水平,并减少重症病例的发生,同时加强健康教育以提高病例及时就诊意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3-2022年福州市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福州市2013-2022年法定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资料进行详细的描述分析,采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2022年福州市共报告疟疾病例329例,均为输入性病例。病例以恶性疟为主,占73.25%,间日疟次之。在1-2月份和5-7月份有2个明显的高峰。自2020年开始福州市输入性疟疾病例数呈现明显的下降。2020-2022年的福州市疟疾年均发病率与2013-2019年的疟疾年均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8.46,P<0.01)。输入性疟疾以非洲地区输入病例为主,共计289例,占87.84%,主要来自尼日利亚、刚果金、喀麦隆等国家。在人群分布中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为10.75∶1,年龄分布以25~55岁青壮年为主。各型疟疾的确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3,P<0.01),其中恶性疟确诊时间最短,中位数为3 d,间日疟次之。结论 新冠病毒疫情发生前福州市输入性疟疾防控形势仍较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江苏省2015—2019年输入性疟疾疫情流行特征及诊断情况,为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疟疾疫情资料来自国家传染病监测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描述2015—2019年江苏省疟疾发病、感染来源和病例三间分布情况,对输入性疟疾病例的诊断以及发病到诊断的时间间隔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9年,江苏省共报告1 439例疟疾病例,其中1 436例为境外输入病例,3例为输血感染病例。1 439例疟疾病例中,恶性疟1 075例(占74.7%)、间日疟63例(占4.4%)、卵形疟233例(占16.2%)、三日疟65例(占4.5%)、同一时间发病的混合感染病例3例(占0.2%)。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中,1 400例来自非洲(占97.5%),其他来自亚洲28例(占1.9%),以及南美洲和大洋洲8例(占0.6%)。江苏省13个设区市均有疟疾病例报告;疟疾病例以35~50岁男性青壮年居多,每年的1、6和10月出现病例报告高峰。82.3%的病例由医疗机构诊断,由疾控机构诊断的病例占比逐年降低(P0.05)。2019年发病到确诊超过9 d的病人所占比明显低于前四年(P0.01)。结论近5年江苏省疟疾疫情稳定,绝大部分为境外输入性病例,存在少数输血感染;病人就诊到确诊间隔时间有所缩短。继续做好风险人群健康宣教,提高医疗机构诊治能力,防止发生境外输入再传播,是今后疟疾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宁夏报告的新冠病毒肺炎病例传报卡及初筛阳性报告信息开展质量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新冠病毒肺炎报告信息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按终审日期导出2020—2021年的全部新冠病毒肺炎个案卡及2021年新冠病毒肺炎初筛阳性卡片,对个案卡报告及时性、审核及时性、报告完整性、准确性等开展分析。结果 宁夏2020年1月20日报告首例新冠病毒肺炎病例,截至2021年12月31日,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22例,无症状感染者4例。2021年新冠病毒肺炎病例报告及时率为98.00%,较2020年(90.54%)上升8.24%,与2020年相比,2021年新冠病毒肺炎病例/无症状感染者诊断到报告的平均时限缩短了83.12%;2021年新冠病毒肺炎病例审核及时率为100.00%,较2020年(87.84%)上升13.84%,与2020年相比,报告到终审的时间缩短了98.91%。2021年宁夏新冠病毒初筛阳性报告及时率90.00%,其中县(区)级核酸检测机构报告及时率最高(92.31%),其次为市级(91.67%),自治区级最低(81.82%)。结论 2020年疫情初始,宁夏新冠病毒肺炎病例报告时效性较差,通过技术培训、督导检查、不断优化医疗机构及疾控机构人员配置等措施,2021年宁夏新冠病毒肺炎病例报告时效性有大幅度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针对薄弱环节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努力提高报告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我国在2021年由WHO认证为无疟疾国家,疟疾已成为一种罕见传染性疾病,防止输入性疟疾再传播和减少因输入性疟疾死亡是中国消除疟疾后面临的主要挑战。本文分析输入性疟疾死亡病例特征,为境外务工的民众和医务工作者提供预防和治疗建议。方法 收集国家重症疟疾救治专家组2016—2020年疟疾死亡病例分析研讨会上报告17例疟疾死亡病例的数据,分析相关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和病例资料。结果 17例疟疾死亡病例均为非洲输入的恶性疟原虫感染(疟疾脑型),发病月份无明显规律,其中男性16例,5例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首诊机构为二级及以下医院10例。排除在救护车上呼吸心脏骤停的死亡病例外,16例初次发病至疟疾确诊的平均时间为6.8 d(中位数5.5 d),初次发病到服用抗疟药物治疗的平均时间为7.4 d(中位数6 d),初次发病到病例死亡的平均时间为10.3 d(中位数8.5 d)。排除国外发病和回国时间不明的病例,14例病例均于回国后30 d内发病。结论 死亡病例均为非洲输入的恶性疟原虫感染(疟疾脑型),患者积极就诊意识薄弱,乡镇级及以下卫生机构诊治能力不足所导致就医延迟是死亡病例发生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之前与新冠疫情期间南宁市输入性疟疾疫情的差异,对输入性疟疾疫情作出预判,为今后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8—2021年南宁市疟疾病例数据并将数据分为两组,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数据划为新冠疫情前的常规时期组,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的数据划分为新冠疫情期间的新冠时期组,采用统计软件对两组病例的基本情况、境外活动情况、感染虫种类别、诊疗情况等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病例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2, P<0.05);两组病例在境外居留地区类型的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的虫种类别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冠时期组的卵形疟原虫占比高于常规时期组、恶性疟原虫占比低于常规时期组;两组病例的性别占比、现住址类别占比、因外出淘金患疟占比、轻中重病情程度占比、住院占比、规范治疗占比、全程服药占比、治愈占比、住院天数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南宁市输入性疟疾疫情在新冠疫情期间大幅下降,恶性疟原虫感染的比例下降,需警惕随着新冠疫情控制进展入境人员增加引起的输入性疟疾疫情暴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淄博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进行调查,分析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聚集性疫情中的病例及密切接触者,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本次疫情首发病例发病时间2020年1月10日,为杭州务工返乡人员,最后1例病例发病时间为2020年2月14日。共波及244人,发现14例确诊病例和2例无症状感染者,其中男11例,女5例,23~84岁,年龄中位数为50岁,罹患率为6.56%(16/244)。疫情波及2个区县,4个乡镇,4个村居,8个家庭。潜伏期最长为10 d,最短为3 d,中位数4 d。采取集中隔离措施前发病11例,其中9例在小诊所就诊或自行服药。从发病到确诊中位数15 d,最长31 d,本次疫情共发生3~4代传播。 结论 此次疫情是由新型冠状病毒输入病例,未及时就诊,通过家族成员春节期间相互拜年,多次暴露引起的家族性聚集性疫情,提示应加强农村地区传染病防控工作,充分发挥社区、村居对重点人群健康监测和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山西省2015—2019年输入性疟疾病例诊断情况,为消除疟疾后防止输入再传播的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整理2015—2019年山西省疟疾病例信息,对其诊断机构、诊断及时性等情况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9年全省共报告疟疾病例72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其中恶性疟占68.1%(49/72),间日疟占18.1%(13/72),卵形疟占8.3%(6/72),三日疟占2.8%(2/72),混合感染2.8%(2/72)。所有病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镜检检测率均为100.0%。95.8%(69/72)的病例在医疗机构诊断,而69例在医疗机构诊断的病例中,73.9%(51/69)在省级医疗机构诊断,21.7%(15/69)在市级医疗机构诊断,仅4.3%(3/69)在县级医疗机构诊断。疟疾病例从发病-确诊时间中位数为5 d,其中发病-初诊时间中位数为3 d,发病-初诊和初诊-确诊时间各年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四分位数间距由2017年最长的10 d缩短为2019年最短的0 d。结论山西省医疗机构在疟疾病例发现和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疟疾病例诊断以省级医疗机构为主,提示市、县级医疗机构的诊断水平较低。今后要加强市县级医疗机构的培训以提高其疟疾诊断意识和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